12.14 科普:為什麼孩子容易情緒化?

科普:為什麼孩子容易情緒化?

文|喬小麥 圖|來自網絡

相信每位父母都想把孩子養成聰明的孩子,希望他懂得多,會學習,有特長……我們非常重視孩子的智力發展,但卻忽視了情緒。

仔細想想,情緒對我們生活的影響非常大,不論是親密關係,親子關係還是職場關係,一切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處理情緒的能力都非常重要。

而情緒智商也被稱為情商(EQ)。

對孩子而言,他們關於情緒的認知大多是從父母身上學會的。

他們通過觀察我們對情緒的處理方式習得他們對待情緒的方式。

我們對孩子情緒的回應,會對孩子一生處理情緒的方式有深遠影響,包括孩子自身的情緒以及他與別人的情感聯結。

科普:為什麼孩子容易情緒化?

之所以說父母都忽視了孩子的情緒,是因為目前有以下普遍做法:

1. 壓抑

一些父母討厭看到孩子的負面情緒,他們非常苛責,見不得孩子哭鬧。

不僅忽視,還會否定、貶低、壓抑甚至羞辱孩子的負面感受。

孩子常常因為表達悲傷、恐懼、憤怒等情緒會被斥責或懲罰。

比如我常看到一些男孩哭時,他們的父母就會說,

“這有什麼好哭的,多大點兒事啊……”

“哭什麼哭,你是男孩子,還哭,羞不羞”

“別哭了,要像個男子漢”

……

科普:為什麼孩子容易情緒化?

2.忽視

忽視型父母認為消極情緒是有害的,出於保護孩子的本能,他們希望孩子儘快忘掉這些負面經驗或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他們關注焦點的通常不是情緒本身,而是希望能夠儘快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比如,有些父母習慣逗笑正在難過的孩子,或者把正在生氣的孩子的情緒當成笑料;

或者拿玩具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讓孩子去玩玩具等等。

常受這樣影響的孩子長大後很可能學會用替代品來逃避情緒,比如酗酒,吸菸,甚至吸毒等。

科普:為什麼孩子容易情緒化?

3.放任

放任型父母一般採取“不干涉”的原則,認為情緒釋放掉就是完成任務。

“由著孩子去”,以至於孩子會採取一些不恰當的行為來表達情緒。

比如,生氣的時候用傷害他人或傷害自己的方式發洩憤怒;傷心的時候無節制地哭鬧而無法平復心情。

不過純粹的放任型父母不多,因為很少有父母能長時間忍受孩子哭鬧時的一些行為,轉而採取壓抑型或忽視型父母的一些做法。

科普:為什麼孩子容易情緒化?

壓抑型和忽視型父母通常是因為害怕局面失控,而選擇否定或忽視孩子的情緒。

他們會用“火爆”、“發飆”、“無理取鬧”等字眼來形容孩子的情緒。

對他們而言,孩子強烈的情緒是一種巨大的壓力,因此希望儘快從中解脫。

這兩種類型的父母並未意識到他們的做法實際上給孩子傳遞出的信息是:

你現在的感受是錯的,你不能相信你的內心。

在被父母教育了無數次自己的感受是錯誤的、不恰當的或不被認可的之後,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逐漸相信,自己之所以有那些感受,是因為“我有問題”,“我不對”,“我不夠好”……

這導致他們不相信自己的判斷,自尊感也低。

因此也不擅長調整自己的情緒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很差。

科普:為什麼孩子容易情緒化?

為了從根本上摒棄這些錯誤做法,讓我們從腦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認識一下情緒。

下面是一副簡單的大腦結構圖:

科普:為什麼孩子容易情緒化?

大腦中與情緒最相關的區域是杏仁體,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杏仁體容易反應強烈。

(年紀小的孩子比較沒有抵抗天敵的能力,生存能力比較差,因此需要藉由強烈的情緒反應,來強化自身的生存能力。)

隨著年齡的增長,杏仁體的反應會趨緩,一方面是過去的經驗讓孩子知道不需要有這麼強烈的危機意識。

另一個更主要的原因,則是因為大腦額葉的發育。

額葉是大腦發育比較慢的腦區,與理性控制功能相關,在有情緒時,額葉就扮演抑制者的角色。

研究發現,杏仁體與額葉間的相互牽制關係,杏仁體在遇到恐懼、憤怒、悲傷等情緒啟動後會阻斷和前額葉之間的神經通路的連接

也就是說,這個時候額葉不工作了

,大腦沒有辦法做判斷、思考,無法做情緒調整。

從這裡可以發現,為什麼小小孩常會鬧脾氣,其實不是因為他們真的無理取鬧,而是他們的大腦還不會做情緒調節。

所以,孩子情緒化,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人類大腦就是這樣的!

因為額葉的發育很慢,在25歲以後才發育成熟,所以越小的孩子,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越低。

孩子的情緒發展與大腦的發展息息相關,特別是杏仁體與大腦額葉的發育,以及兩者間的調控機制。

一些經歷創傷的孩子,就是因為杏仁體變得過於敏感,以至於他們在情緒處理上產生了偏差。

科普:為什麼孩子容易情緒化?

現在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在孩子哭鬧時跟他講道理、提建議是不起作用的。

在講道理、提建議之前我們要做的是平復孩子的情緒,杏仁體平靜下來,大腦額葉才能啟動工作,這時才是解決問題的時機。

所以,我們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接納情緒

允許孩子體會自己的感受,給孩子時間和自己的情緒待一會。

陪伴他並讓他知道,他可以從那個情緒中走出來,一切還會好起來。

對於小小孩,當他們哭時,只要抱抱他們就會好很多。

當他們還不會用語言表達感受時,我們說出那個情緒,例如“你生氣了”,“你很難過”,“你想爸爸了”等等,這時他們就認識了自己的情緒。

而大一點的孩子,聆聽他們的感受,回應他們的感受會讓他們平靜下來。

當然,一些孩子在發洩情緒時會伴有不良行為,我們難以接受,但仍然要理解他們

----感受沒有好壞對錯之分,人是立體的,有正面情緒自然就有負面情緒,所有的感受都應該被允許,

要做的是事後告訴孩子一些行為需要受到限制。

也許有時候你認為孩子的感受沒必要,你不認同,但有些時候孩子也不是非要我們認同,而是回應並瞭解,也就是有人傾聽

科普:為什麼孩子容易情緒化?

其實我們大人也常有一些負面情緒,理智上我們知道這是不對的,但情緒仍然在,我們也想發牢騷,或是通過別的方式發洩並希望有人能理解。

我們常說“理解萬歲”,正是因為理解是那麼的難,那麼強烈地被需要。

所以當孩子向我們表達感受,甚至有強烈的情緒時,先理解他們吧,

父母若是一個強大的容器,能容納孩子,當孩子感到自己被接納,就能進一步疏導自己的情緒,進而改變自己的做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