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1 那些“帶娃”的遊戲,未必適合親子同樂哦

喜當爹了,回頭再玩這些“育兒類”的遊戲,必定別有一番滋味。

那些“帶娃”的遊戲,未必適合親子同樂哦

相比最近娛樂圈的“娘化”,遊戲界的“爹化”貌似風潮更勝。

比如最近有個禿頭的老爸,因為直播了一場他的北歐之旅,徹底火了。他不光登上了所有遊戲網站的首頁,他還霸佔了朋友圈、微博、抖音很長時間。

憑啥?——因為帶了娃。

自從有了這位兒子的參與,曾經手刃無數諸神的奎託斯稍微少了點大殺四方的狠戾,多了些居家生活,護犢教子的煙火氣。

那些“帶娃”的遊戲,未必適合親子同樂哦

有娃以後,以往總一臉想殺人表情的奎爺是不是笑容更多啦?(誤)

但戰神的形象非但沒有因此受到損害,反而因為兒子的陪伴變得更加有血有肉,更具老年男性魅力。

“帶娃”,讓戰神更神了。

今天我們趁著六一節,盤點一下“帶娃”遊戲中的精品吧。但這些遊戲可不一定是要推薦給你家熊孩子玩啊。

那些“帶娃”的遊戲,未必適合親子同樂哦

《火焰之紋章:聖戰之系譜》:一堆爸爸和一堆兒子的悲催故事

這是SFC平臺一款經典的SLG遊戲,我對它的評價:悲喜兩重天,人生真刺激。

喜在該作可以“娶妻生子”(本作的結婚系統後來也成為了《火紋》一大經典傳統)這讓當時身為小學生的我欣喜若狂了好久;悲催也在“娶妻生子”,因為娶完生完之後,爸爸們還沒來得及享清福,就深陷政治陰謀直接團滅了……

那些“帶娃”的遊戲,未必適合親子同樂哦

所向無敵的主角軍團在遊戲中盤被人下套包了餃子,就這麼沒了,讓玩家難以置信

“死亡”是無可避免的,這是《聖戰之系譜》的劇情決定,而和其他戰棋遊戲不同的是,《火紋》角色不能死而復生。因此父輩在“上篇”領統統便當後,“下篇”全是兒女們繼承遺志,展開復仇的故事。

該作最有意思的是考驗玩家“慧眼識嬌妻”的能力:給好爸爸們找個最適合他的好老婆,才能產生出阿特柔斯那樣的最強後代。

萬一不幸有個阿斗也別放棄,認真思索兵種搭配、道具的增益、技能的使用等要素,用來彌補兒子先天基因的不足。沒準兒還能扮豬吃老虎,反敗為勝呢。

那些“帶娃”的遊戲,未必適合親子同樂哦

倒黴老爸辛格爾德

那些“帶娃”的遊戲,未必適合親子同樂哦

被反派NTR的老媽蒂亞朵拉

那些“帶娃”的遊戲,未必適合親子同樂哦

父母雙亡的苦比兒子賽利斯

由此你便可以看出該作的內容有多麼龐大,一共12個篇章。地圖也大的要命,後世所有火紋作品的地圖規模都無法和《聖戰系譜》相提並論。

總結一下,《聖戰之系譜》其實是一個“先當老子、後當兒子、遇見強敵還得裝孫子”的精彩故事。

而目的只有一個:如何當上爺爺,走上不受壓迫的人生巔峰。

《勇者鬥惡龍5》:我坑爹、無能、換老婆,但我是個好兒子

《勇者鬥惡龍》很特殊。

這個系列早年對畫面並不感興趣,也不依賴運鏡製造大場面。這個系列偏愛通過對話構建劇情,在雲淡風輕中訴說人生的喜怒哀樂。這種“於無聲處聽驚雷”的敘事風格,很符合日本玩家的口味,成為“國民RPG”,它當之無愧。

《勇者鬥惡龍5》是之前舊系列的集大成者。它描繪了主角祖孫三代跨越30年的人生。

那些“帶娃”的遊戲,未必適合親子同樂哦

從幼年同父親一起出海冒險、到中期父親被害主角逃脫、直至成年之後組建家庭,練級完畢打算為父親報仇雪恨,卻又被魔王反殺變成石像,之後再等兒子長大解救老爸,再同媳婦兒子(其實都是兒子的跟班)一起擊敗魔王。主角的經歷可謂命運多舛,刺激精彩。

《勇者鬥惡龍5》的最大看點,是一改之前“天生勇者”的主角設定:自以為肩負“拯救世界的勇者”命運的主角,其實卻什麼都不是。真正的勇者,是他家那個未成年的熊兒子。面對這一真相,沒有玩家不深感意外。想想父親被殺時主角崩潰的場面?再想想發現自己並非勇者、不能為父報仇時主角的煎熬?這些高光時刻充斥著《勇者鬥惡龍5》的每個角落,玩家深陷主角的命運迷宮,不能自拔。但恰恰因此,5代的凡人主角成為歷代最具人氣的一位。

《勇者鬥惡龍5》也開創了很多“系列第一”:

第一個引入“收集怪物”的遊戲;第一個“怪物可以加入戰隊”的遊戲;第一個擁有“懷孕”要素的遊戲;第一個,呃,我玩了超過80小時的遊戲。

要怪就怪該作的“選妃”系統,逼著我周旋於兩位美女之間(重製版又變成了三位)必須選一個當老婆放棄另一個,強迫症都犯了。但為了給爺爺報仇就必須孕育出“最強兒子”,所以痛並快樂著吧。

那些“帶娃”的遊戲,未必適合親子同樂哦

選老婆的時候到了

《勇者鬥惡龍5》的結局是魔王掛了,一家人笑了。直到我發現兒子的髮色和我、我媳婦都不一樣的時候……

《戰爭機器4》:接過爸爸的槍,無數個爸爸在成長

JD是兒子,是新人。馬庫斯是爸爸,是老人。

新人說:長江後浪推前浪,爸爸你不要再指指點點啦,哎?人呢?怎麼又衝上去了!

老人說:老將出馬一個頂倆,兒子你不要再嘰嘰歪歪了,哎?開車悠著點兒,我頭暈啊!

《戰爭機器4》裡的馬庫斯無疑代表著old school, 而JD就是new boold。於是老與少、舊與新開始激烈的碰撞,火花就是“父子一言不合就飆車”,以及“爸爸的朋友都是老炮兒”的感人橋段。

畢竟馬庫斯是老爸,他的家長氣質再如何生硬,流露出的還是鑑證兒子成長的欣喜;JD還是英雄的後代,他的能力再強大,終究還是會對父親進行無言的崇拜。其實在奎託斯與阿特柔斯身上,我們也能夠看到相似的羈絆。

所以老與少、新與舊並不是非得水火不容,還可以形影相隨,直至並肩作戰。

特別提一點:流程到了JD遇見馬庫斯之時,《戰爭機器4》的畫面質量才有了大幅提高。

就憑這一點,我必須深深感謝他們父子倆……

那些“帶娃”的遊戲,未必適合親子同樂哦

老馬小馬英雄交接的一幕,令人動容

《最後的生還者》:王炸!

艾麗嚴格來說不是喬爾的女兒,《最後生還者》看似並不符合本文的要求。

但別忘了還有莎拉,她是喬爾的女兒,並在遊戲最初的騷亂中死去。

莎拉的死是座橋樑,一頭連接著我們,一頭連接著喬爾和艾麗。

看著可愛的莎拉在父親喬爾的懷中停止呼吸,“身為人父”的共情,立刻遍佈我們全身。

我們會把這種共情毫不猶豫的投射在艾麗身上,跟隨喬爾一起,保衛她,呵護她,那怕犧牲全世界,也在所不惜。

從“走私客”到“父親”,喬爾完成了一場自我救贖,而我們也把關注點從“殺人越貨、擊敗變異體”,自覺的轉向“艾麗既聰明又有個性,喬爾是個偉大的父親”。

這其實是《最後的生還者》的主旨:不是驅使玩家揭露陰謀論,並在世界末日中苟活。而是發現末日中依然存在親情,然後努力經營,小心維護。

這也是“最後生還者”的真實身份:以親情為代表的人性。

那些“帶娃”的遊戲,未必適合親子同樂哦

以上的例子可以說都是父親中的典範,兒女中的榜樣。俗稱“別人家的爸爸/別人家的孩子。”

但在遊戲世界裡,不靠譜的老爹+白眼狼的兒女的組合更多!

他們由於各類原因,永遠不能和睦相處,一見面就怒目而視,嘴炮不停,雙方甚至大大出手,斗的你死我活……

那些“帶娃”的遊戲,未必適合親子同樂哦

《戰神3》:父親神裡神經,兒子一點就著

宙斯是眾神之神,理所當然要比其他神更神經。

僅憑一個荒謬的夢,宙斯便指示兒子奎託斯去殺死另一個兒子阿瑞斯。接著又以“我還是一直做噩夢啊,兒子你看咋整”的藉口,欺騙奎託斯為眾神做了10年奴隸。

即使這樣,宙斯依然嫌奎託斯礙眼,先是剝奪了兒子的力量,後來還要親手殺死他,以預防兒子翅膀硬了威脅他。

有其父必有其子,奎託斯自然不是省油的娃。

那些“帶娃”的遊戲,未必適合親子同樂哦

那些“帶娃”的遊戲,未必適合親子同樂哦

被親爹坑死了好幾次的奎爺

他開始嫉神如仇,大開殺戒,把奧林匹斯諸神們屠個一乾二淨,直到最後幹掉老子宙斯。奎託斯用事實證明:每一個神經的老爸背後,總有個異常暴躁的兒子。

這就是《戰神3》的故事,既混亂又清晰。

混亂的是父子之間的愛恨情仇犬牙交錯,清晰的是“善惡終有報”的因果定律依然涇渭分明。

這對父子的神級對決,是遊戲史上經典的弒父橋段。它是在西方哲學的視角下,對於“繼承和反抗”的具體闡述。

——所以神二代有啥好?不如來頓小燒烤!啥事都解決了嘛。

那些“帶娃”的遊戲,未必適合親子同樂哦

揹負著殺爹的黑歷史,難怪他那麼害怕阿特柔斯走上他的路

《刺客信條3》:兒子很重要,兒子的職業更重要!

父親是海爾森,兒子是康納。

這對父子之間的關係並非仇恨,而是冷漠。

康納是海爾森的“一個意外”,那時海爾森被派往美洲尋找寶藏,與莫霍克族女子卡涅齊歐結識後,康納誕生。

為了聖殿騎士的事業,海爾森沒有停止腳步,他選擇離開康納母子。

但海爾森並不知道,康納的選擇是成為刺客,與他的信仰背道而馳。

人們常說,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與愛。但連愛恨都消失,只剩下冷漠的話,將會發生更加可怕的事——心死。

所以當康納試圖刺殺海爾森的時候,海爾森放下了短劍,故意露出破綻讓康納得手。他選擇了心死,既然心死了,生命便不重要了。

康納也毫不猶豫的刺死了海爾森,他選擇了信仰。因為有了信仰,生命同樣不重要。

那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

那些“帶娃”的遊戲,未必適合親子同樂哦

成天不著家的事業型老爸都看過來,這就是忽視子女教育導致家庭破裂的案例

《刺客信條3》沒有給出確切答案。或者早就給了,只是海爾森、康納,包括我們自己,都忽略了。

《惡魔城:月下夜想曲》:喜歡宅在家裡的,不一定是兒子

惡魔城系列中,唯一一款單平臺銷量破百萬的作品。

一提到它,浮現在眼前的是流暢的動作、華麗的變身、經典的配樂、還有逆城時的艱辛、蝙蝠的黑人問號臉……

這些經典要素影響了整整一代人,使它成為玩家眼中最出色的“惡魔城”。

更為經典的還有《月下》的劇情:資深宅男吸血鬼老爸被半人般鬼的兒子封印,起因是人類老媽被同類殺害。

那些“帶娃”的遊戲,未必適合親子同樂哦

這個悲劇不僅讓我們產生遐想:如果老媽沒有被害,吸血鬼老爸是不是就不會危害人間?那麼惡魔城裡的故事會不會是一家人想起相愛,取代父子之間的相愛相殺?

阿魯卡多的妻子會不會因為選擇吸血鬼老公走上婆婆的道路?阿魯卡多的兒子會不會因為吸血鬼的身份備受歧視?

到時候阿魯卡多會如何選擇?

拿起武器反抗?還是像老爸一樣讓惡魔城重現人間?

可惜生活沒有如果,阿魯卡多的名字Alucard是老爸Dracula的反寫——兒子的命運早就註定,父子倆能力再大,也無法抵抗命運的規劃,我們的遐想只是瞎想。

看來當個長生不老的吸血鬼並不好,痛苦會永無止境的纏著你。

《月下夜想曲》看似講了一個大義滅親的故事,其實唱了一曲悲壯的命運詠歎調。

那些“帶娃”的遊戲,未必適合親子同樂哦

《荒野大鏢客:救贖》: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傑克是個好兒子,他射出了正義的子彈,為父親馬斯頓報了仇。

傑克是個壞兒子,他射出了正義的子彈,走上了父親極力避免的道路——成為一個鏢客。

作為父親,馬斯頓他厭倦了抽菸喝酒燙頭,只想老婆孩子熱炕頭。

不過從前槍口下舔血的劣跡,加上老婆孩子在人家手上,馬斯頓不得不接受特工羅斯的“建議”:操刀重來,被人擺佈。

為的僅是讓家人“偏安一隅”的美夢,但這是飲鴆止渴。

於是有了《荒野大鏢客:救贖》獨特的“榮譽”“聲望”系統:

馬斯頓幹了助人為樂的好事,榮譽聲望就高,人人都會友好;馬斯頓幹了殺人越貨的壞事,榮譽聲望就低,朝陽區群眾分分鐘給警長打call。

可惜在西部世界,善惡沒有標準。

馬斯頓完成了賞金任務,發現有些通緝犯根本是被冤枉的;馬斯頓完成了送貨任務,發現貨物中藏著滿滿一箱毒品……

在善與惡的糾結中,馬斯頓疲於奔命。最後迎接他的不是自由的號角,而是生命的終點。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馬斯頓死的其所。只是他的死成為他兒子痛苦的開始,他的死毫無價值。

那些“帶娃”的遊戲,未必適合親子同樂哦

馬斯頓和兒子的相處時光雖然極為短暫,但給我們留下了遊戲中不多的溫情回憶

兒子傑克今後會怎樣?——大概《荒野大鏢客:救贖3》會告訴我們(二代是前傳已經沒戲了)。

兒子傑克會怎麼想?——什麼救贖?什麼美國夢?統統都是騙人的!

這些作品之所以經典,是因為它們的劇情夠“戲劇化”。那麼有沒有“不要打打殺殺,只要帶娃日常”的作品呢?

當然有,不過你要做好心理準備。

因為做個合格的父母是很辛苦的,日常生活才是最殘酷的。所以下列作品的難度,可能比打打殺殺還要高……

《Who's Your Daddy》:誰是你爸爸?

和遊戲的名字相反,這是個躲爸爸的遊戲,如果你扮演兒子的話。

或者說,這是個找兒子的遊戲,如果你扮演爸爸的話。

《Who's Your Daddy》就是這麼任性,既可以扮演兒子,也可以扮演爸爸。

那些“帶娃”的遊戲,未必適合親子同樂哦

相信我,你會後悔玩這個腦殘遊戲

當兒子的時候,要千方百計避免被爸爸找到。所以你得往犄角旮旯裡鑽,藏在冰箱裡、洗衣機裡,或者躲進微波爐裡……

沒錯,當兒子允許作死,只要不被爸爸發現。

當爸爸的時候,你得絞盡腦汁找到兒子。你得翻箱倒櫃,耳聽八方,還得正確運用穿牆、閃現的技能,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兒子。

沒錯,當爸爸就是得有這麼逆天的能力,目的是避免兒子作死。

《Who's Your Daddy》,歡樂之中可以體會到當爸爸的不易,以及作為熊孩子時的可怕威力……

那些“帶娃”的遊戲,未必適合親子同樂哦

遊戲的建模已經可以用恐怖遊戲來形容…

《Mother Simulator》:親媽模擬器

小豬佩奇以180邁的速度撞牆了!——這是個喜劇。

媽媽以180邁的速度撞在小豬佩奇身上了!——這是個悲劇。

因為媽媽要給你換尿布,還要在1分半的時間內完成。踩在玩具上、撞在牆上等等都是扣分選項。

扣分代表什麼?——你不是個好媽媽!

那些“帶娃”的遊戲,未必適合親子同樂哦

沒有孩子的不建議嘗試這款遊戲,嚴重降低生育意願

不光可以“限時換尿布”,《Mother Simulator》還提供“限時衝奶粉”、“限時換衣服”、“限時拿玩具”、“限時量體溫”等等豪華套餐。

玩過的玩家反映:《Mother Simulator》更像是個恐怖遊戲,分分鐘讓你瘋掉的感覺!鑑於該遊戲特別擬真,操作難度不低,想做媽媽的玩家還是慎重挑戰,以免自信心受到連續暴擊。

那些“帶娃”的遊戲,未必適合親子同樂哦

那些“帶娃”的遊戲,未必適合親子同樂哦

操作手感就像是一位半身不遂的媽媽,照顧一個比普通精力值高500%的熊孩子

從《聖戰之系譜》到《戰神4》,“爹化”遊戲也從當初的零星半點到現在的陣容豪華。

究其原因,首先是主力玩家中的80後大都為人父母、90後00後們也已經或者將要步入婚姻殿堂。玩家社會角色的變更,促使遊戲品味發生了變化,“爹化”遊戲便是這個規律的具體表現;

其次是業界“以自我為中心,拯救全世界”的遊戲日趨飽和,“爹化”是求變的新式包裝法,並且效果不錯,所以製作者紛紛效仿。一單有了數量保證,“爹化”發展壯大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最為重要的是,社會發展帶來了玩家審美水平的迅速提高,審美水平的提高促使玩家對待產品時的態度,更加成熟更加多元。玩家們可以對緊跟流行、強調社交的遊戲喜聞樂見,更可以對“爹化”這種表達情感的劇情向作品迅速產生共鳴,直至流連忘返。

那些“帶娃”的遊戲,未必適合親子同樂哦

就像玩《戰神4》的玩家即便無兒無女,也能深刻體會奎爺變化的心理動機,深諳這種變化帶來的魅力。因為在現實世界裡,即便我們的父親是如此的沉默寡言、平凡普通,沒有奎爺、甚至沒有于謙的爸爸王老爺子那樣有名,但我們依然能夠慢慢理解父親,他同樣偉大,同樣可愛。

那麼問題來了——關於“母親帶娃”的遊戲咋就這麼少呢?莫非這也是遊戲物化女性的一大罪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