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2 中國投資荒背後的現實——認知、制度、渠道以及收益印證

友情提示:這是一篇長文,如果你覺得有價值,歡迎參與評論、轉發與收藏。我是小歐,感謝關注!

中國投資荒背後的現實——認知、制度、渠道以及收益印證

中國人仍然不懂得投資的重要性

除了房產之外,中國普通民眾依然對投資概念一無所知,這是一個殘酷的現實,特別是在當下這個金融泛化的時代。你稍微走得慢一點,也許你的財富就會急劇縮水,因此對於我們這個始終無法真正在大眾金融級別傳遞投資理念的國家,資產荒這種現象正是投資匱乏的最現實證明。

你是否有感受過貨幣貶值的速度?你是否有某個時刻迫切得想把錢生錢?你是否有認為自己無法抉擇投資標的?恭喜你,你已經和21世紀的中國資產本質相當接近了,當下的中國正在經歷一次前所未有的資產審視過程,資產荒這概念越來越多得出現在人們的感知中。

資產這個概念本質上誕生於貨幣冗餘,當社會層面出現大量的冗餘貨幣的時候就會有礙於流動性的效率作用,因此投資增效這個概念開始出現在社會功能中,這是基於人們理解貨幣和思考金融的結果!

從行為邏輯上說,這是人對於未來的期許而安排下的一種具備升值過程的財富概念。就像你播種下一顆種子,期待著它未來能給你帶來一顆參天大樹,這就是所謂的收益概念。另一方面投資顯然是需要時間和空間去佐證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中會有不可控因素,這就是所謂的風險。當風險和收益在時空佐證下經歷考驗,並最終來到一個結果時,那就是投資最終的形態。

寬泛意義上的投資可以是這麼理解的,但是現代金融和實體產業的複雜性和相關性過於深入,很多的參與過程已經脫離了傳統意義上的投資理念,這些複雜的體制設計和規劃讓投資變得非常得晦澀難懂,但有一點是始終不會改變的,貨幣金融的增值本質是虛擬的過程,收穫的感受最終來源於交易的物質獲得,因此如果你在投資的過程中無法穿透金融和實體之間的關係,那麼顯然我們離理解投資依然相當遙遠。

資產和投資行為的關係就像一次有目的價值認可的培養過程,人們基於思考認可資產的價值空間,並給予貨幣投入,共同抵禦風險並最終帶來收益。

中國為什麼會出現資產荒?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社會現象,本質上是中國人對於投資的理解走入了誤區,這造成了投資價值的謬誤和扭曲,帶來了一系列的弊端和負面影響,最終形成了一個社會思考的大問題。無論是從認知、制度、渠道以及收益印證上,中國人對於資產和投資都無法有一個清晰的線路和定位,這是造成資產荒和投資誤導的最根本原因。

讓我們從這些市場邏輯源頭上嘗試一點點解開中國人長期以來無法真正糾偏的桎梏源頭,迴歸真正的投資本質和金融實體關係,並理解真正的投資應該如何深入國人的日常吧。

中國投資荒背後的現實——認知、制度、渠道以及收益印證


一、中國人認知下的投資邏輯關係梳理

梳理整個中國投資階段形態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過程特點並不明顯,我們只能透過市場建設的成果上稍加區分。

以證券市場形成為主體架構分界線,我們一般將中國民間投資和官方投資渠道區分開來,一般的產業投資在中國發展較早,那是得益於現代資本萌芽形態的輸入和市場邏輯的歷史分工和意識積累。因而寬泛意義上的中國投資市場是比較久遠的,市場經濟比計劃經濟更容易理解資本的重要性,但是中國人在轉變的方式上是較為粗放的,也就是說原始資本的積累過程是非常樸素的,因而投資行為和認知的不理性也就難以避免,這是一個必經的階段。只是我們國民在經歷市場經濟和現代金融體制洗禮將近四十年後的今天,依然對投資領域的認知停滯不前,甚至對於投資標的的價值無法合理判斷,這顯然是說不過去的。

事實上普通投資人在簡單的投資認知指導下去決策,行為邏輯的差異性就會出現,人們依據簡單的基礎去做思考、分析以及決策,這在中國過去這個階段的投資狀況中非常常見。就拿權益類投資行業來看,普遍對接主體之間都存在項目認知的理解溝通差異,這無疑加重了投資市場的風險比重。

還有一個明顯的現狀那是表現在中國人資產構成上,很多中國投資者基於風險不確定性始終在強化固定類資產的權重,家庭資產明顯過於僵化,這在過去的數十年過程中最明顯得印證來自於地產行業的強週期運行和繁榮,這實質上是一種非常糟糕的投資認知方式,因為固定類資產雖然足夠穩妥,但會很大程度上限制家庭資產的靈活性,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弊端,只是看上去似乎我們樂在其中。

市場認知層次上,由於金融體制的快速發展和標準方式的延伸,中國人對於領域市場的建設是非常高效的,但很可惜中國參與者的認知水平完全跟不上這種高節奏的轉換,他們仍然固守著自己對於投資的理解,這強化背離了市場本身和參與者之間的溝通代價,致使大部分時候中國人的投資是沒有效益的,這無疑是當前認知差異中最難以解決的一點。

因此無論是從個體認知還是行業發展上來觀察,中國人在投資行為上的經驗都難以稱得上成熟。圍繞著這些認知,最可怕的地方在於我們始終找不到一條可以持續進步的道路,一來中國人對於價值投資的學習過程基本都依賴於個人的思考,根本沒有合規的渠道進行整合;另一個方面的難點在於市場建設過程始終伴隨著不確定性因素,因而藉助市場力量推動認知也顯得困難重重。

中國投資荒背後的現實——認知、制度、渠道以及收益印證


二、投資制度保障的缺失與完善:中國金融實體之間最難解開的謎團

認知是個體對世界思考的結果,成熟決策是伴隨著成熟認知的,但是我們中國人在投資上的歧途除了認知過於簡單之外,最核心的要素還是在於市場建設的生態。

中國經濟真得發展的太快了,快得都捨不得停下來一息審視自己身上的問題。高速爆發的市場經濟內容和架構確實是有利有弊的,好的地方在於我們最大可能的趕上了世界和時代的發展潮流,容納了足夠多的市場關係和方式,這些東西能夠讓我們中國人以最高效的節奏迅速填充滿經濟的空白處,但問題在於整個市場經濟體制由於高速發展,審視少了、反思少了、糾偏也少了,這種形勢下中國人對於市場的理解過於表面化和建設過於追求功利化也是一種必然的後果。

關於中國的投資市場建設,實質上是伴隨著市場經濟理念探索深入的,中國人在認知世界的同時也把各種先進的生產關係和商業邏輯引入到了實踐當中,各類金融市場也得以進一步繁榮。只不過在伴隨著市場建設逐步深入的過程中,如果認真審視就會發現其實問題一直都比進步要掩蓋得更深。

投資實際上是一個國家經濟行為中最緊密牽連金融和實體內容的方式,它能帶動市場商業以最高效的方式進行擴張,但優先的前提條件在於投資市場的成熟和完善,這實際上離不開一個最關鍵的內容建設,那就是伴生於投資市場的制度保障和生態維護。一個成熟的投資市場不僅要在市場運行框架的本身擁有足夠的說服力,在維護機制設計和規劃上往往需要我們投入大量的思考和研究,這不僅關乎於投資市場,也關乎著一個國家的金融和實體產業能否高效運轉。

事實上這一點在我們中國的市場探索中是迄今為止最讓人頭疼的地方,儘管經歷了四十年的考驗,但我們的市場維護和保障機制實際上還相當窘迫。環顧我們整個投資市場,始終在保障市場合理運行上難以協調,並且常見於在多發外部衝擊的風險降臨時難掩慌亂和應對失衡,這不是一個成熟市場機制的運行狀態。

保障投資市場合理規範,需要在法制、規範、監管、維護、反饋等多個市場環節實現高效的運作層次權則劃定,並使市場高效運作,形成豐富完善且具備價值的市場邏輯指引,但這些內容在我們的市場裡其實都處於很缺位的狀態。

當然客觀因素我們也不得不給予認可,那就是雖然中國市場很不規範,但確實也是因為階段性建設在時空節奏上發展較為短暫,西方用了整整數百年的時間和空間經驗才得以形成完善的市場維護機制,這一點上我們仍然需要加倍努力!

中國投資荒背後的現實——認知、制度、渠道以及收益印證


三、打破渠道邊界:還原最本質的市場層次架構

從內容建設上看,我們最有深度的方向應該是市場渠道和形式的構建,因為從現階段的事實上去理解,無論是股權類,還是權益類,又或者各種金融衍生品市場,我們應有盡有。

但是當我們深入觀察整個中國投資市場的渠道質量時,我們會發現原來形式內容和內在價值的展現卻和別人相差甚遠,這麼說並不是偏執且盲目的認可國外經驗,而是我們慢慢回顧自己市場的形態時,你會發現你找不到一個市場核心建設理念凸顯出來。

打個比方,在美國市場層次中,工業類指數看道瓊斯,納斯達克是科技市場內容指數,標普500則是更寬泛意義上的涵蓋指數,這個層級是非常清晰的,市場內容上所指正是代表美國經濟行業中的風向標。

而你回頭看看我們的市場中,中證500和上證50這樣的權重代表指數,能夠有這麼鮮明的特色嗎?更不要說各種形形色色的板塊指數、期貨指數、衍生品範疇以及貨幣投資市場,板塊零零種種加在一起讓人眼花繚亂,但實際上它們的界限都過於模糊化,讓投資者無所適從。

另外各個市場之間存在非常嚴格的門檻比例,參與者篩選標準雖然被動上抑制了風險等級,但是這對於投資行為而言無疑是無法理解的,因為它會抑制流動性,帶來非常大的投資遲滯效應。

市場和市場之間也存在較大的隔閡,比如投資期貨市場的方式和投資現貨市場的方式就有差異,而成熟市場往往不會形成雙標市場規則,因為這等同於告訴投資者,行為差異帶來的後果和價值是無關的,只和方式有關係,被動強化了行為本身的意義,這是本末倒置的投資邏輯,因為同一個投資者有可能同時參與多個市場,這對於推動投資水平進步來說非常困難。

一個成熟市場的架構應該基於層次安排、特色鮮明、規則公正公開公平以及法制監管細緻到位,因為無論哪一種投資市場,最終迴歸的都是金融和實體的本質關係,著重得應該是價值內容的展現,而不是一味把建設的方向放在渠道的形式上,否則我們即使擁有再豐富的市場參與框架也是於投資理解無益的。

中國投資荒背後的現實——認知、制度、渠道以及收益印證


四、風險和收益的曲線——沒有人能保證投資一本萬利

對於投資行為本身,只有兩個方面的內容需要考量,一個是風險意識,一個是收益期待,這是任何投資人必須要考慮的基礎思考方向。

中國的投資者幾乎是沒有風險意識的,這源於我們在宏觀層級上長期維護著高水平的穩定機制和外部輸入性風險抵禦,當中國經濟高速對接外部市場的時候,我們的投資市場實際上很大程度上仍停留於自娛自樂。中國人對於金融外擴在四十年的市場經濟改革開放過程中是相對滯後的,依然保持著非常特殊的封閉性,那是因為我們外部資本的警惕仍在,畢竟98年亞洲金融風暴類似索羅斯這樣的人還虎視眈眈。

但是行動困惑在當下的市場中卻越來越沉重,因為我們主動性的風險防禦過高的時候,內部參與者的警惕性就會適度降低了,因為投資是一種非常考驗權衡和博弈手段的行為,如果參與主體無法在參與過程時刻感知風險,那麼他自身的警惕性就會趨於麻木,實踐時間越長就會越明顯,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中國人從不把風險體現考量在決策中的根本原因——本該投資者考量的因素已經被宏觀抵禦機制已經預支了!

投資者風險偏好過高,忽視了風險本身帶來的影響,同時疊加金融機制管控的觸角過於嚴格,中國人似乎在市場化和調控化的邏輯下迷失了方向。對於投資人而言,實際上風險本身也是一個糾偏的方式,因為虧損有時候就代表著決策失誤帶來的後果,而這一點在中國市場裡幾乎無法看到風險震懾投資行為的效果,這是非常非常可惜的。

而在收益方向中國人又有這過於期待的壞習慣,人們總是急吼吼地拿著錢蜂擁於某個看上去非常具備升值潛力的投資標的,但事實上他們並不是因為經過嚴謹地思考,縝密地分析、細緻地篩選之後得出的方向,而只是因為大多數人認可。

收益並不會因為你參與人數眾多而增大,恰恰相反聚集哄抬往往是最容易產生風險踩踏的地方,就像在證券市場裡中國投資者最熱衷的追漲殺跌,這種方式雖然源之於市場機制的漏洞,但是大部分時候都是主力操盤手的圈套無疑,我們拋開人性的貪婪,行為上就應該認知到收益在這種方式上是不可能有複利的可能性的,穩定其實才是投資收益最大的追求目標,而不是短視下的暴富,這是很多中國投資者陷入極端無法進步的內因。

沒有人可以保證投資一本萬利,即使是歷史上有名的投資家,也大多數都有風險收益的概率,他們往往追求的是價值形式上穩定內容,而不是風險無視下的謬誤和收益過分期待下的刺激。

中國投資荒背後的現實——認知、制度、渠道以及收益印證


五、中國需要一次真正的金融普及:投資荒、資本荒以及資產荒背後帶來的推動

現時的中國經濟確實需要一次深刻的價值洗禮和定位再審,特別是對於現代金融體系的梳理上,我們一直做得都很片面和模糊,不同於實體產業的穩定性架構和發展模型,金融體系一旦持續出現規則的不確定性和市場邏輯的不穩定性就會導致了很多方面出現問題。

我們已經可以很明顯得感知中國人身處一個渴望投資的時代,但是“三荒”(資產荒、資本荒以及投資荒)的問題桎梏了方向發展的合理性。形式內容上的繁榮和價值驅動的繁榮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狀況,如果我們無法改善上述從認知到市場的錯誤邏輯,我們依然是一個明顯的金融實體失衡的市場,要麼脫虛向勢偏頗,要麼脫實向虛嚴重。

金融和實體的關係是可以共繁共榮的,關鍵在於功能邊界明晰和效率價值的均衡,這非常難辦。投資市場實際上就是這種功能性發揮下的一種非常有用的手段,它是最靈活有效的聯繫實體和金融渠道的助推劑。

西方的金融氾濫固然缺乏管控,但是他們的市場的確擁有非常高的價值和效率,這一點上我們要給予肯定,特別是對於投資外擴的利用上最能展現資本意圖和認知,我們需要去包容這種東西,借鑑並給予優化為我所用。

另外我們中國人過分強調管控的力量邊界和力度,這一點對於理解金融關係是不太準確的,市場有市場的堅持,你背離了這種堅持固然有用,但一定會有後續的負面反饋出現,這也是一種能量守恆規則。而投資就是這樣一種非常典型的市場化邏輯,從認知到決策再到市場效應形成,它幾乎很難受人為把控,你只能在規則上去引導它、規範它,至於風險和收益那還得是市場說了算,這也是投資價值裡的一部分鐵則。

現代金融發展到今天已經非常深入了,而顯然我們中國的普及金融的水平還差得非常遙遠,改變也許就是從中國人投資行為和市場開始。“三荒”實際上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固執得認為“三荒”是正常形態並拒絕改善,那無異於故步自封。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向前進步的空間和理由,關鍵還是在如何做,因此普及中國金融促進投資藍海時代,應該提上中國人的日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