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結盟狂人”袁紹,從“大圈子”而興,因“小圈子”而敗

如果說三國時期最善於結盟的人是誰?那非袁紹莫屬。

三國博弈中,結盟策略的使用十分重要。盟友之間的親疏遠近往往由實際利益決定,結盟、破裂、再結盟、再破裂,屢見不鮮,時有發生。

三國中第一位以江湖“盟主”出現的袁紹,正是把“結盟策略”運用的出神入化、爐火純青,從而借力用力、借勢發力,才使自身由虛變實、從弱變強,成為三國前期的實力“第一”,賺足了眼球。

但不幸的是,袁紹在通過發展“大圈子”壯大自身的同時,卻不能公道地處理“義”“利”關係,使“小圈子”恣意橫行,公信不穩、人心不服,最終導致了官渡之戰時,有效的結盟策略無法推行,一代梟雄灰飛煙滅。

細數袁紹不同時期推行的不同結盟策略,真可謂成也“結盟”、敗也“結盟”。

“結盟狂人”袁紹,從“大圈子”而興,因“小圈子”而敗

意氣風發的袁紹

出道時期:四方群雄公認的反董聯軍“盟主”

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被易中天稱為三國時代的“揭幕人”,是三國人物中為數不多的“含著金勺子”出生的人。

正是依靠袁氏“四世三公”的煊赫家世背景,外加早期在捍衛中央政權時的英勇表現。初平元年(190年),在山東各路諸侯組成討伐董卓聯軍時,袁紹被一致推舉為“盟主”,成為了一名武力抗董的“帶頭大哥”。

“討董”義舉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天下紛紛響應。袁紹也藉此走上了政治前臺,遠交近攻、統籌佈局,儼然成為討董義軍和民間反董勢力的精神支柱、靈魂大旗。

“結盟狂人”袁紹,從“大圈子”而興,因“小圈子”而敗

反“董”聯盟,袁紹是老大

在四方群雄的合力討伐下,董卓被迫暫避鋒芒,遷都長安。

袁紹作為“盟主”,大撈政治資本,廣攬智士人才,也吃到了結盟帶來的“甜頭”,袁紹手下也慢慢人丁興盛,袁紹軍事集團逐漸形成。

“結盟狂人”袁紹,從“大圈子”而興,因“小圈子”而敗

氣吞山河的袁紹,拔劍而出

此時,袁紹成功實行了“廣泛撒網”式的結盟策略,打著“天下為公”的旗號,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最終“空手套白狼”,使自己從一個虛名到實實在在地“站了起來”。

擴張時期:結盟公孫瓚,輕鬆得冀州

剛剛“站起來”的袁紹,雖然名頭很大,但勢力範圍上僅僅佔有渤海一郡,與其他大諸侯相比相去太遠,還需要進一步壯大擴張。

袁紹敏銳地把握住冀州內部鞠義反叛的有利時機,採納逢紀的計策,暗中與公孫瓚結盟,巧妙“借力”公孫瓚燕代士兵攻打冀州。

“結盟狂人”袁紹,從“大圈子”而興,因“小圈子”而敗

公孫瓚幫助袁紹,卻吃了大虧

在內有叛軍倒戈、外有強兵壓境的情形下,冀州太守韓馥向袁紹投降。袁紹不費一兵一卒,輕易得到了錢糧夠食用十年、兵甲百萬之重的冀州。

袁紹就此憑藉拉攏公孫瓚的“精準結盟”策略,成功擁有了一塊真正屬於自己的根據地。

鞏固時期:北方袁紹與南方劉表勢力結盟,抵制中原袁術

勢力逐漸大漲的袁紹,成為“反董”最大的贏家。可曾與袁紹結盟的“盟友”卻紛紛發現,袁紹的結盟策略“不地道”。

征討董卓時,袁紹總是派別人出兵,自己卻隔岸觀火;面對利益“分贓”不均,袁紹總是給己方多、給對方少;袁紹利用公孫瓚奪冀州、公孫瓚卻白白“替人做嫁衣”。用蔡東藩《後漢演義》的話講:“袁紹身為盟主,不能雪國恥、復家仇,徒為欺人奪地之謀”。

一系列不得人心的舉動,使“心胸狹窄、少決誤斷”的袁紹成為各方紛紛抵制攻伐的對象。

特別是袁紹的擴張,直接觸動了袁術、孫堅、陶謙、公孫瓚等州郡的利益,以袁術為首的中原勢力組成聯軍,與袁紹開展了激烈的奮戰。

“結盟狂人”袁紹,從“大圈子”而興,因“小圈子”而敗

眾多昔日盟友,與袁紹紛紛破裂

眼見昔日“盟友”紛紛倒戈,袁紹又實施了全新的結盟策略。他將眼光投向遠離中原紛爭的南方荊州一帶,與劉表結盟抗擊袁術、孫堅等人。

由於南北雙方勢力夾擊,袁紹同盟很快敗下陣來。先是孫堅中矢而死、繼而袁術被劉表擊敗、接著公孫瓚被袁紹打的退回幽州。

袁紹幾乎完美的結盟策略,使袁術勢力最終退至江淮、劉表勢力在荊州得以穩固,自身在北方的統治勢力得到實質性鞏固。

“結盟狂人”袁紹,從“大圈子”而興,因“小圈子”而敗

孤燈一盞,昔日“盟主”袁紹暗自神傷

頂峰時期:結盟曹操、扶持曹操,最終養虎遺患

袁紹勢力逐漸穩固以後,統一北方唯一的絆腳石就是公孫瓚。這時袁紹又一次實施了成功的結盟策略,將結盟的對象鎖定在公孫瓚的“舊敵”烏丸勢力,聯合劉虞舊部,一舉攻克公孫瓚,成功奪取幽州。至此,袁紹集團勢力達到頂峰。

可就在袁紹一路披荊斬棘,準備鼎定天下的時候。多次的合縱、結盟,幾股勢力的相互交織,使袁紹集團內部派系林立、明爭暗鬥,形成了一個個“小圈子”。

加之袁紹本人“性遲而多疑,來必不速”等偏聽偏信、任人唯親、遲疑不決性格特點,使袁術手下門生故吏、河北名士、收復敵人的官佐謀士等謀士集團,產生了分裂,在是否奉迎天子、如何對待曹操、怎樣在官渡實施速戰等問題上產生重大“誤判”,直接導致了袁紹集團的由盛轉衰。

“結盟狂人”袁紹,從“大圈子”而興,因“小圈子”而敗

袁紹與曹操少年是發小、青年是同伴,中年卻成“對頭”

無知不覺間,所謂的“小圈子”,正一步步毀掉袁紹。

坐穩北方後,袁紹集團安於現狀、文恬武嬉,錯誤認為曹操是自己“圈內人”。本可以抑制和消滅曹操的袁紹,卻對曹操在兗州、徐州等地的擴大坐視不管,還多次幫助、支持曹操,對曹操與呂布之爭“坐山觀虎鬥”,導致曹操由此做大做強。《八家後漢書輯注》記載:“操得兗州,兵眾強盛,內懷反紹意。”過度的縱容,使曹操成為袁紹日後最大的敵人。

官渡時期:昔日盟友紛紛反目

建安四年(199),袁紹虎踞冀、青、幽、並四州,成為北方最強大的軍閥。曹操藉助“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基本穩定了河南、徐州、河內等地方勢力。袁紹深感威脅,於是決定南征,一舉消滅曹操。

此時,袁紹還想使用他慣用的結盟策略,聯合張繡、劉表、劉備、劉闢等勢力,合力進攻曹操。

可讓他意想不到的是,昔日的盟友劉表選擇了中立“以觀事變”,“許之而不至,亦不佐曹操,欲保江漢間,觀天下變”。曹操的死敵張繡更是選擇了與袁紹“不合作”,直接投降了曹操。袁紹一系列的結盟策略,僅得到了劉備、劉闢等小眾勢力的響應,無法對曹操形成大規模的威脅和攻擊。

“結盟狂人”袁紹,從“大圈子”而興,因“小圈子”而敗

官渡之戰是決定三國格局的“第一戰”,與後來的赤壁之戰、夷陵之戰並稱“三國三大戰”

結盟策略的失敗,加之袁紹大決戰中的眾多失誤,致使袁紹集團官渡大敗。“四世三公”、馳騁天下近二十年的袁紹就此離開了歷史舞臺中心。

縱觀袁紹不同時期實施的不同結盟策略,可褒可貶、有勝有敗。

“結盟狂人”袁紹,從“大圈子”而興,因“小圈子”而敗

別了,袁紹

袁紹起步初期,實施“大結盟”的“大發展”策略,成功使自身成為最大的割據勢力。但在袁紹結盟策略下,袁紹過度關注自身“小圈子”的利益,未能使利益均沾、好處共享,使內部人寒心、外部人傷心,“近者悅遠者來”的人才優勢無法發揮。尤其誤判敵友,錯誤的坐視、支持曹操發展,直接導致養虎遺患、自損其身。

成事“大圈子”,敗事“小圈子”

成大事者,必出公心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