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9 中國畫兩要素

一幅中國畫要真正撥動觀者的心絃,關鍵在於圖式與韻味的拿捏。圖式的張揚,所演繹的是畫的外在格調,它帶給觀者的是奪目的視覺張力;而韻味的內斂,所蘊含的為畫的內在神韻,它所發抒的是微妙的性靈感應。傳統的中國藝術歷來便有格調派和神韻派之分,而今新式的“格調派”雖也面目繁紛,但在西畫的大肆凌替之下,大多為只見其形不見其韻,不少畫家乃至有的名家,竟已不知筆墨靈性為何物。有時我甚至懷疑:從前中國畫品評筆墨韻味的那一套講究,現今是否已該束之高閣?

中國畫之關鍵在圖式與韻味,亦即畫意與寫意、形與質、格與韻兩方在畫上的融合體現。對畫家來說,外在形式與內在韻味兩者雖不可或缺,但形式佳構作為一門學問,年輕畫家亦可悟之;而韻味深化包含精深功力,則必大器晚成。因此,圖式要頓悟求變而韻味須恆定漸修,兩者之間有個很大的時間差。那對畫家早期而言,又該如何來協調彼此,如何看待兩者之孰重孰輕?

中國畫兩要素

林宋瑜《山居人家》

畫意圖式之探索與優化,會給畫家帶來大格之幻變,它對一個畫家的成就非常關鍵。當然亦不可否認,韻味之恆定修持漸進,會給畫家帶來內質深化之幻變,和持續拓展的後勁。顯然,外在形式偏於智性之微妙體悟,而內在韻味偏於靈性之微妙力感,雖兩者之成有很大時間差,但最終必相輔相成,助推畫家自身的最高成就。

圖式最好要有獨創性,能體現出與以前不同的時代精神就更好。而它內在的精神韻味,又要經得起推敲。在這方面,中國畫與書法在審美上有共通處。一個書家的書法成就如何,關鍵在於它外在的結體和內在的韻味。書家有自己獨特的結體很重要,結體是書法的外形。不過,光有外形還不夠,書法還要有內在韻味。而韻味的修煉,不是一朝一夕能修成正果的。如沒有五年、十年,甚至幾十年這樣的功力,微妙的韻味就出不來,所以古人有句話,叫“人書俱老”。其實中國畫也一樣,也講究外在的圖式和內在的韻味這兩樣東西,它也是“人畫俱老”的。

圖式,也就是畫面形式感。畫中國畫,有的畫家成名比較早,主要就是在圖式上有自己獨特的東西,畫面形式感打動人,他就成名了。相對來講,如果年輕人對各方面的知識學養有靈性,在圖式上就可能跟他人不一樣,在畫上會有一個與人家不一樣的形貌。圖式主要靠頓悟,但韻味卻是要靠漸修的。你要現在的年輕人一下寫出像老一輩那樣有韻味的書法,顯然不可能,因為這韻味不是一朝一夕能練成的。所以,青年畫家要成名,肯定先要靠圖式制勝。傳統很講究臨摹,你如畫人物就學陳老蓮、任伯年,但學進去以後不容易跳出來,就把自己捆死了。一個畫家在圖式上沒有自己的獨創,是不可能有突破的。但是作為畫家長久的修煉規劃來說,也不能只抓圖式,把韻味扔開不管。

早年成名靠圖式獨創,接下來,就應該在韻味上補課。如果一直不重視韻味的修煉,那作品就不能深化,它內在的精神韻味就出不來,若干年以後就會覺得自己虧大了。畫中國畫若對韻味修煉一直不以為然,只靠圖式翻花樣,那到了老年怎麼辦?一個畫家到了六十歲、七十歲、八十歲,按照人生的自然生理規律,到老了大腦思維功能肯定要萎縮,不如年輕人、中年人,這時要再靠圖式翻新,那肯定力不從心了。現在我們看到很多畫家到了老年每況愈下,再也沒有圖式創新能力,由於寫意韻味的修煉不足,他們的畫已毫無後勁可言。

但是,如果是一直堅持韻味修煉精進的畫家,情況就會大不一樣。像齊白石畫蝦,從年輕的時候一直畫到八九十歲,而他晚年畫的蝦,那麼隨意的幾筆,他四五十歲畫的哪能夠比?如果把中國畫家一生的藝術跋涉比作長途馬拉松,那麼,堅持不懈的韻味修煉,就能支持你跑到終點而不致半途落荒。

圖式和韻味,圖式要講究創新,而韻味則要在一個相對較為固定的模式裡修煉。韻味的修煉就如同打井,打井看上去重複勞累,若沒有一定的毅力,打到後來就會生厭,覺得太單調乏味,打不下去。藝術功力的修煉,最容易出現這個問題。如果你有毅力,一直堅持“打井”,打到最後,這“井”就可能會出水、冒油、閃光。

所以我認為,學中國畫一定要對圖式的變異規律有深入探究,同時,也要不斷通過修煉,來提升畫中的韻味。韻味的修煉,其實就是把人下意識的靈性發掘出來,通過千錘百煉而使作品出神入化。如果把中國畫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就要理智地思考圖式研究和韻味修煉這兩個關鍵的因素,把握好自己在藝術追求上的短期和長期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