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積石山縣著名旅遊景點及遺址簡介


積石山縣著名旅遊景點及遺址簡介


位於積石山縣大河家鄉,距臨夏市90公里。積石雄關為河州24關之首,關內“積石神工”被列為古河州八大景之首。

史料記載,夏之前,滄海橫流,洪水滔天,堯帝用鯀治水,勞而無功。舜繼堯位,誅鯀,使鯀子禹續其父業治水。禹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入於滄海,息了水患,舜因禹功,傳位於禹,禹建夏朝。

積石山縣著名旅遊景點及遺址簡介


積石峽內千巖壁立,有大禹開山闢石之痕跡。其間黃河排雪響雷,破關而出,奔騰東逝。銷桐坡兀立一塊高2.7米、寬2.3米、長3.3米的青石,相傳為大禹導河憩息之處,人稱“禹王石”,石上大禹憩息坐痕猶存,當地群眾信為神石,百般保護。

積石山縣著名旅遊景點及遺址簡介


公路沿河岸鑿石穿壁而過,再經盤山道即至積石山頂青海孟達天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歷代著名詩人凡到甘肅都來此一遊,留下了不少傳世詩作,歌頌大禹導河治水的功德,讚美積石關的雄姿。

臨津古渡

積石山縣著名旅遊景點及遺址簡介


臨津渡是黃河上游一個非常古老而有名的渡口,民間也稱黃河上渡、積石渡,今遺址尚存於積石山縣大河家鎮大河村。《水經·河水注》記載:“河水又東,臨津溪水注之。水自南山,北經臨津城西,而北流注於河。河水又東,經臨津城北,白土城南……城在大河之北,為緣河津渡之處”。臨津古渡口顧名思義,即臨近(黃河)渡口的意思。為保護渡口,後來在渡口所在的黃河兩岸都建了城,河北岸在晉永寧中建白土城,河南岸前涼張軌置臨津縣,建臨津城。

臨津自古就是“緣河津渡之處”。據史書記載,早在漢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這裡初設河關縣。因為連接隴海,這裡自秦漢以來就是重要渡口和交通要隘。到了隋代,因臨津地處隋朝與吐谷渾大戰的前沿地區,遂建臨津關。楊守敬《隋書地理志考證》記載,隋代在這裡設置了出入關津的關官;而《讀史方輿紀要》記載了臨濟城的具體位置。

臨津古渡始於漢代,繁榮於唐宋時期,從漢朝到明、清以及近代,一直是黃河上游的重要渡口。西進新疆,南入西藏。千百年前的絲綢古道上,巍巍積石雄關旁,昔日叱吒風雲,有鎖鑰之稱的臨津關,如今只留下了一敦石鎖,兩條鐵索。

漢武帝時,古渡一帶是兵家必爭之地,漢羌各族聚居於此。據《隋書.煬帝記》記載,隋煬帝親自出巡隴右、河西地區,親臨前線指揮與吐谷渾作戰,從臨津關渡黃河至西平。降伏吐谷渾10萬餘人,暢通了絲綢之路,密切了內地和西域、西亞和歐洲國家的貿易和文化交流。

到唐時,漢藏互通友好,絲綢之路和唐蕃古道上來往的使者、商賈絡繹不絕;北宋熙寧年間,大河家古渡邊設有茶馬互市的榷場,各族人民和平貿易;明清時期,商販們從蘭州、四川、陝西等地運回絲綢、布匹在大河家銷售;民國時期,在大河家經營棉布、雜貨的"永盛茂"、"興盛痛"、"全盛癢"商號在當地皆頗有名氣;1949年8月28日為解放青海、新疆,王震將軍率大軍進駐大河家,當地人民配合大軍順利渡河;1988年11月大河家黃河大橋通車,結束了臨津古渡的歷史使命。

積石山縣著名旅遊景點及遺址簡介


臨津古渡雖然已退出歷史的舞臺,結束了它的使命,但它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它所擁有的輝煌與繁榮也是值得注目的。

保安三莊

積石山縣著名旅遊景點及遺址簡介


說到保安三莊有一首花兒唱的非常好,"積石山下的保安莊,金盆養魚的地方;西部開發的大路上,家鄉(哈)什樣錦一樣。"這首花兒曲所唱的就是人稱保安三莊的大河家鎮大墩、梅坡、甘河灘村等地。

保安族是一個勤勞、勇敢、具有鮮明個性的民族。保安族原居青海省同仁縣境內隆務河邊的保安城、尕沙爾、下莊一帶。清同治初年由於受當地封建農奴主的欺壓,由青海遷入甘肅境內,在今積石山大河家、劉集一帶定居下來。現在他們居住的大墩、梅坡、幹河灘仍被習慣地稱為"保安三莊",故稱"保安人"。這時的"保安人"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和稱呼,居住在這周圍的人們稱保安人為"黑黑"(即回回),直到1952年3月25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正式命名為"保安族"。顧名思義,保安族的族稱來源於居住地保安。保安族有自己的語言而無文字。保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與蒙古語、達斡爾語、土族語、東鄉語和東部裕固族語有密切的關係。

積石山縣著名旅遊景點及遺址簡介


積石山縣著名旅遊景點及遺址簡介


積石山縣著名旅遊景點及遺址簡介


保安族一般是整村連房密集居住,一家一院。房屋多為土木結構的土平房,有出簷和挑簷之分。出簷房比挑簷房多一道檁柱,比較寬敞,正房坐北向南,一門兩窗。保安人喜睡熱炕,炕上多鋪毛氈,炕牆周圍裝板、掛炕圍,安放炕櫃和板箱,裝衣服雜物。家家備有炕桌,有的還有高、低八仙桌,供吃飯、喝茶、待客用。

積石民俗村

積石山縣著名旅遊景點及遺址簡介


位於積石山麓中部、縣城吹麻灘以西1公里的尕護林,佔地2萬多畝,這裡氣候清爽宜人,空氣、土壤、水源均無汙染,茂密的人工林與滿河谷的鵝卵石相映成趣,淙淙的流水、彈唱的小鳥、遍地的野花構成了民俗村獨特的風景,是盛夏季節旅遊避暑的好去處。

聳立於臨大公路一側,高大的牌坊門頂端的“積石民俗村”五個金光閃閃的大字,向人們展示出民俗村誘人的雄姿。2000年,這裡建成了體現民俗風情的保安、東鄉、撒拉族民宅,飛簷翹角的涼亭,優美的噴泉,一畝多地的魚池,寬闊的道路等設施,以及休閒娛樂的大小“石宮”和餐飲、食宿等綜合服務設施。

積石山縣著名旅遊景點及遺址簡介


保安族是積石山縣特有民族,在民俗村其民宅以房房相連為特色,東鄉族、撒拉族民宅則顯得格外錯落有致。積石民俗村已成為縣城公園,是積石山縣旅遊的中心點,正在建設的項目還有民居展示區、禹王文化區、石海遊覽區及古文化展示區等。

大禹廣場

積石山縣著名旅遊景點及遺址簡介


積石山縣著名旅遊景點及遺址簡介


大禹廣場位於積石山縣城中心,廣場佔面積86畝,綠化率達30%,功能全,有風車燈、椰子樹燈、梨花燈50盞,以及大型音樂噴泉,是集大型娛樂和全民健身為一體的休閒場地。美麗的夜景亦為縣城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魯班石

積石山縣著名旅遊景點及遺址簡介


很早以前,炳靈寺僧侶雲集,香火鼎盛,車水馬龍,一派繁榮景象。但滔滔黃河割斷了南北交通,要過黃河天險,只能靠皮筏擺渡,船翻人亡事故時有發生。魯班得知,決心修建一座石拱橋,但黃河邊造橋石頭奇缺,於是,他騎著神獸,帶著乾糧到處尋找。一天,他來到積石大峽,發現滿山都是造橋的好石料。便選好石頭,擇定黃道吉日,做好造石準備,於農歷五月初五午夜,他左手提神斧,右手握仙鞭,運起神功,點石為羊,從積石大峽起運。佛曉,只吹麻灘,一眼望去,滿灘都是羊群。這情景恰被一村姑看到,他大聲驚呼:“快來看啊,一灘的石頭在跑”未等喊聲落地,滿灘羊群竟變成塊塊石頭。這時魯班正在一塊巨石上,見此情景,一跌坐在巨石上,望著滿灘的石頭搖頭惋惜。他離開後,巨石上留下深深的塵痕,這塊巨石在民間叫魯班石。

黃草坪

積石山縣著名旅遊景點及遺址簡介


位於小積石山麓的黃草坪,海拔在2300~2600米之間,為高山草甸,面積約2萬畝,地勢西高東低,呈東西走向,分佈於劉集、石塬、柳溝等鄉,一直延伸到斜套村附近,地形以黃土峁為主,地域內有較開闊的灘地,是積石山縣主要牧場之一。

這裡溝梁相間,山坡較緩,草坡面積大,草場分佈廣,植被髮育好,地下水豐富。良好的生態、完整的景觀、涼爽的氣候是夏季草原休閒及風情體驗的良好區域。在這農牧交錯帶,又有濃厚的景觀特色,可以體會到草原生活的獨特情趣。

馬鞍橋遺址

馬鞍橋遺址位於劉集鄉陶家村,劉集河西岸臺地上,東臨尕溝,西臨大溝,南至崖頭溝,北至榻咀,南北長約800米,東西寬約150米,面積約12萬平方米,其東部有大量陶器片。根據標本考證,分別為馬廠類型、齊家文化類型、辛店文化類型。在距地表30釐米的斷崖面有大量馬廠類型的陶片和灰層,陶器殘片多飾網格紋、黑寬帶紋、折線紋、弧線紋等。

坡頭遺址

坡頭遺址位於四保子鄉克新民村郭家社,黃河南岸二階臺地上。東至堡子溝,西接郭家社居住區,南依上樑地,北臨堡子溝南端,南北長約1000米,東西寬約50米,面積約5萬平方米。遺址地面暴露大量彩陶殘片,多為鋸齒紋、平行線紋,黑紅兩彩,屬於半山類型文化遺存。另一部分殘片飾折線紋、弧線紋,為馬廠類型文化遺存,其中有飾有紅色和紫紅色陶衣,紋飾色彩黑紅相間,極為罕見。坡頭頂遺址中還發現有窯址和墓葬,窯址長約1.5米,高0.5米,其中有大量的燒結紅土、焦釉塊、炭渣,並有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的陶片摻雜其中。

廟咀梁遺址

廟咀梁遺址位於大河家康吊村臺子社,為黃河南岸二階臺地,西臨康李家社,東至旱地溝社,南至轉道地,北接大旱地,面積約1.6萬平方米.廟咀梁兩側的斷崖上離地表2米處有灰層和白灰居住面,灰層厚達0.3米,長約3米,白灰層厚約0.4米。同時還出土齊家文化雙耳罐,在遺址山樑又可見大量飾有旋紋、折線紋、網格紋的彩陶殘片,屬馬家窯文化類型。

橋頭遺址

橋頭遺址位於別藏鄉橋頭村居集河與別藏河交匯處。東至臨大公路,西靠堡子門,南至前河,北至後河,面積約為6.6萬平方米。文化遺存主要分佈在廟坡、大五斗及墳頭一帶。廟坡斷崖上距地表0.5米左右有大量灰層厚達1-3米,內含大量的黑色燒結釉塊、泥質紅陶、石器等殘片,均屬齊家文化。在大五斗及墳頭一帶出土的彩陶有壺、罐等器物,陶質橙黃色,飾黑紅兩彩,紋樣多為旋紋、鋸齒紋、方格紋,屬馬家窯型。

元山遺址

元山遺址位於積石山縣石塬鄉三二家村六社。面積約2.66萬平方米,文物遺存主要分佈在山頂、豁口、元口大地一帶。豁口的斷崖上,距地表1.2米露出大量灰層厚達60-70厚米,出土有夾砂粗陶、石器、炭渣等,屬齊家文化。豁口一塊大約4000平方米的耕地中距地表下30-40釐米有墓葬遺址,在一座裸露的墓葬出土一件馬家窯文化馬廠類型小陶罐,豁口處有兩種類型的文物遺址並存。

三坪遺址

積石山縣著名旅遊景點及遺址簡介


三坪遺址位於安集鄉三坪村,地處黃河南岸二階臺地上,面積約66萬平方米。文物主要分佈在頭坪的舊莊窠大鍋,尕魯坪的上莊、尕塬,二坪的麻黃咀、高崖咀、坨子嶺,三坪的圓地咀、犁地咀、城牆地。有馬家窯文化的馬家窯、馬廠及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四種文化類型的文化層。尤以馬家窯類型為典型,出土的文物有甕、罐、瓶、盆、缽等,還包括大量的石器、骨器等。1949年8月三坪村的圓地咀出土的一件彩陶甕,泥質體型碩大,飾經旋紋為主體的花紋,花紋富有飛動氣勢,波瀾壯闊,富麗流暢,造型古樸典雅,雄渾優美,製作精美,被譽為“彩陶王”,屬馬家窯文化。1954年由大隊書記戚永年捐送政府,現存中國歷史博物館。1990年4月10日,郵電部還將“彩陶王”圖案印製成紀念郵票一枚,發行國內外,使這一瑰寶大放光彩,另外還有馬廠文化的雙耳彩陶罐、齊家文化節的雙耳罐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