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31 喇叭的不同擺位效果——民用篇

喇叭擺位是怎麼回事?喇叭擺位很重要嗎?為何?目標?單靠擺位就能搞定嗎?能達到的最好的成果是?

這得先搞懂擺位這件事,喇叭擺位,當然是指移動喇叭在空間中的位置,前後左右;為何喇叭擺在不同位置會有不同的聲音?因為擺在不同位置,離周遭界限面(四面牆、天花板、地板)的距離不同,界限面造成的間接音振幅不同,相對時間(相位)也不同,這些間接音加上直接音的總和,成了我們聽見的再生的音樂。

<table><tbody>

目標

調整方式

增加低頻的量感與形體感

讓喇叭更靠近後牆與側牆。與單側的牆面相比,牆角能再生兩倍的低頻。如果喇叭沒有 toe-in 或只有少許的 toe-in,定位感將比較不精確,低頻則比較圓潤柔軟。

加強低頻的律動感和型體感

讓喇叭離牆面遠一點。增加喇叭的 toe-in 角度,如果因此導致音場太窄,則可以將兩隻喇叭的距離再拉開一點。如果音場太笨重,有低頻迴音,而且無論怎麼移動喇叭都無法改善,則可能是「皇帝位」的位置不好,請更換一下聆聽的位置。

讓音場更寬廣

把兩顆喇叭的距離拉開一點。如果不能再拉開了,則可以把 toe-in 的角度調小一點。

縮小音場,加強定位感

與前一項相反,縮小喇叭之間的距離,增加 toe-in 角度。

減少空間對聲音的不良影響(如太硬反射太強的牆面)

當反射音太多時,聲音會比較尖銳,甚至有迴音。把喇叭的距離拉開,更靠近側牆一點。相較於後牆,現在由側牆來再生低頻背景。增加 toe-in 角度,聆聽更多直接音,而不是反射音。

減少硬質地板的不良影響

喇叭到聆聽位置之間的地板表面太硬,聲音會躁進刮耳,不易分辨音色的細微差異。如果無法改善地板材質,不妨在喇叭與皇帝位中間墊一塊厚地毯。

增加低頻控制力,讓聲部與聲部之間的動態收放自如

採用 bi-wiring,甚至 bi-amping。不論是 bi-wiring 或 bi-amping,所有的音路都要用相同的喇叭線,也要用相同的擴大機。

喇叭下面要墊腳釘(spikes)或是橡膠墊(rubber feet)?

橡膠墊適合硬質的地板,例如磁磚或木材。柔韌有彈性的橡膠墊,可以隔離喇叭與硬質地板的連繫,喇叭的振動無法傳到地面上,地面的共振也不會影響喇叭。腳釘適合軟質的地面,例如地毯。如果有四隻腳釘,務必調整腳釘的長度,使得喇叭的重量平均地分散在四根腳釘上,並且把螺帽鎖緊。

/<tbody>/<table>

內容來自網絡

喇叭的不同摆位效果——民用篇

關注中國音響網微信號:chinaaudi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