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孝義皮影第八代傳承人:不願看到徒弟轉行


侯建川,孝義皮影戲的第八代傳承人。1990年,侯建川赴中國戲曲學院導演研究班學習。學成歸來後,開始了拯救皮影戲之路。他找到了創建於清同治二年皮影戲班社“二義園”的第七代傳承人武海棠。2004年,侯建川牽頭成立了藝術學校皮影班,並拜老藝人武海棠為師。多年來,在老藝人的悉心傳授下,新學員在皮影雕刻、操作技巧、皮腔唱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主編:劉昱|責編:張春穎 蘇航|山西新聞網特約攝影師:康宏玉

孝義皮影戲是一門古老的漢族傳統藝術,是我國皮影戲的重要流派之一。孝義皮影戲有著屬於自己的風格特點,在人物形態上,側重大額頭、蒜頭鼻、頭飾後傾;在音樂和唱腔上,古老而獨特。

據侯建川介紹,孝義皮影戲起初是佛教和道教為了宣傳自己的宗教文化,而興起的一種娛樂性的戲曲文化。從傳統戲曲曲目中、人物角色裡,我們不難發現孝義皮影戲的起源。在過去那個年代,孝義皮影戲所帶給孝義人民的不單單是農閒時的歡樂,更多的是對於“孝道”等傳統文化的宣揚。這些劇目也深深的活在孝義人的心中。


侯建川說:“我打小就是聽著皮影戲長大的,大學畢業之後也一直從事著孝義皮影戲的工作,所以對孝義皮影戲有種獨特的情感。我現在的心願就是希望我的徒弟們能夠把皮影戲傳承下去。”

“由於年齡大了,需要養家餬口,有一部分徒弟已經轉行了,現在把皮影戲當作副業,有一部分還在跟著我演繹著這千古的傳說。偶爾組織下鄉演出,我會把他們都叫上,扯紙窗、備皮影、搓燈芯,學這些傳統的東西,是想讓他們銘記這些老手藝。人不能忘根,他們的根就是孝義皮影。”

“用孝義皮影的話來講,或許我曾經是孫悟空,可如今已知天命的我不得不去扮演唐僧的角色。孝義皮影戲的未來還得靠我的徒兒們去傳承,所以就得常唸叨唸叨,常敲打敲打,也是想常見見他們,算是天倫之樂。”


皮影木偶是孝義市特有的全國稀有傳統民間藝術。他們的皮影木偶製作精美、操作傳神逼真、表演手段獨特。孝義皮影戲所用的樂器也很簡單,一支嗩吶、一把二胡加上地道的孝義土話,這皮影戲才聽的夠味兒。

老傳統的孝義皮影全靠這點棉絮燈芯,點亮屬於它們的“生命”,燈油講究的就是用胡麻油。夜幕降臨,也是時候表演真正的絕活了。這燈芯一點,馬褂一穿,這古往今來,起霸趟馬,破馬張飛的全都來。

開口道盡千古事,十指操弄千萬兵,八弦寰宇集一藝,袖裡乾坤日月升。掌中風雷動,戲偶舞春秋,但看英雄俠,江湖起洶湧!侯老最享受的便是此刻與徒兒們在這麻紙上的揮汗淋漓。

這演出一開始,臺前幕後老老少少聽著地道的鄉音,看著傳統的絕活,尋找著屬於他們的滿足。

侯建川說:“這下鄉演出,完全就是為大家送去歡樂,送去開心的事情。地方場所都是熱心的村民村委給提供的,我們做這些事情完完全全是出於發自內心的熱愛。”前來孝義市宋家莊村的張家院看皮影的人絡繹不絕,送戲下鄉,送的不單單是戲,送的更多的是孝義皮影戲的人氣。侯建川想讓徒弟們明白,皮影戲本身便帶著生命。

侯建川說:“只想著多一些這樣有意義的演出,讓皮影自個去說話。讓世人都看到我們孝義皮影戲的所在,便是最好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