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山樑上農民種決明子,7旬老兩口種了6畝多,大叔捶一天胳膊疼


近日,為避開塌方山路,作者誤打誤撞來到一處山樑之上。路上到處都攤曬著這種植物,說是綠豆吧,裡面的種子完全沒有綠色,還是不規則四方形,之前沒見過,也不知道汽車能不能碾壓,於是找了個寬的地方停車,打算進村找人問問,路上曬的這是啥?

村口一戶人家沒有院牆,院門也是很簡單的木籬笆,院裡的土牆瓦房上吊著玉米,看上去頗有農家田園氣息。走近一看,很可惜,柵欄門鎖上了,說明家裡沒有人。剛對著院子拍照,聽見有人喊了一聲:“你們弄啥嘞?”

循著聲音找過去,一位大叔正站在十幾米外公路沿上。大叔又問了一聲:“你們尋誰呢?”終於見到人了,於是跟大叔打了聲招呼,聊了起來。

大叔姓付,70來歲,告訴作者這是決明子。前兩年,鄉里為改善貧困戶經濟收入,號召村裡人種的。大叔種這個已經三年了,去年的收購價是1.8元一斤,一畝地賣了一千多元錢,政府又給補貼300塊錢,合下來,一畝地收入就算1300多塊錢了。付大叔說:“山上原來有八九十戶人家,幾百口子,現在大多數都扶貧搬下山了,山樑上三個生產隊,現在還剩20來戶人家,家裡有人的,也是一兩個在家。”

大叔正準備晾曬的決明子還不是自己家的。他說:“叔伯兄弟下山住了社區,家裡的地不捨得丟,也種了幾畝。前幾天一直下雨,割完之後就堆在了路邊。今天出太陽了,俺兄弟打過來電話,說讓幫著掀開晾晾。”大叔有點作難:給他攤開吧,怕晚上沒人回來收,受了潮,品相就不好了,不攤開吧,蓋了幾天了,太陽出來塑料布底下溫度高,又怕發黴。


付大叔捏開一個發黑的豆莢,看了看裡面的種子,說今年很多人家都不是專門種的,是去年割的時候,種子落到地裡自己生的,他們叫“縷生子”,品相沒有去年的好。今年收購藥材的販子還沒有上來,也不知道價格會咋樣。

村裡以前每年種兩季莊稼,一季玉米一季小麥,隨著年輕人下山定居,小麥也就基本沒人種了。近幾年,玉米的價格又太低,村裡人在隊長吳大妞的帶領下改種藥材。前幾年種的是中藥前胡,藥販子承諾的是植株和種子全都回收,80元一斤買的種子,結果藥材販子只收走了植株,種子呢,挑了一大堆毛病,不要了,也不來了。一畝地算下來收入還不到500塊錢。

剛推廣種決明子的時候,很多人家不敢種,怕再上當。這次鄉里出來擔保,承諾每畝地補貼300塊錢,付大叔算是種的最早的一批。第一年的決明子剛曬乾,藥材販子就開車到山上來收購,補貼款卻遲遲沒有兌現。付大叔說:“要說種這個吧,還是比較省心的,除了鋤鋤草,不用上化肥,不用打農藥,價錢也中,公家給那補貼,那就是大過年撿了個兔子,有它也過,沒它也過。”


付大叔和老伴兒都已經70多歲,兒子常年在江蘇打工,攢錢在山下的鎮上買了房子,兒媳婦接送孩子上學,很少回來。山上不通公交車,需要買東西了,都是讓村裡有三輪車的人捎回來。整個村子其實就是一大家子,村裡稍微年輕一點、會騎車的,都是他們的侄子輩。每次有人下山,都會在村子裡喊一嗓子:“去趕集了啊,誰家捎啥東西,言一聲……”就算不下山的老人們,買東西也算還方便。

“我種了六七畝地,身體吧,不算好,還能幹動,種點決明子,種點芝麻。今年收成好,芝麻會能打一二百斤,聽人家說一斤都七八塊錢呢,要不是謄芝麻老是費事,我還想多種點。咱山上車太少,有車的人家用三輪車來回碾,省的捶,咱沒有車,曬乾了還得弄根棍子捶。現在不經常幹活了,捶一回,胳膊老是受不住,疼。那也沒門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