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1 蜀國的實力真的不如東吳嗎?那麼,它為什麼會亡國在東吳之前?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始。

劉備於次年的公元221年稱帝,蜀漢政權隨之建立。可以說,作為三足鼎立勢力之一,蜀漢的發展可謂跌宕起伏。後來,因為諸葛亮等能臣的加入,蜀漢國力達到了鼎盛。但是,令人不解的是,蜀漢263年滅亡,而東吳卻是在280年滅亡的。

蜀國的實力真的不如東吳嗎?那麼,它為什麼會亡國在東吳之前?

要知道,蜀漢相較於東吳更加險要難攻,且諸葛孔明的治國之道也是三國中拔尖的。那麼,為何這樣強盛的蜀漢,會在東吳之前滅亡呢?

蜀國的實力真的不如東吳嗎?那麼,它為什麼會亡國在東吳之前?

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第一個:關羽失去荊州及夷陵之戰的慘敗,使得諸葛亮謀劃的隆中對無法實現。正是從那次戰敗開始,蜀漢國力便開始由盛轉衰,併為後來的滅亡埋下了禍根。可以說,對於曹操來說,孫劉聯盟就是他最忌憚的事情。

208年至219年,算是孫劉結盟的蜜月期。因為在這一時期,孫權將江陵這樣的戰略要地,借給了劉備,並將妹妹也嫁與了他。在這十年間,曹操經常被孫劉兩線夾擊,而劉備更是趁機拿下了漢中等地。至於這隆中對不能實現的原因,就要從關羽水淹七軍開始說起了。

假設,當時曹操在震怒之下決意遷都,劉備率益州守軍攻打秦川,孫權則率江東守軍攻打徐州和淮南,那麼,曹操東西兩線便都會被一一擊潰,完全能夠達到震動中原的效果,這也正是諸葛亮的最初目的。可惜的是,孫權的私心壞了這盤好棋。

孫權趁曹操與關羽鏖戰襄樊時,對荊州發起突襲,殺死了關羽父子,直接瓦解孫劉聯盟。從表面來看,似乎東吳在夷陵一戰中獲得了勝利。但深究便會知曉,經此一戰,蜀漢衰頹,東吳孤勝,反倒是曹魏贏得了絕對的優勢。所以,夷陵之戰,本質上是吳蜀兩敗俱傷的一場戰爭。

蜀國的實力真的不如東吳嗎?那麼,它為什麼會亡國在東吳之前?

第二個: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人和”也是蜀漢成敗的重要因素。漢朝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統一了北方,而彼時的劉備則借“光復漢室”之名,起兵奪取了益州和荊州兩大戰略要地。起初,劉備是借中山王劉勝後裔之名來招兵買馬,並進一步創建了蜀漢政權。

但是,隨著劉備的去世,蜀漢軍民百姓漸漸不再思漢,曾經的人心優勢也逐漸耗盡了。

第三個:蜀漢雖佔據益州這個大州,且地勢也極為險要,但其實際統治區也僅有這一個州而已。彼時的東吳佔據著揚州、交州和荊州三個州,而曹魏則在北方擁有九個州。綜合來看,蜀漢應當是三國中最弱小的政權。

在漢末十三州中,益州雖地大,但是,其物資卻是極為的匱乏,而曹操佔據的九州,卻都是中原文明最發達的地區。所以,當時的蜀漢,無論是從人口、軍力,還是人才和資源方面來說,其實力都遠不如割據中原多年的曹魏。

蜀國的實力真的不如東吳嗎?那麼,它為什麼會亡國在東吳之前?

第四個:蜀漢後期居於西陲,地域相對閉塞,當初建國時引進的人才都逐漸凋零,所以,出現了人才匱乏的困局。但是,當時的曹魏割據中原,地大物博,人才輩出,無論是從人才的數量還是質量來說,曹魏實力都要蓋過蜀漢。

而且,蜀漢和曹魏用人有著極大的區別,曹操重才輕德,而諸葛亮卻是重德輕才。這也就導致後來蜀漢政壇清廉,但卻極少出現能臣的問題。反觀曹操,他重用屢屢被群臣檢舉的郭嘉,使其幫助曹魏統一了北方,用人之道可謂高明。

除此之外,諸葛亮重用之人,多為荊州舊部以及一些外來人才,譬如:後來當權的蔣琬便是荊州舊部。因為,他沒有重用和培養蜀漢土著人才,所以,後期出現了人才斷層的局面。而這一用人之道,也間接誘發了蜀漢統治階層的內部矛盾。

蜀國的實力真的不如東吳嗎?那麼,它為什麼會亡國在東吳之前?

第五個:曹魏一直以來的作戰方針都是先吳後蜀,蜀漢自公元224年擊潰曹爽之後,已有二十年沒有與曹魏交戰,故蜀漢君臣並沒有做好戰前的準備。在曹魏在決意攻打蜀漢之前,朝中一眾大臣均表示反對,唯有鍾會一人支持攻蜀。

之後,經司馬昭調整作戰方針,力排眾議,曹魏才確定了先蜀後吳的作戰方案。曹魏在出兵前還製造了攻伐東吳的假象,甚至,連當時的蜀漢名將姜維都被矇在鼓裡,這使得蜀漢沒有適時做好戰前準備。

即使後來姜維發覺了曹魏的詭計,但是,奈何蜀漢政治腐敗,反應極為遲緩,所以,漢中很快便被攻破了。

蜀國的實力真的不如東吳嗎?那麼,它為什麼會亡國在東吳之前?

第六個:蜀漢後期,政治統治日趨腐敗。尤其是在蔣琬等荊州舊部去世後,大將姜維長期在外帶兵北伐,朝中已無賢臣能夠規勸帝王。長此以往,劉禪便開始重用那些奸佞之臣,以至最後出現宦官黃皓竊權的局面。

在奸臣當權的局勢下,即使是手握軍政大權的姜維也不敢擅自入朝,最後,不得已到西北沓中避難。當時,劉禪也提拔了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奈何此人卻是個庸才,才能不及諸葛亮的萬分之一,根本不能為劉禪排憂解難。

後來,鄧艾率軍伐蜀時,曾有大臣建議劉禪守住險要之地,等待姜維率軍前來增援,因為,如此一來,鄧艾部隊便會被蜀軍前後夾擊,再無攻伐之力。但是,劉禪當時建功心切,根本不聽從他人的規勸,蜀軍最後全軍覆滅。經此一戰,鄧艾大軍得以長驅直入,成都陷落。

劉禪降曹之後,有個“樂不思蜀”的典故,可見,其愚昧昏庸的程度。

蜀國的實力真的不如東吳嗎?那麼,它為什麼會亡國在東吳之前?

第七個:蜀漢統治階層內部的矛盾十分嚴重,這主要體現在益州本土勢力與外來勢力之間的矛盾。當初,劉備奪取益州時,荊州舊部及一些外來人才就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於是,蜀漢內部逐漸形成了外來勢力集團。

從前,劉備為了拉攏人心,曾起用了一些益州的土著人才,但是,這些人大多都任清職,根本難以進入蜀漢政權的中樞系統。後來,隨著外來人才的凋零,益州本土勢力開始崛起,此時內外勢力集團之間的矛盾更加尖銳。

當初,鄧艾大軍攻至成都城外時,蜀漢尚未山窮水盡。但是,因統治階級內部到處充斥著投降的論調,所以,最後出現了益州土著勢力無人願為蜀漢抗敵的情況。司馬昭顯然十分清楚這一點,這也是為什麼曹魏在攻破蜀漢之後,他要將外來勢力盡數遷出益州的原因。

蜀國的實力真的不如東吳嗎?那麼,它為什麼會亡國在東吳之前?

第八個:諸葛亮去世之後,姜維便一直是蜀漢政權的中流砥柱。尤其是在費禕被刺身亡後,姜維的權力進一步擴大,一度成為權傾朝野的大將軍。姜維從前深受諸葛亮的提拔和賞識,故在其死後,姜維繼承了伯樂的遺志,誓要北伐曹魏。

公元247年至公元263年,姜維先後九次出兵攻打曹魏,但是,其結果都是收效甚微。這連年不斷的戰事,極大的消耗了國力,更間接的加速了蜀漢的滅亡。當然,這其中的道理也很簡單:小國與大國對峙,若不是特殊情況,小國一般都是得不償失的。

第九個:漢中作為益州的重要門戶,易守難攻,當初劉備和曹操均耗費了很大的精力才拿下它。自公元219年以來,魏延鎮守漢中都選擇在外圍佈置兵力禦敵,從未將敵軍放入平原腹地。公元244年,曹爽率十多萬大軍進攻漢中時,蜀漢大將王平便是以此法守住了漢中。

要知道當時,漢中僅有三萬守軍,可見,戰略部署本身是沒問題的。但是,在姜維掌權之後,他覺得此法禦敵可行,但難以克敵,於是,擅自改變了兵力部署,允許守軍放敵軍進入腹地,然後,再一舉殲滅。

蜀國的實力真的不如東吳嗎?那麼,它為什麼會亡國在東吳之前?

其實,對於蜀漢這樣的小國,防守更為重要,姜維重攻不重守的作戰思維顯然弊端頗多。而且,這種戰術適用的範圍十分狹小,若是敵軍兵力弱小尚可成功,但若是遇到曹魏這樣強悍的對手,無異於放虎歸山。當初曹魏攻打漢中時,雙方兵力懸殊,鍾會輕易便攻入了漢中。

可以說,是姜維的戰略失誤,導致了漢中的失守。

最後一個:東吳與蜀漢雖結為聯盟,但是,在曹魏攻打蜀漢之際,東吳卻並未盡盟友之誼前來增援,這到底是為何呢?

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兩個原因:

第一,曹魏出征前曾虛造聲勢,稱要攻打東吳,這使得東吳根本不敢輕舉妄動。

第二,東吳雖在蜀漢邊境屯兵,但是,其真實意圖卻是趁亂吞併益州土地。當時,蜀漢大將羅憲看出了東吳的詭計,所以,便一直拒絕其入境參戰。

蜀國的實力真的不如東吳嗎?那麼,它為什麼會亡國在東吳之前?

其實,就當時的情況來說,東吳出兵與否意義都不是很大。因為,彼時的曹魏已在北方修生養息多年,實力早已有壓倒性優勢,可同時實現東西兩線作戰,根本無懼所謂的孫劉聯盟。所以,東吳未能增援縱使是蜀漢傾覆的一個因素,但卻並不是最重要的一個故將其放到了最後。

最終,到了景耀六年,也就是公元263年,姜維得到鍾會治兵關中的消息,上表劉禪調遣張翼、廖化駐守險要,但是,黃皓聽信鬼神之說,告訴劉禪敵人不會來,蜀漢大臣也不知道此事,直到魏軍五路伐蜀,攻入漢中,劉禪才派張翼、廖化等人前去救援,但為時已晚。

雖然,姜維將鍾會大軍阻擋在劍閣,但是,他卻沒想到鄧艾從景谷道偷渡,進兵至綿竹,殺敗諸葛瞻。劉禪一方面調閻宇支援成都,一方面召集大臣商議,譙周力排眾議,勸劉禪投降。而姜維接到劉禪的敕令後,試圖借鍾會之手復國,但是計劃洩漏,自此,蜀漢徹底滅亡了。

【《三國志》、《魏書》、《資治通鑑·卷六十九·魏紀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