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 此人當政十年,名義上是內閣首輔,實際上權力和大明皇帝無異

張居正是明代最有權力的內閣首輔,在他執政的十年間,大明走向了中興。在皇帝、宦官和內閣這種權力三足鼎立的局面下,要想成就一番事業確實不易,張居正的成功之處就是在於合理利用這種權力分配,做到了各方平衡。

此人當政十年,名義上是內閣首輔,實際上權力和大明皇帝無異


萬曆皇帝朱翊鈞即位時,年僅十歲,當時內閣首輔是高拱,閣臣是張居正。這兩人都是公認的幹才,起初合作和較為愉快,但不久因為徐階之事發生了矛盾。徐階被迫致仕後,高拱重返內閣,把徐階的舊部基本剷除。但高拱仍餘恨未消,還想進一步置徐階於死地。

張居正和徐階感情深厚,對高拱的挾私報復極為不滿,便想謀奪首輔之位。隆慶帝去世不久,太監馮保掌管司禮監,又接管了東廠,張居正利用馮保與高拱的矛盾,擠走了高拱順利登上了首輔之位。

明代的政治和宦官息息相關,但很長一段時間內,朝臣和宦官都是兩個對立的群體,許多朝臣自視清高不屑與宦官為伍,這也造成了內閣和司禮監之間的權力爭奪,此消彼長。客觀地說,這種權力爭奪不管是對國家還是百姓,都沒有好的結果。

此人當政十年,名義上是內閣首輔,實際上權力和大明皇帝無異


在對待宦官問題上,張居正一改敵視太監的風氣,使得萬曆初年的內閣和司禮監之間春風和煦。他竭力結交馮保,據說他曾送給馮保大量的金銀珠寶,目的就是為了讓他盡少地干預政務。張居正當政的十年間,司禮監與內閣基本上沒有發生較大的衝突,這在明代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內閣的權力在張居正的努力下得到了有效的維護,是他掌握權力的第一步。不過,要想在內閣中說一不二,閣臣的選擇也就十分重要了。為避免權力傾軋的局面出現,張居正在閣臣挑選方面,偏重於忠厚老實一類,像呂調陽、張四維等人,都屬於小心謹慎之人,根本不敢和他對抗。憑藉多年的政治經驗,張居正始終能夠應對自如,最終掌握了朝政大權。

此人當政十年,名義上是內閣首輔,實際上權力和大明皇帝無異


司禮監、內閣的權力通道被打通後,剩下的就是皇權了,而當時的皇權並非是尚未親政的萬曆帝,而是他的生母李太后。可問題也不那麼簡單,隆慶帝的皇后陳氏尚在,按照明代祖制,庶妃子子為帝,只能尊嫡母為太后,生母只可稱太妃,即使是尊生母為太后,也不得和嫡母一樣加稱尊號。

在祖制面前任何人都得服從並讓道,否則將招來群臣的彈劾和也會為最高權力所不容。但張居正不顧一切打破這條祖制,尊李貴妃為慈生皇太后,使其得以以太后的身份居住乾清宮,對年幼的萬曆帝進行嚴格的管教。

此人當政十年,名義上是內閣首輔,實際上權力和大明皇帝無異


對於張居正的做法,李太后是心存感激的,因此她將朝中大權交給張居正一手把持。李太后對張居正十分尊敬,常教訓小皇帝說:“張先生是先帝託孤大忠臣,一定要聽張先生的話!”這等於直接把小皇帝交給張居正管了。至於張居正管教過於嚴格,引起萬曆的逆反,後來被清算這是後話,本文暫且不表。

在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生活中,後宮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勢力,尤其是皇帝年幼尚未親政的情況下,其作用就更為突出,甚至是關鍵性的。高拱不及張居正的地方就是沒能看清這種局勢。張居正善於變通,上有李太后的信任、小皇帝的忌憚,內有馮保的配合,對於他日後改革計劃的實施是極為有利的。直到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去世,他在朝中的勢力無人能及,也就是說,萬曆十年之前,他是實際上上的最高統治者。

此人當政十年,名義上是內閣首輔,實際上權力和大明皇帝無異


明代首輔權力之大,嚴嵩也是其中之一,但他擅權作惡,為禍朝政,給大明王朝帶來了無盡的苦難。而張居正則利用手中的權力,雷厲風行地推行嘉靖、隆慶以來的各項改革活動,給大明注入了新鮮的活力。儘管他本人也存有非議,但畢竟瑕不掩瑜,無愧於“一代明相”的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