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親和十年(37)

親和源在打樁時,將來的“商業模式”還不是十分清晰,但有兩條是被我們視作“鴻溝”。

一是“房地產”,二是“融資”。

所以,當初是這樣報道的:

“親和源老年公寓完全採取租賃方式,其經營原則是保持公益事業性質,做到收支平衡,略有盈餘,租金支付方式包括:按月支付、按年支付以及一次性支付三種,其中一次性支付租金老人可獲得終生的保障(設置15年的最低保障期限,對於入住未滿15年的老人按比例退還租金。)”

到親和源建成開園,商業模式有了很大的改變。在兩年的建設時期裡,以奚總為首的研究中心團隊,一直在思考親和源作為養老服務“產品”,如何建立進入市場的“通道”。

親和十年(37)

親和源作為養老服務產品,它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產品呢?

首先,它不是“房地產”,親和源本身也不具備房地產開發資質。所以它不“度讓”產權。第二,它不是“投資”產品。所以,親和源從來就沒有承諾過“收益和回報”。

至於後來在實踐中,出現了一些親和源沒有預料的“功效”,那是市場和業界對親和源項目的研究和肯定。

比如,親和源項目提供了優質的養老居住環境和居住物業,這裡面就有了“房地產的增值空間”;由於老齡化的快速發展,養老服務產品、特別是具有“口碑”的養老產品,變得“供不應求”。獲得養老產品,就是獲得有增長潛力的資源,這些都是市場發展的必然。但是,親和源從來就沒有因此給自己貼上“增值和投資”的標籤。

親和源開園時,首創了“會員制養老模式”,親和源畢竟立足於市場,它需要有很好的收益很成功的模式,來證明親和源的市場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