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清末清軍武器裝備—拿著洋槍洋炮當燒火棍 很多裝備比日軍先進


清末,直隸總督李鴻章自倡導洋務運動以來,主張軍隊西洋化,積極引進西方關進武器裝備清軍。北洋大臣麾下練車,勇軍的營隊大多配備洋式槍炮,聘用外國將校教練部隊熟悉近代戰法。清國陸軍的武器主要有四種類型:原裝西洋進口槍炮、國產仿造西洋槍炮、國清式槍炮和傳統刀劍矛類冷兵器。清日戰爭開戰時,清軍裝備了機關槍、克魯伯炮等先進武器,其中還有 西方先進的連發式步槍。

李鴻章嫡系北洋陸軍裝備優良,使用進口和本國仿造的西方槍械,但槍械種類繁多,存 在諸多弊端。且非作戰部隊仍以刀劍類冷兵器為主,槍械普及尚處低級階段。

清國造拾槍是清國自制數量最多的槍械之一,各兵工製造局都曾有過製造的記錄。清日戰爭日軍繳獲的清軍槍械中,抬槍佔60%。

哈乞開司速射機關炮,在清國和日本艦船上普遍裝備。近距作戰連射火力密集,對艦表目標有兇猛殺傷力,但穿甲能力不足。圖為鎮遠艦尾部裝備的47毫米哈乞開司機關炮和清國水兵的風采。

清國陸軍主力炮械是德國制克式後膛7.5釐米野炮,單門炮建制為10人一組,炮車配備彈藥箱,在平坦道路移動時可以人力牽引。

清國陸軍沒有獨立的炮兵編制,炮械混編在步兵營隊內,炮手因需調用。故此,清軍炮兵無法發揮火炮集中攻擊的優勢。圖為清軍馬力牽引式野炮。

19世紀末,後膛炮取代前膛炮,清軍進口大炮主要以海防炮為主,步兵活用炮械火力的作戰思想仍處啟蒙階段。圖為老炮手在教授野炮操作的情形,實彈射擊演練非常稀少。

李鴻章用白銀堆積的清國海岸防禦體系,以虎踞龍盤自居,堪稱亞洲海防要塞之首,但史上並無擊沉敵艦的戰績。圖為1893年清國為裝備旅順、威海衛海軍基地,在德國訂造的28釐米口徑克魯伯巨炮,正在德國埃森港裝船運往清國。因為清日戰爭爆發,而德國為中立國,不向交戰國提供武器,故大炮滯留德國。1896年11月,大炮裝備於廈門投入海防。

李鴻章青睞德國造克魯伯系列大炮,先後購買了三百多門,優先佈防大沽口、北塘、山海關炮臺,藉以穩固近畿地區的防務安全。李鴻章聘請德國退役軍官漢納根協助建設旅順、威海衛炮臺。圖為山海關炮臺的清兵防衛訓練。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成立夕在威海衛劉公島設大本營。北洋艦隊是清國建立的近代化海軍艦隊,實力在南洋、福建、廣東水師之上。北洋水師擁有清軍最優良的裝備和待遇,是清軍士卒嚮往的兵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