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7 等我老了,請不要把我熟悉的一切都扔掉

等我老了,請不要把我熟悉的一切都扔掉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稱為“重九”, “九九”諧音是“久久”,有長久之意, 在重陽節開展各種敬老活動,已成習俗。

多老才算是老人?世界衛生組織( WHO) 經過對全球人體素質和平均壽命進行測定,對年齡劃分標準作出了新的規定,該規定將人的一生分為五個年齡段,即:

44歲以下為青年人;45歲至59歲為中年人;60歲至74歲為年青老年人;75歲至89歲為老年人;90歲以上為長壽老年人。

作為一名老年隊伍中的新人,沒有感慨是不可能的。周圍許多老人的故事敲打著我的神經。

最近看了一段央視著名主持人撒貝寧的被採訪視頻,談及當年將老爸老媽由武漢接到北京居住自以為是孝順,數年後他才感到父母的北上,其實失去了很多。

等我老了,請不要把我熟悉的一切都扔掉

失去了熟悉的生活環境,朋友同事。遠離了家族中的親人,放棄了自己的愛好及團隊的活動。他為沒有在父母人生地疏的時候做些什麼而後悔。

這事已經過去許多年。子女的覺悟都是滯後於現實,有些事情是無法彌補的。

有一個有五個子女的老婆婆,已經80歲了。原先, 老兩口身體都健康,五個子女在國外。每年偶爾有時回來1-2個子女一起過春節。

但是終於在去年,全家團聚,五個子女都到齊了。因為什麼呢?因為老頭死了。

處理完老爺子的後事,子女商量要接老媽到國外去,老媽也同意了。於是子女們就忙著賣房子,賣傢俱,賣所有的東西。

結果老婆婆在國外沒住半年,就吵著、堅持要回國,甚至獨居,也不在國外住了。於是,孩子又忙著趕緊張羅著把房子買回來,交了數額不菲的違約金。

終於,老婆婆又住到他原先的房子裡了,但我不知房子的一切東西還在嗎?往日的情景還在嗎?他和老頭共同擁有了一些熟悉的物件,回憶,還在嗎?回國後日益減退的記憶難道與此無關 ?

還有一個從網上看到的事情。老頭去世後,老婆婆獨居多年。最近子女回國,看到老婆婆自理能力明顯下降,經常忘事。已經不能把自己的日常生活照顧得有條有理了。

由於老婆婆堅決不去國外隨子女居住,於是子女,帶著老婆婆考察了好幾個養老中心,最終要選擇一個條件比較好的托老中心。老婆婆也高興。

於是子女趕緊的在有限的假期裡把老婆婆送到養老院,把老房子和所有的家裡東西都處理掉了。

之後老婆婆與子女的聯繫,就是越洋電話了。每一次通話裡,國外的子女都會心情沉重。

老婆婆經常問,我還能不能再回家?我是不是就從現在就得住到這裡,再也回不去?老婆婆說,這裡的一切都很陌生,都不熟息。

他的女兒不知道是否知道,老婆婆可能正處在是失智症的早期。在她這個年齡, 這種狀態下,讓她在一個陌生環境當中能很快的熟悉起來,並且和周圍的老人搞好人際關係,太難為她了。

上面故事主人公的子女,都屬於孝順孩子,有經濟能力。我無意評價他們的對與錯。只是由此產生了許多感慨。

等我老了,請不要把我熟悉的一切都扔掉

孝順的孩子,不一定能讓父母,舒心,順心。可能無意當中,就把老爹老媽當成一個物件了。子女可以很好的安置這個物件,但要求這個物件聽話,別抱怨,別找麻煩。

其實,無論是老人自己,還是老人的子女親人,可能都沒有想到“陌生,生疏,不習慣”產生的孤寂,可能就是老年人心理疾病的重要起因。

埃裡克森(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認為有生活目標的人在老去時身體和精神都更健康。周圍環境的改變,可使老人暫時失去自我,失去目標感,無所適從。目標感通過直接影響心理和維持身心活動來預測更好地總體健康狀況。

我想,

等我老了,請不要把我熟悉的一切都扔掉。

我對我的孩子說:等我老了,請不要把我熟悉的一切都扔掉。我需要生活在一個熟悉的環境裡,一個我熟悉的房子裡。

我打開抽屜,會有一個小盒子,盒子放著孩子8歲時給我買的戒指。我打開櫥子會發現一個信封,那是你老爸第一次給我寫的情書,雖然字跡拙劣,都是家長裡短,但我寧願把這第一封信當做情書,愉悅自己;

我打開儲藏室的一個小包袱,裡頭放著兩個小風衣,那是我最喜歡的兩件衣服,你倆穿著它風光了2-3年的光景。

我手扶著桌子椅子,在屋裡蹣跚,我知道椅子桌子在什麼地方;我老眼昏花,戴著高度花鏡,也能摸到抽屜裡一個久放不用的物件兒。因為我熟悉那裡的一切。

即使老媽糊塗之至,真的要去養老院了,請暫時為我保存,保存我熟悉的一切。

當你倆確信老媽已經“記憶化作流沙,親人變得陌生,心智有如孩童,世界重新歸零”時,你倆再做處置。

作者:高芹,山東大學附屬生殖醫院生殖中心主任醫師,醫來er趣特邀科普作者,部分圖片源自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刪除,6月起,每週五19時30分(法定節假日和特殊情況除外)我將在醫來er趣公眾號(ID:yilaierqu2016)為我的粉絲免費答疑,敬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