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打破基本模型的第四種中微子

中微子探測器做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發現:數量超出科學家預期的神秘粒子。對於這一神秘丰度最好的解釋是,存在一種新型中微子,被稱為“無毛”中微子。

Fermilab費米實驗室MiniBooNE的這一發現再現了了幾十年前的結果。早在90年代,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的液體中微子探測器(LSND)實驗中也發現中微子數量過多——較為被認同的解釋是存在一種無毛中微子。

但是這裡還存在著另一個問題:這麼長時間裡,為什麼其他的中微子實驗都未能再現這種異常現象?

中微子是宇宙中最豐富的粒子之一,但它們很難被發現。與電子相似,但是它們沒有電荷且只有很小的質量,幾乎只受亞原子力的影響,所以它們與正常物質只存在著很小的相互作用。

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溫伯格曾半開玩笑地指責到:“不帶電,還幾乎沒有質量!你不覺得羞愧嗎,中微子?”

所謂無毛的中微子,在理論裡只受重力的影響。如果這種中微子存在,他們將會打破標準模型,並永遠地改變粒子物理的面貌。這些粒子甚至被認為是可能構成暗物質的候選者。

但是微弱的相互作用,也意味著無法通過像LSND或MiniBooNE這樣的實驗直接檢測到無毛中微子,後者是使用光電倍增管來檢測中微子相互作用產生的微小閃光。

打破基本模型的第四種中微子

然而,過量的中微子揭示了粒子的存在性,因為理論上說,它們可以與正常的中微子混合並改變振盪的幅度。

早些時候MiniBooNE的結果顯示了電子中微子和反中微子的過量,物理學家們對此感興趣,但抱有謹慎的懷疑;而最新的結果更加顯著。

該實驗的目的是複製早期的實驗,驗證中微子可以改變“味道”。 現有的中微子有三種類型,或者被稱為三種味,分別是電子中微子,μ中微子,τ中微子。研究人員能夠區分它們,是因為它們與探測器中的原子相互作用時,會產生不同的粒子——電子中微子產生出電子,μ中微子產生出μ子,τ中微子產生出τ子(μ子和τ子是電子的比較重的堂兄)。奇怪的是,這三種味道是可相互變換的。

他們觀察到2437次轉換事件——比預期多出460次。

正如其他物理學家所建議的那樣,LSND的結果不太可能是誤差造成的影響。

但還有其他一些實驗無法再現這一結果,其中包括2007年在MiniBooNE上的實驗。

最令人沮喪的是2016年南極IceCube中微子探測器的結果。在分析了10萬次 “變味” 中微子的數據之後,物理學家們宣佈他們沒有檢測到無毛中微子存在的證據。

這並不意味著它們不存在。但這並不意味著它們確實存在;或許,其他粒子可能也會導致LSND和MiniBooNE的結果。

到目前為止,最新結果剛剛發佈不久,所以還沒有經過同行評審。

我們知道自己看到了某種現象,但是不知道造成現象的原因——或者說為什麼尋找它們的實驗時靈時不靈。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不久將會聽到更多有關無毛中微子的消息。

arXiv上可以查看全文。

本文譯自 sciencealert,由譯者 majer 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