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焦裕祿,山東淄博博山縣北崮山村人,幹部楷模


焦裕祿,山東淄博博山縣北崮山村人,原蘭考縣委書記,幹部楷模,中國共產黨革命烈士。在蘭考擔任縣委書記時所表現出來的“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精神,被後人稱之為“焦裕祿精神”。

1922年8月16日,焦裕祿出生于山東省博山縣崮山鄉北崮山村 的一個貧苦家庭,7歲上學, 學習刻苦認真, 考試成績總在前幾名。

1932年,家鄉遭遇災荒,家境十分貧困,11歲的焦裕祿被迫退學,他除了在家種地外,農閒時做點小生意維持生活,主要是賣菜賣油,在古山橋賣鍋餅,跟隨窮鄉親推著獨輪小車,運煤賣煤,還到煤窯做工。

1939年,其父在抗日戰爭中被日軍逼死,焦裕祿本人也被虜去遼寧撫順做苦工。

1941年,焦裕祿設法逃出,流落至江蘇宿遷。1943年,他逃荒到宿遷縣城東15裡雙茶棚村,給地主胡泰榮家當了兩年僱工,住在地主一頭是豬窩、一頭是牛草的小棚裡。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焦裕祿從宿遷縣回到了自己的家鄉。當時他的家鄉雖然還沒有解放,但是共產黨已經在這裡領導群眾進行革命活動,焦裕祿主動要求當了民兵。當上民兵後,他參加過解放博山縣城的戰鬥。

1962年冬,焦裕祿來到蘭考,蘭考遭遇嚴重的災荒,全縣的糧食產量下降到歷史的最低水平。在除“三害”的鬥爭中,為了取得經驗,焦裕祿同志親自率領幹部、群眾進行了小面積翻淤壓沙、翻淤壓鹼、封閉沙丘試驗。然後以點帶面,全面鋪開,總結出了整治三害的具體策略,探索出了大規模栽種泡桐的辦法。


通過一年的艱苦奮戰,蘭考的除“三害”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在總結除“三害”的工作時,焦裕祿作了明確透徹的總結。為了解“三害”,起風沙時,焦裕祿帶頭去查風口,探流沙;下大雨時,他趟著齊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勢。他所開創的水利工程,經後來引黃淤灌,最終讓二十多萬畝鹽鹼地變為良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