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七旬兒媳照料百歲婆婆30多年,50多年沒有紅過臉,早把婆婆當親媽


陝師大家屬院七旬兒媳王無咎住一樓,百歲的婆婆住二樓。樓上樓下,她每天要跑無數遍前幾年,老人摔了一跤,身體大不如前。最近幾個月,天氣變冷,老人的大多數時間,都在床上度過。王無咎21歲時嫁入婆家,在婆婆65歲那年,丈夫因病去世,從此婆媳二人更是相互照顧,親似母女。婆婆雖然另有一兒一女,但是都離得比她們遠,又不願意和兒女住在一起,樓上樓下的婆媳倆,一個慈祥一個孝賢,50多年來從沒紅過臉,更別說鬧矛盾了。

30多年前公公去後,王無咎認為自己是婆婆的大兒媳,理應更多的承擔起孝敬老人的責任。“老人是寶,老人在,這個家的根就在。”嫁入王家時,王無咎21歲,她是山東濰坊人,在陝師大幼兒園當老師。後來當了園長,教書育人,桃李滿天下。王無咎說,婆婆年輕時當過居委會主任,愛乾淨,能幹,一生節儉,古道熱腸,是個極明事理、極善良的人。

而作為“長房媳婦”,加上和婆婆住的也近,平日裡,婆媳倆相處時間最長,“雖是婆婆,但在我心裡,早就把她當親媽了。”每天不管她多忙,都會注意婆婆的一言一行。圖為王無咎雖然在客廳,但不時向婆婆的臥室張望一次,生怕婆婆叫她而沒能聽見。


在王無咎印象中,她和婆婆從沒有紅過臉,“我公公1982年去世,家中只有婆婆一個人,這個事對她打擊很大,她操勞一生,養育了四個孩子,很不容易,很孤獨。”也就是從1982年開始,婆婆的一日三餐,都由她做。王無咎是山東人,類似陝西的攪團、麥飯、涼皮之類的小吃,她不會做,就主動向鄰居們學。

老人90歲以後,喜歡吃一些軟食品,為了改善營養,她總是設法安排可口、不重樣的飯。老人喜歡熱鬧,怕黑、怕孤獨,為此,她每天都要陪婆婆看電視、聽廣播,天氣好時,帶著老人去院子裡轉。近一兩年,婆婆基本臥床在家,王無咎更是寸步不離,即便出去買菜的一小會兒時間都要叫人來幫忙照看著,她說婆婆年輕的時候是個熱鬧人,儘可能的減少老人的孤獨感。

逢年過節,兒孫們都要從這個城市的四面八方趕到老人家中,吃團圓飯,這似乎成了王家的一個傳統。“這幾十年來,裡裡外外都是大嫂一人,我們很感謝她。”老人的女兒王小云70歲。昨天下午,提起大嫂,她讚不絕口,“我經常和同事們講我大嫂的事,他們都覺得奇怪,小姑子和嫂子能處得這麼好?”


 問起婆婆的生活習慣,王無咎說老人從不挑食,愛吃雜糧,並且從來都只吃七分飽。一般來說,大家庭最難處理的是婆媳關係。事實上,在王家,從兒媳婦,到孫媳婦,大家格外和睦。“家風很重要。”王無咎說,現在婆婆住的房子裡,24小時都有人,晚輩們輪流回來陪老人,把外面的事情講給老人聽,一家人都很團結。都說生活需要經營,王家四代人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治家標本——彼此體諒、互親互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