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太在意別人說的話是種什麼心理?

蝸牛愛上泡泡魚


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種自卑心理。

在意別人說的話本身沒有問題,我們作為社會中的個體,是需要通過別人的反饋來不斷修正,改善自己的行為的。但太在意就不是一件好事情了。

太過在意別人看法的人一般都是因為自我認同感較低,需要通過他人的認可來提升自我的價值感,認為只有優秀才可以得到他人的的喜歡。

因為“太”在意,導致無法客觀思考別人說的話的正確性,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被潛意識提升到了權威的層面,總是想要順從別人的觀點,認為不順從就得不到認可。


產生這種心理,常常與原生家庭有關。

在孩子幼年時,父母常用“你不。。。我就不喜歡你了”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會使兒童產生自我價值是需要通過得到別人讚賞來實現的想法,當這種觀念延續到成年後,就會使個體過度關注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認為自己的價值是通過別人的認同產生的。

這種心理會耗費我們的精力,並進一步降低自我價值感。

當產生了這種心理,我們會趨向於忽視自身的感受,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做迎合他人期望的事情,以此得到別人的認同,長此以往,真實的自己被壓抑,也許可以通過別人一時的認同提升自我的價值,但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永遠也無法做到讓每個人滿意。在不同的人的看法中撕扯真實的自己,不僅無法真正的提升對自己的認同感,更會對自己陷入深深的懷疑。


這種情況該如何得到緩解?

1.將自我價值感的來源從他人身上轉移到自己的身上,學會接納自己。

要認識到,只有自己才是自我價值的來源,沒有人能夠做到讓所有人喜歡,我們無需迎合每個人的觀點,當別人對自己產生質疑的時候,先去思考這件事情如果是發生在別人身上,你會對這件事情產生質疑嗎?用自己的觀點替代別人的觀點,將對自我價值的認識建立在自己身上。

2.寫情緒日記

主要記錄兩件事情,

①今天什麼事情影響了我的心情,起因經過,我當下的感受是什麼?

②今天我做了什麼很棒的事情?(類似於做了一頓很好吃的飯這樣的小事都可以)。

同時每天回顧一週前的日記,做兩件事,

①站在旁觀者的角度看當時影響我情緒的那件事情,客觀的評判,這時的你經過一週,應該能從旁觀者的的角度重新判斷自我的價值。

②回顧讓你有成就感的那件事,不斷強化,建立對自己的認同感。

結束語:

薩特說:“他人即地獄”內心強大是需要修煉的,能夠在意別人的看法,從而改進自己固然是一件好事情,但在此同時,不要忘了你自己也是很優秀的,並不是只有別人重要,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蔚來說


太在意什麼,往往就是小時候原生家庭我們所缺失的內容。

這也是在學習心理學後,進行自我剖析之後的所獲。

太在於別人說什麼,核心有兩點:得不到重視、做事沒主見。

原生家庭裡,從小你得不到關注,沒收到足夠的重視

我從小就是這樣,在我六歲之前,父母親有兩年沒在身邊,期間是跟著奶奶生活,小學三年級到六年級又是在外婆家裡,從小跟父母接觸的時間不是很長。

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老窩,一點都不假,就算在親的關係,總有一種感覺,就是做什麼事情總感覺好看別人的臉色,總是先實現剋制一下自己的感受。

那時候外婆和舅舅家住在一個院裡,經常和表妹、表弟一起吃飯,總感覺我想吃什麼不是那種像表弟表妹那麼自然從容,雖然外婆也慈祥,帶我很親。

總感覺我的感受、我的存在不是那麼重要,有什麼事情就總覺得忍一忍就過去了,經常壓抑下自己。

長大了,回憶下雖然當初也很美好,但是還是有一些心理問題,特在意別人怎麼看我。

和父母待在一起也是這樣,老媽很注重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於是也是這樣要求我的。

成長環境,沒有主見

老在意別人說的話,一定程度上是沒有主見的表現,自己沒有足夠的判斷力,就很容易活在別人的話語中。

這方面的原因一部分來源原生家庭,還有一部分原因來源於學校教育,85後的一代,那時候的課本知識純粹為了考試,很是僵硬,死記硬背,思考套公式。

一句話,學習就是為了考試,上好學校。

好學校固然重要,但是太過狹隘,以至於一定程度上抹殺了孩子的天性,做事沒有主見,照本宣科,好學生整的呆頭呆腦。

綜上所述:想要改變,首先要清楚這事看著簡單,其實是長期的過程,只能降低到可接受的程度,心理有個準備。其次就是多看書,增強知識,明辨是非,判斷力提升了就不會太在意別人的看法。畢竟謠言止於智者。


----結束語---

因為分享,所以更強!

關注我,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心理學分析


太在意別人說的話是單純的體現,沒自信不成熟,我年青時就是這樣的,世界上所有的缺德話我都聽到過,甚至氣得自殺。後來在我35歲生了兒子後,一切都改變了,樂觀向上,熱愛生活,知道感恩,一切都改變了,雖然年青時我就愛讀書,但是還不成熟,後來我一切都逐漸好起來了。兒子培養成才,老人照顧的好,工作有熱情,生活很幸福,那些說我損話的人嘴都閉上了,因為她們就是素質差,妒能嫉賢的小人,永遠不會好的。人自己和親人活好最重要,為什麼要在意別人幹啥?說的人有兩種,一種是嫉妒,一種是性格缺德的人,何必拿他們當回事兒,來折磨自己,干擾自己的情緒和生活,難道是為了他們活著?值得嗎?你要不理睬,她們就不說了。你越在意,她們會更氣你。為小人活著不就是傻嗎?


黃鬱8


你好,太在意別人說話是一種什麼心理,我認為這是過於在乎外界的肯定,是缺乏自信的表現,在心理學上把這種心理狀態叫做自卑心理。

擁有自卑心理的人,在日常的交流當中往往表現為缺乏主見。

擁有自卑心理的人,內心並不是沒有想法和觀點,但是為什麼不能形成自己的主見,因為他缺乏自信,他的觀點通常希望得到別人的印證和認可,然後他才能確認這是一個對的事情。

在日常交流中,就會特別在意他人說的話,希望從他人的觀點中找到與自我觀點的契合點,希望通過外界找到自我的信心。

當別人說的話,符合心理預期和他的觀點剛好吻合,這時會非常有信心,他才有勇氣把他的觀點去表達出來。相反,如果他能表達的觀點或說的話,和你的意見是不相同的,那麼在這種時候,很有可能會壓制自己的觀點不發表,強迫自己去認同他人的觀點。

要避免這樣的情況更多的發生,你可以學著這樣做:

1.增強知識儲備,拓寬自己的認知:學習是無往不勝的法寶

當你懂得越多,你的內心會慢慢變得更加強大,當你的認知更加寬廣,對於事物,你會擁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就會更加自信,你對於他人說的話和發表的觀點,也能更好的去辨別對錯,不會盲目跟從。

2.尋找自己身上的發光點,建立自信:沉默的我能更加獨立的思考。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也有自己身上的缺點,有時候優點也是缺點,缺點也會變成優點。

我是一個特別內向的人,不善於發表自己的觀點,就算朋友之間的聚會聊天,我也很少說話。你可以把它理解為不善於交際(缺點),也有人把我理解為成熟冷靜(優點)。

3.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因為夜的黑,才讓煙火顯得格外耀眼。

因為你把自己化成了黑夜,所以他人的言語和觀點就成了你的煙火,讓你格外在意。你應該成為他人黑夜中的煙火。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而我們生命的過程,就是在不斷完善這個獨一無二的個體,如果你特別在意他人說的話,你將會失去自我,失去了獨一無二,他人的觀點只能作為參考,過於在意將失去自我。

並不是要去屏蔽與自己一切不同的觀點,而是要權衡自己與生活的平衡,保留自我在社會當中的獨立人格,通過社會和他人的反饋,修改和完善自我的認知,綻放自己應該有的光彩。

我是心理洞察官,學習心理學,更好的做自己。

小心理


凡事太在意別人的看法的人,你自己也會活得很累。我們每個人都是個獨立體,擁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思考能力,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人格魅力。只要你不做傷害他人的事或者損害他人利益的行為,你行的正坐的端就不怕他人背後的閒言碎語。

內向的人比較自卑,也容易受他人的干擾和影響。因為性格孤僻的人他的性格比較內向,比較怯弱膽小,自己沒什麼主見,往往別人怎麼說他就按照怎麼做,完全沒有自己的思考能力,自己也從不考慮是否正確,對或與錯。這種人往往當他自己去思考事件的對與錯的時候他很難抉擇,內心比較容易煩躁,最後也容易放棄,覺得還是按照他人的意見和看法做事比較好。

但是這樣的人如果是在職場上的話你絕對活不過一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在職場規則上本來就是取強棄弱殘酷的地方,職場這個地方心機重的人數不勝數,每個人都是隻看重自己眼前的一點蠅頭小利而相愛相殺,性格太弱的人在裡面很容易被別人利用和在自己都不知道的情況下成為了別人手中一把殺人的刀。

內向的人性格可以改變的,如果你是一個不愛社交不喜歡講話的人,你可以嘗試做一段時間的銷售來改變自己,別小看銷售,做銷售可是一件非常能鍛鍊人的一項工作。

做銷售首先你得大膽的開口和客戶說第一句話或者是介紹你自己,賣出自己的第一件商品。這樣累積下來你就有信心了。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謝謝採納


2020想創業


每個人在這個社會上生活,或多或少會在意別人說的話,屬於正常現象。因為人與人之間溝通,你若不注意理解對方給你傳達什麼信息,溝通就會出現問題,因此,適當的在意別人說的話是正常的。比如,妻子穿了一條裙子,自己覺得很好看,但是丈夫說,加條毛衣鏈更好看,那妻子就可以考慮要不要加。又或者,丈夫說,你準備寫小說,有人給你建議說慎重考慮,因為不是那麼容易,你想了想,先不寫了,也屬於正常範圍內。

但是,如果一個人過分在意別人說的話,就會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了。基本上,太在意別說的話,是基於以下幾種情況的。

1.自卑。從小沒有得到過肯定,或者很少得到肯定,有的甚至是被打壓著長大的。這樣的環境成長的人,內心比較缺乏自信。需要從別人那裡獲得認同和肯定。我曾經有一位朋友就是這樣。別人今天說她什麼,她要打電話問我怎麼辦,明天再說她什麼,她又要打電話問我怎麼辦,最後,我給推薦了名心理諮詢師。一次兩次是正常範圍內,但次數多了,就需要去尋找自己內心自卑的根源。雖然說別人說的是別人說的,但不是每個人都能輕鬆面對。

2.公眾人物。公眾人物其實活得很累,因為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受到大家的關注,如果言行上有什麼不當,他們就會受到來自各方面的壓力,要他們不在意是不太可能的,因為他們還要討生活。比如說那些明星,表面上光鮮亮麗,其實內心壓力很大。最典型的,每次有什麼災難,他們捐多少往往成了很多人關注的焦點,一旦有人嫌少了,他們就趕緊追加。所以有一句話說,“當名人累死”。

3.人格障礙。人格障礙是個很特殊的群體,他們對別人說的話在意的方面也不一樣。以最常見的表演型人格障礙為例,你如果把他往好的方面說,他就會往好的方向走,這是因為表演型人格障礙內心就是個三四歲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誰,在幹嘛,只知道表演,把生活當舞臺,因而很容易受到暗示。他們所在意的,是自己表演完能不能得到表揚。而偏執型人格障礙就不一樣了,因為腦子裡滿是陰謀論,所以,他們幾乎每時每刻都在尋找別人害他,歧視他的證據,活得很痛苦。


裡外雅堂


心理學巨頭阿德勒認為,人的一切煩惱的根源就是人際關係。為什麼呢?因為你的總想獲得別人的認可。德爾斐神廟的箴言—“認識你自己”。 這兩者的聯繫就是為什麼你太在意別人的評價的原因。

你沒有真正認識自己,你的內心深處沒有認可自己,所以才需要從外界獲得力量去支撐你的內心世界的平和,這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也是一種不健康的精神狀態。

認清了自己以後,別人的評價可以說只是錦上添花,正確的評價有則改之,錯誤的評價淡然一笑。因為你還是你,不會因為別人的評價而發生質的變化。一味地按照別人對你的要求裁剪自己,那最終你只能會把自己剪掉,你永遠不可能讓所有人對你滿意。每個人對生活的理解、追求都是不同的,你的底線不是別人的底線,別人的看法不代表你的觀點,人是為自己而活,在道德、法律的方框最大可能的做自己吧!

不活在別人的評價裡是一種智慧,一種修行。而智慧是積累出來的,是提煉出來的,是豐富的人生經歷。你不可能一下子自信起來,也不會突然認清自己,你要做的是頓悟後有意識的控制自己的情緒,想辦法轉移。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想方設法充盈自己,多看點書吧,有時人煩惱太多,還是因為書讀少了。



小魚的書單


太在意別人說話和評價的人往往自尊心比較強,比較愛面子,這種人的自信心是建立在外在的東西上的,比如賺錢能力,名次,別人的看法等上面。否則就會否認自己,不認可自己。這種人的自信心是比較脆弱的,他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識。如果外界沒有給他信息反饋,他會懷疑自己。其實這種人不夠自信,不夠成熟的變現,他對自己還沒有形成穩定的認識,這種情況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閱歷的豐富,不斷變得成熟起來。變得成熟有主見了,自然就不那麼在乎別人的說法和看法了。

另外太在意別人說話和一個人的認知風格也有很大的關係。

認知風格是指人們在認知活動中偏愛的信息加工的方式,也稱認知方式。認知風格是一種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它有多方面的表現,個體間有較大的差異。迄今為止,認知風格方面研究得較多的有場獨立性與場依存性、思考型與衝動型,以及概念系統的具體一抽象水平。

場獨立性與場依存性

場獨立性與場依存性的概念最早是由威特金提出的。在二次大戰期間,威特金為了研究飛行員怎樣依據身體內部的線索和外部儀表的線索調整身體的位置,專門設計了一種可以傾斜的座艙,艙內置一把可以調節位置的座椅,要求被試當座艙傾斜時調節座椅,使身體保持與水平垂直。威特金髮現,有些被試主要利用外部儀表的線索來調節座椅;另一些人則主要利用自身內部的線索。

威特金稱前一種人的知覺方式為場依存方式,後一種人的知覺方式為場獨立方式。以後的研究表明,場依存性與場獨立性是兩種普遍存在的認知方式。具有場依存方式的人,對客觀事物的判斷常以外部的線索為依據。具有場獨立方式的人則常以自己內部的線索(經驗、價值觀等)為依據。場依存性的認知活動易受周圍背景的影響,尤其是受權威人物的影響,往往不易獨立地對事物作出判斷,而是人云亦云;後者的信息加工不易受外來因素的影響和干擾,能在更抽象的水平和分析的水平上進行,從而獨立地對事物作出判斷。場依存性的人的行為是以社會定向的,社會敏感性強,對他人有興趣,愛好社交活動;場獨立性的人的行為是非社會定向的,社會敏感性差,不善於社交,關心抽象的概念和理論,喜歡獨處。

場獨立性和場依存性與學生的學習傾向和特點有關係。在學科興趣方面,場獨立性者較傾向於喜歡自然科學,而場依存者則喜歡社會科學;在學科成績上,場獨立性者自然科學成績好,社會科學成績差;而場依存性者自然科學成績差,社會科學成績好;在學習策略上,場獨立性者往往採用獨立自覺學習,其學習由內在動機支配;場依存性者則易受暗示,學習欠主動,其學習由外在動機支配;在教學偏好上,場獨立性者偏好結構不嚴密的教學,場依存性者則偏好結構嚴密的教學。

兩種認知風格各有優缺點。如果您的認知風格屬於場依存型,就更容易在意別人的看法,這類人對別人的情緒比較敏感,人際交往的時候往往更受歡迎。也不要刻意的改變自己,接納自己,發揮其感受被人情緒的能力,和別人更好的相處。


心理諮詢師張銀玲


太在意別人說的話是種什麼心理?

人在他人眼中是怎樣的,人向外界呈現出來的樣子,也就是人們是如何看待它的。而他的心情高興往往取決於別人,別人不喜歡他,他就有可能飯吃不下覺睡不好。嚴重還可能引發抑鬱症。

別太在意他人的眼光

過於重視別人的意見和看法是十分常見的錯誤。也可能是文明發展的結果。但不論根源是什麼,這個錯誤過度影響了我們的所作所為損害了我們的幸福。

我們所有的戒律、憂愁、困擾和不安,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太在意別人會怎麼說怎麼看。很顯然,幸福主要依賴思想的平衡與內心的滿足。要想增加幸福感,必須減少人類這種天性的衝動,並將其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如現在的五十分之一。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就可以剝掉總是引起痛苦的那根肉中刺。


利特Vlog


在意別人的看法,深層原因是因為會覺得自己的某些行為會給別人帶來傷害、妨礙,或者不被喜歡,不被喜歡所佔比例最大,不被喜歡會怎麼樣呢?那麼自己就是一個不收歡迎的人,不被祝福的人,然後會覺得自己沒有價值,因為每一個人活著最大的動力就是希望自己是有用的,被需要的,不被需要就違反了一個人活著的意義,所以是致命的,也許在很多防禦之下,好像並沒有覺得有那麼嚴重,只是不舒服,不痛快,這是因為不敢去直視這個根本原因的結果。

志誠專一:不要太在意別人說什麼,自己該怎麼樣就怎麼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