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為何蘇聯損失整個方面軍沒事,德國損失一個集團軍就斷了東線脊樑?

一梭煙雨江湖行


自古以來戰場瞬息萬變,一時的勝利並不代表最終的勝利。有些戰爭中間遇到轉折點之後,結局卻完全出人意料。當然戰爭的勝負還要看整體的實力,也並不是單憑哪個方面過於優異就能取勝的。蘇聯與德國之間的戰爭,就讓很多人感到詫異,一開始德國軍隊進攻勢頭很猛,蘇聯似乎一直處於下風,可是最終的結局卻是德國慘敗。

在這場戰爭中,雙方都損失慘重,而德國在損失了第六集團軍之後,幾乎命數也就斷了,再也沒有了最開始的強勁勢頭,這也是導致德國戰敗的一個關鍵性因素。可是蘇聯的損失也不小,他也曾在前期損失過西南方面軍,同樣損失慘重,為何德國卻如此經不起折騰,損失一個集團軍就斷了東線脊樑呢?

一、戰爭潛力的比拼

我們要說的第一個因素就是戰爭潛力。什麼是戰爭潛力呢?就是評判這個國家有多能打,有多少東西可以支撐它來打仗。從這方面來說,蘇聯的戰爭潛力要強過德國的戰爭潛力。我們先來看看人口,如果僅從人口和國土面積來說的話,在蘇聯面前德國就是個小國。德國有6000萬人口,其中有1500萬都用來打仗,這1500萬中還包括老幼。

那麼蘇聯呢?大國土的蘇聯總人口達到了1.8億,參戰人數達到5000萬,這5000萬就已經快要抵得上德國的全部人口了。5000萬對1500萬,在人數上簡直就是壓倒性的優勢。當然,那麼多的參戰人數也造成了人力的緊張。以致在戰爭時期很多的後勤工作,甚至是前線的作戰工作,都會有婦女來執行。

這是人力方面,我們再來看看物資方面。當時蘇聯有美國物資的支持,因此可以省出很大一部分的人力和物力,專心用來作戰。可是德國不一樣,本來德國的生產能力是比較強的,但是他卻需要支撐多線作戰的部隊,這樣一來支出就比較大,支撐起來也比較困難。因此從這些方面,我們就能看出蘇聯的戰爭潛力比德國的戰爭潛力要大許多。

二、地理位置優勢

另外一點就是蘇聯的本土作戰優勢。所謂攻城略地,就是將敵方的人趕出敵方的土地之後,自己佔領原本屬於敵方的土地。但是在實際的執行過程中還是有一些阻礙的,例如當地人民以及游擊隊,這些人都不會放過侵略者。就算侵略者在當地建立政權留下官員,也很困難。

因此為了保證當地秩序的正常運行,同時也是為了抵抗反對的居民和游擊隊的侵擾,在佔領一座城市後,必須要留下一定數量的軍隊。這就導致戰線越往前推,一線作戰的軍隊數量就會越來越少,力量也會越來越弱。可是蘇聯則不一樣,在自己國家的領土上,不需要考慮軍隊力量分散的這種問題,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住了德國的作戰能力,相較之下,德國的損失也比蘇聯更重。

三、戰場形勢的差異

最後一點就是戰場形勢的差異。我們都知道,某一方軍隊的重要程度和力量強弱,不僅要看這支軍隊本身的戰鬥能力,還要看他在整場戰役中的位置重要程度。如果一支軍隊在軍中位置十分重要,那麼這支軍隊的損失,將會給整場戰役帶來巨大的損失,反之則沒有那麼大的損失。

在基輔會戰中,蘇聯損失了西南方面軍整整70萬人,造成的損失也十分巨大。但是這支軍隊在蘇聯斯大林格勒、列寧格勒、莫斯科一線中所處的地位並沒有那麼重要,因此它的損失如果放在整體上來說,並不會給蘇聯以致命的打擊。

相反,這支軍隊拖住了德國軍隊兩個半月,這給了蘇聯軍隊充足的時間來準備後續的戰爭。而德國損失的第六集團軍則大大不同,這支軍隊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主力。

這樣的損失無疑使得德國軍隊在這條戰線上,破了一個不小的洞,蘇聯軍隊抓住了這個洞進行瘋狂地破壞攻擊。有了漏洞,這條戰線很容易就被擊潰,最終蘇聯軍隊藉助第六集團軍的損失,瘋狂攻擊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中戰鬥的德國軍隊,最終德國軍隊戰敗,斷了德軍東線脊樑。

總結

因此雖然在這場戰役中,蘇聯和德國都有巨大的損失,第六集團軍和西南方面軍都被殲滅了,但是他們各自所佔的重要程度不同。再加上蘇聯不管是戰爭人數,還是地理位置優勢,都勝過了德國,這才使得德國在經受了第六集團軍的損失之後徹底潰敗。


閒來讀史


至1942年冬季徹底來臨的11月份,朱可夫已經在斯大林格勒附近地區秘密集結了三個方面軍(內含10個合成集團軍和1個坦克集團軍),反攻總兵力達到143個師1106000人。研究兵力數字的重點在於,可以發現蘇軍每個集團軍平均約10萬人,而每個師平均下來只有7700人。

(朱可夫)

如果再去掉方面軍和集團軍直屬部隊以及炮輜工等特種兵佔比,蘇軍每個師也就5000人到6000人的樣子,要特別說明,這還是完成整補尚未投入作戰的基本滿編部隊。那麼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最激烈的時候,所謂的“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有多少人馬呢?

該方面軍組建時包括由最高統帥部大本營預備隊調來的第62、第63、第64集團軍,以及由原西南方面軍調出的第21集團軍和空軍第8集團軍。其中直接在斯大林格勒城區堅守的第62和64集團軍共有90000餘人,也就是說,每個集團軍兵力不足45000人,方面軍總兵力也就10多萬人。

(賴歇瑙)

而保盧斯的德國第6集團軍卻轄有包括2個裝甲軍在內的6個軍270000人,該集團軍在投入巷戰前經過增補共有18個滿員師,平均下來每個軍有45000人、每個師有15000人,換言之,德國人的一個滿編軍的兵力跟蘇軍當時的一個集團軍完全相等,都在45000人左右。所以不要被部隊番號的級別所迷惑,關鍵還是其所轄的兵力兵器真實數字,德國的集團軍由於編制充實,跟蘇軍的集團軍根本不是一碼事。

在“巴巴羅薩行動”實施的1941年6月,德軍的三個“集團軍群”編成內只有七個野戰集團軍和四個裝甲集群,平均每個集團軍群只有兩個多一點的“野戰集團軍”。我們以包克元帥的中央集團軍群為例,它當時下轄第4、第9野戰集團軍和第2、第3裝甲集群共約51個師90多萬兵力,而我們知道裝甲部隊的兵員數量大大低於步兵,因此這兩個野戰集團軍至少要佔到三分之二強的60萬兵力。

(保盧斯)

反觀蘇軍在衛國戰爭爆發前即編有7個方面軍,1943年擁有多達13個方面軍的番號,戰線西移後經過整合仍然維持在11個方面軍的規模,而在整個二戰期間,蘇軍使用過的方面軍番號多達37個。而蘇軍的所謂“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前前後後則組建了70個(其中有9個被德軍全殲),去掉一些雜七雜八的因素,蘇軍的集團軍數量剛好是德國人最初的十倍!

其實從軍事主官的軍銜也能看出兩軍的建制區別,一般來說,德國集團軍或裝甲集群的司令官多為上將或一級上將(大將)銜,個別甚至有陸軍元帥銜(比如第4集團軍司令克魯格和第6集團軍司令賴歇瑙等)。而蘇軍的集團軍司令員多為中將銜,戰爭中後期甚至有少將銜的。

(崔可夫)

比如防守斯大林格勒城區的主力第64集團軍,是由最高統帥部預備隊第1集團軍改稱的,司令員崔可夫當時就是中將,而他的對手保盧斯已經是裝甲兵上將(兵種上將),這還算是配置較低的“上官下派”。所以對二戰蘇軍來說,損失一個集團軍沒什麼大不了的,就算損失一個方面軍儘管也算慘重,但還達不到傷筋動骨的程度。

但德國人一個集團軍被全殲則是很難承受之重,並且第6集團軍(原第10集團軍)自波蘭戰役起,就是德軍地面部隊的主力和精銳,由希特勒的愛將賴歇瑙統率。1942年德軍在實施“藍色計劃”的戰役編成中,擁有A、B兩個集團軍群共三個野戰集團軍、兩個裝甲集群和三個僕從國集團軍,經過調整後的德軍南線作戰序列是:

(巷戰中的德軍)

A集團軍群由陸軍元帥李斯特元帥指揮,下轄克萊斯特上將的第1裝甲集團軍和魯夫上將的第17集團軍,目標是攻佔高加索地區;B集團軍群由陸軍元帥包克元帥,下轄霍特上將的第4裝甲集團軍、魏克斯上將的第2集團軍和保盧斯上將的第6集團軍,戰役目標是攻取斯大林格勒。在兩個集團軍群的後方,掩護側翼的二線兵團是匈牙利第2集團軍、意大利第8集團軍和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戰鬥力就是渣渣。

不難看出,第6集團軍是整個南線德軍的核心部隊,一旦該部被殲,則德軍在這個戰役方向上幾乎等於被抽斷了脊樑。更重要的是,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一場廣袤戰場上的大規模的會戰,而不僅僅爆發於斯大林格勒城市及周邊,在整個會戰中德軍和僕從國軍隊共損失了66個師共150萬兵力(計入期間多次補充的兵員),南線德軍的200萬總兵力已經損失75%了,不僅失去了進攻能力,連實施防禦都明顯不足。

(保盧斯)

不久以後的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本來曼施坦因已經擊敗和重創發動進攻的蘇軍,卻硬是無法擴大戰果,讓大部分被圍蘇軍都溜出了合圍圈,最後僅僅吃掉40000多人,主要原因就是兵力不足,可見南線德軍的窘迫程度。

曼施坦因曾經回憶道,德軍在東線的勝利比如克里木半島戰役,主要依靠“重量與質量”,所謂重量,是指德軍的技術兵器尤其是火炮的先進程度,所謂質量,是指德國士兵和基層軍官、軍士的戰鬥素質和紀律性,而唯一不佔優勢的,就是“數量”。

(曼施坦因)

蘇德戰爭中雙方的最大兵力值,是德國780萬蘇軍1280萬,這個比值大約是6比10,意味著一個德國兵至少要對付兩個左右的蘇軍士兵,才能維持戰線的均勢。而一旦保盧斯集團軍被全殲(並且是無法恢復的全殲),則等於蘇軍在南線騰出了50萬以上的機動兵力,如果以整個會戰期間德軍損失150萬人計算,意味著蘇軍騰出了300萬的兵力。

具備去掉會戰期間200萬人的自身傷亡,蘇軍仍然淨騰出100萬的大軍,烏克蘭方向上的南線戰場形勢必然急轉之下,進而深遽地影響著整個東線的局面。所以,按德國人自己的說法,斯大林格勒戰役標誌著德軍戰略進攻能力的終止,而庫爾斯克戰役才是德軍崩潰的開端,因為東線德軍下降到不足600萬人,無力再以質量優勢應對蘇軍的千萬級部隊,這是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


度度狼gg


二戰中,德國包括歐洲的德裔在內約8000萬,蘇聯人口1.6億,這就差了一半。

二戰中,由於德國文化中對男女分工的界定,“我負責砍砍殺殺,你負責貌美如花”,德國一直沒有召集女兵,女性也很少在工業部門從事重體力勞動。而蘇聯的男女平等思想對女性上前線都沒有思想負擔,更別說女性從事重體力勞動了。這樣一比,就又差了一半。

德國一直到43年才開始總動員,之前還保留著一大部分工業實力用於民用品。比如42年統計,德國的粗鋼產量仍有60%以上用於民用。德國也一直沒有徵收戰爭稅和發行戰爭債券(部分稅務和債券由佔領區承擔了)。這種措施使得納粹黨能夠得到德國民眾的支持,但是也實際拉低了德國的軍工生產。

對外以半個地球為敵,對內又要討好民眾。第三帝國太難了。

與網上所謂的實戰才能出精兵不同,兵再精,實戰也會死的。開局的精銳部隊在幾個戰場損失了,後面就是動員兵對動員兵。兵員素質低了,漢斯拿什麼和伊萬拼消耗,何況伊萬後面還有隻需要動員8%人口就打贏二戰的山姆。

附圖:德蘇美的二戰宣傳畫。山姆老大都動員女性加入軍工生產了,伊萬諾夫和伊萬諾娃一起上陣,漢斯還騰出半個身子改善生活,也算是迷之自信吧。





味冷


蘇聯人在蘇德戰場上損失整個方面軍的事情,不止出現了一次,其實每一次都給蘇聯當局帶來了極大的困難。並不像題目中所說的那樣雲淡風輕。

在基輔城下擁有六個集團軍,75萬兵力的西南方面軍,被德國兩大集團軍群痛揍,整整損失了70萬人馬。這個龐大的軍事單位的幾乎全軍覆沒,使得在松原的廣袤土地上,出現了大片的真空地帶,任由德軍的坦克馳騁。

尤其是在基輔城下西南方面軍的潰散,幾乎使得蘇聯進入了見過以後最危險的時刻,德軍的兵鋒直指首都莫斯科。莫斯科一旦陷落,對於蘇聯軍民士氣的打擊,將是災難性的,此時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這是蘇聯到了最危險的時刻。

面對這樣的情況,斯大林不得不瘋狂地到處抓差,加強首都莫斯科的防禦。所以說一方面軍的全軍覆沒,對於蘇聯這個國家來說絕對也是傷筋動骨的,畢竟那是70萬兵力啊。

德軍也不是僅僅損失了一個第六集團軍,就被打斷了進攻的脊樑。我們且不說德國在東線徹底陷入被動崩潰的是1944年夏天的巴格拉季昂戰役。在市一中,中央集團軍群被蘇軍徹底的安排的妥妥當當,全體排隊進火葬場。我們單論斯大林格勒戰役,鮑盧斯的第六集團軍的覆滅真是最後宣告戰役失敗而已,並不是德軍失敗的根本原因。

其實德軍雖然進展神速,但是蘇軍的抵抗也是有一定成效的,德軍在大踏步前進的同時,也遭到了蘇聯紅軍的頑強抗擊,德軍也付出了上百萬人傷亡的代價,這讓尚未進行總體戰的德軍兵員補充上陷入了困難。在多重困難因素的作用之下,才導致了鮑盧斯的第六集團軍陷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整個東線戰場,自始至終,德軍的損失都比蘇軍小,可是最終的勝利卻屬於蘇軍,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在於蘇軍的補充能力遠強於德軍。

不知道出於何種目的,可能是閃擊戰的戰績矇蔽住了德國當局的雙眼,德國人認為失敗只是暫時,直到因為實力不濟,在斯大林格勒被擊潰,德軍方才進行總體戰,戰爭機器全面打開。

可是此時已為時太晚,作為他的主要對手蘇聯比他早一步進行總體戰,採取措施,國家的一切生產行為為戰爭服務。源源不斷的飛機大炮,坦克戰艦被生產出來,蘇聯人用數量上的優勢彌補和德國人在技術上的差距,T34坦克一對一打不過虎式,那麼我就來個一對n,爆坦克海,用高犧牲來換取戰場主動權。

更何況蘇聯還得到了美國援助的大量物資,在這些物資的支撐下,在總體戰的支援下,靠著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的工人,冒著敵人的炮火,直接將生產線上的坦克開出來,和敵人玩命的精神,蘇聯人撐過了最危險的時刻,開始組織起了對德軍的反擊。而德國人由於比蘇聯人慢了一步,所以處處受限。

還有一點,千萬別忘了,蘇聯是個超級大國,蘇聯的人口超過一億,比當時8000萬人左右的法西斯德國多出了2000多萬人口,兵役的潛力比德國大得多。

而且蘇聯主張男女平等,在戰爭的關鍵時刻,許多婦女甚至直接走上前線,和德國鬼子交戰。而德國人直到1944年,希特勒還要求婦女在家相夫教子,毫無疑問,拉大了德國和蘇聯可用兵員之間的差距。

還有就是蘇聯的資源豐富,到現在為止,俄羅斯依然是世界上的主要資源出口國,而德國則不同,他們缺少關鍵的戰爭資源,這使得他們在物質的補充上捉襟見肘。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雖然在戰爭中,德軍的損失比蘇軍小,但是蘇軍卻能夠很快的回血,很快滿血復活,最終損失大的多的蘇軍笑到了最後。


歷史評說


大家好,我是詩涵果果。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就要對蘇聯和德國在二戰前的土地人口做比較,用數據可以更準確的解釋清楚!



蘇德戰爭是在整個二戰期間發生過的規模最大,死亡人口最多的戰爭,德國納粹在1941年策劃並執行了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計劃內容明確德國軍事總部抽調大量的坦克,飛機,大炮和兵力多達550萬人的進攻部隊,部署在蘇聯邊境,準備入侵蘇聯。6月,這些被抽調的德國精銳兵分三路,分別以北方集團軍群,南方集團軍群,中央集團軍群為進攻方向,開始了蘇德戰爭,距離德國和蘇聯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僅僅不到兩年的時間,就宣告了蘇德蜜月期的破產!



接下來小果對兩個國家的人口基數作一下對比:

一、蘇聯的人口

根據資料顯示,蘇聯是聯邦制國家,土地面積位居世界首位,人口在當時的國家排名裡,足以排進前三名,足有1億6000萬人左右,同時,蘇聯對波羅的海三國的吞併,以及蘇聯在和德國瓜分了波蘭以後所佔領的波蘭東部,總人口達到了1億9000萬到2億之間,巨大的人口基數讓蘇聯可以在極短的時間裡產生大量的軍事人員,事實證明,蘇聯在德國入侵後,正是藉著土地的廣闊和人口眾多的優勢將德國陷入了泥坑,並最終戰勝德國!蘇聯在二戰初期,總兵力537萬人,一個方面軍的人數在100到140萬之間,而蘇聯在整個二戰期間,僅僅在歐洲戰場就裝備了8個方面軍,還有眾多的軍直屬部隊,以及各特殊兵種部隊,所以即便是處於基輔的西南方面軍遭到了德國殲滅性的打擊,蘇聯仍然可以組建更多的部隊投入戰鬥,直到將德國徹底拖垮!



二、德國的人口

希特勒成為德國元首後,執行的最好的兩個政策就是奪取了大量的工廠和設備,以及擄掠了眾多的人口基數,為接下來的戰爭提供了充足的武器裝備和士兵的人員補充!

德國在“魏瑪共和國”時期的統計人數約為6000萬左右,在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時,奧地利等歐洲國家以後,人口約增加了2500萬人,也就是說,德國在發起對蘇聯的戰爭前,實際人口只有8500萬人,其中在對蘇作戰的先期部隊人數在550萬,加上部署在其他戰場上的士兵,幾乎接近了總人口的十分之一!



在德國對蘇聯發起戰爭的一個月內,三大集團軍群幾乎未碰到任何強有力的抵抗,最終在烏克蘭基輔地帶,和蘇聯西南方面軍正面相撞,其中劍指基輔的德國南集團軍與向莫斯科進軍的中央集團軍迅速完成了對蘇聯西南方面軍的合圍,德軍的閃電戰術讓蘇聯高層目瞪口呆,來不及作出相應部署的蘇聯軍隊只能眼睜睜看著西南方面軍被殲滅,基輔被德軍佔領。此戰,德軍抓捕的蘇聯俘虜就多達60萬人!

憑藉著坦克和火炮優勢的德軍在莫斯科城下遭到了蘇聯方面的堅決抵抗,迫不得已的德軍只能轉變戰略進攻方向,最終被蘇聯死死的拖在了冰天雪地裡!



總結:蘇聯在二戰期間損失的方面軍,並不是一次性的,而是經過多次的組建恢復。所以蘇聯損失了一個西南方面軍對於整個蘇聯軍隊來說,並不算傷筋動骨,但是對於人口基數本來就少的德國,除去老人和婦女兒童,德國所能參戰的士兵人數已經達到了極限,失去了一個最精銳的集團軍,對於陷入蘇德戰場的德國來說,無疑於雪上加霜!


詩涵果果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國損失的不止一個第六集團軍,而是差不多半個南方集團軍群(相當於方面軍)。這場大會戰中,蘇軍傷亡達110萬,德軍(包括羅馬尼亞、意大利、匈牙利等僕從軍)則大約有85萬人,其中第六集團軍的傷亡只佔20多萬人。

德軍在此戰中的遭到殲滅打擊的,除了第六集團軍外,還有第四裝甲集團軍,羅馬尼亞第三、第四集團軍,意大利第八集團軍,匈牙利第二集團軍等。德軍上千公里的戰線幾乎被一掃而空。

從絕對損失數字來看,德軍自己的傷亡好像並不高於蘇聯在基輔會戰、維亞濟馬-布良斯科會戰的損失,但是德軍的補充速度卻遠遠沒能填上這個窟窿。打了比方,同一時期蘇軍損失三萬人能補充兩萬八千人,德軍損失一萬人卻只能補充五千人。

事實上,德國人力資源其實並不弱於蘇聯,尤其是蘇聯丟掉西部領土後,能控制的人口已不足一億。德國則有差不多八千萬人口,再加上僕從國和佔領國的上億人口,其實德國的人力優勢很大。

然而在1943年初以前,德國其實並沒有實現真正的全民規模動員,大量中老年男性和女性還在後方享福,甚至沒被安排到軍工生產領域。這與蘇聯和英國的全國動員程度相差巨大。所以,德軍在一線能夠投入的兵力和可補充的人力,實際上卻大大不如蘇聯。

不僅是兵力補充速度,德軍的武器裝備補充也是一個悲劇。儘管德國軍工生產潛力很強,但動員程度也是不足的。1942年,德國坦克和自行火炮產量不過區區5000輛,遠不如蘇聯的2萬多輛,和英國基本處於一個水平。因此,1942年的失敗導致德軍大量坦克和飛機的損失,德國軍工卻不能及時進行補充。相比之下,蘇軍儘管損失更大,但武器的補充卻比德國好得多。

所以說到底,德國不是沒有人力,也不是沒有軍工生產能力,而是總動員的時間太晚,導致最關鍵的1942-1943年沒能及時補上巨大損失,導致失去了戰略主動權。儘管1943年以後,德國真正開始總動員,人力和軍工生產都挖掘了最大潛力,但是直到1944年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這時候,德軍已經在東線節節敗退,戰略主動權早已經易手。而蘇軍的戰略戰術水平也提高了,傷亡比也更有利於蘇聯了。(陶慕劍)


陶式防務評論


蘇聯二戰初期的一潰千里、喪師失地幸好有地廣人多支撐,而東線精銳第六集團軍的覆滅卻使德國成為不可承受之重。

蘇聯損失整個方面軍是怎麼回事?實則是指基輔戰役西南方面軍的的慘敗,光被俘軍人就多達65萬餘人


基輔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開始於1941年7月7日,終止於9月26日發生於烏克蘭基輔的一場大型包圍戰,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包圍戰。

對陣雙方是:蘇聯紅軍最高統帥部署西南方面軍、南方面軍共計6個集團軍,69個步兵師、11個騎兵師和28個裝甲旅,由西南方向總司令蘇聯元帥布瓊尼指揮,對抗以龍德施泰特元帥指揮的39個師的德軍南方集團軍群。

自9月16日起,德軍以第2集團軍和第6集團軍為主,對被圍之蘇軍第5、第21、第38、第26等5個集團軍發起圍殲作戰。至1941年9月26日,被包圍蘇軍基本被殲,約65萬人被俘,僅2萬人成功突圍,西南方面軍全軍覆沒。

東線戰局對蘇德戰爭的決定性影響

——德國人的孤注一擲

1.希特勒要趕在美國人大力支援蘇聯前結束兩線作戰困局

按照戰爭狂魔希特勒的計劃,對蘇戰爭必須在1942年結束,當時處於戰爭狂勝狂熱中的希特勒難得清醒地認為:這是東方戰場“決定性的一年”。因為他認識到美國已經對德宣戰成為“世界民主國家的兵工廠”,如果德國不能迅速戰勝蘇聯,那麼美國潛在的軍火生產能力同蘇聯潛在的人力資源結合起來,對德國而言將是災難性的後果。基於這一戰略判斷設計,希特勒決定集中所有力量在1942年打敗蘇聯,隨後集中精力全力對抗西方。

2.德國人的石油之戰

二戰初期德國的閃電戰橫掃歐洲大陸,但德國貧油國的資源短板卻決定性地制約了德國戰爭機器的狂飆突進。關於東線作戰東線,希特勒這一次的最大目標是蘇聯最大的產油區——高加索油田,順便佔領斯大林格勒。 在發動攻勢之前,希特勒曾對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將軍說:“如果我拿不到邁科普和格羅茲尼的石油,那麼我就必須結束這場戰爭。”

——蘇聯人的必勝之局:斯大林格勒的精神支撐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裡津,位於伏爾加河下游西岸。一戰後這裡成為蘇聯南方交通樞紐和重要的工業城市,共有一百多家企業,如“紅十月”廠、拖拉機廠、“街壘”廠等,同時還是通向糧食、煤炭、石油主要產區頓河下游和庫班流域的門戶。假如德軍佔領它,將一舉切斷蘇聯中部同南方的聯繫,蘇聯的糧食產區和石油資源將為德國所用,後果不堪設想。

德國第六集團軍對德軍整體的不可或缺


德國第六集團軍是二戰德軍一支極為精銳的集團軍,最巔峰時期下轄有3個步兵軍,1個裝甲軍,3個裝甲師,3個摩托化步兵師,14個步兵師,1個高炮師等。此外,還有集團軍直屬部隊,包括4個工兵營、2個煙霧發射器團、2個迫擊炮團、4個輕型榴彈炮團、4個重型榴彈炮營,3個重型炮兵營等。其人數規模總計超過三十萬,擁有榴彈炮、迫擊炮等各類火炮3500門,坦克、裝甲車約1000輛。

可能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德國進攻蘇聯的“巴巴羅薩”計劃總設計師正是後來的第六集團軍司令官保盧斯。蘇德戰爭開始後,隸屬於南方集團軍群的第六集團軍每戰必克,所向披靡。特別是1941年9月底的基輔會戰中第六集團軍合圍蘇軍,戰功卓著。在全面獲得基輔會戰勝利之後,第六集團軍向哈爾科夫和庫爾斯克方向突進,分別在10月24日至11月2日奪取了哈爾科夫、別爾哥羅德和庫爾斯克等城市,推進速度之快,攻擊力量之強,堪稱德軍翹楚。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前夕,第六集團軍以第24裝甲師打頭陣,1個摩托化師和2步兵師隨後跟進。一舉擊潰了由12個師,5個裝甲旅組成的五倍於己的蘇軍,突破了頓河防線,其實力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


然而,後期斯大林格勒的反轉卻讓這支納粹精銳“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將近30萬人的部隊向蘇軍投降。可以說斯大林格勒的每一名德國士兵都是有經驗的老兵,設若這支精銳部隊能順利撤出來,那對德國人的士氣支撐和本土防禦力量將是巨大而耐久的。

東線作戰蘇德軍事力量的此消彼長


斯大林格勒戰役歷時199天,雙方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德國最大的一個集團軍第六集團軍全軍覆沒,雖然蘇軍的損失要遠遠超過德軍,合計傷亡高達1129619人。

然而,這對戰爭的發展卻是有致命性的影響:一則蘇聯的人口基數大,可以有源源不斷的補充。蘇聯在1939年統計人口約1.6億,1939-1940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比薩拉比亞、卡累利阿、波蘭東部以後,人口約有1.8億。縱然歷經二戰傷亡戰後人口仍有1.53億。而德國人口最多時有七千多萬,近乎蘇聯的一半。二則德國是兩線作戰,東線要戰勝龐大的蘇軍,西線要面對美軍率領的的盟國聯軍,這無疑中分散了德國的力量,造成了第六集團軍的救援不及。三則德軍是被整建制消滅,戰鬥力不復存在,新的部隊徵召老幼不均,雖然訓練也形不成戰鬥力;而蘇軍殘存的部隊全民動員,甚至大量女兵都在一線戰鬥,可以迅速形成戰鬥力。也就是說,蘇軍補充的速度和數量則遠超德國。正如德國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將軍所說的:“我們在斯大林格勒損失25萬官兵,那就等於打斷了我們在整個東線的脊樑骨。”
以斯大林格勒戰役為主的東線作戰,使德軍完全喪失了蘇德戰場的戰略主動權,德國的戰敗不可避免,法西斯德國的喪鐘即將敲響。


今古達觀


誰說沒事,蘇聯被包了餃子的幾個方面軍,無論是基輔大口袋裡的西南方面軍,還是在明斯克和維亞濟馬兩次被包餃子的西方面軍,這幾次大崩潰以後,那次蘇聯不是狼狽不堪的到處抓人來填補大窟窿,特別是西方面軍維亞濟馬的那次,蘇聯人絕對是根希特勒說的差不多,就是要垮了。
蘇軍的編制普遍比較小,就算是按照1941年的編制,就是那個1.4萬人的師也比德國人1.6萬人要少。蘇聯方面,由於道路條件差,如果是部隊的編制太大,移動起來太費勁。


關於莫斯科那次,可以看一下莫斯科保衛戰這部老電影,裡邊的蘇聯人都是天天在鐵路邊上等著後方的援兵,蘇聯時代的電影是極其忌諱提自己失敗的情況的,如果是表現成這樣,那麼實際情況要嚴重得多。

至於損失一個集團軍就被打斷了東線德軍的脊樑骨,這話按照我的記憶是斯大林格勒戰役中,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被包圍以後,德軍總參謀長對希特勒說的,不過有一個前提是這個集團軍比較大。

在蘇德戰場,蘇德雙方的軍隊都是有有一些超大編制的軍隊集團。不過蘇德方面,一般同一個名稱的編制,德國方面的要大於蘇聯方面的,比如師這個級別,德國人的師一般都是有1.6萬人,而且德國人的滿員率要高於蘇聯人,通常都會有1萬人以上。而蘇聯人的師從1942年以後,編制人數就只有8000多人,實際的人數只有5000-6000人,有些次要方面軍的師只有2500-3500人。

通常蘇聯人的軍實際的戰鬥力相當於德國人的師,集團軍要比德國的軍稍微大一點,而蘇聯人的方面軍就比較複雜了,蘇聯戰爭後期的方面軍,象白俄羅斯第1,烏克蘭第1這種位於主攻方向的方面軍都有百萬之眾,而次要方面軍人數就要少的多,象柏林戰役中掩護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側翼的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人數就少的多,只有60萬人左右。而德國人的一個大一點的集團軍一般是有20萬人左右。


這個是一些蘇軍的集團軍的兵力,一般能有10萬人的集團軍就是特別加強過的了,而德軍的一個軍通常有5-6萬人,和那些沒有經過加強蘇聯集團軍差不多。
蘇軍在組建預備隊方面的工作比德國要好太多,斯大林手裡始終能夠掌握一支強大的預備隊。

組建預備隊除了士兵以外,還要有軍官,當時蘇軍是總參有一個軍官團,好像是10萬左右,這些軍官受過一定的技能訓練,而且有作戰經驗,組建預備隊的時候,能夠馬上能夠形成戰鬥力。

不過蘇聯人在組建預備隊方面要遠遠好於德國人,斯大林手裡始終能有一支比較強大的預備隊,在前線出現危機或者需要在某個方向發動進攻的時候,斯大林馬上就可以用手中的預備隊來加強這個方向,而不用從其他方向抽調兵力,而德國人是經常搞這種事情,一開始是蘇聯方向出現了危機,趕緊從駐法德軍抽調兵力,等到盟軍登陸以後,從法國抽調兵力的再也不可能了。

斯大林在二戰中始終保持手中有一個強大的預備隊,這個是斯大林作為一個軍事家的象徵,作為軍事家手中始終要保持一支預備隊用來應付突發情況,當手中的預備隊用掉以後,馬上就要組建新的預備隊,而德國人始終做不到這一點。


紅色手電筒


喜歡二戰歷史的人,都不會對斯大林格勒戰役感到陌生。

在這次戰役中,雙方傷亡慘重,總共約有兩百萬人死傷。德國折損了保盧斯元帥的第六集團軍,從此,自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以來德軍的攻勢遭到終結,雙方的實力對比被扭轉,也是因此,斯大林格勒戰役成為二戰的轉折點之一。

那麼,令人疑惑的是,為什麼蘇聯在戰爭前期損失了數量巨大的部隊,甚至有基輔會戰中損失幾乎整個西南方面軍的經歷,卻沒有像德國在損失第六集團軍之後一樣,陷入徹底的敗局之中呢?

蘇聯與德國的的戰爭潛力不同,從一戰到二戰,德國已經到了極限

戰爭潛力,是指一個國家進行戰爭可能動員的潛在能力,包括物質、精神等多方面因素。

一個國家的戰爭潛力越大,這個國家可以進行的戰爭規模、可以承擔的損失規模也就越大。

二戰時期,德國的總人口在六千萬左右。

一直到二戰結束,德國總共動員了約一千五百萬人,這基本可以說是德國對人力動員能力的極限了,而且要注意到的是,這一千五百萬人中還包含了戰爭末期動員的大量老幼。即使再加上德國的僕從國,也不會使這個數字得到太大的提升。

而在同一時期,蘇聯的人口規模為1.8億,是德國的兩倍。而整個二戰時期,蘇聯總計動員兵力五千萬人,遠高於德國的數字,但是這也造成蘇聯人力過度緊張,很多後方的崗位甚至前線的戰鬥員崗位都需要由婦女承擔。

此外,德國的工業生產能力雖然強於蘇聯,但是德國陷入多線作戰,無法集中力量,再加上蘇聯根據《租借法案》得到的美國援助物資,使得蘇聯可以節約出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與戰爭直接相關的工作中。

綜合以上原因,我們可以知道,在東線,蘇聯能夠承擔得起遠高於德國的損失數量。

侵略者的先天劣勢,德國每攻佔一塊土地,就必須留下一定數量的軍隊

在蘇德戰爭中,德國作為侵略者,對已經攻佔的蘇聯領土,並不具有合乎法理的統治權,即使強行成立行政機構來行使權力,也有遭到游擊隊或是當地人民抵抗的風險。

雖然德國也扶植了由俄羅斯人組成的僕從軍隊,但這些“偽軍”的戰鬥力、忠誠度、組織力也比較成問題。因此,德國在每攻佔一塊蘇聯領土,就必須留下相當數量的軍隊來保證對當地的控制,這一點與日本在侵略我國時的處境非常相似。

雖然德軍在基輔會戰中以極小的代價殲滅了蘇聯西南方面軍接近70萬的兵力,但為了保證對烏克蘭的控制,也不得不陷入了兵力越攤越薄的局面。當德軍繼續向前進攻時,雖然仍有可觀的紙面兵力數字,但實際可以用於作戰的兵力也已經大打折扣了。

德國的攻勢像射入木板的子彈,越往前推進,力量越分散,而對於蘇聯來說,在自己的領土上可以相對不受限制地集中力量進行作戰。這也是蘇聯承受損失能力高於德國的重要原因。

戰場實際形勢的不同

一支部隊的覆滅會對戰局產生怎樣的影響,不僅僅要從這支部隊本身的力量上來判斷,也要從它在戰場上所處的地位上來判斷。

在基輔會戰中,蘇聯龐大的西南方面軍的損失,確實造成了蘇軍一時間兵力的捉襟見肘。但是,西南方面軍堅守基輔兩個半月,也牽制了德國大量的軍隊,為蘇聯集中力量鞏固後續防線爭取了寶貴時間。

此外,從基輔的地理位置上看,它的丟失對於蘇聯在莫斯科、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一線的防禦並不產生重大影響。

而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第六集團軍和第四裝甲軍共同擔負對斯大林格勒的進攻任務,他們也是南線德軍的主要力量。

當時,雙方在莫斯科、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一線不斷拉鋸,戰線相對穩固。第六集團軍的覆滅,使得德軍在南部的戰線出現了巨大的漏洞。

蘇聯利用其快速部隊,迅速撕開和突破該漏洞,又合圍了前來救援的德軍頓河集團軍,將戰役勝利發展成為了戰略勝利,這是蘇聯大縱深戰役理論在更高層次上的一次成功實踐。進攻莫斯科、列寧格勒的德軍受到來自南方蘇軍的巨大威脅,也相繼被擊退。第六集團軍位於維持戰線的關鍵位置,這也是德軍承受不起該集團軍損失的重要原因。


汗青正浩


蘇聯損失整整一個方面軍一般指的就是著名的基輔會戰蘇方西南方面軍被成建制基本全殲,而德軍損失一個整集團軍一般指的就是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第六集團軍被成建制全殲,其實蘇聯損失整個方面軍沒事這個說法是錯誤的,西南方面軍的覆滅對蘇聯是一個噩夢,而德第六集團軍的覆滅只是整個斯大林格勒戰爭德軍巨大損失的一個縮影而已。

一、蘇德戰爭中最大的合圍戰基輔會戰讓蘇聯西南方面軍全軍覆沒

西南方面軍,是蘇德戰爭中西南方向上的蘇軍戰役戰略軍團。1941年6月22日由基輔特別軍區改變番號組建,編有第5、第6、第12和第26集團軍。爾後陸續編諸兵種合成第3、第9、第13、第21、第 28、第37、第38、第40、第57、第61集團軍,空軍第8集團軍。

蘇德戰爭一開始,西南方面軍整合後兵力最高峰時期多達七十五萬人,在戰爭一開始也確實給當面的德軍造成很大壓力,德國南方集團軍群無法單獨擊敗西南方面軍,於是希特勒將第2裝甲集群及第2軍團從中央集團軍轉屬南方集團軍並快速向南推進,在基輔以東與南方集團軍進攻部隊會合。裝甲部隊快速進攻並完成包圍。

在優勢兵力以及德軍快速裝甲部隊的挺進下,蘇聯西南方面軍被合圍,自1941年9月16日起,德軍以第2集團軍和第6集團軍為主,對被圍之蘇軍第5、第21、第38、第26等5個集團軍發起圍殲作戰。至1941年9月26日,被包圍蘇軍基本被殲,約65萬人被俘,僅2萬人成功突圍,西南方面軍全軍覆沒。

希特勒將基輔會戰稱為“人類戰爭史上最大的合圍戰”。

西南方面軍被全殲對蘇聯的打擊是極其巨大:

基輔戰役後,紅軍已經沒有更多後備力量,為防衛莫斯科,蘇聯政府調動83個師共800,000人,但只有其中25個師是有足夠裝備,而且缺乏裝甲部隊及戰機,德國方面,他們有70個師共2,000,000人,接近三分之一是機械化的,這是在戰爭中最高的比例,進攻莫斯科的颱風作戰在十月二日開始。

好多人忽略了一個事實,就是蘇軍雖然在大部分戰役中都佔有兵力優勢,但是在莫斯科保衛戰的防禦階段,蘇聯的軍隊人數比當面的德軍人數要少不少的。

二、德第六集團軍實力強大,是東線德軍最精銳的集團軍之一

德軍第6集團軍是二戰中德軍的一支精銳的集團軍,是斯大林格勒大會戰中的德軍主力攻堅部隊,集團軍司令保盧斯。

第六集團軍的實力是很強的,不過經過戰鬥減員,斯大林格勒時參戰的第六集團軍兵力約為27萬人,27萬人的集團軍可是一個相當強大的戰爭機器。

第六集團軍最終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被合圍後全殲,斯大林格勒會戰結束後,德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元帥,步兵第4軍軍長普費費爾中將、第51軍軍長庫爾茨巴赫中將、第295師師長科爾費斯少將等23位將官,2000名校級以下軍官和91000名極度飢餓勞累的德軍士兵被俘,約14萬人死亡,只有3萬餘傷患者事先陸續空運撤出。

27萬人3萬傷兵撤走,9萬多人被俘虜,戰死的將近十五萬,第六集團軍的抵抗也算是非常頑強了。

德第六集團軍覆亡的重大意義

這是蘇聯衛國戰爭以來德軍第一次以一個集團軍的形式受到殲滅,在這之前都只是有組織的退卻,也打亂了德軍在南部的部署,攻打高加索的A集團軍群也因此差點受到殲滅。

三、斷了東線的脊樑骨指的並不是第六集團軍

德國第六集團軍的覆亡只是斯大林格勒德軍慘重損失的一個縮影,因為斯大林格勒戰役規模巨大,戰線漫長並不只是侷限在斯大林格勒這一個城市。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戰役之一,雙方的參戰總參戰人數超過了300萬,各種飛機坦克火炮更是數不勝數。這場戰役可以說是近代史上最血腥的戰役。雙方的死傷人數達到了驚人的二百萬。

德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不僅僅損失了第六集團軍,德軍的總計傷亡達到了70萬,如果算上羅馬尼亞、匈牙利等僕從國的損失,德軍傷亡高達90萬。

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司令官在此次戰役後說道:“我們在斯大林格勒損失了四分之一的兵力,這等於打斷了我們在東線的脊樑骨。”

打斷了東線的脊樑骨指的是德軍在斯大林格勒總的損失,並不單指第六集團軍。

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德軍兵力損失嚴重,勝利的天平向蘇聯傾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