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劉邦VS朱元璋,布衣天子哪家強?

生活的星星之火


劉邦強大,論出生兩人差不多,經歷來說朱元璋更曲折,劉邦一開始就有一眾老鄉幫忙,一路收腹張良,韓信,陳平等,禮賢下士,重用人才,相對比朱元璋強大。朱元璋在用人方面不如劉邦


Rick1941


導言:劉邦和朱元璋相比,我認為朱元璋更勝一籌。歷史沒有假如,但假如劉邦和朱元璋站在歷史的同一天平上,論開創基業、治國安邦,朱元璋勝出的幾率會比劉邦高。劉邦一方,英雄環繞,蕭何、張良、韓信都有定鼎之才;朱元璋一方,能人輩出,劉伯溫、李善長、徐達、常遇春、藍玉各個都有安邦之能。謀士、武將平分秋色,但拋卻這些人,朱元璋本身就具備英明神武、知人善任、愛惜民力等性格特點,反觀劉邦,歷史僅存一知人善任,故朱元璋勝出。

一、統帥這個“一把手”是怎樣煉成的?

1、順應時事的劉邦:起初,劉邦是沛縣泗水的亭長(亭長是管十里以內的小官),時間長了,和沛縣的官吏們混得很熟,在當地也小有名氣。在一次秦始皇大隊人馬出巡時,秦始皇坐在裝飾精美華麗的車上威風八面,羨慕得劉邦脫口而出“大丈夫就應該像這樣啊!”由此可看出,“大人物”都理想遠大!

原本劉邦也沒想造反,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劉邦不得已起事,朝著“一把手”之路進發。這一 年,劉邦以亭長的身份為泗水郡押送徒役去驪山,由於大雨耽誤了行期,按照大秦律,耽誤行期是要砍頭的。於是劉邦就放掉徒役,自己也逃到芒碭山做起“山大王”。後來沛縣因擔心被陳勝、 吳廣起義軍攻打,就召回劉邦幫助守城,但縣令怕引狼入室,末了不讓劉邦進城,劉邦鼓動百姓殺掉沛縣縣令。

蕭何和曹參當時為沛縣吏,擔心身家性命,深恐舉事不成,被秦朝誅滅九族,就竭力推舉劉邦。大家推舉他為沛公,領導大家起事。劉邦便順從民意,設祭壇,立赤旗,自稱 赤帝子,很快義軍擴充到三千人。 從這裡起,“一把手”劉邦走上400年大漢基業的創建之路,之後經過入關滅秦、還定三秦、楚漢之爭等定鼎天下。

故孔明有言:漢高祖只生憑只一勝,便取得天下。

2、穩紮穩打的朱元璋:話說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在25歲的時候,歷經千辛萬苦,再做過放牛娃、和尚等不同職業後,收到好友湯和的來信,邀請他參加郭子興的義軍。

天縱奇才的朱元璋入伍後,作戰勇敢,機智靈活,很快得到郭子興的賞識,被任命為親兵九夫長。朱元璋精明能幹,處事得當,打仗時身先士卒,獲得的戰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興元帥,得了賞賜,又說功勞是大家的,就把賞賜分給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隊中的好名聲傳播開來。郭子興也把他視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總是和朱元璋商量,還把養女馬秀英嫁給他,並將重八更名為元璋。從此,朱元璋正式走上歷史的舞臺,並越發耀眼奪目。

朱元璋成為郭子興的乾女婿,只是拉近了郭子興的親信,他之所以能夠完全得到郭子興的信任,則是另外一件事。這件事就是彭大、趙君用的到來。彭大、趙君用和元軍戰爭失利,被迫逃到濠州,卻鳩佔鵲巢,和郭子興矛盾加劇。彭大和趙君用雖是敗軍之將,但是還是力量還是比郭子興強上不少。所以郭子興就被趙君用給囚禁了。郭子興被囚禁,按理說部下應該捨命相救才對,但是他的的部將,就連他的兩個兒子,都躲匿起來,沒有人敢站出來救郭子興。朱元璋此時正好從前線趕回來,利用彭大和趙君用之間的矛盾,夜訪彭大,陳說利害關係,勸說彭大出兵,才將郭子興解救出來。而此時的朱元璋才剛剛參加義軍才六個月。

朱元璋在經歷了郭子興的綁架事件後,決心發展自己的力量,於是朱元璋回鄉募兵,少年時的夥伴徐達、周德興、郭英等和同村鄰鄉的熟人聽說朱元璋做了紅巾軍的頭目,紛紛前來投效。於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興十分高興,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鎮撫。這年冬天,越來越被猜忌的朱元璋決心自立門戶,於是他從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選了心腹徐達、湯和等二十四人離開濠州,南略定遠。在南略定遠途中,朱元璋先招撫了張家堡驢牌寨民兵三千人,後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頭的八百人。統率著這支隊伍,朱元璋向東進發,乘夜攻破定遠橫澗山的元軍營地,元帥繆大亨投降。朱元璋從降軍中挑選了精壯漢人二萬人編入了自己的隊伍,並南下滁州。從此,龍入大海。

小結:綜上所述,朱元璋發起於行伍,憑藉的是自身的膽識和能力,劉邦起兵於微末,實是時也、勢也、命也。

二、他們的對手是誰?

1、西楚霸王項羽。不可否認,劉邦在統一的進程中,最大的對手是項羽。項羽出身於楚國將門之家,對秦國滅亡楚國有著強烈的敵意。楚國滅亡後,項羽表面上順從秦國的統治,可是實際上卻在暗地裡積極謀劃起義推翻秦政權。在會稽看到秦皇出巡時的盛況,脫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表現出其渴望推翻秦國,奪取政權的強烈願望。


然項羽起事,更多的是一種情緒的發洩,而缺少長遠的規劃,作為劉邦的對手,猶壯年對嬰孩,性格方面,項羽成事後急於稱霸,定都彭城,有著濃厚的鄉土情結。“富貴不還鄉,如衣繡夜行。”表現出了項羽在政治上的短視。垓下之圍,項羽寧願血染烏江也不逃不降,表現出了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的強烈自尊心。

一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個成功的領導者是要善於納諫,集思廣益,擇善而從。項羽的英勇威武造就了他心高氣傲的個性。對於兵法“略知其意,不肯競學。”對於用人則是剛愎自用,聽不進任何意見。項羽的剛愎自用、目光短淺恰是其失敗的重要原因。劉邦勇猛雖不及項羽,可是項羽卻只有“匹夫之勇、婦人之仁。”在政治上不斷失誤,逐義帝、燒秦宮、封章邯等舉措均不得人心。韓生建議他定都關中,非但得不到採納反遭烹殺;范增勸他急攻滎陽,卻被懷疑私通劉邦。最終,項羽成為了“孤家寡人”、“光桿司令”。

此外,項羽的好殺,讓對手在道義、輿論的高度上找到了一個堂而皇之的理由反對自己。

韓信點評項羽:“項王所過,無不殘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名雖為霸,實失天下心。司馬遷認為:“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
可以說,項羽迷信武力,殘忍好殺是其失敗的重要原因。

除掉項羽,劉邦天下已定。

2、一代梟雄陳友諒。明末天下大亂,除了最終一統中土的朱元璋還有兩個人,一個是大鹽梟張士誠,志大才疏,而另一個人卻成為朱元璋登頂的最大對手。他就是陳友諒。

《明史》在評價陳友諒時,說他“性雄猜,好以權術馭下”。

用今天的語言表述,此人很可能具有極強的組織與控制能力、好弄權術且狠辣。他不停地幹壞事,其所作所為,距離個“義”字,相去可謂遠矣。然而,他卻敢於把自己的年號定為“大義”,並且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將各個派別的各路人馬相當迅速地整合到自己麾下。由此,可以看出其梟雄的本事與特色。

陳友諒是湖北沔陽府玉沙縣人,此人出身漁家懂經史,通武事,膽氣豪壯,是大元后期陳漢政權的建立者。年輕時曾為縣吏。元末農民戰爭爆發後,參加徐壽輝、鄒普勝、倪文俊等人領導的天完紅巾軍,初為簿書掾,後以功升元帥(能力膽識可見一斑)。

陳友諒在反元戰爭中竭力爭取漢族地主階級合作,收羅了不少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知名的有元兵部尚書黃昭和進士解觀等人。同時,他在天完內部製造分裂,篡權奪位。至正十九年九月,陳友諒殺害了在反元戰爭中功勞卓著的天完將領趙普勝。同年十二月,殺徐壽輝左右侍臣,挾持徐壽輝,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於採石,自立為帝。 

漢政權建立後,一面繼續進行反大元戰爭,一面把軍事重心放在對鄰境朱元璋部的戰爭上。陳朱之間的戰爭是封建統一戰爭,前後進行了三年多,歷龍灣(至正二十年閏五月)、江州(二十一年八月)、鄱陽湖(二十三年夏)幾次重大戰役。大商將士多數是天完舊屬,對陳友諒的篡權奪位深為不滿,在戰爭中相繼倒戈降朱,使陳友諒接連敗北。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至八月陳又與朱元璋戰於鄱陽湖,史稱“鄱陽湖之戰”,朱元璋採納郭興的建議,用火攻擊敗商軍,陳友諒突圍時又起大戰,陳從船艙中探頭出來,竟中流矢(箭)而死。陳友諒不善於抓住戰機,是他失敗的很重要原因。

小結:項羽和陳友諒同時楚(湖北)人,都有著圖霸天下的雄才大略,但項羽勇武有餘而智謀不足,不足以御天下;陳友諒則有勇有謀,堪稱一代梟雄。劉邦打敗項羽,一方面是項羽自食其果,二是韓信鼎力支持。朱元璋打敗陳友諒,靠的是卓遠的眼光,判斷力,冷靜的頭腦和讓下屬無比敬佩和誓死效忠的魅力。

總結:朱元璋開創洪武之治,元末的國家斷壁殘垣,但是依然做起一系列轟轟烈烈的大事,給後代打下堅實的基礎。朱棣起兵後,五徵北元,修長城,遷都北京,永樂大典,鄭和下西洋,這些都彪炳史冊。秦末的國家也是一片狼藉,但是匈奴幾代為禍,劉邦力主和親修養。文景之治後,給了漢武帝北伐的實力,可是晚年漢武帝,國家又回覆了狼藉。這些都是後話,總之,劉邦與朱元璋相比,總感覺少了些霸氣,多了些匪氣,朱元璋更勝一籌也是一家之言,歡迎提出其他見解,一併感謝。


今人看古月


劉邦起於沛,文有蕭曹,武有張韓,昔時秦二世,吳陳反,據因趙高威逼李斯矯詔捏造賜死太子扶蘇,使胡亥上位,吳陳以扶蘇之名,招天下響應,後稱“大楚興,陳勝王”,是為“張楚”,後又有六國復國,及此,秦始皇一統六國建立的中央集權土崩瓦解,其時新政未定,始皇新亡,六國貴族殘餘尤在,民未一統,加上趙高惑亂,胡亥竊位,致使天下大亂,及劉邦起兵,反秦大勢已定,所為順應潮流,後與吳中項羽,封侯於懷王,在取關中為關中王,秦破。後經楚漢之爭,君臨天下!

觀劉邦霸業,可分為幾個節點,起兵之時,是推波助瀾,被懷王封侯,定其地位;攻破關中,名盛天下,示弱項羽,避其鋒芒,於漢中養精蓄銳,暗渡陳倉,再興義旗為義帝報仇,佔據道德高點,最終以亥下圍困項羽。此中張陳之策,韓信之計,是關鍵,而臣於劉邦,也是劉邦知人善用,故餘認為劉邦能以布衣取天下,乃時勢造英雄,眾星捧月明,而劉邦也的確是天命所歸,未負眾臣所願!

朱元璋自稱淮右布衣,時元末叛軍四起,朱元璋從走卒到乞丐到出家和尚到兵卒無一不是亂世偷生,百死解困,元蒙兇殘,惑亂華夏百年,漢人居四等之末,實為奴隸,戶不及半,生不如死,兵亂百年,人口都難以恢復,不及宋時三分之一,元蒙控制漢人文化,故元時只出元曲,天下人反蒙久矣,但苦於元蒙高壓政策難以反叛,故起兵事更難。朱元璋取佔應天,扼南北之要,轄兩淮之地,奠定三分天下之勢,有徐達常遇春等不世出之大將,有劉基天運之才師,有湯和李善長等肱骨之臣,誘陳友諒早出敗之,克陳後再圍張克誠,取江南之地,再北上長驅元蒙,號“驅逐胡虜,恢復中華”,以徐達常遇春為將先鋒,一路北伐,終定都南京國號大明,後又入取中都,掃滅殘元,終迎洪武大治!

觀朱元璋大業,有幾個節點,起兵郭子興,初起義軍之領,得鄉親之力,初顯氣候,克陳張佔據南方半壁江山,都是勞苦惡戰,非佔應天之地利,有大將軍師之人和,又確有天時,不可成也!佔據江南後,取道山東,徐達常遇春軍貴神速之功不可沒,在收復中原失地後,朱元璋稱帝,為破滅元蒙定下大局,人心所向,取中都後,再次二伐北元,徹底斷滅了元蒙復國之力,自此天下大定!故餘認為,朱元璋是以草莽之身,布衣之資,苦力經營,天命所歸,得賢臣良將之功,成就基業,又為民族之興,創下千古之功業,實是一代奇才偉才,是我民族復興之幸!


成成煌煌


我認為:朱元璋文治武功上略勝於劉邦,但為人處世朱元璋不及劉邦。

一、文治武功

1、軍事能力

朱元璋有很強的軍事能力,比手下的名將常遇春、徐達等人在戰略戰術方面都要強。

劉邦軍事能力還可以,無奈對手是項羽。

二、為人處事

1、對待功臣

朱元璋誅殺功臣幾乎是非理性的

朱元璋殺的人有:公爵中以徐達、常遇春為首的25位公爵;侯爵名臣中有唐勝宗、陸仲亨為首79位侯爵;伯爵中有劉伯溫為首的12位名臣;子爵中則有王清、王鳳顯等11位英雄;男爵中有王愷、孫炎等23位明朝開國名臣。

劉邦更會知人善任

劉邦確是理性的消除異姓王的威脅,對於其他的功臣,還是非常優待,即使是罵過他背叛過他的雍齒也可封侯,最後安享晚年。




品勢怪獸


劉邦和朱元璋的比較:

相同之處

1.都是平民出身。

2.都是以弱勝強取的天下。

3.都是真正意義上的漢人。第一個王朝的開國君王;一個是漢人最後一個開國之君 。

不同之處

1.出身不同

劉邦是個市井流氓出身而朱元璋本名朱重八,父親朱五四,可以說往上數九代,都是貧農。

2.軍事戰略眼光以及軍事指揮才華不同

劉邦一生很少打敗仗,而且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發明“招降納叛和“統一戰線軍事戰略戰術的皇帝,善於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朱元璋他的軍事戰略眼光和指揮才華就是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能數得著的,朱元璋在和陳友諒進行決戰的時候,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力排眾議將兵強馬壯的陳友諒打敗,反手又收拾了偏安一隅的張士誠,最後一舉將元朝推翻,建立了大明朝,恢復了漢人河山,其豐功偉績足以彪炳千秋!

3.對待功臣的做法不同

劉邦稱帝時已經步入晚年,越發猜忌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韓信、彭越、英布先後被殺。朱元璋有過之而無不及。明朝初年的功臣除了湯和等寥寥數人,其餘功臣皆在“胡案”和“藍案”中被殺。“胡案”殺光了頂級文臣,“藍案”殺盡了頂級武將。為了讓孫子朱允炆順利登基,避免北宋“陳橋兵變”再次發生,朱元璋將明初的功臣名將幾乎屠戮一空。

4.造反動因不同

劉邦舉事的原因是一時衝動釋放犯人而朱元璋走上舉事造反的路實屬逼迫無奈,他本質上是個善於忍耐的農民,為了生計,到皇覺寺當和尚,後來發生饑荒,又和其他和尚一起化緣討飯。第二年,仍回到皇覺寺當和尚。不久,他收到了兒時夥伴湯和捎來的信,湯稱自己已投奔郭子興,希望他“速從徵,共成大業”。朱元璋猶豫不決。幾天後師兄告訴他,有人要告發他和紅巾軍勾通的事,讓他逃走,他仍然舉棋不定。恰在這時,元軍把皇覺寺燒個精光,朱元璋這才投奔義軍。所以說朱元璋造反是被迫無奈。

擴展資料:

劉邦,即漢太祖高皇帝,沛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展、以及中國的統一有突出貢獻。

登基後一面消滅韓信、彭越、英布、臧荼等異姓諸侯王,又裂土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另一面建章立制並採用休養生息之寬鬆政策治理天下,讓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重農抑商,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不僅安撫了人民,也促成了漢朝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礎。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開放與匈奴之間的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係。

公元前195年,劉邦因討伐英布叛亂,被流矢射中,其後病重不起,同年崩,廟號太祖,諡號高皇帝。毛澤東評價劉邦是“封建皇帝裡邊最厲害的一個”。

朱元璋,即明太祖,安徽鳳陽人,漢族,生於濠州鍾離(明朝建立後改為鳳陽),字國瑞,原名重八, 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軍改為現名朱元璋。政治家,戰略家,軍事統帥,明朝開國皇帝。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為號召,北伐中原,結束蒙元在中國的統治,丟失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先平定西南、西北、東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


歷史的波瀾壯闊


個人認為朱元璋更強。

明太祖朱元璋放牛娃出身,崛起於元朝末年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軍中,而後揮師北上,驅除韃虜,恢復漢家河山。在位三十餘年,北靖沙漠,南撫夷越,整飭吏治,與民休養生息。於大亂之世,生生治理出一個“洪武盛世”。實在是位了不起的一位帝王。


這是明孝陵內的“治隆唐宋”碑,康熙帝御筆親題。這是對明太祖朱元璋一個很高的評價。


南嶽山下人


這兩位仁兄其實有很多相似之處。

都是一介草民逆襲成為大一統王朝的開國皇帝。

稱帝后也都大肆清除開國元勳。

同時還是歷史上維二的得國最正的皇帝。

但是要論哪位更強的話,個人認為還是朱皇帝更強一些。因為老朱出身比老劉更低下,老劉好歹還是個亭長生活無憂。而老朱卻是個連名字都不配擁有的最底層賤民,元璋還是後來起義才改的,原來就叫重八就是兩個八的意思。再者老劉那時的形勢也比老朱好,跟他爭霸天下的就只有一個狂妄自大的西楚霸王,而且同時還有其他幾個諸侯相助。反過來看看老朱,同時有元朝和陳友諒還有張士誠,其中單單一個陳友諒就差點把老朱給搞死在成功的路上。最後再看看開國後的形勢,老劉雖然開創了大漢帝國的天下,其實還是處處受氣的,就一個匈奴就搞得老劉差點提前嗝屁了,最後還是靠歲供和親才勉強維持了漢朝前期的穩定局勢經過幾代人的積蓄努力才由漢武帝劉徹出了一口惡氣徹底打得匈奴屁滾尿流差點消失。老朱就不一樣了,開國之處國家武力也是處於巔峰狀態不但收復被蒙古人佔領的兩宋舊地,奪回中原門戶燕雲十六州還徹底將元朝趕出漠北。使明朝開國前期沒有邊關戰事之危。

總體評價來看還是老朱更強




依然愛行者


劉邦更強。

兩人都是白手起家一步步打下的天下,劉邦經過秦末農民起義推翻秦朝,又與項羽楚漢爭霸的最終奪取天下;朱元璋則是經過農民起義推翻元朝,期間消滅了自己的主要競爭對手陳友諒。所以打天下的過程兩人半斤八兩,我們主要比較一下兩人在成為皇帝之後的區別:

一、對待北方遊牧民族的問題上,劉邦政策更靈活,朱元璋相對死板

劉邦和朱元璋都是白手起家的布衣天子,但是兩人對待北方遊牧民族的問題上可是天差萬別。劉邦開國之初北伐匈奴,不想卻遭慘敗,白登之圍損兵折將,楚漢爭霸的英氣也一去不返。但是劉邦是一個能屈能伸之人,認識匈奴問題的嚴重性後,馬上調整策略,由戰轉和,拉下臉來與匈奴和親,堂堂中華之國與匈奴結為兄弟之國,賜冒頓單于後代以“劉”姓,雖然有失尊嚴,但卻也為漢初爭取了近百年的休養生息的機會。文景之治之後,漢武帝劉徹攜幾代君王的餘蔭一舉掃平大漠,完成了祖宗遺願。這就是所謂的“擱置爭議”,一代人完不成的事,幾代人去做,不貪功不冒進,甘做種樹人,這才是大智慧。

而朱元璋在這方面則執拗了許多。由於成長於民族壓迫極為嚴重的元朝,朱元璋骨子就反感元朝的統治,而作為一個四等漢人起兵趕走了不可一世的蒙古人,也讓他有了狂傲的資本。所以就有了“不和親不納貢不割地賠款”,這種政策看起來很有氣節,卻也極大限制了後代君主的政策靈活性。萬曆和崇禎就是兩個最好的例子:萬曆援朝抗倭時,在第一階段戰爭結束後,中日陷入長期的和談,豐臣秀吉曾要求與明朝和親以停戰,但被明朝拒絕了,於是雙方進行了第二階段戰爭,大大消耗了明朝之國力;而李自成圍困北京城時曾派人找崇禎談判,要求崇禎給予其封號、封地和軍餉,李自成即可退兵,也被崇禎拒絕,最終北京城破崇禎自殺。我們不敢評價當時兩位君主的決策正確與否,但是肯定有比直截了當拒絕更好的解決方式。這兩件事也足以說明明朝的政策是缺乏靈活性的。

二、皇位繼承問題的處理上,劉邦處置的比朱元璋更為妥當

劉邦和朱元璋作為布衣天子雖然晚年都誅殺過功臣,但在皇位繼承的問題上。劉邦處理的比朱元璋更好。劉邦在晚年時由於怕呂后專權,曾經想廢掉呂后的兒子劉盈(也就是後來的漢惠帝),但是在大臣的勸說下最後改變了主意,事實證明劉盈是一個合格的繼任者,他在任期間西漢沒有因為爭奪皇位發生大的動亂,能夠繼續休養生息,為後來的文景之治創造了條件。而朱元璋晚年為了給其皇太孫朱允炆留下安定的政治局勢,不惜屢次發動大獄,誅殺功臣宿將。即使如此也沒能阻止他的兒孫為了皇位互相廝殺,靖難之役朱棣為了奪得個皇位給大明帶來了內亂。奪位後的朱棣五徵漠北,看似蕩氣迴腸,卻也使整個國家持續陷入戰爭泥潭,不斷消耗著國家元氣。

三、兩人性格上的差異

總得來說,劉邦和朱元璋作為兩個偉大漢人王朝的開國之君,都是對中國歷史發展居功至偉的英雄人物,但是我們從一些史料也可以看出,兩人的性格還是存在差異的。

劉邦比較豁達大度,處事比較靈活圓滑,能屈能伸,給人感覺什麼都無所謂,但其實一切都瞭然於胸,比如項羽曾經以烹劉太公要挾劉邦,劉邦為了自己的利益說出那句經典的“分我一杯羹”的雷人之語,其實並不是他不孝順,而是他心裡明白好面子的項羽絕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烹一個老人。

朱元璋剛正不阿,對貪官嫉惡如仇,對貧苦百姓則是愛護有加,但同時他性格也偏執拗,比如廷杖大臣、成立特務組織錦衣衛、發明各種酷刑,這些看似大快人心的酷刑酷吏也讓明朝後期的政治氛圍走向了極端。而最重要的,就是這種執拗導致了上文所說的政策上缺乏靈活性,不像劉邦那樣圓滑,也失去了很多在關鍵時刻可以扭轉形勢的機會。

所以總得來說,劉邦無論在個人性格還是執政成果來說,都要比朱元璋更勝一籌。

但是話分兩頭,其實這樣比較兩個偉人確實有失公平,畢竟兩人相隔千年,所處的環境和時代都不同。

不管如何,他們都是時勢造就的英雄,都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尤其是都開創了一大統的偉業,留給了後世寶貴的財富。以上純屬一家之言,如您有不同意見,歡迎討論。


江湖小生


相同之處:

1.他們都是以弱制強。

2.他們都是推翻上一個朝代,建立大統一王朝。

3.他們都是布衣天子。

不同之處:

首先說劉邦,劉邦少年是個俗話說的潑皮無賴。糾結了一幫處於底層但有才能的人。殺狗的樊噲,駕車的夏侯嬰等人在秦朝末年,推翻秦朝,打敗項羽,建立漢朝的故事。在劉邦推翻秦朝的過程中,當時以秦朝的耕戰體系。秦始皇在位的時候,集結了30萬甲士在蒙恬的代領抗擊匈奴。集結了60萬勇士在屠睢任囂和趙佗的率領平定南陵(廣東,廣西等地)。加上秦始皇平定六國中戰死的精銳。劉邦建立漢朝的時候,中原地區也已經沒有多少精銳甲士。身份上劉邦是亭長,在體系之內的。起義初期的時候有呂雉的家的財富。六貴族在前面硬抗主力。秦朝士卒征戰多年士卒厭戰心理。還有趙高亂秦等。推翻秦朝後,和項羽打天下。項羽因為身份性格等原因,平定了多處戰亂(伐齊等)。精銳的士卒不多?綜合各方面原因建立了漢朝。

再說朱元璋,在元朝末年,集結了常遇春,徐達等人建立明朝。從身份上起義前做過和尚,當過乞丐。起子初期藉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取得了義軍頭領的信任。從對手上講,北伐過程中,對的是當時那個世紀,最精銳的騎兵蒙古騎兵。與陳友諒爭奪天下時。陳友諒的地盤是經過南宋開發過富庶的南方。戰勝後建立了明朝。

所以說,布衣天子裡朱元璋更強。


小灰學歷史123


論建立王朝後,定國安邦,休養生息,兩位皇帝都不錯。但文治之外還有武功。漢高祖對匈奴一戰,差點兒被圍殲,最後通過和親才暫免滅國之災。而明太祖朱元璋平滅友諒,士誠,推翻元朝在中原的統治,命徐達追擊殘元於大漠,其武功明顯高於漢高。故明祖略高於漢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