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9 和误杀一样好看的印度神片 《调音师》强烈推荐!!������

阿卡什在历经那场变故后还是从前的自己吗,我们无从知晓,只是寂静的街头,被他敲飞的饮料罐声音好突兀啊,除了能感受到一丝怒气,一定有还什么被他一起推远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2019《调音师》观后感影评精选3篇,欢迎借鉴参考。

  《调音师》观后感

  《调音师》是由斯里兰姆·拉格万执导,故事灵感来自于2010年的同名法国短片,讲述了一个假扮盲人的钢琴调音师阿卡什在意外成为一起凶案的“目击证人”后,所遭遇的种种出其不意的经历的故事。导演在短片的基础上又做出了许多独特又突破脑洞的扩充。在片中每一个可能很不起眼的一个人,很不起眼的一件事或者物品都对整部电影有所影响,此片有多达50余处的反转,无时无刻不在扣动你的心弦,你不仔细去看不仔细去观察,永远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部电影在看完确实是让人回味无穷,在电影院里看着的时候也真的扣人心弦,仔细回想其中的细节真的让人不寒而栗。

  这部电影一开头的一句话:什么是生命,这取决于肝脏。这句话也贯穿了整部电影,从开头这句话的出现到结尾也没有离开“肝脏”生活是什么,这取决于生活者本身。这句话确实是这部电影的关键,电影里面每一个人其实都是很自私的,配角的自私让人看着瞠目结舌,但是主人公也同样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只不过都表现在很多细节当中而已,主人公在开始说是为了艺术而装成盲人,但是最后结尾兔头权杖的特写以及踢开易拉罐的这些细节,也可以知道主人公最后还是参与在肝脏的交易当中,并且拿走了眼角膜,变成了一个道德上的盲人。其实剧中的每一个人物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都能发现,主人公就是那一类用谎言来营造自己是个很善良的人,其实也只是会为自己着想。苏菲就是爱心泛滥的傻白甜,不能说她不善良,她只是不具备基本的分析判断能力,只被自己的情绪左右,对听到或者看到的表象深信不疑,而从不在意真相是什么。当她明白为人所骗后情绪失控,却又轻易地相信了新的谎言。男孩则代表了揭人隐私为乐和唯利是图的狗仔,只关心偷拍视频卖钱,而在看到男主被毒瞎了之后却冷漠地离去,所以他的结局是偷拍的视频被西米删掉却没有挣到一分钱。

  《调音师》中充满了隐喻和反讽,也说明了人往往一旦突破底线,便极易坠入没有底线的万劫不复的深渊,也讽刺了现实生活中自私的人还是很多,有些人也都是披着善良的外套罢了。

  总的来说这真的是一部值得看的电影,情节紧凑刺激,结尾也能扣人心弦,引人深思!

  《调音师》观后感

  自信,自己爱自己,爱得别人也会爱上你。当调音师阿德敞开心扉在餐厅弹琴唱歌的时候,所有人都会被他感染,他能够很好的表达出自己的情绪。爱自己,爱得深刻爱的彻底,这种情绪是可以传染给别人的。那些看起来别人非常喜欢的人,其实他们也非常深刻地爱着自己,是自己的忠实粉丝。

  资本可以做很多事情。调音师后来到了伦敦,在强大资本的运作下,他开启了他的演奏会。资本是一个非常强大非常好用的东西,有了资本,不断地投资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跟优秀的人接触,不断地培养自己的自信,越来越优秀。

  影片刚开始看的时候以为是一个励志片爱情片,一个盲人钢琴家的励志故事爱情故事,上了雇主家的女儿。后来才发现是个悬疑片剧情片,一个不瞎却假装瞎的人,不仅是眼睛瞎,而是看到假装没看到,知道假装不知道的那种瞎。

  多看电影也有好处,你可以见识各种优秀的人看待生活的方式,体验他们的生活。体验退休演员的生活,体验调音师的生活,体验警察局长的生活,体验退休演员女儿的生活。优秀的人其实也跟正常人一样,只不过比正常人放得更开,更能深切地表达出自己的情绪,不管是美好的还是其他的。

  《调音师》观后感影评

  提起印度电影,你会想到啥?第一时间恐怕就是《三傻大闹宝莱坞》《神秘巨星》《起跑线》《嗝嗝老师》等等。

  一言不合就跳舞,载歌载舞大团圆,油滑滑啊华丽丽……这些就是印度电影、宝莱坞的全部风格和套路了吗?除非你看了这个——

  看这海报就知道了,充满了007式的强烈暗示。事实上,要想拍出一部高质惊悚片、悬疑片,就必须学会写文章的一招——"文似看山不喜平"。

  事实胜于雄辩,尽管"地球是平的",但在这个由斯里兰姆·拉格万执导,阿尤斯曼·库拉纳、塔布等人主演的影片中,整体剧情节奏足可用"三点式"形容:轻松与刺激齐飞,人性复杂与软弱交织,几乎每3分钟就有一次剧情反转——路见不"平"一声吼啊!

  该片自去年10月在印度本土公映后,不仅一举摘得IMDb年度十佳印度片榜首,而且斩获包括有着"印度奥斯卡"之称的"印度电影观众奖"等多座大奖。

  都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在印度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的热度逐渐退烧、退潮之际,《调音师》作为"第一部在中国上映的印度悬疑黑色喜剧"(斯里兰姆·拉格万),着实让中国观众耳目为之一新、耳目为之一惊。

  《调音师》的印度原名为"Andhadhun",意思就是"激烈、放纵的盲调",由此来看,这名字还真不是盖的。因此140多分钟的观影时间,并没让观众觉得"注水"多少。

  好了,闲言少叙,书归正传。在正式开启评剧之前,咱们还是先理下该片的人物关系吧。

  与摄影的光影艺术不同的是,电影这种艺术品,除了光影艺术,还有形影不离的人物关系。有了关系,才能具备冲突、纠结与矛盾的基础。《调音师》的"人物关系图谱"如下——

  《调音师》的男主阿卡什是位身材匀称、帅气富有内涵的钢琴家。但此钢琴家非比寻常——为寻找灵感和谋求生活便利,这位仁兄灵机一动,居然决定假扮盲人,还因此结识了女友苏菲。按常理说,这小子是赚大发了。但"福祸相依","塞翁得马,焉知非祸"?

  危险随之而来,哪怕第三者相当无辜。影星普拉莫盛邀其来家为老婆西米演出时,却被老婆和老婆的情夫曼诺拉错手杀害。不过这个过程,都尽收阿卡什眼底。

  刘慈欣认为,"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

  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不管是不是猎人,不管是天使还是魔鬼……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

  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很不幸,西米与情夫双双暴露于"第三者"阿卡什眼中——一副墨镜引发的血案就此形成并展开。

  西米作为一个高智商的犯罪嫌犯,总觉得男主是个"潜行的猎人",所以她对男主是否真的致盲并不完全放心,如在阿卡什泡咖啡时,她就故意戴了个鬼脸面具来试探男主……

  按理说,这样的情节很容易"拍老",但导演似乎格外擅长驾驭这样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的剧情,他常常在一个看似轻松的时刻,给观众以意想不到的刺激;让你在来不及抽离的情况下,骤然遭遇他制造出的查特图斯特拉如是说式的紧迫感甚至暴击。

  再回头说阿卡什,也许他的初心只是一时兴起、一时好玩,就皮了那么一下,戴上了本不属于他的墨镜。不料在目睹杀人现场后,摘不摘镜、如何摘就不是一道简单的YES/NO的选择题了。

  尤其是当其在警局发现行凶者曼诺拉为警察局长后,一心想报案、替天行道的阿卡什就此沉默了,自此就像那位穿上了红舞鞋的小姑娘,在通往堕落的道路上,想停下摘镜也身不由己了。

  德国著名神学家马丁·尼莫拉写了这么一首诗:

  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的时候,

  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的时候,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的时候,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不是工会成员;此后他们追杀天主教徒的时候,我没有说话——

  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那时已经没有人能为我说话了。

  阿卡什就是这样的一个悲剧人物。他的善与恶、价值观并不坚定,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一点,在他和西米被关在仓库里的那一段剧情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两人相互帮助找到了出口,他却一路"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终于回头"表白"——"辛哈太太,你能跟我一起去警局吗",可以说,这是他人性复苏的高光时刻。但达到顶点之后,他就整个人急转直下,判若两人了,甚至开始替这个罪恶累累的蛇蝎女人向医生求情,仿佛忘了"我本善良"一样。但导演之所以这么安排,才使得阿卡什更像一个人,一个普普通通、有血有肉的肉眼凡胎的世俗之人。

  太阳底下无新事。世界没有不透风的墙。尽管阿卡什小心翼翼,竭力自我保全,但他的一个本能还是露出了破绽。歹毒者对此心知肚明,他们从不会怜悯任何一个可能威胁自己的人的。

  于是,阿卡什中计吃下了西米提供的、含有毒药的食物后,他的眼角膜就受到了损伤,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盲人。

  聪明反被聪明误?不知此时此刻失去了光明的阿卡什究竟是怎样的心绪,反正他已成为一个充满黑暗的失明者,一个无足轻重的弱势群体了。

  当然,后面剧情继续沿袭九曲十八弯的套路,如原想报复西米的男主险被曼诺拉杀害;才出狼谷,又入虎穴,他误入人体器官贩子圈套中的剧情,更是让人看得欲罢不能、惊心动魄……

  "天不杀哑巴,雷不打傻瓜",所幸天无绝人之路,就在男主差点被西米撞死之时,他的命运却被一只神奇的盲兔奇迹般地翻转;"多行不义必自毙",西米最后也罪有应得地被烧死在了车里。

  电影即将终结时,镜头转向两年后已在欧洲继续着音乐梦想的阿卡什,他向偶遇的苏菲讲述了当初这段可怕的"暗黑史",不过却又耍了个花招儿——刻意隐瞒了自己与黑市医生夺取西米器官和眼角膜的合谋。

  之所以特意提到这段,是因为作为一名曾经的眼科医院工作者,我好奇的是,阿卡什即便出于报仇,使用了西米的眼角膜,难道就一下子配型成功了?

  影片中的另一BUG,就是阿卡什的女友苏菲究竟有无存在的必要?难道仅仅是为了便于男主在"痛说革命家史"时,提供一个依托点?她的出现,算不算导演的画蛇添足?

  另外,苏菲似乎还"傻白甜"得不合逻辑,如早在两人看电影时,她对男主能准确地伸手吃爆米花的动作一直毫无察觉;也没有对男主角摸都不摸,就断定服务生拿来的兔子拐杖是自己的这样的细节而疑惑……太不可思议了。

  告别了苏菲,依旧戴着墨镜的阿卡什精准无比地用拐杖打走了挡道的易拉罐,说明其视力已恢复良好。那么,作为"人类灵魂的窗户",眼睛的复明,是否意味着男主将脱胎换骨、告别过去、重新做人?不得而知。

  毕竟,影片有句台词说得好:"it depends on the liver"(这取决于肝脏),千人千面,毁誉参半,人性复杂,才使得电影内外气象万千。

  "红花虽好,还需绿叶扶衬。"《调音师》还刻画、树立了一系列小人物,如身为警察局局长的西米情夫、见利忘义的普通民众、百无聊赖的少年等等,但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每个人的角色、特色都被导演不动声色又极其犀利地进行了定位与解剖;在"人从众"的关系构建模型中,虚与实、善与恶、罪与罚、美与丑的交锋,贯穿始终。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在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跟前,在利益的驱使下,在看不见的潜规则里,映射出的是整个印度……不,应该是我们这个社会的阴翳。

  好了,最后再说下这部电影为啥被称为"惊悚片"的真正原因吧——它改编自2010年的同名法国高分悬疑短片,仅此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