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8 德國是如何閃擊法國的?

諸葛亮空白


 波蘭戰爭的性幕剛剛落下,希特勒便下令準備進攻法國。德國陸軍總司令部於1039年10月制定代號為“黃色”的進攻西歐的軍事計劃,規定德軍主力要穿越荷蘭和比利時向法國推進。德軍A集團軍群參謀長曼斯坦因認為,這一計劃是一戰史利芬計劃的翻版,英法必然已有準備,按此計劃發動進攻,必定會喪失行動的突然性。他建議將“黃色”方案預定的主攻方向改為助攻,吸引盟軍主力,將重兵移至比利時南部的阿登山區,中間突破,直抵海峽,截斷盟軍退路。陸軍總司令勃勞希契和總參謀長哈爾德認為阿登山區不適宜坦克作戰,從而拒絕了這一建議。但一偶然事件的發生改變了德軍的作戰計劃。1940年1月10日,一架德軍飛機因氣候惡劣,被迫降落在比利時。駕駛飛機的德軍軍官隨身攜帶著附有地圖的進攻西線的計劃。這位軍官一著陸便要燒燬文件,當場被比利時士兵阻止。希特勒認為,“黃色方案”肯定被洩露給了法國人,斷然決定採用“曼斯坦因方案”。

1940年5月10日,德軍以“閃擊戰”進攻法國,法軍70%的戰鬥機在地面被毀。德軍避開馬其諾防線,繞道法軍防禦力量薄弱的阿登地區,集中全部兵力和火力,實行突破,使法軍受到毀滅性重創。

  德國突擊隊 法國戰爭是希特勒的“閃電戰”在西歐的頂點,法國的速敗,結束了歐洲大陸對納粹的反抗,成為希特勒最輝煌的戰利品。

  從軍事的角度來看,把歐洲的兩次世界大戰相提並論是有意義的,因為兩次戰爭都重複著基本戰術:先是德國擊敗西方列強,保衛其工業核心地帶,然後再征服東歐及俄國。

  至於軍事技巧方面,1916年的吸取教訓,1918年的改進提高,並在整個20世紀30年代繼續完善,使得德國在1939-1941年間能快速制勝。這些勝利的核心是突擊隊,作為一個新的軍事概念,它誕生於西線的戰壕裡(見康佈雷戰役)。

  “閃電戰” 納粹德國在1938年3月吞併奧地利後開始對中歐和東歐進行殖民統治。1939年9月,希特勒入侵波蘭,法、英被迫參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波蘭軍隊猛烈抵抗,但德軍具有巨大優勢,實力如日中天。同時,蘇聯軍隊尊重與納粹德國達成的條約,也在當月中旬侵佔波蘭東部。面對兩國強兵,僅有勇氣的波蘭別無選擇,只能戰敗。這次勝利使得德軍信心陡增。


  德國在二戰頭一年運用的策略和戰術,是建立在吸取一戰後期階段教訓的基礎上。聯合兵種進攻是制勝關鍵,以機動和持續衝擊為重點。戰鬥機和轟炸機迅速掌握制空權,對敵人狂轟濫炸。裝甲摩托部隊緊隨其後,在敵軍防線上衝出突破口。步兵戰術指的是那些突擊隊員,由訓練有素、裝備齊全的士兵組成獨立小組,在快速進攻中襲擊目標,互相支援直到最後會合,然後集中兵力向薄弱點進攻。1918年以後的20年間,飛機和裝甲車的技術改良大大提高了這些戰術的破壞力。

  德國軍事運輸絕大多數依賴馬車。每個團有683匹馬,卻只有73輛摩托車。在整個戰爭過程中,德軍一共用了近300萬匹馬。

  避開馬其諾防線 為了阻止英國的海上封鎖,德國攻佔丹麥和挪威後,掉頭迎戰西部的首要敵人。戰爭持續了9個月。法國為何不趁此時襲擊德國的工業心臟地帶萊茵蘭呢?簡單的回答就是:一戰的陰影仍然沉重地壓在盟軍頭上,英國人和法國人都不希望再次發生世界大戰。在德國竭盡全力地擴張領土的同時,這兩個國家則籠罩在一戰所帶來的巨大陰影中無法自拔。因此在戰後,它們沒有努力提高軍隊的現代化水平,軍人數量的增加程度也不如希特勒領導的德國。

  如果再有戰爭,盟軍希望會是西線戰事的重演,所以選擇以靜態防守為主。因此,法國投入巨資建設馬其諾防線。法、英決定打一場防衛戰,拖延時間,儘可能迅速地重整和擴充軍隊。他們甚至忍住對德國進行空襲的念頭,希望不使戰爭升級。同時,盟軍也希望比利時與荷蘭加入它們的聯合防衛,但這兩個小國都不願激怒希特勒。但戰爭仍不可避免。1940年5月,二戰全面爆發。

  5月10日,德國軍隊入侵荷蘭和比利時。與此同時,溫斯頓·丘吉爾繼張伯倫之後出任英國首相。德軍穿越比利時境內,使法國人確信這是一戰策略的重複,於是在防線後耐心等待--而這恰好是希特勒試圖讓他們相信的。

  退守英國 法軍正在向比利時邊境進發,且在幾乎毫無防備之下被隆施泰特將軍的裝甲軍團打了個措手不及。在持續的Ju87斯圖卡式俯衝轟炸機襲擊援助下,德軍渡過默茲河,粉碎法軍側翼部隊。德軍隨即突破至海峽港口,把盟軍分隔。前來援救比利時的英國遠征部隊被推回至英吉利海峽。希特勒命令他的地面部隊停止在敦刻爾克俘虜英國士兵,改由空軍在沙灘上消滅他們,但這一計劃最終宣告失敗,超過30萬名英國、法國、比利時士兵撤退回英國。與同盟聯繫被切斷的其他比利時軍隊別無選擇,最終唯有投降。

  佔領佛蘭德和將英軍逐出歐洲大陸之後,德軍重新編組,進攻南部。空軍炸斷鐵路線,減慢了法軍的行動速度。而法國空軍裝備嚴重不足,無法與德國空軍較量。法國的戰略存在致命缺陷:原本在馬其諾防線沿途設置了地面防禦,可德軍卻從北面進行襲擊,完全繞過法國的宏偉軍事要塞。

  在野外的法國士兵無法與裝備更好、信念更堅定的德國士兵匹敵,因而士氣一落千丈。6月9日,德國裝甲師抵達巴黎北部的塞納河,部分法國軍隊自衛反擊,但結果收穫甚微,最終也阻止不了德軍的繼續前進。6月10日,意大利與德國聯合向法國宣戰,這給法國政治家進一步施加了壓力。德軍裝甲師繼續向大西洋沿岸和法國中部隆隆開進。6月13日,巴黎失守,法國政府轉移至南部。

  不戰而降 6月17日,法國總理雷諾拒絕與英國聯合抵抗德國,他因此辭去職務。他的位置由一戰老兵貝當將軍接替,貝當向德國提出停戰要求。6月21日,法國將軍亨澤爾正式在投降條約上簽字,他與希特勒在貢比涅森林的一輛鐵路客車上會面(1918年也是在此地簽署最早的停戰協議)。對德國來說,這輛客車意味著復仇的喜悅,希特勒後來讓人毀掉這輛車,以阻止任何象徵性行為發生。

  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法國被踢出戰爭。這是一次象徵恥辱的戰敗,甚至比普法戰爭中的失敗還要恥辱(見色當會戰),它使世界其他國家相信德國戰爭機器不可戰勝的神話。

而且德國也在瘋狂的掠奪自法國的勞動力,將法國的一些勞動力搬到自己的工廠進行生產軍用裝備等等,而且也還是把法國的150萬俘虜,仍然在拘留著。並且德國也同意了法國能夠繼續擁有自己的殖民地和自己的艦隊,但是艦隊這個東西在英國看來的話也是一種威脅,英國皇家海軍對法國的艦隊提出了要求,如果法國的軍隊願意把船停靠在印度西岸的法國港口的話也比較好,因為那裡是非戰爭區或者把艦隊交給美國託管或者是把船隻弄沉,如果不像上述的話那麼做的話,法國軍隊將面臨皇家海軍的攻擊。最後法國艦隊還是拒絕了,所以皇家海軍隊對法國的艦隊進行了炮擊,造成了英法關係的破裂。


鐵桿軍迷


德國借道比利時不成,於是決定動武,B集團軍進入比利時,與英、法、比聯軍開戰,同時,A集團軍猛襲埃本.埃馬爾要塞,如要塞攻堅失敗,德國只能進攻法國給他們準備的馬其諾防線了,所幸,德國奪塞控橋一氣呵成,大軍前出至被認為“裝甲集團不可能逾越”的阿登山口,迫使英、法35萬軍隊撤退到英國,此前古德里安攻克色當,法國無力再戰,宣佈巴黎不設防,即戰敗投降。


大衛思想


推薦看《德軍二戰三大文件》,然後你就是二戰歐洲戰場專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