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疫情爆發後老闆讓我做「微商」:未來 10 年你可能不屬於任何公司


疫情爆發後老闆讓我做「微商」:未來 10 年你可能不屬於任何公司


疫情爆發後,各行各業都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不說中小企業,就連很多大企業也直言快撐不住了。

但是,坐以待斃從來不是中國人的風格。

很多企業開始了自救行動,把原本線下的業務,都搬到了線上,不少企業的表現讓人眼前一亮。

很多企業要求員工全員做「微商」,建立了很多秒殺群、內購群,或在朋友圈賣貨,不少公司僅靠「微商」和線上流量,就把銷售額做到了跟疫情爆發前持平的水平。

有些企業的線上銷售數據十分亮眼:

國產護膚品牌「林清軒」,把銷售搬到了線上,不管是財務、行政,還是搞研發的博士,全員都做了「微商」。僅創始人孫來春 2 月 14 日一天的直播,就賣出了 40 萬元貨物。而很多普通員工一天也能賣出 3~5 萬元的貨物。

孫來春還驚奇的發現,儘管武漢已經封城,「林清軒」的30 多家門店都已閉店。但武漢的 100 多個導購,仍然能夠通過小程序、淘寶做業績,業績還非常不俗,在統計 2 月全國門店業績時,武漢竟然排名全國第二。

有些企業線上辦公效率不降反升:

人工智能公司雲知聲,在大年初二組建團隊,10天內就遠程協作做出了一款“疫情防控機器人”——能在10分鐘內撥打600通電話,協助基層社區完成肺炎疫情重點人群的篩查、防控與宣教工作。

雲知聲CEO 黃偉說,線上聯合辦公大家的效率不降反升,“開會之前,我們會先確定哪些議題是必須有結論的,上來直接說事,說完就散會。”

甚至還出現了“共享員工”:

據報道,上海中翊日化的線上銷售額上升了 110%,但大量員工不能復工,工廠只有平時 5%的產能。

而同時上海悅華酒店的大量員工在家待業。經過奉賢區政府協調,悅華酒店向中翊日化借出預計 600 名員工。本月底,中翊日化的 20 條生產線,就將全部復工。

這也讓很多企業看到了,原來他們心懷疑慮的線上辦公、外包員工,其實都能很好地完成工作。

我常說,悲觀者總是正確,樂觀者才能成功。


疫情爆發後老闆讓我做「微商」:未來 10 年你可能不屬於任何公司


所以,儘管很多人認為,這是企業非常時刻的“不得已”,但我認為大可以更積極一點,把這次大考看作是企業升級迭代、組織進化的契機。

結合我過去的很多觀察和思考,我想完全可以大膽預測,未來的企業組織形式,以及員工的就業形勢:

穩定會越來越稀缺,在一家公司幹到老的員工會越來越少;

企業和員工的關係將會更加鬆散,外包模式會更加流行;

員工個人的價值將會凸顯,個人品牌的作用將會越來越大。

在可預見的未來,你或許不會再屬於任何公司,完全可以通過一個平臺,跟不同的公司、項目合作,利用自己的專業能力和個人品牌,獲得遠超現在的勞動收益。

我這麼說可不是空穴來風,除了以上提到的案例,我是有事實依據的。


疫情爆發後老闆讓我做「微商」:未來 10 年你可能不屬於任何公司

- 01 -

企業組織必將進化的3大背景


知名科幻作家威廉·吉普森說:“未來已來,只是尚未流行”。

在過去的十年間,很多跡象已經表明,舊的企業組織,很多時候並不能適應多變、複雜的市場環境,只不過以前舊的模式還有很強生機,新的模式仍在萌芽。

但這次疫情按下了企業組織進化的加速鍵,讓很多原來不甚明瞭的線索浮出水面,甚至強行讓很多“未來情節”提前上映。

所以我說:未來已來,而且已經開始流行。

企業組織必須進化的背景依據,有三個:

1)躺著賺錢的時代過去了,企業需要重新審視增長驅動力

正常企業的發展需要三種力量的驅動,分別是:市場驅動、管理驅動、創新驅動。

眾所周知,中國大塊的市場紅利已經被瓜分殆盡,躺著賺錢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我們仍然處於下一次科技革命爆發的前夜,很多企業只能在螺獅殼裡做道場,創新的力量似乎也不是那麼容易依靠。

過去被各種紅利滋養的大小企業,無不秉承“快”字超車,共同促成了不太能經過審視的職場文化,通過多招人、多漲薪、多加班這種相對粗放的模式,獲得了巨大回報。

“當一個行業處在市場紅利、市場驅動的環境裡,常常是組織建設很差、業務飛速增長,大家以為自己很牛,加薪、上市”。

美團點評聯合創始人王慧文就直言不諱:“除了阿里巴巴,中國互聯網公司的組織能力都不過關,包括美團”。

這些增長失速的公司,未來難免要把目光聚焦到組織和管理上,以更加挑剔的眼光審視組織。


疫情爆發後老闆讓我做「微商」:未來 10 年你可能不屬於任何公司

被疫情踩下急剎車的企業可能會痛苦地發現,舊的組織模式很難支撐企業繼續成長,更難應對像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重大突發挑戰。


這次的表現能拿多少分數,估計大家都心知肚明。

2)舊組織不適應新時代,舊模式扛不住新挑戰

1937 年,新制度經濟學的鼻祖、諾貝爾獎經濟學得主羅納德·科斯,發表了《企業的性質》,指出了企業存在的原因:

當市場交易成本,高於企業內部的管理成本時,企業就產生了。

因為在社會化大生產初期,個人想做自由職業者非常困難,靠一個人的力量很難找到客戶、完成生產、維護權利。

因此需要由企業按照層級化,把勞動力集中起來管理,統一提供生產和服務。

所以,只要企業管理員工和交易的成本,低於員工自行交易的成本,企業就可以一直存續、擴張下去。

但是科斯認為,隨著市場的發展和逐步開放:人們可以互籤合約,自由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同時購買他人的勞動。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我們已經逐漸接近了科斯所說的理想狀態。

我們可以看到兩個事實:

一個事實是,自由職業越來越多,外包和兼職市場越來越大。

根據美國市調機構Statista的報告,2013年僅全球IT外包市場一項,總額就達到了2880億美元,每年還以5.84%的幅度成長,2019年約為4000億美元。

這是什麼概念呢,大約接近 10 個百度。

另一個事實是,企業的平均壽命越來越短。

據美國《財富》雜誌報道,美國中小企業平均壽命不到7年,大企業平均壽命不足40年。而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約為2.5年,集團企業壽命約為 7~8 年。

原因很簡單。

在中國,微信、抖音、快手、淘寶直播等平臺的興起,個人可以直接觸達用戶,個人作為「自由職業者」的成本越來越低,收益越來越大,小個體抗風險能力也更強。

而隨著人力越來越貴,企業傳統管理模式的成本卻越來越高。加上市場飛速變化,不確定性極多,管理成百上千員工的企業,常因為層級複雜,降低工作和溝通的效率,而且抗風能力較差。

就像這次疫情當中,員工越多、組織支出成本越重的企業,面臨的現金流壓力和管理壓力就越大。

對於抗風險能力差、運營成本高、管理能力差的企業,這次疫情將會是一次洗牌。


疫情爆發後老闆讓我做「微商」:未來 10 年你可能不屬於任何公司


3)經濟下行+疫情,“活下去”成為企業主旋律

從 2018 年開始,各家公司砍掉不盈利業務、邊緣業務的新聞就不絕於耳。甚至如萬科這樣的龐然大物,也喊出了“活下去”的口號。

這次疫情給企業帶來的壓力猶如烏雲蔽日,很多企業即便能夠挺過來也會大傷元氣,砍掉非核心業務和裁撤冗員、提高效率三項也必然首當其衝。

這一輪人員優化,並不一定是因為優勝劣汰,更多的是因為經濟下行,和疫情帶來的巨大壓力,很多業務被整體砍掉,不少優秀人才也要重新進入市場,就更不用說那些習慣渾水摸魚的員工了。

護膚品牌“林清軒”的創始人孫來春,直接把這次疫情比喻為一面“照妖鏡”。

他發現不少員工在渾水摸魚:“別人能賣3-5 萬,你天天在家擼貓、炒菜、拍抖音,還覺得企業必須要給我錢,這種人就應該被淘汰。”

就算大浪淘沙之後,對剩下的員工,公司也一定會想盡辦法的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在家遠程辦公、外包員工、一週工作 4 天,這類降成本、提效率的措施會越來越多。

也許你會迷惑,這還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攜程創始人梁建章早在2010年,就曾做過一次持續9個月的“在家辦公”實驗,結果顯示:

在家辦公的員工,業績增加了13%,因為病事假減少,居家工作干擾更少(實際推行後,主動要求在家辦公員工的業績增加了22%);

在家辦公員工的離職率僅為在辦公室工作員工的50%;

每位在家辦公的員工,每年能為攜程節省約14000元人民幣的成本,主要來自工位租金的節省。

而微軟日本公司在 2019 年 8 月,嘗試讓員工一週工作 4 天,享受 3 天假期。

微軟驚喜地發現:

員工工作效率提高了39.9%,因為在線會議會更加簡短,有效工作時間變長;

公司成本也下降了,用電量減少了23.1%,打印量減少了58.7%;

更關鍵的是,92.1%的員工表示幸福感提升了。

經過這次疫情的檢驗,大家會突然發現,原來看不上的「線上辦公」、「線上銷售」,竟然能夠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這樣的措施,未來恐怕會越來越多。

那麼在這些大背景之下,未來企業組織、就業市場,會發生哪些變化呢?


疫情爆發後老闆讓我做「微商」:未來 10 年你可能不屬於任何公司

- 02 -

趨勢一:

穩定越來越稀缺

個人價值將愈加依賴個人能力

在可預見的未來,不管是宏觀層面還是微觀層面,想要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將會越來越難。

在宏觀層面,暢銷書作者尤瓦爾·赫拉利在《今日簡史》中判斷,人類社會正處在歷史轉折點上:

未來十年人類社會將有非常大的變革,一方面技術進步在加速,人類改變世界的能力將愈發強大,越來越多的舊行業將被顛覆;


另一方面世界正經歷著工業文明和信息文明轉向智能時代的劇變,優秀人才、資本都正在從很多傳統行業離開。

在微觀層面,就像前面說的,東西方企業的平均壽命都在顯著縮短。

思科董事會主席錢伯斯,甚至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年會上預言,未來10年,現在 40%的歐美企業都會不復存在。

從這個大背景下,你如果還想留在一個企業慢慢打怪升級,就越來越不現實。

未來行業間、企業間、團隊間的人才流動,可能要遠比今天頻繁。

這種流動性,對個人能力將會提出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原因很簡單,過去很多企業對人才、績效的管理較為粗放,加之企業很難監管腦力工作者,所以很多員工即便「摸魚」,也能夠獲得相當不錯的物質回報。


疫情爆發後老闆讓我做「微商」:未來 10 年你可能不屬於任何公司


一旦人才流動性加強,員工需要頻繁更換平臺時,他們的個人能力、工作業績就會被更加仔細、嚴格地審視。

在這種趨勢下,個人不能也不該再把安全感寄託於企業,而只能寄託於自我價值的提升。

所以,每個人在擇業時,都應該思考以下問題:

假如這個行業衰落了、企業倒閉了,你可以去哪兒?

如果工作發生了變化,你能夠在不同工作間快速切換麼?

你是否已經做好了知識儲備,應對未來的變局?

你之前是否荒廢了自己的時間,是不是產生了足夠多的價值,學到了足夠多的知識?


疫情爆發後老闆讓我做「微商」:未來 10 年你可能不屬於任何公司

- 03 -

趨勢二:

副業和外包顯著增加

企業和員工的關係更開放


不知道大家是否發現,近幾年“副業剛需”這個詞越來越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熱衷做副業,還有不少人的副業收入超過了主業好幾倍,最後甚至把副業變成了主業。

而很多企業也越來越發現,與其養一支常備的專業團隊,不如把業務交給外包團隊或個人,不僅效率更高,而且成本更低。

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在《鉅變時代的管理》中寫道:

“越來越多的公司跟承包商和臨時人員合作,合資企業的數目增加,外包業務成長。”

這樣做一石二鳥。

一方面,個體勞動者的收益變得越來越大。

對此我深有感觸,長期關注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在做新媒體之前在北京一家行業報社上班,最低是月薪僅有 1962 元,不得已走上了副業的道路。

我還記得,給單位的報紙和公眾號供稿,報紙的稿費標準是千字 100 元,而公眾號沒有稿費,如果出產一篇 10W+,則獎勵 600 元。(最終公號稿費標準未落實)

而我在業餘時間給專欄的供稿,從千字500 元,寫到現在單篇 10000 元。最終我也把副業變成了主業,畢業後兩年就實現了年收入 100 萬的職業目標。

這種情況,只會越來越普遍。

另一方面,公司的效率越來越高,成本卻越來越低。

也許有人會認為,外包做的不都是機械化、低層次、低價值的工作麼?其實並非如此。

2011 年,美國保險巨頭好事達,想要看看自己的資產算法是否有改進空間,於是就舉辦了一場公開競賽。

結果,不到 3 天的時間裡,好事達引以為傲60年的算法,就被 107 支隊伍擊敗了。當這場競賽 3 個月後結束時,好事達的原始算法得到了 271%的提升。

好事達付出了 1 萬美元獎金,但優化算法帶來的收益高達每年數千萬美元。而這一切都是外包團隊完成的。

即使同等水平的外包和兼職,效率也很可能比全職員工要高,因為外包團隊的收入歸自己,他們的成敗關乎生死。


而很多外包和兼職,緊跟時代的思維和多樣化的視角,也會常常讓你收穫驚喜。


疫情爆發後老闆讓我做「微商」:未來 10 年你可能不屬於任何公司

管理學大師德魯克曾說:

“當你把工作外包給一名全面質量控制專家,他就是在一年 48 個星期為你和其他客戶而忙,他把這些工作視為挑戰。

而如果公司僱傭了一名全面質量控制人員,那麼他一年只忙六個星期,其餘時間則在寫備忘錄和找事做。”


疫情爆發後老闆讓我做「微商」:未來 10 年你可能不屬於任何公司

- 04 -

趨勢三:

我們不再需要依賴任何集體

即將迎來個人品牌的時代


在這次疫情當中,很多自由職業者的表現十分亮眼,一方面不少人長期耕耘線上流量,在疫情當中受衝擊比較小,另一方面他們他們團隊十分精簡,應對挑戰並不吃力。

這在以前根本無法想象,不用說很久,就算在 10 年前,自由職業者在中國都算是比較邊緣的人群。在很多人的眼裡,自由職業者的工作不穩定,離開集體之後很可能吃了上頓沒下頓。

一方面,是傳統的集體主義思想作祟;另一方面,很多自由職業者想要獲取業務,就必須找到第三方代理公司,還必須要被收取抽成。

但是隨著微信公眾號、小程序、微信群、抖音、快手、淘寶這些開放平臺的崛起,我們的社會越來越接近科斯說的開放社會,我們每個人只要有一技之長,就可以直接接觸到用戶,除了時間和知識成本之外,完全不必付出任何成本。

這就意味著,個體不再需要依賴集體和第三方生存了,個體所有的知識、流量、時間、品牌產生的價值,完全都披在了個人的身上。

這就像領英創始人裡德·霍夫曼說的,“個人將會更多地學會按照公司的模式來管理自己”。

每個人都像是一家公司,能夠獨立滿足一種市場需求,同時把個人品牌管理、市場宣傳、銷售、服務職能全部壓縮到自己一個人身上。


疫情爆發後老闆讓我做「微商」:未來 10 年你可能不屬於任何公司

特別是在一線城市,由於市場需求的集中和多樣化,在過去的兩到三年,我們見證了大量符合上述描述的個人 IP 新業態的出現,微商、賣貨文案寫手、獨立健身教練、形象顧問、獨立保險人……

他們能以兼職、外包的身份,服務其他公司;

他們能以個人或者獨立工作室的名義,單獨承接業務;

他們可以利用自己的業餘時間或者全部時間,或長期或短期的服務一個項目。

這些人的月薪,可能要遠比在公司上班的時候高的多。

而且他們服務的需求是實打實的,他們不用擔心 35 歲被裁員,更不用擔心企業倒閉、辦公室政治等等。

他們只需要聚焦專業,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個人品牌自然就越來越強,個人收益自然也就越來越大。


疫情爆發後老闆讓我做「微商」:未來 10 年你可能不屬於任何公司

- 05 -

迴歸個人層面

我有這些建議


如果未來你將不屬於任何公司,即便你仍然在公司上班,你可以看看這些建議:

1)不要心存無意義的偏見

很多人在疫情之前,覺得微商、社群營銷、直播賣貨很 low,但是在自救時這一套玩的比誰都歡。

我們有一些偏見毫無意義,只要不違反道德、法律和社會秩序,那麼你能夠賺錢,還能用你的產品和服務提升用戶體驗,採用什麼形式並不重要。

要知道,偏見只會妨礙你的成長,沒有任何意義。

2)思考自己能為公司賺多少錢,值多少錢,去哪裡賺錢

在現在的經濟環境下,每個人都應該思考三個問題:

一是自己能給公司賺多少錢,自己的性價比是否佔優勢;

二是如果自己離開了公司,自己能值多少錢,賺多少錢;

三是如果自己不幸被優化,去哪裡能賺錢,怎麼去賺錢,想賺錢你該做什麼準備。

3)挑戰很快就來臨,不要再渾水摸魚了

也許很多人還以為我在販賣焦慮,可實際自從 2018 年以來,整體經濟形勢面臨很大的下行壓力,很多公司都在優化人員,就業市場的競爭已經比過去激烈得多。

再加上這次的疫情,可想而知未來一段時間大家都會很難熬,所以一定不要再荒廢時間,把想學、該學的東西學起來,抓緊一切時間為自己增值。

4)嘗試做一些副業

你可以在自己的領域,或者其他領域尋找一些副業的機會。這樣做既能提高你的收入,又能讓你感受外面的世界,防止在一個地方工作太久故步自封,同時還能刺激你努力工作。

我的建議是,

找副業不要侷限,要看你對什麼有興趣、有擅長。寫作、短視頻、微商賣貨、網店都可以成為選擇。

如果實在不知道喜歡什麼,那就選一個嘗試,前提是對這個內容做客深入調查和充分準備。


疫情爆發後老闆讓我做「微商」:未來 10 年你可能不屬於任何公司


5)打造個人品牌

在建議 2 的基礎上,你應該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爭取多獨立完成項目,多多發聲,多多露面,多幫助一些人。

以上缺了哪一條,個人品牌都很難建立起來。

獨立完成項目代表你的專業實力,多發聲、發文是讓更多人瞭解你的思想,多露面是讓人對你產生記憶點,多幫人是讓你跟更多人產生鏈接,當有需要的時候他們會回報你。

你要做的就是竭盡全力放大自己的名字,讓別人一想解決某個問題,最想求助的人就是你。

6)提升個人效能,主動解決問題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中,柯維博士指出所謂效率就是高效做事,而效能則是做正確的事。

在公司工作時,我們常常習慣於別人告訴我們該做什麼。但是在未來,你應該主動尋找問題,發現什麼事是你該做的。

作為一名知識工作者,你要在全面瞭解工作的情況下,知道你的破局點是什麼,你該以何種條理安排工作,你的客戶最需要什麼。

主動找到正確的事,對於獨立工作的人,將萬分重要。

7)提升與人打交道的能力

不管你是獨立工作,還是在公司上班,未來市場對個人的要求都會更高、更全面。

特別是當你,獨立去爭取客戶、洽談業務、處理爭端、整合資源、維護權利、打理團隊……

你面對的,將不再是自己的同事和上級這些熟人,你將獨立面對很多陌生人,處理很多衝突和競爭,你溝通表達、拓展人脈的能力將會無比重要。

8)深度學習+快速適應

《指數型組織》說,過去你學一項營生技能,可以用 30 年,現在已經降到了 5 年。

過去你在一家公司能夠從畢業幹到退休,現在企業的平均壽命也不超過 10 年。

所以就註定你要不斷學習新技能,不斷適應新環境,不斷的通過學習去追趕時代的腳步。

在這個不確定性日漸增多的信息時代,誰能夠比競爭對手更快的學習、更好地適應,誰就搶佔了先機。


最後,很多人也許還會堅持認為,你販賣焦慮吧,我就不信你說的那一套,非要保持原樣。

我可以理解,或許是我的力量不夠,那麼我分享一個愛因斯坦的故事:

愛因斯坦曾經在普林斯頓擔任教職。有一次期末考試考完之後,他的助手跟在他身後,小心翼翼的說:「博士,你為什麼給同一班的同學出的考題跟去年的是一樣」?

愛因斯坦說:「答案變了」。

是啊,似乎世界還是那個世界,國家還是那個國家,人還是那些人,好像一切都不會變,但一切都已經變了。

你想保持原樣,你做得到麼?

更多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萬春堂康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