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袁紹是不是被嚴重低估了?為什麼?

民間閒話君


看過三國那段歷史的人都知道袁紹這個人優柔寡斷,不會用人不善於傾聽手下謀士的進言,在面對曹操時屢屢犯糊塗估計沒有“四世三公”的這個官四代頭銜,他什麼都不是。因此,往往有很多人對袁紹的看法是“怒其不爭”,空有那麼大地盤卻沒什麼用。其實,如果僅僅從袁紹對抗曹操的這一角度來得出袁紹是一個庸人未免有些太小瞧他了,畢竟,曹操是一位梟雄,能和他並駕齊驅的人並不多,劉大耳早年還被曹操打得滿天下跑呢!

袁紹畫像

在這裡就說一下袁紹官渡之戰前的作為吧!

奪冀州

袁紹與董卓撕破臉後,因董卓不願招惹事端,便任命袁紹為渤海太守。討董聯軍散了以後,袁紹依然只是渤海太守,很不景氣,儘管他曾在討董聯軍中任盟主。謀士逢記獻計攻取冀州,袁紹考慮到自己如今的地盤小,如果打不下來,連個立足的地方都沒有,足見他能夠分析時局。後袁紹暗中聯絡公孫瓚,讓其南下攻打冀州自己則派說客荀諶(荀彧四兄)遊說韓馥,終於,袁紹代領冀州牧。

任用賢能

袁紹得了冀州,任用頗有謀略的沮授為別駕從事並將其比做管仲,要共同興復漢室。沮授提出“東討青州黃巾,還討黑山,消滅張燕,北征公孫瓚,降服匈奴”的方略得到了袁紹的認可,同時還任命了比較正直的田豐,審配分別為別駕,治中。除了青州30萬黃巾軍被曹操採取武裝鎮壓和誘降的手段投降外,沮授的方略中的目標袁紹基本上都達到了,這難道是一個庸才能做成的嗎?

袁紹最終敗在了曹操的手下,僅憑這一點是不能認為他無能,他征戰四方,打下四州之地絕不是僅僅憑藉“四世三公”的這個名號,他也有雄心,有抱負,他創下的基業很大,只不過曹操比他更勝一籌,袁紹也應該稱得上是一位豪傑。


極點歷史


我是竹沐春風,我是歷史故事的搬運工,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說句實話,沒看到這個問題之前我還真不覺得袁紹有個啥。看到這個問題之後,我不僅一愣,然後靜下心來仔細想了想,好像我們真是低估袁紹了。

首先我們只注意了袁紹的家世,說他是四世三公,完全忘了他是婢女所生,換句話說,袁紹在他們那個袁氏家族裡可是一點地位都沒有,袁氏家族的資源不會對他有任何的傾斜,所以最初身為謫子的袁術是怎麼都瞧不起他的。可是成年後袁術卻不得不屈於其下,由此可見袁紹年輕時的努力和姿質。

我們只所以覺得袁紹low,其實是沒有考慮他的對手。官渡之戰是曹操呀,‘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一路開掛,氪金玩家。袁紹輸給他一點都不冤,可是我們絕不能因此而低估了袁紹,畢竟北方四州不是大風颳來的。





竹沐春風


漢末三分是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但凡能成為割據一方的梟雄,沒有誰是簡單人物。

做為獨霸冀州,雄踞北方的袁紹當然也不是個凡夫俗子。郭嘉評價他“多謀寡斷”,曹操認為袁紹“辦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命”,那是相對於曹操、劉備這類超級梟雄而言,而其他諸侯,誰能與袁紹相提並論?袁紹的腦袋瓜子絕對不白給。

咱們通過兩件事情來分析一下袁紹的能力:1.誅殺十常侍;2.奪取冀州。

一、誅殺十常侍

漢靈帝駕崩後,太子辯少年即皇帝位,屠戶何進成為大將軍,輔佐朝政,掌握了國家大權。

後宮中新舊勢力發生了一些權力爭鬥,影響到了何進。當時任職司隸校尉的袁紹就給何進出主意,說

“中官結黨。今日可乘勢盡誅之”,勸說何進誅殺閹宦。本來是宮內宦官之間的矛盾,袁紹把何進硬拉扯進宮鬥中去。

何進害死了董太后,袁紹又來給他出主意,說閹宦張讓、段珪放出流言,“言公鴆殺董後,欲謀大事”,袁紹勸何進趁機徹底誅盡閹宦。何進擔心姐姐何太后不同意,袁紹就獻上計策:“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來京,盡誅閹豎”。

曹操不同意,認為這是取亂之策,要除閹宦很容易,“但付一獄吏足矣”,根本沒有調集外兵的必要。曹操卻遭到何進的批駁。

袁紹這是想幹什麼?先把何進推入宮鬥中,又勸他誅殺閹宦,再誘何進召天下諸侯勤王。一步步將何進推入了不復之地。我們分析,如果朝廷大亂,對誰有利呢?勢力最廣最大的自然得利最多。這就是袁紹的詭詐之處,在當時的朝廷中,還有誰比四世三公的袁家勢力更龐大的呢?

何進被閹宦誘入宮中,袁紹和曹操率領護衛隨行,可是何進陷入埋伏被圍攻呼救的時候,他們卻按兵不動,直到何進被殺,他們才衝了進去,把閹宦們殺了個盡絕。

你們說袁紹這人夠不夠狠辣?

二、奪取冀州

袁紹是人算不如天算,機關算盡,沒有想到讓董卓給佔了先機,搶先一步奪了朝政大權。袁紹枉費心機,卻是一場竹籃打水,當時就和董卓翻了臉,離京而去。

曹操刺董未遂,逃回家鄉招兵買馬,樹起反董大旗,矯詔天下,發動諸侯勤王。邀請十八路諸侯會盟於孟津,共伐董卓。

其實這個時候的袁紹實力很一般,他不過是個渤海太守,地盤又小,錢糧也不足,手底下也沒有多少兵,比起袁術、公孫瓚、韓馥來差距很大。但由於他關係網比較廣大,被推為盟主。

袁紹成為盟主後,首先讓袁術負責管理盟軍的後勤補給。當時盟軍的進攻路線是韓馥的地盤,韓馥的實力強大,負責為盟軍提供給養,而袁紹一開手,就把韓馥的物資管理權剝奪掉了。

大家應該有印象,汜水關之戰,西涼猛將華雄連敗盟軍數陣,無人敢戰,袁紹感嘆:“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那麼,這麼重要的戰事,袁紹都沒有將顏良、文丑這樣的猛將帶在身邊,是什麼意思呢?顏良、文丑到哪裡去了呢?

往後看,我們就能發現,原來袁紹的心思根本就沒把會盟討董當回正事兒,他的精銳部隊早在顏良和文丑的率領下

“屯兵河內”,目標直指冀州。討董盟軍分裂不久,袁紹就立即行動,在裡應外合之下,奪取了冀州。

都說袁紹“多謀寡斷”,但真到了關鍵時刻,那也是絕對豁得出去的。磐河之戰,趙雲衝陣,直殺到袁紹中軍帳前,眾人都勸袁紹暫避鋒芒,但袁紹怒而拔劍,“大丈夫願臨陣鬥死,豈可入牆而望活乎!”指揮眾護衛死戰不退,終於擋住了趙雲。

所以說,不要小瞧了袁紹,那絕對是個狠角色。只不過他遇到的敵人是曹操而已,整個三分時代,又有誰能與曹操抗衡呢?袁紹死後,曹操親自到墳前祭拜,“再拜而哭甚哀”,淚灑當場。在曹操的心目中,袁紹是曾經的戰友,是曾經的兄弟,也是曾經的對手。斯人已逝,恩仇泯然。我相信,如果墳墓中躺著的是曹操,袁紹也將灑淚而祭,給予他同等的待遇。

相信兩位梟雄若在九泉之下相逢,也必是歷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饞嘴肥貓鏟史官


這個問題就是見仁見智了。

大家談三國總是忽略人物的年齡,袁紹是東漢人,袁紹202年去世,生年不詳,之前有大神做過考據,可以借鑑:三國志武帝紀記載:191年,紹復使人說太祖曰:“今袁公勢盛兵強,二子已長,天下群英,孰逾於此?也就是說袁譚,袁熙已經成年,漢朝以男子滿20為成年,因此袁熙在191年已滿20歲,而袁譚出生在171年之前,袁熙出生在172年之前。以男子當父親16歲為生理下限的話,最保守的估計下,袁紹應當出生於155年之前。袁紹字本初,而146年的年號是本初,而且只用了1年,紹的意思是繼承,《英雄記》曰:紹生而父死,二公愛之。以此可以推論袁紹取字本初是因為本初年出生繼承父親,可以推斷袁紹可能出生於公元146年。遊戲裡面估計得更早,在141年。而袁紹次子袁熙大了曹操次子曹丕15歲。

他的資歷,應該和劉焉劉虞皇甫嵩盧植等人算是一代人,有人說曹操和袁紹是發小,小時候有過一起偷新娘的記載,可這個典故出自《世說新語》,其可信度見仁見智。曹操曾經給自己的兒子娶了袁譚的女兒,如果曹操將袁紹視作同輩,豈不是亂了輩分?

袁氏亡於內訌,官渡之戰後,袁紹依然是實力最強的諸侯,如果袁紹二子併力,曹操是沒機會的,曹操自己也是這麼認為,一度想先拿下荊州。袁紹之所以風燭殘年發動官渡之戰,不過是不想貽賊子孫而已,想在自己生前解決心腹大患,只不過由於立儲之爭,內部已經出現分裂,官渡之戰,不是敗在軍事上,而是內部整合沒有做好,亡與內部鬥爭。



小灰LX


袁紹在歷史上評價是不怎麼好,但就事實來說,袁紹是很厲害的一個人。

第一,就是他是一個很有膽量的人,當初董卓之亂佔領洛陽的時候,控制了滿朝文武大臣,董卓就說他要換漢獻帝上位,有沒有人不同意的?袁紹說,我不同意,董卓說“天下事在我,我今為之,誰敢不從,汝視我之劍不利否?”袁紹就說:“汝劍利,吾劍未嘗不利”把到一橫,就走了。可見他的膽量之大。

第二,在整個袁紹生平中,雖然他是四世三公的一個官二代,但是袁紹是他父親袁縫和一個丫環生的,在當時的思想觀念中,他是很沒有地位的,被大哥袁術也看不起,所以他後面也是白手起家統一的河北。而且公孫瓚也曾評價過袁紹,“袁氏之攻似若神鬼”。可以看出,袁紹在軍事謀略方面也是奇才。

第三,就是除了官渡之戰外,基本就沒有打過敗仗,有長勝將軍的稱號。

至於袁紹為何官渡之戰會失敗,除了許攸叛逃,被曹操燒糧草之外,還有就張郃與高覽兩名大將臨陣倒戈曹操,陷入困境,最後失敗。



大王喵歷史


在官渡之戰之前,袁紹的實力的確是各路諸侯之中最強的,出生於汝南袁氏的他起點本身就比別人高,畢竟是將門世家,手底下兵多將廣,能人倍出。

可是歷史上對於袁紹的評價卻並不高,那麼袁紹是不是被低估了呢?


大多數人對於三國這段歷史的瞭解主要還是源自於「三國演義」這部小說,在這部小說裡,袁紹被描述成了一個能力極差的諸侯,常常將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爛,和劉備、曹操比起來,儼然一個反面教材,真實的袁紹真有那麼不堪嗎?

似乎只要一說到袁家一門四世三公,好像就徹底否定了袁紹自身的努力,好像他所有的成就都是靠著家族而來一樣。但實際上,袁紹坐擁四州,這些領土都是靠他自己打下來的,可沒有依靠家中的力量。


更何況,家中也沒有什麼力量能夠給袁紹依靠的。袁紹並不是嫡子,她的母親只是一個卑微的婢女,根本沒有話語權,袁家的所有政治資源也都是由嫡子袁術繼承,並官至九卿。

可袁紹愣是能夠在這樣的局勢下脫穎而出,不僅成功逆襲,還得到了各路諸侯的認可,相比起來,袁術的影響力更是無法和袁紹相比,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袁紹並不是一個“草包”,其本身還是有一定心計和手段的。

但是人就有優缺點,袁紹的剛愎自用直接導致了官渡之戰的失敗,袁紹本人也在官渡之戰後身死,給自己的稱霸之路匆匆畫上了句號

但是,官渡之戰曹操雖然擊敗了袁紹的主力,迫使其只帶著800騎兵突圍而出,但手握四州之地的袁紹依然是當時勢力最大的諸侯,依然有東山再起的實力,如若不是袁紹死得太早,幾個兒子又不爭氣,導致了袁氏集團的覆滅,袁紹也不會在歷史上有那麼差的評價了。


輕侃古今


袁紹當然是被低估了,不是袁紹無能,而是遇上了曹操這位梟雄

<strong>

歷史上袁紹之所以被低估,是因為起跑線比人家好(四世三公),確沒有成為最後的勝利者,無論是曹操、孫權還是劉備,他們的出身都比袁紹差遠了。

四世指袁家四代人(袁安、袁敞、袁湯、袁逢、袁隗)

都有人擔任過三公職位(司徒、司空、太尉、太傅)。用現在話講,官二代。

被低估的原因

他的出身既是優勢也是缺點,優勢不需多言,缺點因為出生門弟的問題,做什麼事考慮後果太多,而導致機會稍縱即逝,特別是軍事中,更是如此

官渡之戰之所以失敗,是因為許攸,許攸原來在袁紹處任職,因為關道攔截了曹操的缺糧的信,知道曹操糧已經不足,就建議袁紹派大軍偷襲許昌,剩下的30萬大軍強攻曹營。但是因為郭圖猜忌許攸,說許許攸的不是,許攸反被袁紹降罪。加上袁紹也不認為燒對方糧倉絕是什麼光明正大的事,所以,也沒有采納,而曹操則不一樣,根本不理睬什麼規則,只要有利於自己在戰爭中好得勝利,都可行。

所以許攸連夜投敵。攸獻給曹操獻計火燒袁紹的糧地烏巢。被曹操採納,才大勝袁紹。千防萬防家賊難防,更難防小人,更不能得罪小人。

為什麼說袁紹有才?

01袁紹能看清大局,和其中的利害關係。

中平六年(189)四月,靈帝死。何皇后所生的少帝即位。外戚何進掌握了實權。

袁紹這時進言,建議何進抓住時機一掃宦官勢力。何進猶豫不決,袁紹又進言招外地軍閥進駐京師,打壓宦官勢力。

這兩條都是很好的計策,只是第一條,何進沒有執行,袁紹才提出了第二條計策,只不過何進千不該招到董卓進京而已。

帶兵勤王,其實袁紹更有優勢,只是他會都考社會輿論的影響,不會幹那種事,而董卓和曹操則不同,根本不考慮那麼多,只要對自己有利,就一定會幹,那怕是不擇手段。

02他能滅掉公孫瓚

公孫瓚求學於盧植手下,與劉備是同學關係。公孫瓚後來割據幽州,劉備也曾經投靠過公孫瓚,後來公孫瓚與袁紹連年混戰。最後因敗給袁紹而自殺。

趙雲曾是公孫瓚賬下的猛將。

03袁紹的最大弱點

袁紹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他的三個兒子彼此不和。袁紹的三個兒子,長子袁譚、次子袁熙、幼子袁尚。

按理應由長子袁譚為嗣,但袁紹偏愛幼子袁尚,想立袁尚為後。

結果袁紹讓長子袁譚出任青州刺史,二兒 子袁熙出任幽州刺史,把袁尚留在冀州自己的身邊。

由此而產生兄弟之間的不和,其中長子袁譚和幼子袁尚間的矛盾尤為突出,造成了部下的內訌。參謀審配、逢紀追隨袁尚,辛評、郭圖追隨袁譚,各立山頭,雙方互不相容。廢長子另立後嗣,歷來都會留下後患。袁紹明知故犯,執意要以幼子袁尚為後,實在是不夠明智。


分析

自古成敗論英雄,畢竟官渡一戰,袁紹敗了,而且沒過幾年,自己一命嗚呼,連翻本的機會都沒有了,這一輩子都被釘上了失敗的恥辱,整個人的能力被低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國內ERP專題


看來只有我最明白題主問題的含義,袁紹的一生,由輝煌跌入失敗,直至滅亡,在歷史看來,他就是個失敗者,但細看袁紹的生平,可圈可點,轟轟烈烈。他的地位,可以說是自己一手一手拼來的。

雖然家族是“四世三公”,但袁紹的母親僅是個婢女,早年袁紹的地位頗見低微。《典略》載瓚表紹罪狀曰:“紹母親為婢使,紹實微賤,不可以為人後,以義不宜,乃據豐隆之重任,忝汙王爵,損辱袁宗,紹罪九也。”所以袁紹開始絕不是“一手好牌”。

袁紹的功績,做的三件大事,對當時天下來說,都是舉足輕重之筆。

一,誅殺宦官,

當時宦官在朝廷氣勢已盛,加之何進身兼外戚(何皇后之兄),已與宦官對立,袁紹曾建議何進引誘撲殺宦官,何進猶豫不決,反被宦官知悉、搶先殺死何進,袁紹遂依自己當初的計劃,名正言順率兵入洛陽南宮內殺絕閹官,如果不是何進之前與董卓密謀,天下可定,就沒有後來的三國亂世了。

二,聯軍反董

董卓以平亂為藉口帶西涼兵團入京衛戍,禍亂朝廷,收編大將軍何進與其弟車騎將軍何苗所遺之部,又收呂布、施計並執金吾(京城警備司令)丁原之眾,廢漢少帝劉辯,改立漢獻帝劉協,氣勢大盛,天下莫不敢言。而唯袁紹,率先在渤海起兵,才引關東諸侯後來紛紛起兵,眾各數萬,共推袁紹為盟主。才打敗的董卓,

三,統一河北\t

在討伐董卓之後,袁紹用計奪取了韓馥的冀州,開始在華北擴張勢力。隨後幾年間,在追隨者們的輔佐下,先後擊敗了公孫瓚、孔融、張燕等人,掌握了冀州以及青州、幷州、幽州三州大部分人口的地盤,雄霸河北(袁紹所據之地相當於今日的山東、河北、山西三省,遼寧則為當時佔有遼東一帶的公孫度所有,烏桓普富盧、難樓散佈在遼東屬國、遼西、右北平、漁陽、廣陽、上谷、代郡。幽州比較凌亂,還有漁陽人鮮于輔督幽州六郡,與袁紹對立。田疇率五千餘家割據右北平郡徐無山。王松割據漁陽郡部分地盤),擁有數十萬左右的大軍,是當時全中國最強的軍閥。

後來,當獻帝逃出被李傕和郭汜控制的長安逃到洛陽時,袁紹的重要謀士沮授建議尊迎皇帝到鄴城,但郭圖和淳于瓊認為漢朝衰微、群雄並起,若迎接天子遇事總要上表,聽則權輕,違背則抗命,由此不認同沮授的建議。由於袁紹鄙視董卓所擁立的獻帝,曾密謀推舉幽州牧劉虞為帝,但沒有成功。此時曹操則採納軍師荀彧的建議,搶先將獻帝迎到許都,奉戴天子並以朝廷名義向諸侯發號施令。

我們都知道,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而失敗者的生平所做的一切,不論功過都會被歷史的蓋棺定論無情抹殺。而袁紹,憑藉自己的遊俠性格和豪傑才能,加上得到“名豪大俠,富室強族”的支持,最後雄據河北,成為當時最大的割據者,叱吒風雲,雄據一方。在東漢末年的戰亂時代,袁紹仍不失為一個傑出的人物。”(《三國人物散論》)





三生有鏡


  • 從東漢末年至三國的歷史史料看,袁紹才能與實力確實是被低估了。
  • 袁紹生於東漢末期一個勢傾天下的官宦世家“汝南袁氏”。從其高祖父袁安起,袁氏一門四世之中有五人位列三公,其父親袁逢,官拜司空;叔父袁隗,官拜司徒;伯父袁成,官拜左中郎將。用現在的話來說是妥妥的‘‘官二代’’。袁紹本庶出,後過繼於其伯父袁成一房,也就是養父。袁紹生得英俊威武,甚得袁逢、袁隗喜愛。憑藉著這雄厚的家世背景,少年袁紹在不到二十歲就出任濮陽郡守,有清正能幹的名聲。
  • 袁紹與袁術本為親兄弟,無奈袁術為嫡出,自認為自己將來可以繼承家族正位會成為霸主,袁紹只配給他當手下,然而許多諸侯都欣賞袁紹為人和能力,所以大家聯手將袁紹扶正。所以袁術處處跟袁紹過不去,兄弟倆的關係也越來越糟糕,最終成為對方的敵人。如果兩人聯手可能三國局面會有所改變,而讓他們反目成仇的是血統和地位,這也是每個家族裡最為看重的東西。
  • 公元 189年,袁紹封鎖宮門誅殺宦官。經此一事袁紹被推舉為關東聯軍首領,領兵征討。董卓得知袁紹在山東起兵,就把袁紹的叔父袁隗以及在京師的袁氏宗族全部誅殺。袁紹因袁氏宗族被誅,眾人感動於其遭難,豪傑紛紛歸附。袁紹先後佔據冀州,又先後奪青、並二州,於199年擊敗了割據幽州的,進剿黑山、,統一了河北,坐擁幾十萬軍隊,勢力達到頂峰。200年時官渡之戰大敗於曹操後不久病逝。

一介書生119


專業 已有 1 人贈與了專業徽章

最後的輕語贊同了該回答

總體上來講,極度被低估。

甚至一度有可能烽火連天的三國時代根本就不可能出現,因為漢末第一導演袁紹謀篇佈局了非常精妙的189年東漢皇權大崩塌。

他袁家在朝著第二個王莽之路狂奔時單單算漏了一個人。

不是董卓,後面會講到。

這篇回答涉及四個部分:

1、袁家是咋牛起來的。

2、袁紹是咋牛起來的。

3、袁紹如何一步步策劃並實施了東漢皇權崩塌的頂級政變。

4、董卓是如何最終收編到何進死後的軍權和幷州軍完成摘桃的。

一般提到他老袁家,有一個非常天皇巨星的詞:“四世三公”。

啥叫“四世三公”呢?

他老袁家連著四輩,當到了三公(司徒、司空、太尉)這個位置的高官。

權力最重的國家決策和軍事任用這兩條大動脈雖然在皇權,外戚,太監這三個勢力手下,但讓整個帝國運行起來的那些毛細血管卻都在官員系統手中的。

每有外戚一得勢,普遍的做法是將要緊部位換上自己人。

比如內朝的尚書令、中常侍,比如禁軍的虎賁中郎將,這都是關鍵崗位。

對了,到了公元189年時,虎賁中郎將是袁術哦!

又對了,原來的虎賁中郎將是袁紹,此時的袁紹去當西園八校尉(靈帝組建的外戰禁軍)的二把手,中軍校尉去了。

來到漢末,也就是袁家的第四世和第五世,袁家的陣容非常有意思。

袁隗作為大族長,太傅參錄尚書事,官員系統二把手。

袁紹、袁術分別在禁軍中擔任極其重要的崗位。

對了,袁家還“是”大將軍何進的人。

反正何進是這麼認為的。

總之,袁家這幫在何進這屆政府中扎的非常深。

他老袁家在自己“四世三公”的第四、五世時,開始走上了政治結構上的最高峰。

與此同時,他家的朋黨在這四世三公的奮鬥過程中也編織了極其龐大的人脈關係網。

你當一任三公,你的門生都會形成巨大的勢力與網絡,比如前面說的竇憲的“掾屬三十人,皆故刺史二千石”,“兩世三公”的李固家“其列在官牒者凡四十九人”,結果你家四世三公,這個網絡得有多大呢?

一群官員見面嘮嗑,見面首先是要擺資歷的,你老家是哪的啊,你是啥時候當官的啊,你家恩師是誰啊?

結果聊了一溜夠,全都是師兄弟。

因為他們的恩師是一個家族,袁家。

沒有他老袁家的提拔和引路,很多人是出不了頭的,這種提攜關係,後面成為了兩千年來中國文官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種關係:“師生之誼”。

到了科舉時代,如果你先人積德,祖墳給力,青煙直冒你中功名了,你考試時的那一屆主考官就是你的老師,你要拜碼頭,磕頭認老師,聽老師的話,當老師的槍,一生不能背叛老師,否則你就是個不忠不孝的畜生。

你沒聽錯,後來的文官生態中甭管亂成什麼樣,比如著名的宋代和明代,這兩個朝代的黨爭和文化流氓就特別多,口水亂飛胡撕亂咬的情況層出不窮,但甭管這幫人咬成啥樣,被人利誘成啥樣,對於自己的老師都是要磕頭做乖寶寶的。

不僅是孝文化後來越來越根深蒂固的原因,這其實也有著一個很深的道理:沒有人家,當初你就是個屁。

得了人家的恩,要知道回報。

說了半天,要說一下他老袁家是咋起來的了。

他袁家的發家源頭,還是印證了一個古老的道理:高位乃德者居之,有五世大德者,必有五世富貴保之。

袁氏發源於汝南,漢平帝朝,袁家老祖袁良開始進入仕途,袁良師從大儒孟喜,以孟氏《易經》為其傳家之學,後來劉秀復國後做了成武令。

袁良官不大,到了其孫袁安這一輩,袁家開始爆發了。

袁家由於是當地豪族,所以袁安非常順利的做了當地的功曹,後來被舉薦為孝廉進入仕途。

有一年,洛陽暴雪,整個洛陽一夜變成哈爾濱,大雪把屋都壓塌了。

大雪無情人有情,洛陽令下令賑災,大街上全都是乞食求救的人,洛陽令巡街時發現袁安家已經成為了雪雕,估計是全家埋裡頭了。

按說該救倖存者去了,但洛陽令冥冥之中下達了一個命令,給他家門扒開收屍吧。

結果扒開大雪後發現袁安躺在屋裡凍成棍了,還剩一口氣。

洛陽令救下了袁安,問道:你咋不扒開雪逃出去求救啊?

袁安哆哆嗦嗦的說:“如此大災之下,百姓全都遭災受餓,我不能再去麻煩別人,我是讀書人!”

這個故事後來成為儒家文化中教育孩子的經典故事,“袁安困雪”。

這在教育孩子們不能給別人添麻煩的同時其實建議旁邊再放本《肖申克的救贖》,孩子們永遠別放棄對生活的希望。

袁安先後擔任陰平縣長和任城縣令,任職所在之處民意甚高,公元71年,袁安被任命去楚郡任太守解決一件事。

當時是明帝時期,當地剛經歷楚王劉英的謀逆案(小案件,不值一提),辦案人員為了邀功,將案件擴大化,牽連了數千人。

這種為了自己的政績,無辜牽連他人蒙冤的官員極其卑劣。

在這裡要特別說一下,這種做法是缺大德的。

人們往往淡忘對自己曾經吃的那些虧,但是人們終其一生也無法忘記自己曾經受過的不白之冤。

這些冤屈會無數次在午夜夢迴中讓人驚醒,會讓人無數次的回憶起那些屈辱,會讓人終其一生的殺氣不斷升騰。

很多冤屈甚至會變成毀滅性的報復,會傳至子孫,會綿延數十上百年。

有句老話叫“做鬼也不會放過你”,如果我們因種種原因拆不了這種雷,但至少千萬別埋這種雷。

無論是為了啥,犯不上。

袁安後來拯救了這些無辜之人,從此官運亨通。

袁安到楚郡後連衙門都沒來得及進就直接去大牢了,因為來的時候沿途聽說了楚王謀逆案有大冤情。

結果袁太守在當了好久的袁牢頭後捋清了一大批冤假錯案並最終整理出了一大批重審材料。

楚郡的府丞掾史都向袁安叩頭力爭,說這是大逆之案,咱犯不上替他們翻這個案,惹火上身!

袁安表示:如實上報,如果不合律例,出了問題我負全責!

明帝最終被袁安條理清楚的二審打動了,因此被釋放出獄的人有四百多家。

袁安治下無冤案,袁太守名動官場。

一年後,袁安調任京畿擔任河南尹。

這個位置不簡單,天子腳下當地方大員,組織上要重點培養了。

袁安在任十年,轄區“政令嚴明,京師肅然,名重朝廷”。

明帝將這樣的大才留給了兒子,章帝登基後,袁安開始進入中央,相繼擔任太僕、司空、司徒。

積了一輩子德的袁安後來又熬走了章帝,到了和帝時期,袁安看到著名醜陋外戚竇憲實在不是個東西,於是彈劾了當時氣焰囂張的竇憲。

別看竇憲得瑟到了連公主的地都敢搶的地步,對於袁安他卻一點轍都沒有,他只能默默的聽著袁安對他的申斥。

袁安的浩然正氣已經到了自帶防彈衣的效果,群魔見之退避三舍。

袁安去世後,竇憲也迅速完蛋了,和帝成功將權力抓了回來,由於當年袁家是抗竇的功勳符號,和帝對袁安諸子給予了回報,袁氏因此一門榮達。

袁安長子袁裳官至騎都尉,次子袁京官至蜀郡太守,三子袁敞官至司空。

袁敞是他家的第二任三公。

後來袁京之子袁湯,在桓帝當上了太尉,封安國亭侯,這是他家的第三任三公。

袁湯有三子,袁成、袁逢、袁隗。

袁成官至左中郎將,袁逢與袁隗在靈帝一朝皆身居“三公”,這是他家的第四輩三公,袁隗甚至強強聯合的又娶了當時的學術領袖經學大師馬融的女兒,由此還掌握了輿論開火權。

袁家的這幫子弟們後來並沒有秉承當年老祖的道德標杆,而是開發出了多面下注的另一條發展道路。

袁家本身是士族集團的代言人,但人家又同時和外戚與宦官全都保持著非常密切的聯繫。

到了袁家第四輩時,袁成與大魔王梁冀私交甚厚,梁冀甚至對他達到了言聽計從的程度,洛陽潛規則是“事不諧,問文開”。

袁成,字文開。

這絕對是高難度,這個梁冀可不是什麼好相處的,他是東漢外戚的跋扈之首,還鴆殺(毒死)過皇帝。

梁冀倒臺後,牽連者非常多,但袁家平安渡劫。

因為袁家同時還抱著太監的腿,當時的中常侍袁赦是汝南袁氏的宗族成員,深得皇帝寵信,袁家跟太監說咱們是實在親戚,可得互相照應。

袁逢、袁隗這兩個三公又和太監袁赦一榮俱榮了,也因此,後來爆發了兩次“黨錮之禍”,諸多世家大族、清流名士被掀翻在地,但他老袁家卻穩坐釣魚臺。

在最大的政治風暴中沒有被踢下牌局,這也成為了他袁家最終在第五世大爆發的關鍵點。

他袁家始終沒下牌局,籌碼還越來越大!

袁家第五輩時出了兩個翹楚,一個叫袁紹,一個叫袁術,這二位我們就很熟悉了。

這倆人都是袁逢的兒子,正根嫡子是袁術,但名聲比較大的,卻是袁紹。

袁紹,字本初,比袁術歲數大。

歲數並非是袁紹牛的原因,他其實是先天不足的,他是袁逢的庶子(跟婢女談工作後生的)。

在那個時代,嫡子跟庶子的差別是天差地別的,可以參考賈寶玉和賈環的待遇。

不熟悉《紅樓夢》的朋友可以想象成茅臺跟二鍋頭的差距。

不過袁紹這個二鍋頭後來卻滿世界得瑟,大有第五輩接班人的感覺。

是袁紹的能力有多麼的強,二鍋頭的瓶裡滿滿裝的全是茅臺的緣故嗎?

其實能力在出身面前就是個屁,有能力的人多了去了,國家級幹部就那點編制,就你那丫鬟媽媽你連在史書中留個路人甲名字的資格都沒有。

袁紹真正要感謝他大爺袁成生不出兒子還死的早,結果袁逢就把胡搞出來的袁紹過繼給了袁成這一支為嗣。

也就是說,袁紹從“二鍋頭”的出身被貼上了“茅臺”標。

袁紹因此野雞變鳳凰。

在宗法關係上,袁紹與袁術今後成為了堂兄弟。

你雖然在袁逢那一支上的血緣是“低劣”的,但人家現在卻是袁成這一支的掌門人了。

後來總有人拿袁紹的出身說事,說他是個丫鬟生的,不能叫個東西,公孫瓚,曹操等等這些競爭對手都沒少埋汰人家,甚至他親兄弟袁術都這麼說過,我家的那個家奴咋這麼受歡迎?

大多數史書說他能混出來是因為他天賦異稟,儀表堂堂,廣交朋友,有領袖之風。

沒錯,個人素質很重要,袁紹絕不是二鍋頭,最起碼是五糧液,但還是那句話,時代已經來到東漢末年了,很多儒家的不成文規定已經默認成型了,你要真是個丫鬟生的你袁紹的人生真的也就沒啥大蹦頭了。

母以子貴這話其實是很少能用到的。

更多的時候是子以母貴。

所以袁紹人生的最大背景光,就是他親爹當年把他過繼他早死的大爺了。

別看你是個丫鬟生的,你過繼到了高門的繼承人位置,在宗法時代,人們又該迅速忘記你的可憐身份了。

袁紹在土狗變麒麟後開始不斷地利用他袁家的“四世三公”形成的“門生故吏遍天下”的士族網絡去增強自己的實力。

袁家此時不光和太監集團關係密切,人家還是倒臺士族中的重要領袖,袁紹在黨錮之禍後參與了不少次的營救與秘密集會。

看出這個家族的複雜了吧。

這其實是個非常具有借鑑意義的家族成長軌跡。

袁家錯了嗎?

談不上錯。

小孩才談對錯,大人只看利弊,家族只看未來。

在最兇險的舞臺上,誰知道明天會是什麼樣呢?

全都投上票其實非常明智。

袁家這股非常強大的勢力,強大到了足以左右歷史的走向了。

老袁家四世站在浪潮之巔,但卻一直沒有走向歷史的前臺,原因就在於最關鍵的那兩樣權力還沒得到。

一個是最高拍板權,一個是軍權。

一旦得到了這兩項權力,他家的下一步其實就比較好預測了。

20年前畢竟有那麼一個失敗的例子;(竇武黨錮)

200年前畢竟有那麼一個成功的例子。(王莽篡漢)

他袁家雖然在玩道德上不能與好人王莽同日而語,在權力的欲推還就上棋差N著,但他家和王莽相同的是,聲望。

當然,他袁家絕沒有王莽那種無差別打擊的全階級鮮花掌聲,但他有著最關鍵的。

他家是士族的眾望所歸。

這就好比郭德綱先生說四個說相聲的對著罵街,活到最後的那個是藝術家一樣,此時士族的最大門楣,最大粗腿,就是自一百年前就站在三公殿堂上從來沒下去的袁家。

到了第五世的時候,袁家開始朝王莽進發了。

搭臺子佈局的,就是這個年紀輕輕的袁紹!

過繼了的袁紹算得上是位盡其才,他沒有辱沒家族的名聲,很上進,大量結交才俊,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把自己打造成了袁家下一代的大旗標杆。

這個標杆的意義是非常不尋常的,要知道,他袁紹是老袁家的希望之星,也許就是三公的第五世,這也導致了大量的有能耐的沒能耐的全想跟他扯上關係,去他家送禮求接見的人需要排長隊,頗有去三甲醫院掛號和給孩子搶幼兒園的感覺。

洛陽城袁紹家的交通經常大擁堵,令洛陽交管部門非常頭疼,結果後來袁紹自己慢慢提高門檻篩選高檔會員:“非海內知名不得相見”。

你沒點腕兒是見不到我袁本初的!

袁紹的高調讓很多大佬很不滿,太監頭子趙忠就曾批評道:袁紹這小子養了一大堆死士,這小子想要幹什麼!

他的敏感是對的,袁紹真的是想幹些什麼。

黃巾之亂爆發後,何進被封為大將軍掌控首都周邊佈防從而拿到了帝國軍權,袁紹看準了何進,上門應聘,被何進召進幕府。

袁紹選擇進入了何進的班子,完成了陰謀的第一步。

何進出身屠戶,屬於東漢有史來最寒微的外戚,他需要袁紹的聲望加成,這是可以理解的,但袁紹需要他什麼呢?

我們後面會慢慢得到答案。

何進隨後提升袁紹為虎賁中郎將,把他當做了心腹;後來又把他安排到了中軍校尉,族弟袁術做了虎賁中郎將。

時間來到189年4月,靈帝病重。

靈帝在死前,才最終下定決心,要立次子劉協為下一任大漢帝國的皇帝。

為什麼?

因為長子劉辯和劉協比起來,實在是相差太遠。

這個次子劉協,就是著名的漢獻帝了。

靈帝死前,越看劉辯這個太子越來氣是有原因的,因為這個太子雖然是皇后生的,但舉止輕浮,氣質淺陋,沒有絲毫人君之象。

相比之下,老二劉協雖然僅僅9歲,卻聰明伶俐,哪哪看著都特順眼。

造成哥倆如此巨大反差並非是天生老大就是白痴,而是有原因的。

原因還是在他這個當爹的這。

靈帝之前有過幾個兒子,但都沒保住,莫名其妙的就都夭折了。

結果按東漢老例兒,有明白人說您皇家的孩子養著都費勁,再生了孩子不能放在宮中養了,容易養不活,得放到別人家隱姓埋名才有可能長大。

還那句潛臺詞,你這貨太缺德,不配有孩子,兒子得跟別人姓。

靈帝覺得這話說的太對了。

於是他把劉辯寄養在了一個姓史的道人家裡,結果劉辯確實長大了,但你想想在民間教育出來的那能有什麼帝王之氣?

相反劉協出生後就被董太后收養了(他媽王美人被嫉妒的何皇后殺掉了,董太后和何皇后婆媳關係不對付)。

太后養出來的孩子那能和民間道士養出來的一樣嗎?

這也給我們提了一個醒。

孩子一定要親自帶!

人這輩子最大的成功,其實就是在於對下一代的培養上。

像後面我們要說的人家曹操生的一大群優秀兒子,司馬懿對兩個接班人堪稱處處用心的教育,都是自己很牛,兒子同樣很牛的代表。

孩子想要出息,和你自己的付出時間與心血是分不開的。

你如果很牛,不僅要花錢給孩子匹配最好的教育,你還要讓孩子有足夠多的時間去參觀與感受你是如何這麼牛的。

像氣概,性格,眼光等等很多隱性的財富,都是父母給的。

尤其是爹!

咋給的?

你要天天跟他吃晚飯,跟他談心觀察他的心理動態和朋友關係,帶他去你的公司參觀你的工作,跟他談論他的興趣、人生與未來···

都是言傳身教,拿時間與心血堆出來的。

沒有任何捷徑!

你千萬不要把孩子扔給保姆或者扔給老人們然後一心撲在賺錢和升職上了,我們最寶貴的財富是孩子,別的都是假的。

到了“漢亡之實”的靈帝這,也是這意思。

你給他披上龍袍,他也不是太子!

你這個當年河間國撿來皇位的半吊子最終登頂大位就是對天下萬民最大的殘忍與悲哀!

靈帝最終決定立劉協為皇帝是個明智的想法,但他應該在前幾年身體還行的時候明智,他現在已經沒有能力給他這個小兒子的接班鋪平道路了。

何太后正當年,孃家兄弟何進是大將軍,劉辯再怎麼輕浮人家也有著巨大的權力砝碼,你這小兒子啥也沒有,你憑啥讓他正大位呢?

最後一刻活明白的靈帝琢磨半天,最終將自己的希望寄託在了自己最信任的一個太監手上,然後蹬腿走人。

這個太監,是西園軍首領宦官,蹇碩。

靈帝這個大頑主也並不算糊塗蛋,他知道如果想讓小兒子繼位,只能託孤給蹇碩。

倆原因。

第一,蹇碩和何進內鬥的很厲害。

蹇碩在去年就與諸常侍們共同勸說靈帝派遣何進西征韓遂,靈帝也同意了,但何進則上奏派袁紹到徐州和兗州去調集軍隊,聲稱要等到袁紹回來再進行西征。

這一拖二拖就託過去了。

事過去了,但不意味著倆人的爭鬥就這麼完了。

第二,蹇碩手上有兵權。

還是去年的事,188年八月時,為討伐遍地的黃巾賊,靈帝在洛陽西園招募壯丁成立一支戰時赴外出徵的禁軍,因為擔任著外出戰鬥任務指標,所以在諸禁軍中實力最強,胳膊最粗。

任命蹇碩、袁紹、曹操等八人為西園軍的八個指揮官,總指揮官是蹇碩,而且在從屬上,涉及到軍事問題時,大將軍何進也要聽從蹇碩的指揮。

相當於蹇碩這個西園軍的“上軍校尉”是整個東漢軍事上的最高級別。

所以說,在立劉協,打擊外戚上,蹇碩是既有意願,又有能力的。

四月丙辰十一日,漢靈帝在南宮嘉德殿逝世,隨後蹇碩就要下手了。

他的時間比較緊,因為何進的勢力很強大,而且劉辯是名義上的太子。

他要迅速殺掉大將軍何進,他此時最大的優勢就是信息的不對稱性。

皇帝駕崩時他在身邊,隨後蹇碩派人去召何進入宮商討國喪後事,何進聽宣後迅速飛車前往。

人在著急忙慌的時候,往往是沒有防備的。

按理說何進的命馬上就要走到盡頭了,沒想到蹇碩這邊出了叛徒。

蹇碩的司馬潘隱與何進關係非常好,蹇碩忽略了這一個人事關鍵點。

在這個關鍵的時刻並沒有做到重點關係的重點排查。

潘隱知道蹇碩的陰謀,結果在迎接何進時用眼神示意有變。

確認過眼神後的何進知道了宮中事變,於是又調頭飛車抄近道跑回了自己控制的軍營,聲稱我有病,然後頂級戰備。

兩天後,四月十三日,一擊不成的蹇碩選擇了妥協,按照繼位的正常順序,太子劉辯即帝位,其母何皇后尊為皇太后。

何太后隨後臨朝主政,大赦天下,後將軍袁隗升為太傅,與大將軍何進共同輔政,參錄尚書事。

要仔細注意這個人事任命。

何進一把手,錄尚書事。

袁隗是參錄尚書事,也入了臺閣參與輔政了,何進要是不在就他說的算了,有拍板權,屬於官員序列中的前二位。

這個袁隗是目前袁家的掌門人,袁紹的伯父。

看到這個,我們才能理解,後面袁紹的那一大堆預謀政變的後手都是啥。

何家在取得首回合勝利後,何進非常明白蹇碩當初想要幹什麼,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戰鬥,對方是一股非常洶湧的勢力,人家想要把你扳倒,獨站權力的中央。

他的大旗是二皇子劉協,這杆旗什麼時候會起作用呢?

只有自己外甥死了以後才會有用。

但現在他在暗,你在明,你外甥的起居生活都是在太監手中的,萬一哪天你外甥“天有不測風雲”了呢?

所以何進必須要跟這個蹇碩拼個你死我活。

就是在這個時候,袁紹導演開始摻和進來了。

袁紹在蹇碩這邊對何進下手後,袁紹第一時間派了張津去試探口風,勸何進要弄死全體宦官。(袁紹因進親客張津,勸進悉誅諸宦官)

何進此時還算是比較冷靜的,想對我下手的只有蹇碩,我為何要對全體宦官開戰?

這邊何進在著手佈置對付蹇碩,蹇碩那邊也琢磨著要把何進弄死。

畢竟他已經朝人家動過刀子了,撕破臉了你咋縫回去?

但蹇碩已經失去了最開始的偷襲便利,他要找盟友,他找了同是一個階層的太監大佬們。

剩下的這堆太監大佬,有十二個人,位居中常侍,史稱“十常侍”,領頭的有兩人,張讓,趙忠。

這裡面沒有蹇碩,《三國演義》中把蹇碩給加進去了。

這些人,都深得當年靈帝的喜愛,是內廷的另一組勢力,靈帝曾經非常著名的說過“張讓是我父,趙忠是我母”。

劉邦、劉徹、劉秀要聽到自己的子孫能說出太監是他爹的話不知會不會從地底下爬上來抽他大嘴巴。

蹇碩抓住了袁紹的那個建議,給趙忠等人寫信說:大將軍兄弟執政專權,現在又聽從士族建議打算全部消滅我們這些內臣(今與天下黨人謀誅先帝左右,掃滅我曹),只因為我統領禁兵,所以他還沒有動手,現在咱們應當趕緊幹掉他。

蹇碩這個突破點說的沒問題,但是他雖然選對了階級,但選錯了背景,他忽略了,當年人家老何家是咋起來的。

當年何皇后之所以能夠得寵,就是走了太監的門路,中常侍中的郭勝是何進的同郡人,當初何太后與何進的貴幸,郭勝是出了大力的。

何進家本是屠戶,他妹當初就是走郭勝的關係才進的進的掖庭,然後業務能力過硬被靈帝寵幸後來當上了皇后。

靈帝寵妃王美人生下劉協後,被嫉妒的何皇后幹掉了,靈帝很生氣,劉辯眼瞅也要沒媽了,在最關鍵的時刻,是張讓等人花錢求情幫著給保下來的。

總之,何進家其實是被太監集團選出來的外戚。

既然無可避免總要有外戚出現,那外戚最好就是個我們太監扶植起來的,沒有士族關係的草包。

何進的這個大將軍的上臺其實是這個原因。

這個集團的最好方向就是外戚宦官共通保衛著何家太子這個利益共同體去繼續統治。

立二子劉協其實是靈帝死前突然加入的變量。

這位掌兵權的蹇碩其實擋了所有人的道。

最終,根據蹇碩的提案,十常侍開完內部會,同類蹇碩被放棄了。

十常侍集團非常明白他們與何家才是同呼吸共命運的,蹇碩寫給他們的信隨後被交給了何進。

這也表明了一件事:我們是站在你這邊的。

何進得到信後很興奮,因為他對於蹇碩另一層顧忌,其實也在於他身邊的宦官集團。

之前他拿不準的一件事就是,當初蹇碩要陰謀殺他的背後,是不是所有宦官集團的一致決策。

現在知道了,那幫人跟他還是當年的同一集團。

但是,這同樣有一個永遠也打不開的心結。

你們是扔出了蹇碩當替死鬼呢?還是真的從頭到尾不知道呢?

庚午(二十五日),失去了所有盟友支持的蹇碩最終被何進串通黃門令陰謀暗殺了。

隨後,何進收了蹇碩手中的兵權。

乾死蹇碩後,何進開始將矛頭瞄準到下一個對手,靈帝生母董太后的董家。

劉協是這個老太太帶大的,而且老太太還與兒媳婦何太后有著很深的婆媳矛盾,靈帝在位時,何皇后就和董太后打的很厲害。

沒辦法,她倆位置重疊,都屬於外戚勢力,你家牛起來就意味著我家要吃虧,那個時候婆媳間就總爆發矛盾,董太后一生氣就總威脅兒媳婦要讓自己的兄弟驃騎將軍董重砍了何進的腦袋。

叫的狗往往都不咬人,結果靈帝剛走人半個月,何進就與三公共同彈劾董家,命其回到封國,初六逮捕董重,董重自殺,又過一個月,董太后不明原因死亡。

老董家就此被剷除出了權力中心。

這個時候,何進已經完成了對中央軍權的全部整合了。

按說在這個時候,此次所謂的外戚與宦官的爭鬥就該落下帷幕了,因為本來就同呼吸共命運,小皇帝現在14歲,按照慣例大約還有20年的活頭,後面可以踏踏實實的進行下一個20年的統治計劃了。

但變化,在這個時候出現了。

太監集團栽培起來的草包何進,被一個棒小夥給意外拐走了。

這個棒小夥,是袁紹。

捌:袁紹導演的驚天政變

幹掉蹇碩和外戚董家後,袁紹在這個該放下一切過往共同邁向新時代的關口勸說何進:“上一任外戚宦官的權力鬥爭時,竇武佔據著明顯優勢卻最終被害是因為啥?

他的密謀漏洩出去了,真到了關鍵時刻,北軍五校的將士們更怕的是太監們!

現在將軍好不容易拿下如此優勢的地位,你兄弟何苗又和你一條心統率勁兵,部下將吏又都是盡力效命的英俊名士(誇他自己),這是天助的時機啊!

將軍應當為天下除害,名垂後世,徹底幹掉這幫禍國的死太監!

這個建議很無厘頭。

這一次的權力鬥爭其實是非常明瞭的,何家兄妹正在壯年,皇帝是個小孩子,宦官大佬們還在當年何家上市的時候投了原始股,所以劉辨的最終地位穩固,是符合所有集團的利益的。

何進眼下根本沒有繼續鬥爭的理由,因為所有人的榮華富貴都是綁定在劉辨這個小皇帝身上的,而且你掌握全部兵權,太監們已經投誠服軟,將來的權力大餅你何家多吃點,我們少吃點,這還不行嗎?

但袁紹的意思,是要把太監們徹底踢跑!

這是袁紹陰謀的開始。

下面我們來分析下袁紹的動機,他為啥要把太監們踢跑呢?

他的直接動機,是太監們手中的權力。

因為何進幹倒太監後,肯定是吃不下這麼大的一張權力大餅的,吃不了誰吃呢?

肯定是他喊打喊殺的袁本初吃呀,不要忘了,他叔叔袁隗也錄尚書事哦。

但是。

袁紹的目標真的是太監手中的權力嗎?

從後面的表現來看,他的胃口遠比這要大得多。

何進的腦子在這個時候短路了,他讓袁紹忽悠了。

他也覺得這幫太監比較討厭。

他為什麼會被袁紹忽悠呢?

第一,那個信任的傷疤開始隱隱作痛,真的僅僅是蹇碩一個人想置我於死地嗎!這幫太監會不會最終拋出了蹇碩棄車保帥呢?

第二,當年靈帝上臺時也是外戚竇武和宦官曹節等共同擁立的,按說也是利益共同體,不過確實如袁紹所說,最後宦官還是把竇武一黨給弄死了。

但是,這裡袁紹跟他藏了奸。

當年的宦官集團是沒得選,是竇武一黨製造輿論、搶班奪權、已經極其露骨的向第二個王莽狂奔時非要把擋路的太監全宰了,人家才跟你拼命的。

此時的太監集團卻把蹇碩寫來的密謀信都給你看了。

但袁紹僅僅說了上一屆外戚的例子有多麼的慘,並勸何進先下手為強,卻根本不提前面的來龍去脈。

當年沒有報紙新聞,20年前的事情,屠戶出身的何進是不可能知道當時整個黨錮事件的原貌的。

但知道並親歷整個黨錮之禍的袁家此時卻不可能告訴你真相。

我只會挑能夠達到我目的的東西讓你知道。

縱觀兩千年,類似於“背水一戰”的故事其實年年都有啊。

陰謀家只讓你知道背水大勝,卻從不告訴你那人是萬中無一的兵仙。

何進從此開始一步步的掉入到袁紹的圈套中。

何進開始向太后妹妹建議,請求全部撤換中常侍及以下的宦官,委派三署郎官代替他們的職務。

何太后聽完就給否了,她比他哥要多點腦子,她說:“宦官統領禁省,自古到今這都是漢家老規矩,不可廢,況且先帝剛走人,太監都打跑了,你讓我這寡婦直接面對那幫小夥子?

何進讓妹妹懟了回來,袁紹又在旁邊拱火,咱現在不幹死他們,這幫人天天在皇帝邊上出入號令,今後一定是禍患!(紹以為中官親近至尊,出納號令,今不悉廢,後必為患)

袁紹在挑事方面堪稱教科書鼻祖,這位爺心理學博士的自通了人們對隱患的恐慌會引起巨大的焦慮,然後他就開始無極限的放大販賣這份悲觀。

袁紹那邊一個勁的點火,何進自己家這邊則在旁邊開始滅火,何進他媽舞陽君、弟弟何苗多次收到宦官們的獻禮,然後對何進說:差不多得了,人家都認慫了,您大將軍還想怎麼樣啊?

何家全體,除了何進都比較明白,咱和太監其實是一家子,咱是一榮俱榮的。

太監之所以會和外戚發生戰鬥,其實最根本的原因是小皇帝長大後要抓權,眼下小皇帝這麼小,太監兵權又都沒了,能有啥威脅呢?

不斷給何家送禮的宦官集團其實也是有潛臺詞的:你家當年是咋上來的你忘了嗎?欠了人情是要還的!咋還恩將仇報了呢?

在多方博弈下何進蒙圈了,停下腳步開始琢磨。

怎麼可能給你時間讓你思考!袁紹又對何進展開遊說:“我知道您猶豫啥,您是怕自己實力不夠咱一下子扳不動他們,咱們現在多方召集四方猛將及大批豪傑,命他們都引兵向京城,威脅清君側造聲勢嚇唬太后!”(紹等又為畫策,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后)

何進同意了。

看見沒有,袁紹在自己的陰謀進入到了僵局後又高明的引入新的變量來繼續攪合局面,而且有句話非常高端。

袁紹對何進說:“以脅太后”。

牛X嗎?人家是兄妹!但袁紹開始挑唆內訌了!

袁紹開始將何進和太后,人為的通過語言去創造出兩個陣營!

他開始洗腦何進,讓他自己產生跟太后不是一個陣營的意識。

從這個時候,我們已經比較清楚地明白袁紹的意圖了。

他大張旗鼓的令外兵入京,最大的目的,就是公開化矛盾,讓宦官與何進徹底撕破臉然後互相搏殺。

他的最終目的,是希望一死一傷,甚至是兩個勢力同歸於盡!

這是他袁紹陰謀的第二步。

他的叔叔袁隗,此時是與何進共領尚書事的;

他袁紹,是何進手下第一戰將;

他族弟袁術控制著皇宮中最重要的虎賁軍。

在這兩股勢力完蛋後,就是他老袁家的天下了。

事實上,他最終如了意,這兩個勢力最終都被消滅了,但是,這桃輪著他來摘了嗎?

他公佈矛盾的方法有很多種,他極不應該的選擇了最不可控的一種:外兵入京。

在袁紹的佈局裡,其實這一點他算進去了。

他是有把握可以嚇唬住這幫外兵的,而且他盤算了一網打盡後他是有辦法掌控住局面的。

但是,最終他並沒有。

其實真的就差了一點點。

何進招外兵後,很多明白人就發表了預測與見解,比如著名奸雄此時的典軍校尉曹操先生就說:“宦官古今都有,只是君王不應該給予大權和寵信讓他們發展到現在這個程度,既然要懲治他們,除去首惡就可以了,而且這活兒只要一個獄吏就足夠了。你現在徵召各地部隊,就是讓宦官們提高警覺,肯定會失敗!

瞅瞅洪宇宙老師這小表情

著名筆罵陳琳先生(官渡之戰把曹操一家罵的都刨祖墳裡去了)說:“大將軍現在總控全局,要想殺太監你就趕緊殺(速發雷霆,行權立斷,則天人順之),易經中說,鹿放走了,就逮不著了,你現在是傳說中的干戈倒拿,把柄給別人,不僅成不了功,還將給亂徒作惡的臺階。”

不愧是第一筆罵,陳琳不僅看到了何進不會成功,還看到了後面會有大亂。

還有盧植、鄭泰等好多人勸何進,你殺太監真犯不上弄這麼大動靜,但一大堆明白人分析卻奈何水平實在成問題。

何進根本算不明白這盤棋將會走向何處。

你讓一個小商販突然進中央去搞政治鬥爭,他要是能算明白就怪了。

最開始袁紹說殺太監的原因是竇武走露了信息被太監殺了。

咋沒兩天就又讓你把消息搞的全世界都知道了呢?

這不就是讓太監來殺你這個大將軍嘛!

董卓、王匡、橋瑁、丁原等一系列有實力的地方大員開始向洛陽跑步靠攏,東郡太守橋瑁屯成皋;丁原還火燒孟津造聲勢要誅殺宦官;董卓一邊跑一邊上書:從前趙鞅統率晉陽的軍隊來清除君王身邊的惡人,如今我則敲響鐘鼓到洛陽來,請求逮捕張讓等人,以清除奸邪!”

一看董卓就是個沒文化的,他舉例的這個趙鞅就是三家分晉的前傳導演。

這就好比一個姑娘大張旗鼓的聲稱我要像好太太潘金蓮學習給丈夫熬藥治病一樣,太搞笑了。

沒等太監急眼,何家內部看到這個情況,開始跟何進動真格了,他弟弟何苗對何進說:“我們當初從南陽來,出身貧賤,都是依靠宦官的扶助,才有今天的富貴。國家大事,談何容易,大哥,覆水難收啊!你再想想吧!

是何進不明白這個事嗎?

是何苗就那麼的明事理嗎?

其實並不是!

只是何進身邊的那個壞蛋段位太高,釋放的能量太強,他被人洗腦控制了。

即便盟軍和蘇聯已經反攻到柏林了,希特勒先生仍然有著能夠讓人相信那都是假象,德國一定最終會勝利的能力。

這種人我見過。

他跟大家說話時,大瞎話經他的嘴一說出來,氣場沁人心魄,魅力瞬間控場,全場集體高潮。

他跟你單獨聊天時,你恨不得把閨女嫁給他。

你說碰見這種人時咋辦呢?

當你跟他不是一個能量級別時,基本沒辦法。

當你碰見這種你咋看咋順眼,他讓你幹啥你都想幫他的人時,儘量當時不要做決定,回過頭來仔細想想。

何進現在就被“姿貌威容,折節下士,士多附之”的袁紹給蠱惑了。

何進兩頭太多的話語灌倒了腦子裡,已經醬一塊了,董卓這時已經從河東跑到澠池了,他派人去阻止董卓,你先別來這麼快!我再琢磨琢磨!

但董卓已經不接受詔命了,開始率軍前至河南。

何進隨後派諫議大夫種邵宣詔讓董卓打住回軍!

董卓疑心洛陽政局已發生變動,威脅種邵詢問到底咋了!

種邵大怒,當面懟董卓:你是要瘋咋的!這是天子腳下,你特麼在跟我說一遍!

董卓也含糊了,暫時退軍到了夕陽亭。

董卓那邊的表現明顯也是個投機派,但何進派人讓董卓打住讓袁紹很緊張(紹懼進變計),威脅何進說(脅之曰):“現在矛盾已成,跡象已經顯露,將軍還想等待什麼?咱回不去啦!竇武被害的慘劇要重演啦!大哥,咱幹吧!”(交構已成,形勢已露···事久變生,復為竇氏矣!)

聽見了嗎?老竇家作為受害人又今日說法來了。

但誰讓何進挺好的日子突然變成竇武了呢?

你不得不說,袁紹在兩千年前就出演了趙本山老師的《賣柺》,何進這個範偉下定了決心,準備動手了,任命袁紹為“司隸校尉,假節,專命擊斷。”

這是項非常重要的人士任命。

司隸校尉,相當於首都七郡的刺史,手中有千人左右的軍隊;上監朝堂,下監司隸七郡,後勤上人家比禁軍的彈性更大,起著監控京畿要害的作用。

啥叫“假節”呢?

就是可以自己做主殺犯軍令者。

也就是說,他袁紹的軍令下達後誰要是執行不利他當時就能砍人。

司隸校尉可以監控京畿;

“假節”保證軍事行動的執行力;

“專命擊斷”表示袁紹可以相時而動。

袁紹後來就是靠著這個重要任命合法亂殺人的。

袁紹這邊拿下“司隸校尉假節”後,命小弟去偵察宦官動靜(紹使雒陽方略武吏司察宦者),然後又催促董卓等人繼續上書,擴大事態!(“而促董卓等使馳驛上奏”,沒批准他們進兵)

看見沒有,自始至終,都是袁導在控制節奏!

外兵又開始了鬧鬧哄哄的嚇唬人。

最終,何太后虛了,把中常侍、小黃門等宦官都下召罷免了。

諸常侍、小黃門也表示出了徹底的認慫姿態,向何進請罪,表示一切聽從他的處置。

何進對他們說:“天下動盪不定,是因為你們太缺德老天爺生氣了,如今董卓們馬上要來了,你們為什麼還不早日各自回到自己的封國去!”

看到何進要放宦官們了,袁紹再次拱火,大哥不能讓他們走!必須斬草除根!(袁紹勸進便於此決之,至於再三)

這次何進沒同意。

因為何進已經得到了所有的勝利果實,太監要滾蛋了。

既然要滾蛋了,殺不殺就兩可了。

但是,這並不符合袁紹的最終利益。

袁紹露出了最後的獠牙,你何進這個大傻X才是我真正的目標!

袁紹在何進準備放宦官返鄉的重要關頭,用公文通知各州、郡官府,假借何進的名義,要各地逮捕宦官們的親屬。(紹又為書靠諸州郡,詐宣進意,使捕按中官親屬)

由此看來,袁紹還控制了何進的文書處理部門,很可能袁紹草擬的文書何進根本就不看,甚至根本就不知道!

袁紹靠著何進心腹的關鍵角色把宦官們返鄉的最後可能堵死了。

你不是要放太監們回家嘛!

我安排給太監的角色是讓他們殺了你!

你說的不算!我才是導演!

袁紹的終極目標終於露出來了。

張讓的兒媳婦是何太后的妹妹,你就說何家跟太監們的關係有多好吧,由此也可以看出來袁紹的手腕有多麼的高端!

張讓讓兒媳婦去太后那哭,希望再服侍一次太后,死也認了!

太后心軟了,再次下詔諸常侍回到工作崗位。

八月,狗急要跳牆了!

被逼到牆角的宦官們開始同仇敵愾,密謀要跟何進拼命了。

你何進欺人太甚了!

八月,戊辰,何進人生中最後一次進入長樂宮覲見太后討論太監問題,還是那件事,我得殺了那幫死太監。(白太后,請盡誅諸常侍)

這個傻冤家啊!

太監們派了耳朵去刺探,發現何進還是要殺他們!

張讓帶領常侍段珪,畢嵐等幾十人,拿著兵器悄悄地自側門進,埋伏在禁門門前。

太監們在內宮終於把何進堵住了。

張讓等責問何進:“天下大亂,就因為我們嗎?當年先帝曾經與太后不和,幾乎要把太后廢了,我們哭泣解救,各人拿出家財千萬作為禮物,才最終保下太后,我們只想依託你何氏的門戶而已!(先帝嘗與太后不快,幾至成敗,我曹涕泣救解,各出家財千萬為禮,和悅上意,但欲託卿門戶耳)

你現在卻要殺滅我們的種族,太尼瑪不是東西了!你說宮中汙穢骯髒,那公卿裡面忠誠廉潔的是誰呢!”

太監們的中心思想就一條:你何進恩將仇報忒特麼不講究了!

說完何進被殺,張讓、段珪等矯詔,令原來太尉樊陵為司隸校附,少府許相為河南尹。

尚書檯得詔,懷疑有假,說:“請大將軍出來共同商議。”

中黃門把何進的腦袋扔了出來,說:“何進謀反,已經被殺了。”

這個時候,在何進大意入宮後,其實太監已經完成了逆轉。

匪首被誅,人家太監手裡還有皇帝與太后,你們能咋辦呢?

但是,袁紹最後出手了。

何進被太監殺了,他終於完成了這幕大戲的所有佈局。

該收官了。

袁紹手中有著當初何進官方給予的權力,人家“司隸校尉,假節,專命擊斷”。

袁紹下達了總攻的指示,對太監的血洗開始了。

先是何進的部曲吳匡、張璋聽說何進被害,欲引兵入宮,結果宮門關閉。

不要緊,我虎賁中郎將袁術來啦!

袁術對吳匡說爺們咱得開幹啦!咱跟太監們拼啦!

袁術與吳匡等開始共同進攻皇宮,用刀劈砍宮門,威脅宮中交出張讓等人。(虎賁中郎將袁術與匡共斫攻之)

袁紹與他叔父袁隗假傳聖旨,召來樊陵、許相,把他們處斬。(袁紹與叔父隗矯詔召樊陵、許相,斬之)

看見沒有,人家袁家每個人都有角色,每個步驟都安排的精妙無比!

這部東漢版的《教父》堪稱兩千年中國封建史的政變巔峰之作!

袁紹又帶著司隸校尉武裝與何進的弟弟何苗率兵駐紮在朱譽門下,捉住趙忠等人處斬。

然後呢,何進的弟弟何苗現在掌兵,也得死。

何進的手下吳匡等人一向怨恨何苗不與何進同心,被人挑唆說是何苗想搞死他哥哥自己上位。

誰挑唆的呢?

誰剛才跟吳匡攻打宮門呢?

袁術嘛!

吳匡號令全軍:“殺死大將軍的人是車騎將軍何苗,將士們能為大將軍報仇嗎?”

全體將士們哭著說:“願致死!”

吳匡率兵與董卓的弟弟奉車都尉董旻一起又殺了何苗,將何家的宮外勢力連根拔起。(匡遂引兵與董卓弟奉車都尉攻殺苗)

注意,這個時候袁家可沒摻和,這點很關鍵明天說。

太監們裹脅著何太后、少帝劉辯、陳留王劉協,劫持宮內的其他官員從天橋閣道逃向北宮。

袁紹關上北宮門開始派兵捉拿宦官,不論老少,一律殺死,共二千餘人斃命,有人因為未長鬍須也被誤殺了。

八月二十七日,張讓、段珪等被困宮中,無計可施,只好帶著劉辯、劉協等數十人逃出皇宮。

夜裡,到達小平津,皇帝所用的六顆御璽都沒有帶上。

尚書盧植、河南中部掾閔貢夜裡到達黃河岸邊,閔貢厲聲斥責張讓等人:“還不快死嗎?”隨後又殺數名宦官。

張讓等最終向劉辯叩頭辭別:“我們這就死了,請陛下自己保重!”

說罷,投河而死。

最後的告別,太監其實還挺有人情味的,還知道叩頭保個重。

太監可恨歸可恨,但人家說到底還是保皇的。

就這樣,一夜間,作為保衛皇權最重要的兩股力量,太監和外戚全部灰飛煙滅了。

袁紹完成了自己的構想,他們家馬上就要一統江湖了。

他叔叔袁隗是太傅錄尚書事。

他是司隸校尉,假節。

他兄弟袁術是虎賁中郎將。

現在大權在握,天下我有!

但是,袁家的一統江湖也許就差幾天而已。

如果再過幾天,劉家天下將在袁隗這個文擔當和他袁紹這個武擔當這裡完成對政權和軍權的消化與控制。

但歷史並沒有給他這幾天。

董卓在這個極其湊巧的時間段率兵趕到了洛陽!

他怎麼來了?

袁紹腦海中突然開始飛速運轉。

我沒下令讓他來啊!

玖:走進新時代

袁紹最終崩盤的第一個環節,是董卓沒有任何官方指令就帶軍趕到洛陽了。

是誰在給董卓傳遞信息呢?

極大概率,是看似不起眼,但整場政變中極其關鍵的董卓之弟,奉車都尉董旻。

“奉車都尉”是個啥官呢?

“掌御乘輿車,出則陪乘,入則侍從”,皇帝的身邊人,霍光和竇固當年都幹過。

還記得靈帝病重時讓董卓去上任幷州,但董卓去了河東就不動了嗎?

他為啥敢抗旨呢?

極大概率就是他弟弟這位靈帝的身邊人把所有情報源源不斷的傳遞給了哥哥。

在袁紹政變開始後,董旻估計就再次給董卓報信了。

隨後董旻主動摻和到了政變中,冒著極大的政治風險跟吳匡等軍官聯手弄死了何苗。

這個環節甚至是董卓最終掀翻袁紹的關鍵!

袁紹千算萬算漏了董旻這個關鍵點,誰也沒有想到他居然會去摻和殺何進!

不過董卓僅僅三千人,袁紹仍然有辦法搞定他。

董卓率軍趕到顯陽苑時(洛陽西郊),遠望洛陽大火沖天,知道洛陽已經發生大變,不顧黑夜不休整部隊全軍奔襲,黎明時刻趕到洛陽城西。

董卓到達城西后一打聽,樂大發了。

太監們全死了,頂頭上司何進連腦袋都找不到了,整個洛陽城一片大亂,皇帝正在北郊避難。

董卓於是率領精銳部隊趕往洛陽北郊,在邙山北與少帝劉辯相遇。

小皇帝看到董卓帶兵來後已經快哭昏過去了,14歲的孩子哪見過這個,剛剛經歷瞭如此兇悍的兵變,再加上從小沒見過世面,接近半昏迷狀態。

護駕官員告訴董卓:“天子有令,你的部隊向後撤!”

董卓說:“快拉到吧!你們這幫完蛋玩意不能匡扶社稷,讓君王流亡在外,還有臉讓我的軍隊撤退!”

董卓上前參見劉辯,劉辯在驚恐中根本無法正常交流,語無倫次的整話都說不出來。

董卓比較失望,天子咋是這麼個東西啊,再跟皇弟劉協談話,詢問事變經過,結果九歲的劉協對答如流,思維邏輯縝密清楚無所遺漏。

這是後來窩囊了一輩子的漢獻帝的第一次登臺亮相。

很是高光。

獻帝雖然後面提心吊膽了一輩子,但有一點要說明,獻帝其實很英明,是個好皇帝的材料,很無奈趕上了這世道。

獻帝這個諡號,並非是他把天下獻出去就叫的獻帝,那可都是好寓意。

“博聞多能,聰明睿智,聖哲有謀,智質有禮”,曰“獻”。

曹操挾他劉協號令了諸侯一輩子,但是,他曹操讓劉協也折騰的很心驚膽戰。

後面我們會詳細說,這是個有腦子的好青年,第一個識貨的,是董卓。

董卓起了廢皇帝的心。

要聲明一點,並非單純的劉協素質高的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劉協身後沒背景,好控制,而且他還是董太后養大的。

雖然跟董卓沒有實際親戚,但都姓董,這是董卓在以此攀高枝搭關係,他董卓要當新的外戚。

董卓廢帝的打算還在謀劃階段,眼下,他還有關鍵的幾步要走。

當天(八月二十八日),劉辯返回皇宮,發現傳國玉璽丟了。

亡國之兆啊!

法人大印都丟了,你還玩個屁啊!

此時洛陽城內有三股兵力,袁家,董卓以及何進死後的兵權。

他董卓此時最弱,因為他此時手中只有三千人。

當初何進不讓他進洛陽,後來袁紹又讓他上書進兵只是拿他當個逼迫太監殺掉何進的棋子。

他當時的想法,也只是挺領導的決策然後順便分大餅來的。

所以他並沒有帶大部隊全部趕來,只帶了三千人。

這點兵力,只能摻和,沒法攪局。

他董卓當初也沒想到,到了這居然發大財了,一大堆實權領導一夜間全完蛋了。

眼下他的對手變成了導演這出戏的袁家。

他是咋完成扮豬吃虎的呢?

在於他出現的關鍵時機和他弟弟的關鍵抉擇。

董卓入京後先是馬上派人回去徵召大部隊來洛陽,還每隔四五天,就命他的三千人悄悄溜出洛陽,第二天早上再戰鼓震天、紅旗招展的敲鑼打鼓入城。

這一招打造聲勢,嚇唬住了很多人。

比如袁紹。

此時的騎都尉鮑信也恰巧自泰山募兵回來,對總導演袁紹說:“董卓現在手握強兵,馬上就要有邪路的打算,趕緊先下手為強,要不你就白忙活了!趁他剛剛入京晝夜疲勞,趕緊下手必能擒之!

但袁紹在這個關頭,猶豫了。

他打算再緩一下,確定優勢巨大時再搞定董卓,因為此時董卓並沒有變臉,而且還是他袁家的故吏。

這個選擇不能說是錯的,但是這個“正解”卻使他斷送了唯一一次幹掉董卓的機會。

他此時手握司隸校尉軍,他兄弟此時手握虎賁軍,還有一堆比如鮑信這種挺他的幫手,偷襲掉董卓的先鋒部隊是有很大可能的。

鮑信看到這個情況預判出了結局,於是引兵回泰山了,這個鮑信眼光極為高明,他後來在曹老闆騰飛時入的原始股。(漢末貨真價實的英傑實在是太多了,要不這麼好看呢!)

他這一緩不要緊,人家董卓卻在幾天內霹靂手段的完成了對所有中央軍權的搶班奪權。

此時此刻,最關鍵的軍事力量是誰呢?

是皇宮禁軍、北軍五校軍和西園校尉軍,董卓那三千人根本不夠看。

禁軍基本上在袁家手上,但是北軍五校和西園校尉都是在何進手上的。

袁紹本來是西園軍的二把手,但後來被何進調走幹監督京畿有主動開火權的司隸校尉去了。

何進死後,上述兩股軍事力量由何進的軍官吳匡、張璋等暫時統領。

袁紹對鮑信說再等等的核心也在於袁紹要控制這股勢力後再跟董卓開撕。

但是,最終輸就輸這了!

昨天我們說過,何進被殺後,他的部將吳匡等第一時間帶隊去攻打宮門,當時一塊攻打宮門的兄弟單位是誰呢?

是虎賁軍。

領導是虎賁中郎將袁術。(虎賁中郎將袁術與匡共斫攻之)

在跟袁術攻打宮門後不久,吳匡等得出了一個結論:是何進的弟弟何苗與宦官勾結才導致的何進被殺。

吳匡等軍官早有這個感覺,但在這個時候突然想起來這麼一件事,是何原因呢?

是不是袁術在蠱惑呢,有很大概率。

這個不深究了,人家袁家的最終目的達到了。

結果吳匡帶兵去和何苗火拼,這個時候吳匡找了個盟友,是誰呢?

董卓的弟弟董旻。(匡遂引兵與董卓弟奉車都尉攻殺苗)

當然袁家人不可能跟吳匡摻和殺何苗這事,因為袁家後面有安排,手必須要乾淨。

但跟吳匡這些軍官們更鐵的明顯是董旻,而且董旻是隸屬於光祿勳的,並不是何進的直屬軍,這就是友情價趟天大的渾水了!

這可是謀殺軍界二把手啊!

在何苗被殺後,形勢突然又有了變化。

因為袁紹下令殺的是太監(勒兵捕諸宦者),而被殺的何苗則是朝廷編制的車騎將軍。

你們說何苗是閹黨,證據呢?

我袁紹可從來沒說何苗有罪!

堂堂的朝廷一等武職,僅次於大將軍和驃騎將軍的車騎將軍讓你們說殺就殺了,將來必須要有人為此負責。

軍隊向來要控制在自己關係最鐵的人手裡。

吳匡等是何進的人,不是他袁紹的人,將來勢必要全部被換掉。

為了控制何進的軍隊,何家作為“太監集團的受害人”極有可能在事後會被平反。

吳匡等軍官下一步就是被此時當政的袁家以“謀殺朝廷命官”的這個名義做掉。

然後何進的兵權被袁紹的人控制,袁紹徹底完成最後一步搶班奪權。

所以跟著吳匡一塊打宮門的袁術根本就沒摻和後面殺何苗的事。

吳匡這幫傻大哥們在當完袁家的槍後,在這混亂的一夜塵埃落定後,終於能想明白自己的衝動有多不值錢了。

誰給的你權力去殺的何苗?瞅給你能的!有文件嗎?有蓋章簽字嗎?

本來吳匡這幫在袁紹這激情一夜後迅速就該被逮捕歸案然後軍權通通歸他袁家了。

但是,在這個關鍵時刻,董卓來了。

董卓給了吳匡這些軍官唯一的一條生路。

在董旻這個友軍好兄弟的穿針引線和順水推舟下,吳匡等軍官為了自己的未來迅速表態加盟了董卓。

如果沒有董旻那一夜的堅決表態,袁紹因為董卓的存在很有可能會改變方案去靠著自己巨大的政治魅力招撫吳匡等軍官。

咱們原來可是自己人吶!你們幹掉了太監們的外援,簡直奇功一件!全部升官!組織要重點培養!

現在組織上有個考驗交給你們。

董卓這廝要造反,咱們要幹掉他!

但是董旻冒著巨大政治風險趟了渾水使得袁紹根本沒有了這個機會!

咱們戰火中結交,鬥爭中成長,兄弟們得跟我董家去改天換地喜迎新時代啊!那袁紹就是拿你們當槍使啊!

董卓因此坐收漁翁之利,迅速收編吞併了何進、何苗的部隊。

當初袁紹一系列精妙的善後環節隨著董卓的這個變量突然加入進來開始風雲突變。

隨著何進部隊被董卓拿到手中,董卓開始將目光投向了此時駐軍孟津的幷州軍。

幷州軍也是被何進招進來的,幷州刺史丁原一度甚至燒了孟津示威。

但是丁原在政變過後就被調崗為“執金吾”了。(帝還宮,赦天下···以丁原為執金吾)

此時的執金吾已經沒啥權力了,大部分兵權都歸了袁紹此時的司隸校尉。

這個指令是誰下達的呢?

此時的二號人物,參錄尚書事的袁隗。

這是啥意思呢?

袁家早在政變後的轉天就佈局要搶奪洛陽北面不遠的丁原幷州軍了。

丁原是否會就範呢?

不知道,因為還沒來得及表態就又被董卓捷足先登了。

董卓這輩子豐滿的人生履歷開始閃閃放光芒,還記得他曾經當了很多年的幷州刺史嗎?

而且人家董太師可是在幷州刺史的任上“數討羌、胡,前後百餘戰”

董卓利誘了丁原的主簿呂布。

呂布是幷州五原郡人,是否跟當年的董卓有過從屬關係史書無載,但是呂布名氣很大,所謂“以驍武給幷州”,董卓離開幷州並沒有多長時間,應該不會是短短的幾年時間就火起來的。

有一定的概率人家爺倆早就認識。

呂布隨後殺了丁原,帶著幷州軍投降了董卓。

幷州軍的主力和董卓的西北軍其實成分構成也相似,都是羌胡和邊郡漢人為主。

呂布帶著幷州軍去投靠當年動不動就把賞賜全分給兄弟們的老領導其實是非常眾望所歸的。

在幷州軍眼裡,西北軍的董卓跟他們是一個成分階級的。

給你袁家卻沒啥交情。

沒等你袁家派新的人事任命,我們直接投票奔向我們分錢實在的董大大了。

至此,董卓手握著這幾年打造出的西北軍班底,前些年有恩情的幷州軍以及何進手中的北軍五校和靈帝打造的西園軍。

袁紹手中僅僅是兄弟袁術的虎賁軍和自己的司隸校尉軍。

強弱已判。

洛陽在短短几天內,姓董了。

袁紹機關算計,為他人做了嫁衣裳。

至此,這一章罕見的寫了四萬七千字後,終於把這部大電影的雙男主脈絡與巔峰對決全都交代完了。

董卓收編全部軍權後,開始露出自己的醜陋嘴臉,他免除了司空劉弘的職務,自己取而代之。

接著,他要廢帝了。

在廢帝會議上,董卓肆無忌憚地說:“少帝愚昧懦弱,不能敬奉宗廟,沒有資格擔任天下的君主。為了國家和漢室江山著想,我想效法伊尹放太甲,霍光廢昌邑的故事,廢掉少帝,改立陳留王劉協為天子!”

袁紹反對說:“漢家君天下四百年,恩澤深厚,兆民愛戴,現在的皇帝春秋正盛,沒看見哪裡不善於天下,你董公想廢嫡立庶,恐怕眾公不從你的建議啊。

擱正常的政治博弈中,這事往往會再推幾圈牌,然後最終在充分博弈後決出勝負。

但是董卓並不是跟你按套路來的那一個。

我這幾十年的官場生涯就是武職,不是生就是死,不是勝就是敗,跟士兵們的獎勵都是當時兌現,哪有功夫跟你扯那個淡!

現在我胳膊粗,都給我滾一邊子去!

董卓按劍對袁紹怒吼:“你個癟犢子滾蛋!天下之事,豈不在我!我欲為之,誰敢不從!你認為我董卓的刀不鋒利嗎!

袁紹到底是大導演,沒被這流氓癟三嚇唬住,也怒道:“天底下強大的人,難道只有你董卓一個人嗎!”

啥也別說了,洪宇宙老師這氣概我又想嫁閨女了

袁導橫握佩刀,說完揚長而去。

袁紹放完狠話後就逃奔冀州了,董卓因為袁紹名氣太大也沒敢追究,隨後廢掉少帝貶為弘農王,另立陳留王劉協即皇帝位。

兩漢的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出場了。

機關算盡的袁紹最終將一個真空的權力架構打包送到了董卓的手裡。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正如之前所說,國之將亡,必有妖孽,董卓隨後的禍國也正是兩漢氣數已盡,天降此妖,皆是定數。

回首這兩百年東漢,“光武中興”四字乃實至名歸。

一切興於光武、一切成於光武、一切亦終於光武。

那濟陽縣舍呱呱墜地的男嬰;

那白水鄉赫然沖天的熊熊火光;

那個兜底時代橫掃六合的天下軍神;

那個封地釋兵權的天下豪族總代表;

那個冰期天災下閹割北境的算無遺策者;

那個三公鼎立、廢置中朝官的皇權獨攬者,那個外儒、內法、度田、重吏、勤政不怠的帝王楷模;

他興復了大漢,維持了大漢,亦最終推演出了大漢的結局。

在劉家皇帝詛咒般短命後,百年後的潁川、南陽、汝南三地核心士族朝著第二個王莽之路上狂奔之時。

太監們橫刀殺出的保衛了劉家天下。

但也最終朽爛了劉家天下。

無論怎樣,不必悲傷。

劉家人在中國封建歷史長河上的這四百年已經足夠宏偉,足夠高光,足夠璀璨,足夠令後世讚歎自豪。

當年一個喝多了的老頭子斬白蛇於芒碭,誰也沒有想到,歷史由他掀開的這一頁,會是這麼的漫長,這麼的精彩,這麼的跌宕起伏,這麼的肝腸寸斷,催人淚下。

這四百年煌煌炎漢,無論是它的出生,還是它的老去,劇本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檔的唯二存在。

“楚漢爭霸”與“三足鼎立”的故事無遠弗屆的貫穿於世界華人的精神內核與燦爛文化。

在黨錮之禍,靈帝禍國,黃巾起義以及這轟轟烈烈的公元189年東漢皇權大崩塌後,舞臺徹徹底底的空出來了!

此時此刻,放眼望去,

無論中原,還是西北,

無論關東,還是荊揚,

滿目瘡痍!滿目匪亂!滿目豪強!

滿目群雄逐鹿開始轟轟烈烈登場!!!

漢末第一導演袁紹在揮鞭河北之時心中千萬分不甘。

其實大可不必,是金子在哪都會發光,他袁紹後面仍然有非常精彩的劇本在等待,他也確實創下了他老袁家五世以來,最大的家業。

但是,漢末,像他這樣的金子有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