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我在信陽小山村靠農業創收,植桑養蠶、生態養殖年入百萬


#自拍我的故事#我叫吳澤發,今年37歲,我的家鄉在河南信陽商城縣伏山鄉餘子店村,我沒有和大多數人一樣外出務工,而是守在家鄉創業,如今事業也小有成就。圖為我建的養蠶基地蠶繭豐收,我每天和基地的農戶一起幹活。

因家裡窮,15歲時我便不再上學,當上了本村的畜禽防疫員。我揹著藥包跟著獸醫走村串戶給畜禽搞防疫,誰家有多少頭豬、多少隻雞,誰家牛下崽,我都瞭如指掌。幾年下來,我走遍了伏山每一個居民組,家家戶戶都知道有個獸醫叫“小吳”。圖為我在老鄉家傳授養殖知識。

18歲我在老家蓋起簡易豬舍,開始自己養黑豬當老闆。因為懂獸醫防疫知識,我養的豬病死率很低,經過幾年滾動發展,由家庭圈養逐漸發展為年出欄800頭的小型養豬場。2016年,我創建了生態農業公司,進行植桑養蠶、生態養殖、農特產品購銷和採摘體驗,現有養蠶基地220畝,其它經濟作物200畝,生態養殖基地1處,採摘園1處。圖為我在採桑葉。


2019年10月中旬,養蠶基地要收穫最後一批蠶繭,預計可收繭6000多斤,每斤收購價25元,產值15萬左右。目前蠶繭銷售勢頭好,江蘇等地廠家會來到基地收購。圖為工人在蠶室摘蠶繭。

特色產業蠶桑基地建成之後作為扶貧工廠,吸收村民到基地務工。每天一大早,附近農戶就來到基地開始摘蠶,在基地按農戶摘蠶的斤重付款,每斤1元,一個農戶一天可摘70到80斤,收入7、80元,實現了足不出村就能賺錢。

村民每年從5月到10月都可以來養蠶基地工作,每天干8、9個小時,技術工一天能掙120元,普通工一天能掙80元左右。圖為39歲的李傳海在養蠶基地負責技術管理工作。

村裡的貧困戶也通過採桑葉、喂蠶、摘繭等增加了穩定收入,每戶每年均增加收入7000元以上。38歲的周發矇是一個殘疾人,他患有癲癇,需要常年吃藥,他的父親也有病。周發矇一家三口常年都在我的養殖基地幹活,維持生活,現在全家一年能收入2萬多。圖為周發矇在蠶室收蠶繭。

今年43歲的鐘霞大姐也是貧困戶,她是從貴州嫁過來的。她的丈夫在外地建築工地做泥工,她平時農閒時就在養殖基地幹活掙錢補貼家用。

貧困戶黃道容大媽已經70多歲了,她的雙腿曾經受過傷,每天也拄著雙柺到基地摘繭。

“看看,這串繭個個體大絲密,今年養的蠶又豐收啦!”摘繭的農戶開心的說,這是他見過的最大最好的繭。

2019年我的養蠶基地共計養蠶4批,產繭1、2萬公斤,產值60萬左右。我的農業公司銷售農特產50萬元 ,採摘體驗收入10萬元,目前當地貧困戶有近80人在我的公司打零工。

我的綠色生態項目得到了當地領導的關注和支持,他們經常會來我的養蠶基地調研,鼓勵我大興植桑養蠶,發揮好示範帶頭作用。

每到蠶繭豐收的時節,養蠶基地的農民們抱著收穫的蠶繭高興地合不攏嘴,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故鄉,我的願望是與家鄉共成長,帶領鄉親們早日脫貧致富。攝影/崔友俊 編輯/蘇瑞 更多內容請關注頭條號攝客微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