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二戰中,美國與德國的第一次交戰,戰果如何?

白楊樹下談歷史


很簡單的一句話:美軍是非常善於在失敗的戰鬥中總結經驗,並取得勝利的部隊。


正義先鋒老五214


1942年8月底,隆美爾的非洲軍團經過短暫的休整,向英軍阿拉曼防線發起了新的攻勢。然而,他的快速進攻戰術遭到了英軍的層層阻擊,進攻只進行了4天就草草收兵。原來,新到任的英軍第8集團軍司令蒙哥馬利,是一位陣地戰專家。

他以大縱深的防禦體系化解了隆美爾的戰術,終於贏得了他到非洲的第一場勝仗,成為英國家喻戶曉的英雄。丘吉爾更是迫不及待地要求他乘勢反攻,擴大勝利戰果。但是,隆美爾不僅一次次地“戲弄”他,還讓美軍第一次嚐到了德軍的厲害。

這還要從盟軍準備登陸非洲開始說起。

自美國參戰以來,丘吉爾就極力推崇“先歐後亞”的戰略。然而,他卻利用美軍的實力,來維護英國的權益。於是,就有了“失信於”蘇聯,遲遲不開闢第二戰場;“忽悠”美軍到非洲,確保蘇伊士運河的安全。這就是盟軍的“火炬行動”。

就在蒙哥馬利的大縱深“陣地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只等隆美爾來進攻,不僅可以“抵消”非洲軍團的攻勢,還讓其本就不多的物資儲備消耗殆盡。然而,丘吉爾卻急於讓英軍發起反擊,而且是越早越好。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首先,增強美軍進軍非洲的信心。丘吉爾十分清楚,非洲並不是“先歐後亞”戰略的一部分,他的“私心”讓美軍將領們十分反感。僅憑與羅斯福的“私交”,不足以讓他們對非洲產生多大的興趣,只有一場勝仗,才能讓其覺得“有利可圖”。

其次,改變英軍在盟軍中形象。自二戰爆發以來,英國失去了遠東利益,非洲也一路頹勢,成為美軍同行嘲笑的理由。儘管頂住了隆美爾的攻勢,但不能說明取得了決定性勝利。要想提高英軍威望,就必須趁勢取得一個“像樣”的勝利。

更關鍵的是,作為昔日大英帝國,不能淪為美國的“跟班”。尤其是他主導的“火炬行動”,更要體現出英國的分量和地位,那麼阿拉曼戰役,就是留給英軍表現的最後機會,這是英國人挽回顏面和榮譽的最佳時機。

丘吉爾為了這場勝利,可以說是傾其所有。無論在武器裝備,還是兵力總數,都是德軍的2倍,他希望蒙哥馬利能取得“摧枯拉朽”般的勝利。然而,反攻頭5天,就損失一萬人,依然沒能突破德軍防線。這個“耳光”打過來,頓時火辣辣的。

更有甚者,一場所謂的“勝利”追擊,成了隆美爾的“撤退”教學課。

1942年10月,就在蒙哥馬利久攻不下,人們開始質疑他戰術水平的時候,隆美爾主動撤退了。原來,糟糕的後勤補給讓他徹底地失去了耐性,儘管德、意兩國首腦都不同意撤退,但只剩下24輛坦克的非洲軍團,撤退是唯一的活路。

12天的阿拉曼戰役,英軍大獲全勝,成為北非戰場的轉折點,無數的鮮花和掌聲湧向蒙哥馬利,他成了盟軍的英雄,也是其人生中最“閃亮的”榮耀。但他知道,隆美爾並沒有完全被擊垮,他要趁勝追擊,贏得更多的榮譽。

“要想成為強者,就要打敗強者”。隆美爾成了他登上軍事生涯巔峰的“鋪路石”,他要將一場圍殲非洲軍團的“勝利”追擊戰,變成自己的“個人秀”。然而,他想多了。接下來的戰鬥,非但沒能遂願,而且讓其勝利者的“光環”黯然失色。

此時,大病未愈的隆美爾,一心想著如何將7萬多部隊撤往安全的大後方。他的步驟是:一是,部隊成梯次隊形撤退,靠兩條腿走路的非機械化部隊先行撤離,阻擊部隊以頑強的鬥志遲滯英軍的追擊,甚至以反衝鋒給予對方最大殺傷;

二是,利用工兵部隊,鋪設地雷場。隆美爾知道,對其真正有威脅的不是英軍士兵,而是對方的坦克,只要阻止裝甲部隊,就能安全撤退,埋設地雷成了最好的武器。同時,他要求僅剩的坦克、火炮對陷入雷場的英軍,進行轟擊一番後撤退。

為了“戲弄”蒙哥馬利,隆美爾還“擺出一副決戰的架勢”,就在英軍準備進攻前,部隊悄然撤退。結果,一場“轟轟烈烈”的攻城戰,成為沒有俘虜的空城,白白浪費了大量的炮彈。這樣的勝利,不僅臉上無光,反而遭到同行們的恥笑。

當然,好像“老天爺”也在幫助隆美爾。眼看著蒙哥馬利佈置的“圈套”得逞,一場大雨讓包圍圈漏洞百出;就在沒有燃料的時候,海面上飄過來上千桶汽油。不管怎麼說,非洲軍團幾乎“全須全尾”地撤走,讓蒙哥馬利得到的聲譽,化為烏有。

與此同時,諷刺英軍的美軍將領們,也領教了隆美爾的厲害。

1943年1月,德軍近7萬部隊行程3200公里,經過2個多月的艱苦行軍,到達了突尼斯,顯示了隆美爾卓越的戰術水平,但他一再的違令撤退,被免除了總司令職務。就在等待交接的期間,不甘就此離開的隆美爾,決定狠狠地教訓一下美國人。

隨著盟軍實施登陸非洲的“火炬行動”,美軍在幾乎沒有遇到抵抗的情況下,迅速解決了維希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正向突尼斯進軍。他們在看到蒙哥馬利出盡笑話的同時,大踏步地向前推進,希望通過先攻入突尼斯,表明自己的實力。

但他們沒有想到的是,此時的隆美爾正“憋著一口惡氣”沒地方撒呢。他敏銳地觀察到,“冒進”的美軍第2軍由於缺乏實戰經驗,一個軍拉出了160公里的防線,而且兵力分散,他決定趁此機會將這支美軍殲滅掉。

他投入非洲軍團的先遣隊,以及臨時指揮的第10、21裝甲師,向凱塞林隘口發起突然進攻,一下子將美軍打蒙,毫無還手之力,紛紛丟下武器逃跑,甚至忙著炸燬彈藥庫等設施,隨時放棄駐守的塔萊鎮。這就是“凱塞林山口戰役”。

由於其他德軍部隊不配合,隆美爾進攻4天后撤退。美軍第2軍遭到重創,陣亡300人,4000人成為俘虜,損失坦克260輛,徹底沒了當初的囂張氣焰。他就是要通過這場勝利告訴英、美兩軍,撤退後的德軍依然有強大的戰鬥力和高昂的士氣。

首次與德軍作戰的美軍,被打的“丟盔棄甲”,讓艾森豪威爾等人羞愧難當,他派巴頓到第2軍,經過11天的整頓,恢復了該軍的士氣和戰鬥力。當然,巴頓也十分渴望能與隆美爾交一次手,但造物弄人,兩人始終沒有在戰場上“碰面”。

眼看大勢已去,隆美爾做了最後努力,希望將長達740公里的防禦線,縮短為170公里,但遭到了拒絕。再加上日益匱乏的物資、彈藥,以及怎麼看都不順眼的意大利人,他在一次反攻無果後,決定以看病為由,離開了非洲,再也沒有回來。

如果巴頓和隆美爾交手,誰的勝算更大?歡迎留言和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隆美爾傳》、《步兵攻擊》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白楊樹下談歷史


第一次交手:

陸軍:1943年2月18日凱塞林山口戰役,前期因指揮混亂和坦克差距,盟軍的防線被隆美爾元帥指揮的德軍迅速突破,但在後期隨著盟軍空軍優勢和物資優勢的發揮,德軍被迫又撤回到了突尼斯,至此非洲軍團的結局註定。

海軍:在德國對美宣戰前,大概41年7月份,美國就宣佈對靠近美商船的德國潛艇將採取攻擊措施,所以大概就是在這期間第一次發生了兩國的海軍戰鬥。


打醉拳的貓


二戰時凱賽林溢口戰役是在突尼斯國界裡發生;由德軍隆美爾將軍率領的重型坦克師攻擊了美軍輕裝甲部隊,戰場優勢明顯在德軍這邊,美軍全線潰敗……德軍虎式坦克所向披靡,銳不可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