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老重慶人的榮光!傳奇"望江廠"的今昔,瞭解一下

“建設的槍,長電的彈

空壓廠的坦克,望江廠的炮……“


老重慶人說起這些

哪個不神采飛揚

內心充滿著自豪和榮光


在江北區郭家沱轄區

有這樣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地方


人 稱 “ 望 江 廠 ”


老重慶人的榮光!傳奇

望江老鐵橋

老重慶人的榮光!傳奇

望江公司

老重慶人的榮光!傳奇

銅鑼峽抗戰兵工廠舊址


老重慶人的榮光!傳奇

一九三三年成立於廣東省清遠縣

距今已有七十多年曆史

抗日戰爭時內遷重慶


其生產的火炮威名遠揚

在抗日戰爭、抗美援朝

抗美援越戰爭中立下了不朽功

尤其是在巖洞中製造大炮的經歷更是讓人驚歎


老重慶人的榮光!傳奇


戰局失利 從廣州急遷重慶


老重慶人的榮光!傳奇

▲老廠房


拂去歲月的塵埃,重慶望江工業有限公司有著輝煌的歷史。


望江的前身為廣東第二兵工廠,簡稱粵二廠,是廣東地方軍閥陳濟棠委託萊茵炮廠籌辦的一個制炮廠,位於廣州附近的清遠縣潖江口。


1936 年尚未全面投產,陳濟棠就被蔣介石打垮,11月,南京政府軍政部兵工署派員接收了該廠。由於它是全國唯一的火炮製造廠,兵工署非常重視。抗戰初期戰局不利,東南淪陷,沿海告急。1937年7月27日,廣東第二兵工廠首次曹日本飛機轟炸,在後來的3個月裡,日機多次進行轟炸。


為了保存國防兵工生產實力,1938年春粵二廠奉命遷往重慶。在廣東,遷建隊將機器設備緊急裝車,工具一件不留。剛搬遷不久,原廠址即被日軍飛機炸燬。


老重慶人的榮光!傳奇


▲老醤園遺址


在1938年底上報兵工署的《第50工廠遷渝經過及現在設施報告書》,記述了該廠拆遷情況。這次搬遷計劃周密,分設聯絡處、通訊處,先將物資從廣州通過粵漢鐵路運到湖南株洲,再通過船隻改走水路,經洞庭湖水系進入長江,於年底前到達重慶,歷時數月。原粵二廠的技師和熟練技工600餘人,也響應抗戰號召移居重慶。


重慶這邊,工務處在長江下游銅鑼峽外郭家沱山溝,劈山平地建廠。戰時物力艱難,基建因陋就簡,就地取材。主要廠房為磚木結構,鋼樑少。員工宿舍大多以磚柱為支撐,以竹片、木片外塗三合土為牆面。短短兩三個月,荒山野嶺裡出現了成排建築。機器陸續運到江邊,沒有起重設備,全靠滑輪、槓桿等原始工具,用人工搬上半山腰。


兵工署行文,搬遷到重慶的粵二廠按兵工廠序列,改名為第50兵工廠。廠內生產單位按產品種類劃分,分別成立了制炮所製造火炮,彈甲所製造炮彈,引信所製造引信,火工所負責裝填火藥。還有工具所、鑄工所、鍛工所、木工所等幾個輔助單位。為加強50廠的科技實力,兵工署下令將從南京白水橋遷渝的兵工研究所主要部門劃歸50廠。


臨危受命 工人晝夜加班製造大炮


老重慶人的榮光!傳奇

▲銅鑼峽抗戰兵工廠內部


日軍還在繼續推進,1938年10月攻佔武漢,窺視宜昌,前方戰區急需火炮,告急電接連不斷。當務之急,唯一的火炮廠50廠必須儘快生產火炮。


通過軍政部發文,在全國各地軍械庫蒐集到一批早已廢棄的150毫米重迫擊炮炮管, 50廠據此設計了一種153毫米重迫擊炮,炮架帶有緩衝裝置,比較新式。前後生產了100 多門,並設計了新的迫擊炮彈。1938年5月,50廠派工務處長李式白、技師王運豐去德國,訂購生產100門37毫米戰車防禦炮所需材料及補充機具。1941年春第一門樣炮告成,試驗合格,經技術骨幹攻關改進,共製造了100門三七炮。


1941年夏,50廠奉命試製60毫米迫擊炮,廠長雄親自擔綱,帶領由專家組成的設計組,參照法國布朗特式迫擊炮全套設計圖樣,自制樣板工具,同年秋試製成功,為國軍克敵利器。1942 年7月批量生產,月產l00門。


炮彈方面,50廠先後設計製造75毫米野炮彈、三八式野炮彈、十年式及克式山炮彈,以及150毫米迫擊炮彈等。又將成都技工學校改為分廠,專造60毫米迫擊炮彈。


老重慶人的榮光!傳奇


▲老廠的機械生產車間


1942年日軍入侵緬甸,切斷了中國對外通道滇緬公路,外國器材斷絕。50廠依靠回收損壞炮具和國產鋼材,繼續製造60毫米迫擊炮。在1940年到1942年的宜棗戰役、中條山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第一次緬甸戰役中,50 廠生產的153毫米重迫擊炮、37毫米戰車防禦炮、60毫米小型迫擊炮,都給日軍造成了較大傷亡。日軍根據情報判定,中國在抗戰前和抗戰初期進口的德國、蘇聯、英國火炮已基本被摧毀,不可能得到補充。他們做夢也沒有料到,在重慶還有一個50廠,死對頭。而且,遷到重慶的第21廠、第10廠,也能夠製造火炮。


兵工署長俞大維重視50廠,多次到廠視察,表彰技師和員工。有一次他還陪同美國、英國武官到50廠考察。外國武官見到中國兵工員工在如此艱苦條件下晝夜加班生產,無不誇讚。


鑿壁挖洞 山洞裡造出4000門火炮


老重慶人的榮光!傳奇

▲老廠的機械生產車間


1939年,日機開始對重慶實施大轟炸,地處鐵山坪、石馬崗兩座山脊的谷地,易於隱蔽,更有長江切割銅鑼山脈而形成的銅鑼峽谷。50兵工廠從當年到1941年,在銅鑼峽北岸峭壁下, 一字型開挖22個長方形山洞,將瞄準器等精密儀器車間、材料庫房遷入洞中,同時作為生產車間,堪稱抗戰期間興建的最大山洞群落。


抗日戰爭時期,第五十兵工廠生產出37毫米戰防炮、75毫米野戰炮、75毫米榴彈炮、105毫米輕便野戰榴彈炮、60毫米迫擊炮等3499門;修造出150毫米迫擊炮、75毫米山炮等291門;生產出各種炮彈近30萬發。


1941年10月,引信所所長劉天威發明的“國防利器”“天威引信”,給炮彈裝上了“眼睛”,在第3次長沙會戰中,對日軍步兵和裝甲戰車給予了毀滅性的打擊,為贏得抗戰勝利做出了重要貢獻。


老重慶人的榮光!傳奇


▲老廠的機械生產車間


《中國工人》雜誌報道:“我們試遊江畔,便覺得人煙驟增,機聲聒耳。看見數百家內遷工廠,正在平地建造。有的正在開工製造,其奮發努力,猶如前方戰士在戰場。”文內所謂的數百家內遷工廠,自然包括50廠。50廠的員工縱然沒有投身疆場,直接殺敵,卻做了非常重要的事情——為國家民族鍛造利劍。作為戰時中國的重型武器廠,員工們以服務抗戰為第一要義,以報效祖國為宗旨,以奮發圖強為動力,為中國戰場提供了4000門火炮。50廠以其卓越實績,在中國近現代兵器工業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解放後,中央軍委將原國民黨政府第五十兵工廠重新更名。1957年啟用第二廠名:國營望江機器廠。1992年又改為重慶望江機器製造總廠,現為重慶望江工業有限公司,老重慶人稱為“望江”。


此後,“望江”先後在解放西藏、抗美援朝期間先做出巨大貢獻。 “望江”生產的1965年式雙37毫米高炮在抗美援越戰場上曾創造了一次戰鬥擊落美機18架的戰績。1999年以來,望江人生產的末端高空防禦牽引和自行火炮先後參加過國慶50週年閱兵、“9.3”反法西勝利70週年閱兵和建軍90週年大閱兵……


時光停住腳步 老建築充滿傳奇色彩


老重慶人的榮光!傳奇


▲望江躉船


“望江廠”的遷入,為當地居民生活帶來巨大改變。當地人第一次見到汽車,當時從廣東帶來的4臺柴油發電機,每臺可發電250千瓦,被從來沒見過電燈的山民稱為“小太陽”。


50廠員工常年保持在4000人左右,員工、家屬總數起碼有2 萬多人。其中既有江浙人、廣東人、東北人,也有云南、貴州、四川和重慶本地人。江浙味、廣東味和本地江湖小飯館應運而生,茶館一直開張到江邊,銀行、郵電局、商店、子弟學校遍佈在廠區外,形成一個欣欣向榮的集鎮,比江北縣城還鬧熱。


老工人趙師傅回憶說,從前廠裡一個車間就有幾百人,三班倒,加班加點是常事,有時甚至一天上班10小時到12個小時。工人們知道是為了保家衛國,從無怨言。50廠勞保福利好,發工資那天,郭家沱的飯鋪、酒館人聲鼎沸,座上人常滿,杯中酒不空。50廠的職工最牛氣,附近山鄉的漂亮姑娘,都想嫁給廠裡的人。若是遇上廠裡招工,滿街都是從四鄉趕來的壯勞力,排成一條不見頭尾的長龍。


也因此,望江廠的廠區建築保留著豐富的時代印記。最具代表的當屬“眷子號”了。人字頂、青瓦青磚、兩層樓、二樓木質樓梯木地板,有專家宿舍樓,紅磚宿舍樓,平頂加拱型宿舍樓,青磚宿舍樓,平房……


老重慶人的榮光!傳奇

▲江邊納涼


從自力村的眷1號開始一直延伸到大溪二村,沿馬路北側排列而建,形成一道頗具民國風格的風景線。它是望江廠最老的職工家眷住所,每個房間約15平方米,沒有衛生間,建築的兩頭是廚房,兩家人共用一間廚房。現在“眷子號”已被列入文物受到政府的保護,這種規模和特色在國內也罕見。


球場壩是舊時望江廠文娛活動及商貿中心。這裡有廠俱樂部管理的電影院兼劇場,旁邊還有一系列商鋪,百貨商店,澡堂,洗衣店,餐廳,照相館等,特別是那個“糖果門市部”給當地人童年留下多少難忘的記憶,現在房子還在且基本還保持原來的格局。


老重慶人的榮光!傳奇

▲老商業街


獨具時代特色的歷史建築群,吸引了張一白等眾多知名導演的目光。《蕎麥瘋長》《歲月》《潮起兩江》《受益人》《重生》……不少電影電視攝製組紛紛慕名而來,尋找天然的90年代重慶拍攝場地。郭家沱先後接待了文藝、動作、軍旅等多種電影的拍攝,備受青睞。未來街道將深挖地區文化資源,努力打造影視產業發展。


老重慶人的榮光!傳奇


▲老民房


現在的望江廠

在郭家沱街道和望江公司的共同努力下

已發展成了有4萬常住人口

風景秀麗,空氣清新的江邊小鎮


通過望江人的不斷努力

望江廠豐富而深厚的軍工歷史文化底蘊

也被越來越多人瞭解和關注

這顆歷史的遺珠

也必將在渝州大地上閃爍出更絢爛的光芒



編輯 謝映東|記者 趙倩 攝影 賀終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