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傷寒論》中張仲景為什麼對病症的原因沒有過多的分析,而著重說了症和方?

傷寒之我見


原因是用的分類歸納。所以判斷原因極快。這是中醫救急的體現,是高效的。

這樣,把施治的任務加重了。

施治就是一系列更為複雜與個性化的區分,這是第二層級的個體特性的信息收集,最終體現在中藥的配伍與量上的增減。

所以,以定根(判別病類),到分枝(對個體的再判斷),到施治(複雜的藥方)。最後隨病程、病勢調節藥方(培元)。達到康復。


凌戰天


傷寒論是張仲景在《素問·熱論》六經分證的基礎上,結合傷寒病的病變特點,以六經為綱,將外感熱病的發病過程,劃分為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六類病證,來進行辯證論冶。六經可分為三陽病(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和三陰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兩大類都是前聖人紿病的準繩標準。

它的症狀原因也寫得很明確,如果深入其內容也有很深奧,傷寒門中篇舉例了很多病證、譯按。如太陽經病由腠理蔬松,風邪犯衛,營衛不和所致。衛陽與邪氣相爭,則發熱,風性開洩,使腠理蔬松,營陰不能內守則汗出,惡風。太陽經脈上額交巔,絡腦下項,挾脊抵腰。風邪入侵,經氣不舒,阻滯津液的運行,經脈失其濡養,則項背強急。脈浮緩主表虛。

又如太陰病證原因,脾虛失運,中陽不振,致寒溼內停,氣機鬱滯,故腹滿時痛,食慾不振;脾氣不升,寒溼下注則腹瀉;胃氣不降,濁氣上逆則嘔吐。有陽虛不能溫煦體表肢體,故四肢厥冷。心腎虛衰,陽氣不振氣血不足,致精神萎靡,睏倦欲寐。陰寒內盛,故口不渴。亦有因腎陽虛,不能化氣生津,或下利甚損傷津液而致口竭,但以喜熱飲,飲量不多為特點。小便清長。這些都是傷寒論其中一小點症的原因吧。


鄉村牛兄


中醫理論基礎是陰陽五行,黃帝內經裡也有大量的運氣學論述,有六經體系的痕跡。

陰陽五行、五運六氣,根子上都涉及到五行相生相剋。張仲景在傷寒論的序言裡寫道:

“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採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雖未能盡愈諸病,庶可以見病知源,若能尋餘所集,思過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臟,經絡腑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農、黃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

而在《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篇第七十四里,還有這樣一段話,

“岐伯曰:審察病機,無失氣宜,此之謂也。

   帝曰:願聞病機何如?

    岐伯曰: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諸寒收引,皆屬於腎。

    諸氣膹鬱,皆屬於肺。

    諸溼腫滿,皆屬於脾。

    諸熱瞀瘈,皆屬於火。

    諸痛癢瘡,皆屬於心。

    諸厥固洩,皆屬於下。

    諸痿喘嘔,皆屬於上。

    諸禁鼓慄,如喪神守,皆屬於火。

    諸痙項強,皆屬於溼。

    諸逆衝上,皆屬於火。

    諸脹腹大,皆屬於熱。

    諸燥狂越,皆屬於火。

    諸暴強直,皆屬於風。

    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於熱。

    諸病胕腫,疼酸驚駭,皆屬於火。

    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於熱。

    諸病水液,澄徹清冷,皆屬於寒。

    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於熱。

    故大要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有者求之,無者求之,盛者責之,虛者責之,必先五勝,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此之謂也。”

也就是說,中醫看病,主要在掌握病機,實際上病機都是在陰陽五行裡。

這也就是張仲景的傷寒論,為什麼只談六經,然後就是症與方了。

病機不離六氣,外加疾病表現,已經可以下藥了!

實際上就是說,病機已經告訴了你發病的位置,病症表現進一步說明疾病的細節。對於大醫,這些信息已經足夠了。

張仲景是很好的掌握了中醫之根本的,所以他成為了中醫的醫聖。

現在只是,他明白的陰陽五行、中醫根基,後世很多人不明白,到了現代許多人甚至無法理解,才出現了中醫傳承上的問題。


踏雪無痕5141815


因為他沒有這個能力。相信國家打仗先佔卜、河澇把女孩子扔河裡“給河伯娶婦”的年代誕生的中醫技術水平能比肩現代醫學的人,是國賊。


霞灣號


本人愚見:

本人在學習研究中醫的時候,經常聽老師說過這樣一句話:一方能治百病,卻不能治百人。什麼意思呢?就是每個人生病的病因是不同,即使是同一種病,但在不同人的身上表現出不同的症狀,也就是一人一因。所以中醫理論的核心是:辯證。中醫理論是一個完整的整體,五行相生相剋理論和八綱辯證無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甚至同一種病就會出現“千人千方”的情況,然後,中醫理論又是統一的,藥方的配伍又把個人身體所有病症統一於一方治療,所以大病都是複方治療,很少出現單方。我想張仲景在行醫過程中,他沒時間沒精力這根本不可能去詳述記錄每個病人的病因成形,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去完善各個名方的基礎配方和適應的症狀。


佇顏空間


《傷寒論》裡的條文敘述的多是病症,然後是方藥,簡潔樸實,症藥相對。是古人對治病經驗的總結。沒有過多的“為什麼”的原因,這就是為什麼要背誦《傷寒論》裡條文的原因。正所謂“有是症,用是藥”。這是最簡單的學習《傷寒論》的方法。

之所以《傷寒論》裡的沒有對病症和方藥做詳細地解說,一是以治病為根本,二是那時古人書寫文字沒有像現在這麼方便,文字都是刻在竹簡上,“惜字如金”,三是張仲景只是把自己的治病經驗和前人的治病經驗收集起來“集大成”,加以編撰。

後人,多“引經據典”的“肆意”發揮,加以解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於是就形成了許多“傷寒大家”。當然其中不乏有正確的見解。

有人會問,為什麼《傷寒論》裡的藥方用起來沒有效?那是因為方症辯證不對。只要方症相對應正確,無論是經方還是時方,都會效如桴鼓,一劑知,二劑已。😂😜

畢竟《傷寒論》年代已久,古文條文簡潔,沒有過多的解釋,理解起來容易產生異意。


為生命祈禱74818844


中醫最大的失敗是拿著老祖宗的東西一直延用,把祖宗的東西奉為經典,而沒有那麼一個人站出來青出於藍勝於藍去發展中醫,去更好的完善中醫,時間長了很多東西就斷檔了,如果每個時期中醫都有新的發展,中醫肯定不像現在這樣仍不被世界認可。中醫是有用的,但是現在太多的人本事不咋地,可打著中醫的幌子牛逼吹的震天響,把中醫坑害了。


用戶52761539027


這得從《黃帝內經》談起。《黃帝內經》之所以被稱為中醫的頂級之作。很少術醫或稱之為葯醫的中醫能真正意義上理解。尤其是現代中醫。這也是中醫逐步被西醫化所造成。更別說在其中找到真正的錯誤存在。當然、有人也批中醫的理論屬於糟粕、偽科學。難道就拿醫院(西醫),在很多疾病方面或是康復方面為什麼西醫會推薦給你看中醫呢?往往收到的效果也不錯?這是為什麼呢?這隻能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西醫在這一方面確實已經達到了他說認為的最好程度。再無向前一步的或是治癒的可能。所以、對於一般負責任的醫生。往往會推薦給你另一種治療方式。這也是中醫好過西醫的一些證據。這裡並沒有貶低西醫含義。只是各有所長的表現而已。《黃帝內經》之所以叫內經,這是古先賢對人體最早的認識、最大程度的認知、也是反應了古先賢最真實的對人體的理解和認知。所以我說它是古先賢對人體研究的最早的成果(那時可並沒有核磁共振、X光等等手段)。而這個成果確實早在幾千年就達到了這種程度。甚至、就是現在的西方醫學還沒達到這麼深刻的認知。之所以、《黃帝內經》被稱為內經的關鍵所在。而中醫之所以再無關鍵性著作。也是《黃帝內經》皆是道醫所著。就憑現在的中醫怎麼可能理解的了道醫這個層次上的智慧?這也是先代中醫無法真正理解中醫真正意義上中醫的經義的主要原因。更不用說找出其中的錯誤之處。有人會說,西醫可以核磁共振、拍片等等手段。能看的見摸得到,中醫行嗎?但是、你有沒有想過?中國古先賢,在幾千年前就能搞明白這些東西是為什麼?在怎麼看或是觀察,也只是瞭解臟腑得姿態和運動規律。你能感知到臟腑得感受嗎?你知道內部神經、經絡、氣血運行的軌跡嗎?這些都不是西醫所能瞭解到的東西。但是古先賢卻能真實感知的到。並知道他們之間的關係。這就是我為什麼常說:西醫是一種粗淺的表象醫學,中醫是精微的醫學。也是我常說的:中醫醫學體系,是最符合人體的醫學體系。說到這些,不要說一般老百姓。就是中醫尤其以科班畢業院校的學生都不認可。在政府的支持下,這些正確的東西反而被定為了迷信或是糟粕。就以一個行醫證就滅絕了真正的中醫。還談何發展?如果我說:道醫是中醫開創者,亦是中醫深化發展的科研人才。又會幾人相信?但是、很不幸的告訴你。這是真的。

說到為什麼張仲景不談理論。道醫、談出的理論又有幾人能達到那種境界和理解能力?就拿一個陰陽五行理論來說。有幾人認為這個理論是個框架性理論?而這個理論是對應著無時不在變化的人體?所以這個理論亦是活的理論,而不是固定下來得定論?這也是中醫符合天道變化的一個理論。更符合人體的變化。這也是中醫為什麼更貼近人體的一個證例。當然這也是中醫的高明之處。但是令人痛心的是,一幫蠢才在無時無刻批判?顯示你的無知和愚蠢嗎?是砸了你的飯碗嗎?這也是為什麼:道德不能近聖者,智慧不能近神者。不能為醫說辭的解釋。

我是道醫,研究人體、中醫基礎醫學、中醫基礎醫學構架、疑難雜症、治療、康復二十多年。諮詢、交流、驗證皆可,一路從實踐中走來。有自己一套理論皆有幾例或是數百例的痊癒者來佐證其理論的正確。

河北省泊頭市渡生堂(宣)


綻放的生命310


德不近聖者、智不近仙者不能為醫,古賢早有定論。中醫博大精深,對學醫之人要求嚴苛"一手好字,二會雙簧,三指按脈,四季衣裳",高度而準確地概括了一個有學養的中醫應該具備的四個條件。 一手好字:要求有一定的書法功底,書寫工整,也就是說要有紮實的文字和國學(四書五經)功底,並有書法功力。因為古代醫書沒有這些文化基礎是很難理解其高深的醫學理論的,即所謂“醫家出自儒家”。二會雙簧:醫學要背的東西多之又多,諸如湯頭歌決、藥性賦、脈決……等等,都要求倒背如流,象演雙簧一樣。三指按脈:脈診在四診中是比較抽象難懂的,初學者很難把握,“望聞問切”,脈診雖然排在最後,但是是診病最為直接的認知,對疾病的診斷至關重要,同時也由於其變化極其複雜多樣,且無以照搬,往往能反映出中醫的診斷經驗多少和水平高低。四季衣裳:是指診病和開方時要審時度勢,靈活運用,根據病人體質的強弱、性別、病發的階段、春夏秋冬不同時令的特點而綜合靈活處方用藥,並根據病情發展隨時調整用藥及配伍。

當今,學醫群體本身具備其基礎條件者可謂鳳毛麟角。二是中醫老師或醫師其醫學理論水平與實際能力堪為師者寥寥無幾。三是學風世風眾所周知的現狀。諸多因素無一合格,其水平如大家所見便自在情理之中了。

這樣說來,當今之中醫對張仲景《傷寒論》的理解,充其量也就是一知半解了。

基於上述,所提出的為什麼的問題本身就是問題,亦或本身根本就不是問題。


輞川逸樵


傷寒病是一切外感病的總稱,“傷寒”二字就包含著病因。張仲景在傷寒病錯綜複雜的症狀中,通過辨證分析,歸納為六個症型,即傷寒的六經辨證。三陽經代表著熱病,三陰經代表著寒症。六經病作為提綱,也包含著病因。倒如太陽病,作為太陽病的提綱,它代表著病因病機,也代表著熱病發展的初級階段,就沒有必要再去談病因。

在六經病中,每一個病作為提綱,逐重敘述了提綱下的脈證,方藥,以及疾病的發展與轉歸,預後的好壞等。掌握了傷寒病的發展規律。在傷寒病的各個階段進行辯證,審證,論治,立法,用藥等一系列的辨證論治方法,為祖國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