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疫情後,城市和農村人居理念會發生根本性“革命”

此次疫情後,城市和農村人居理念會發生根本性“革命”


大難必大治,大治必有大變革。

2020年一場前所未有的世界級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是我國建國以來遭遇的最嚴重的、範圍最廣、傳播速度最快的公共衛生事件。且是發生在我國正處於“去槓桿”“產業升級”“社會轉型”的十字路口,不但會促使我們的政策、產業發生根本性變革,且也必然衝擊我們固有的思想體系、認知觀念和行為範式,還將重整我們的人居理念系統和行為系統。

一、城市究竟是“大”還是“小”好?

城市究竟是“大”還是“小”一直是學界、政界討論課題。大城市便於公共資源集中配置和高效利用,“城市大、人口多、發展快”,經濟效益很快就能體現政績。這些要素一直衝擊人們的神經,並努力沿著這一方向發展。但也有認為城市過大反而不利於管控的觀點。

據統計,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日本東京人口已達3700萬,重慶3075萬,我國2019年人口上千萬的就有16座。城市如此發展,這與摩根士丹利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2007年的主張不謀而合。他認為,中國應當建立多達20座5000萬人以上的超大城市。他的理由是:人口的集中帶來規模經濟效應,實現廣泛勞動分工,使得就業機會、人均收入比中小城市高。且垃圾處理和城市汙染等都能得到集中有效的處理,從而緩解環境惡化。但一些城市研究專家卻認為,一座城市人口的最佳規模,介於200萬-500萬之間,也是最符合規模經濟的。

這次疫情核心區在武漢爆發,也是一座1600多萬人口的超大城市。疫情的出現,再次給城市“大”與“小”提出了真正的,不僅僅只是討論而是直接選擇實施並落在實處的時代命題。


此次疫情後,城市和農村人居理念會發生根本性“革命”


二、疫情促使人們思考“人居公共資源”

  疫情突襲,直接對我們的產業經濟、社會規則及人居公共資源產生巨大沖擊,尤其是對人居周邊環境、公共醫療資源配置的思考,不斷衝擊人們的神經和觀念。長期以來,人們均以“城市中心價值論”為人居選擇的“頭條”,但隨著疫情襲擊,“城市中心價值論”雖崴然不動,大量農村人湧向城市,從村裡到鎮裡,從鄉鎮到縣城,從縣城到省會城市,從省會到一二三線城市,甚至直接跳級,這一度讓“中心城市”不堪負荷,於是才有城市擴容,“城市副中心”“衛星城市”等概念如雨後春筍,破土而出。其熱度一度不下明星。根據麥肯錫諮詢公司,過去三十年,城市建設飛速,推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短時間內越來越多人口湧向城市,現在全國約一半人口居住在城市,一些大城市人口超千萬人。城市居民開始思考生活質量,城市越來越擁擠,人口越來越多,環境汙染與交通擁堵。城市不斷向周圍擴展蔓延。

但隨著這次疫情的出現,人們對其自身的認知,已發生了本質性的改變。就其內在而言,小區環境、戶型大小、公共配套等已然成了關注的焦點;此外部,小區附近教育資源不再一家獨大,關注公共醫療保障獲得巨大提升。人居公共資源的有效配置,已發生了根本性異變。


此次疫情後,城市和農村人居理念會發生根本性“革命”


三、人居理念的時代衝擊與變遷

“孟母三遷”,一般意義上人們只認為是為了教育。但在時代變革中,足足有了三千多歲的這句話,早已注入了新內涵:城市作為一種物質形態,其規劃得好不好、合不合理、周圍環境,教育、醫療等資源配套,能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遊憩和交通等要素,均已成為其新內涵。

無疑,城市化給我們工業化、現代化和信息化作出了不朽貢獻。也深度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範式,以及人們的人居理念。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斯蒂格利茨所說:“中國的城市化與美國的高科技發展將是深刻影響21世紀人類發展的兩大主題。”從此看出,從改革開放伊始,經濟基礎直接改變人居理念。並引來無數專家學者的研究與探索。如對理想人居環境模式、城市人居環境、社區人居環境、小城鎮人居環境、古城鎮人居環境和人居環境評價等的探索研究,並引領著城市發展緊緊圍繞規劃——建築——園林"三位一體"、人與自然協調、人本主義趨向、重視傳統思想體系、應用高新技術、科學與藝術融合。.

這直接導致我國城市化步入了大發展快車道。從2000左右開始,我國城市化就呈現了史上最大的土地開發、城市擴容、人員遷徙,給我國城市化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和進步,同時也出現了“中心城市論”“城市群論”等人居理念。並引領人們“居住在最發達的城市”成了時代最強音。因為,最發達城市,就意味著教育、經濟、交通等公共資源的集中,人居福利就能實現最大化。但隨著2020新冠病毒疫情的發生,這些觀念,將發生歷史性改變。


此次疫情後,城市和農村人居理念會發生根本性“革命”


四、疫情下城市人居理念的“衝擊”與“變革”

衝擊來源於外部環境的改變,而變革,則是因為順應這種改變的改變。在一輕衝擊下,人們對城市的認知、情感、需求,已然提上了“再認識”日程。有以下幾點思考。

01.城市中心論的潰敗

威·柯珀說過一句話:“城市是各種行業的中心。”沒錯,這也是人們選擇城市的原動力。同樣,《世界是和平的》作者托馬斯•弗裡德曼也直言不諱:“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取決於四個要素:基礎設施、教育、政府和好的環境,而中國在前三個方面做得很好,不過環境是個災難。

雖這句話有誇大其詞的嫌疑,但多少說明了我們在城市化道路上依然還有很大提升空間。如果沒有這次疫情發生,或許我們的城市化會創造更多奇蹟,但可惜的是,我國城市剛起步不久,就遇到了這場核原子一樣的巨大沖擊波。

這次疫情中,病毒傳播迅速、交通阻斷、社會恐慌、小區關閉,人們蝸居在家中,就是一座座小小的孤島。“從門到窗是七步”“從窗到門也是七步”,這樣的人居無異於“坐牢”,由此不得不促使人們改變此前覺得幸福得像花兒一樣的人居觀念。這會直接導致我們當前崇尚的“城市中心論”的迅速潰敗,新城市觀不但會提上政府決策部門的案牘,也會成為人們思想行為的著力點。

02.城市孤獨的破解迫在眉睫

城市是最熱鬧的,但城市卻是最孤獨的。因要求土地高效利用,城市人居房屋不得不摒棄鄉野“接地氣”的自然佈局。且城市人口均來自四面八方,人們互不招呼,彼此陌生,甚至彼此不信任,所以城市的確是孤獨的。對此,安妮寶貝也慨嘆:“城市愈大,就愈感到孤獨。而平淡無奇的城市,是一面平靜的湖水,輕輕淹沒期求。”這次疫情尤其較為突出,人們足不出戶,只能丈夫看著妻子,妻子看著丈夫,一家人彼此相看,紛紛發出“孤獨與寂寞遙遙相望,卻人道是,何處才是快樂的家”的哀嘆。由此,城市孤獨症也必將成為人們從新審視的問題。

03.城市更需要“天人合一”

對人居環境的再認識、再考究、再選擇,必將成為人們選擇人居的重點。本次疫情基本認同發源與武漢華南海鮮市場,這是一個距離居民區、鐵路交通距離較近的一個民生服務市場,可就是這樣的一個民生服務市場,爆發了全人類的公共衛生危機。由此,人們已經認識到人居環境的重要性,比如城市規劃和城市佈局的合理性等,一如貝聿銘所說:“對於一個城市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建築,而是規劃。”帕特里克認為的:“城市必須不再像墨跡、油漬那樣蔓延,一旦發展,他們要像花兒那樣呈星狀開放,在金色的光芒間交替著綠葉。”  還有咱王陽明先生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等,再次成為人們反思的要點,也必將促使人們行為意識發生根本性改變。

05.社區榮耀就是我的“王者”

本次疫情一個重要層面就是社區治理。在武漢重災區,社區的得力幫助與協調,成為人們第一時間的“救命稻草”,因為涉及面十分廣泛,涉及人數千萬餘,在醫療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大面積爆發疫情,且突然間“網格化管理”,社區就是居民的“王者”——一切都要由社區說了算。社區的功用與地位空前上升。因為,一旦得病,你還得由社區逐級上報並獲得醫療資源;即使不得病,你的行為範式也得由社區統一規範,並還要絕對遵從。

此時,社區也如伯德格所說:“社區由彼此聯繫、具有共同利益或紐帶,具有共同地域的一群人所組成。”說明居民已經和社區形成了命運共同體。凱文•林奇卻倒出了他們的心聲:“每一個社區都應該是一個單獨的社會,儘可能地自治。”這就對人們提出一個新領地:“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社區及其社區群體?”

06.“評價一座城市,要看它擁有多少書店”

俄國藝術家、鋼琴師魯賓斯坦說道:“評價一座城市,要看它擁有多少書店。”咋一聽上去,還頗具浪漫情調,但這句話還不僅如此,它道出的是人們對城市生活、城市設施配套的基本願望和要求——一座城市除了滿足物質需求外,更重要的是能滿足精神需求。因此,疫情過後,人們會慎重對待諸如小區環境之外的配套,包括地段、人文環境、健身館、文化館等文體設施。甚至於,如果城市不能提供謝謝元素,相當一部分人隨著經濟能力的提升,還會趨向於別墅、洋房等改善性需求,以便自己打造,以滿足自身需求。

07.“智慧城市”元素需求與“植入”

“智慧元素”得以全面提升。本次疫情,以家庭為單位,或者說以住房為單位,均被隔離成“孤島”,人們認識世界、瞭解世界、獲得為界信息,均只能通過信息技術。因此,疫情後,人們對智慧城市的需求更甚,公共資源配置也將趨同於這一趨勢。“雲生活”“雲服務”“雲辦公”“雲世界”等新方式將得到廣泛普及,甚至還有家庭式的“雲生態”需求,比如空氣淨化、水淨化等;此外,人們的衣食住行也將打上“智慧城市”“智慧生活”的新標籤,以此推進社會文明、居家文明和商業文明的共同進步。


此次疫情後,城市和農村人居理念會發生根本性“革命”


五、對農村人居理念受到的衝擊

農村是淨土,這是當前我國發展到第二大經濟體的基本共識。因為,發展的伴生物“汙染”,這是人類工業化必須付出的代價。儘管這次疫情農村也受到了廣泛波及,但這種波及,於農村而言,恰恰將其更深入地推入人們視野,使人們在原本基本忽略的時候,再次認識倒農村的真正價值。因為此時此刻,農村是最安全的,地大物博,地廣人稀,空氣新鮮,山川秀麗,且“隔離就隔離”,“隔離了也接地氣。”一如《禮記•樂記》說的那樣:“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本次疫情的爆發,使我國廣大農村除了“天地之和”外,更多的是“天地之序也”。不但使農村人有了史上最矚目的榮耀,且還直接將“城市文明”拍得無比灰暗。農村人居價值逐漸凸顯。


此次疫情後,城市和農村人居理念會發生根本性“革命”


六、農村人居環境提上議事日程

事實上,農村人居環境也在發生著本質變化。“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實際上黨和國家早就提上了議事日程。本次疫情爆發,直接將農村環境建設、衛生建設提到一個從未有過的高度。如為達到預防疫情傳播的目的,對農村垃圾整治、廁所建設、文明的生活方式、不隨地吐痰、家畜家禽管理等公共資源的配置,將極大地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且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副司長何斌及公開表示過:“目前正在組織各地紮實推進。一是深入開展村莊清潔行動。二是紮實推進農村廁所革命。三是全面加強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四是著力引導農民養成衛生習慣。充分說明,農村人居環境將發生巨大變化,使“城市文明”的習慣在鄉村“生根發芽”,重塑鄉村人居形象。


此次疫情後,城市和農村人居理念會發生根本性“革命”


七、“城市到農村”將成新風尚

不要忘記,相比起數千年的農村文明,人類的城市文明只有短短200多年的歷史,中國城市化的歷史更短。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本人或我們不遠的祖先都來自農村。本次疫情爆發,使我們再次尋思自己“根”在哪裡的問題。阿根廷當代作家貝爾納多·科爾頓說過:“你要想出名而不願瞭解世界,就居住在鄉村。”這位同志道出了農村閉塞、孤陋寡聞的現實,但也說明居住在鄉村與“出名”的時尚生活並不矛盾。再加之城市聚集人口越來越多,人們返璞歸真的意識越來越濃。在交通、信息等技術日新月異的前提下,人們“從城市到農村”的人居觀念會越來越強烈。因為,隨著城市越來越發展,高節奏、高汙染、交通堵塞、公共資源不足等“城市病”的日益凸顯,迴歸農村,已成了比較光明的選擇。


此次疫情後,城市和農村人居理念會發生根本性“革命”


此次疫情後,城市和農村人居理念會發生根本性“革命”


此次疫情後,城市和農村人居理念會發生根本性“革命”


此次疫情後,城市和農村人居理念會發生根本性“革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