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風雲:日本為什麼偷襲珍珠港?其實是當年日本的最佳選擇

珍珠港事件是二戰歷史上一次著名的襲擊事件,日本聯合艦隊重創美國太平洋艦隊,將美國拉入了戰爭中。對珍珠港事件,在大多數人眼中,這是日本一次“愚蠢”的戰略決策。它將美國這個強大的戰爭機器拉入二戰,無疑加速了日本的覆滅。

但以日本方面的角度來看,日本偷襲珍珠港,絕非愚蠢的決定,而是日本國內諸多的軍事、政治、外交人才,經過長時間反覆討論做出的挽救日本的正確決策。

二戰風雲:日本為什麼偷襲珍珠港?其實是當年日本的最佳選擇

日本襲擊珍珠港

一、二戰中的日本

說起二戰中日本戰敗的原因,很多時候都離不開資源問題。沒錯,日本國土面積小,國內資源少是日本一直以來都面臨的困境。

在日本最開始發動“侵華戰爭”之初,所宣傳的“三個月滅亡中國”表面上是日本對其軍事能力的自信,實際上也是日本無奈之下給自己定的“目標”。因為在日本軍部看來,如果三個月沒能快速的滅亡中國,受本國國力的制約,日本將在侵華戰爭中失敗。

而當時日本雖然佔領東北以後獲得了東北的煤炭、鐵、銅等戰略物資,但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主要都靠從美國進口。1937年這一年,日本從美國進口的物資就達到了過億美元,僅僅石油、精煉油、廢鋼鐵、原棉等四項就達到了1.4億美元。

就單單石油這一項,日本所需要石油來自美國的份額就達到80%,到了1939年石油份額上升到了85%。

二戰風雲:日本為什麼偷襲珍珠港?其實是當年日本的最佳選擇

侵華日軍

也就是說美國完全掌控著日本的資源命脈,一旦美國對日本實行石油禁運,日本的這個戰爭機器就會立馬停運,那些飛機、大炮、艦船就是一堆沒用的廢鐵。

俗話說“大炮一響、黃金萬兩”,隨著戰爭的延續,日本國內的財政越發緊張。日本的軍費支出也越來越多,1937年日本的經濟預算為34億日元,其中直接的軍事費用就達到了43%。到了1938年,日本光軍事預算達到了53億日元。比日本1937年的總體經濟預算還多。

當時的日本為了維持戰爭開支,只能增加稅收和增加發行國債。根據記載1938年日本“法人所得稅約提高80%;個人所得稅提高30%;繼承稅提高10%,並建立財產稅,增收酒、煙間接稅”。當時的日本已經開始實施戰時物資管制。國家經濟已經開始出現危機。

為此日本能做的就只有擴大戰爭,加強對他國的掠奪,來獲得資源和利益。當時的日本在中國就是通過“以戰養戰”來維持戰爭的。

此時的日本軍隊面臨兩個選擇:一是陸軍主導的“

北上”進攻蘇聯,獲得西伯利亞的油氣資源;二是海軍主導的“南下”東南亞地區,獲得當地的橡膠與石油,但這勢必會觸碰美國的利益。

二、諾門坎戰役,日軍徹底放棄北上戰略

1939年冬天,日本陸軍決定對遠東地區的蘇聯軍隊發動試探性的攻擊,雙方在諾門坎地區發生了戰爭,1939年5月,日本關東軍開始進攻蘇聯支持的蒙古人民共和國,而蘇聯政府依據《蘇蒙互助協定》開始介入。

二戰風雲:日本為什麼偷襲珍珠港?其實是當年日本的最佳選擇

諾門坎戰役中的蘇聯軍隊

6月18日,蘇聯名將朱可夫將軍被任命為第57特別軍軍長,開始在諾門坎地區集結兵力對日作戰。朱可夫組建了多兵種合成的第1集團軍,配備了大量的坦克、飛機和重炮。當時的蘇軍無論是裝備還是火力都比日軍強了好幾個檔次,在這場衝突中,蘇軍方面炮彈消耗達31000噸,而日軍的物資總消耗還不到2000噸,戰爭完全就是一邊倒的形勢。戰役的結果也是日軍慘敗。

日本精銳的關東軍在蘇俄鐵拳之下毫無還手之力,日軍第23師團的步兵、炮兵聯隊長全員戰死,不算航空兵,確定戰死少佐以上35人,而且日本戰敗後,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辭職,前線總指揮小松原道太郎剖腹自殺。

可以說日本陸軍大批基層軍官都死在了諾門坎。關東軍的戰敗讓日軍本部認識到了一個事實,現在日本完全不是蘇聯人的對手。再加上諾門坎戰役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作為盟友的德國突然和蘇聯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這不但讓日本、德國東西夾擊蘇聯的戰略流產,而且蘇德條約的簽訂讓日本人感覺到了背叛。

於是日本決定不再挑釁蘇聯,和蘇聯簽訂了《日蘇中立條約》。

二戰風雲:日本為什麼偷襲珍珠港?其實是當年日本的最佳選擇

諾門坎戰役中蘇聯軍隊繳獲的日軍裝備

至此,日本陸軍“北上”的戰略徹底失敗。日本“北上”計劃的失敗後,想緩解國內的經濟壓力,日本只剩“南下”這一條路可走。

兩年後,1941年7月24日,日本進攻了法屬印度支那南部,日本的這一行為,嚴重觸碰到了美國在太平洋的利益,當時剛剛擺脫經濟危機的美國決定對日本進行制裁,要求日本從中國和越南撤軍。7月25日,美國宣佈凍結日本在美國的全部資產,並且實施石油禁運。

三、美國製裁,日本決定偷襲珍珠港

珍珠港事件之前,由於美國的制裁,日本國內石油儲備只夠2年使用,也就是說,兩年之後日本必定會在戰爭中失敗。

當時的日本面臨兩選擇:一、就此服軟,臣服於美國,承認戰爭失敗,從中國撤軍。二、南下爭奪太平洋地區,和美國撕破臉,繼續進行戰爭。

首先,如果日本屈服於美國,承認戰爭失敗從中國和越南撤軍。日本國內肯定不會同意,日本國內的經濟危機勢必會讓日本崩盤,其結果是任何人都沒法承受的。

如果南下進攻太平洋地區,雖然勢必會讓日本面臨美國的怒火,但日本卻能獲得維持戰爭用的資源,讓日本短時間能避免戰爭失敗,並且獲得翻身的機會。

二戰風雲:日本為什麼偷襲珍珠港?其實是當年日本的最佳選擇

“珍珠港事件”策劃者:山本五十六

也就是說,第一個選擇,日本必定會戰敗,第二個選擇,日本則有機會勝利,雖然機會很渺茫,但兩者相害取其輕。所以日本決定進攻太平洋地區。

既然日本決定和美國在太平洋進行爭霸,那必定要面對美國強大的太平洋艦隊。當時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在制定戰略計劃的時候就說過,美國既然發動了經濟制裁,那麼隨後必定會有軍事行動。俗話說“先發制人,後發受制於人”。於是日本海軍決定偷襲珍珠港,消滅美國艦隊,為日本贏得先機。

四、珍珠港事件,讓日本得以續命

其實,日本在發動侵略戰爭之初,其戰敗的結果就已經註定,日本軍部的高官們能做的也就是儘量延緩那一天的到來。

1941年12月7日星期天,日本海軍在大霧的掩護下,全程實行無線電靜默,成功到達了珍珠港附近。日本海軍六艘航母升起350多架戰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全部衝向毫無準備的美國艦隊,當珍珠港守軍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珍珠港就已經成為了一片火海。美國5艘戰列艦重傷3艘,其他艦艇也傷了10多艘; 損失188架飛機,291架不能起飛,6400多人傷亡。美國太平洋艦隊受到重創。與此同時,日本海軍和陸軍對南太平洋諸島發動了全面進攻。

珍珠港事件後,太平洋艦隊勢力受損的美國人,大半年的時間內都處於戰略防禦的狀態,日本趁機佔領了東南亞和太平洋西南部,勢力一直擴張至印度洋。東南亞地區的石油、橡膠等戰略資源,讓日本的戰車再次開動起來,使日本短時間內立於不敗之地。同時也讓日本軍國主義續命長達五年。

二戰風雲:日本為什麼偷襲珍珠港?其實是當年日本的最佳選擇

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

五、總結

偷襲珍珠港事件,對當時的日本而言是極其正確的戰略選擇。日本軍部高層山本五十六曾經在美國當過海軍武官,所以他對美國的工業能力和戰爭潛力是有深刻認知的,他一生都極力反對與美國開戰,但就當時日本所面臨的情況看來,和美國開戰是日本不得不做的事情。

世人眼中珍珠港事件是日本愚蠢的戰略決策,但其在邏輯上有著他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在已經決定對美開戰這一大戰略前提下,偷襲珍珠港,直擊美國海軍的“心臟”是極其正確的抉擇。

而且在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海軍的確給美國造成了極大的壓力,美國遠東軍司令部司令麥克阿瑟,丟下菲律賓的部下“轉進如風”,赴澳大利亞擔任西南太平洋戰區盟軍司令。

可以說日本發動的珍珠港事件,雖然現在看來是日本將美國拉入戰爭渾水之中的昏招,但當時的日本的確也沒有更好的選擇。萬幸的是日本在東北因為技術原因和運氣的原因沒有發現大慶油田的存在,要不然日本整個戰略就會出現第三種選擇,整個二戰的結果誰知道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