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新修祠堂,按每家男丁數量每人分攤3000元,女性不用分攤出錢,這樣合適麼?

一點三農


新修祠堂的是浪費錢糧,新修祠堂,應該是接戶造冊,那一家沒有兒子的,是不進祠堂的,有兒子的光宗接代,兒子的母親就是這祠裡,也要看那家的大,最大一家母親,就是這祠堂的掌權者。


柳暗花明9093


近年來,農村修祠堂續家譜現象比較興盛,這反映了改革開放以後農村生活的日益提高,農村人在解決溫飽之後有精力來思考精神上的滿足。農村的主要特點是聚族而居,家庭團結歷來都受到重視,修祠堂、續家譜的主要目的是增加家族間的凝聚力,也是人們慎終追遠、敬祖禮宗的一種表達形式,是傳統儒家思想的具體表現。修祠堂,是在空間上展現家族的繁榮昌盛,續家譜是在時間上展現家族代代傳承、興旺發達。修祠堂和續家譜,說白了就是在世的人們在情感上與祖先的連通,是對祖宗的一種彙報和交待,也是對祖宗的一種感恩,更是希望得到祖宗的保佑,讓家業繼續興旺發達。

不過,我們這裡不探討修祠堂和續家譜有無必要的問題,事實上這兩個行為延續了數千年,自應有其存在的價值。那麼,修祠堂也好,續家譜也好,總會產生一定的費用,這經費是哪裡出呢?

其實自古到今,經費來源是差不多的。過去家庭有祖產廟地和墳產,有時候也有房食地(即家庭中拿出一部分土地,收入專門用來支付祭祀費用),這些收入會用來一年一度的家族祭祀,但續譜時候所產生的費用較大,單靠這些費用肯定遠遠不夠。這就需要募捐和攤派。

現在農村修祠堂和續家譜,集資攤派的方式和舊時是一脈相承的,一般有三種方式。第一種是募捐,募捐有對象是族中較為發達者,對於捐資多者,可以聘為譜書編纂委員會的主任、副主任,也可以在譜書中立傳介紹,捐資修祠堂者,會在祠堂內立功德碑,予以載明;第二種是募捐和攤派相結合,在募捐費用不夠時,再在族中攤派。第三種是為表示公平,不進行募捐,只在族中進行攤派。修族譜時,如果只錄男丁,則只向男丁攤派,如果男女兼收,則男女人口均攤派,有時候女性攤派男丁一半的費用,因為男丁的子女都上族譜,而女孩子嫁出後是外姓人,子女不入譜。而修祠堂時,往往只向男丁攤派,因為女孩要出嫁,將來不會在本族祠堂內接受香火。

其實,這三種出資方式,都是自古傳承下來的,講起來都是有道理的。作為族中人,大部分人家是不在意這個費用,都會主動拿出應德的費用的。像題目描述的這種修祠堂只向男丁攤錢的做法,也是合情合理的,大家都一樣,就不存在不合適的問題。至於合適不合適,主要是攤多少的問題。一個男丁3000元,對於一般的農村家庭來說,這個費用確實有點高,可能有些農民接受不了,不願意出這部分錢。現實中,也確實有些地方修譜和修祠堂時,因為某些族人不交錢不配合,而被排除出譜書之外,或者排除祠堂之外,不允許其進祠堂祭祖,其家人去世後也不得入祠堂受族人禮拜。這就造成族人不睦的問題。

其實,在現實修譜和修祠堂時,都是要從族中選出德高望重的幾個人來主持,帳目是要公平公正公開的,絕對不允許從中謀利的行為發生,如果有人在這樣的事情中謀利,那是要遭報應的。所以,針對此題,這種攤派方法和攤派款額,到底合適不合適,主要看主持者是否公平公正,賬目是否公開。再是,族中辦事,應該照顧大多數人,要量力而行,修建祠堂也好,續族譜也好,都要量力而行,如果資金籌措難度大,就沒有必要搞豪華的大規模的祠堂,敬祖祭祖,關鍵是心誠,有這麼一個公用的祭祖地方就行了,不在其豪華與否。晏子也是農村出身,這是晏子對農村修祠堂和續族譜的認識,不知大家以為然否?


齊東晏子


搞這些沒用,錢不錢是小事,續個家譜寫上你的名字又能怎樣?我有幾十年沒回老家了,確切的說對老家也沒啥印象了,前幾年老家來了電話說要續家譜修祠堂,我告訴他們我們這一股(堂弟,叔伯弟,親弟)及後代40多人就不用續了,他們說現在不續家譜以後就不給續了,也不準進祠堂祭祖,我說行,以後我們也不準備回老家了,搞那些封建宗族觀念有啥用,而且我們這股人取名也不按字輩排,想叫什麼隨便取。


微風吹過886


農村新修祠堂按每家男丁3000收取費用,女方不收,這樣就公平合理了。如果一家沒有兒子都是女兒,因為女兒結婚以後是別人家的人了,不進祠堂所以說就不用徵收三千元新修祠堂費用,如果男人去世了,只剩下女人媳婦兒子了,按道理來說修祠堂和男丁一樣收取三千元費用那是應該的公平合理。


站集鎮孔治業


我生了二個女兒,祠堂沒點過燈,以後也不再生了,如果要修祠堂,讓我出三千,抱歉,我做不到,因為祖宗沒保佑我生男孩子啊,很簡單的道理,我自己都沒香火傳承了,管他什麼祠堂…我結婚時去過祠堂祭拜,生娃前去過,生二娃前去過,然後就沒有了…不管了…你們誰愛弄去弄,反正我不…


四散畫虎爛


農村新修祠堂,按每家男丁人數每人收3000元,女性不用分攤。合不合適,我來給你分析一下。

首先從性別上分析,合不合適。可能你的長輩或者領頭號召族人修建祠堂的時候,是從男性的角度考慮的,男人作為家族的頂樑柱,理應擔當起修建家族宗祠的主力軍,因為這從角色上說,就是男人是家族裡的後代,以後會一直生活在這裡,而女性,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就會結婚嫁人,到時候跟家族已經沒有太大的聯繫,嫁出去的人如潑出去的水。所以,你們領頭人從這點考慮,只要求男丁分攤修建費用,有一定的道理。

其次,從你們村的整體經濟收入來分析定的分攤費合不合理。一個家族想要新修祠堂,說明你們家族的人多多少少都不會太窮。放在十年前,我不敢下這個結論你們家族有沒有錢。現在社會發展了,以前農村裡很多人都交不起學費,現在基本上在家裡都會建有自己的房子,而且房子越建越高,也有些人在大城市或者縣城裡買有房子。當人們手裡有閒錢了,就會想到把家裡的房子,宗祠等修建更好看。而修建宗祠,則需要靠家族裡的人出錢出力,且有長輩或者家族裡有點影響力的帶頭人捐錢捐物,有錢的捐個十幾萬或者幾萬,沒錢的捐個幾千幾百,最後把尾款分攤到各家各戶。當家族裡齊心協力把祠堂修好後,在門口的牆壁上立一個功德碑,把每家每戶誰捐的多少錢記上去,讓後人知道,當時是誰誰誰出了錢,把家族裡的祠堂建起來了。

所以不要小看農村裡修建一個祠堂,這需要帶頭人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也需要家族裡的團結一致,眾人拾柴火焰高。而通過修建宗祠,可以讓家族香火更加旺盛,讓後人有屬於自己的信仰,也會使得家族裡的人更加團結,這也是修建祠堂的好處。即使經濟條件不允許,而為了建家族祠堂,在我看來,這3000塊錢分攤費確實不多。我家族裡的祠堂十年前就重建了,當時也是每家每戶硬著頭皮掏錢建的,現在想想還是多虧了當時的帶頭人積極做工作,讓家族裡的上祠堂下祠堂裡的人都很團結,現在家族裡有什麼事都是一句話的事情。


林楓城主


我們村前兩年建了祠堂,只要是這個村的,未婚的人頭算每人1000,然後還是要捐錢。關於費用,很簡單,紅白喜事要做的,你想進去裡面,那就得交錢,你不交錢不好意思,不能進。有的說我小孩子戶口在他們的媽媽那邊,然後人家覺得可以。等他們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百年那個了,不能進去裡面跪拜。


思集行動


我們家現在沒祠堂了,具體真不太清楚,聽說及按常理來講,修建祠堂是屬於宗族大事。按理來講沒啥大事或祠堂有問題,不會輕易修繕,除非族親出有名望人物,為光宗耀祖擴建修繕祠堂,要是這樣一般誰提出誰出錢或出大部分錢來修建。族親應該在修繕過程中幫忙聽差遣尚可。畢竟革命有先後 能力有大小,別說修建祠堂,哪怕孝敬父母也要量力而行,感覺男丁3000人均要求做法實屬不多,傳統女孩早晚嫁出去別家人,不出錢正常。另外現在節約型社會,孝敬祖輩也是應該的,但相對而言沒必要鼓肚子硬撐的去鋪張浪費,又不是集資蓋學堂。宗族的事情宗族商量,有人五體顧不住六身,那還有錢管這些,我覺得無論咋說也要切合實際,沒能力並不代表對祖宗的不孝 不尊 不敬!


141913鑫圭雜苑


有錢了,不知怎麼花!就折騰一下,但有的沒錢也要頂硬上,這樣似乎不怎麼好。

我老家聽說也要搞,是按人口算的,不分男女,己嫁出去的就不用交了,男的,即使戶口己遷出(包括參加工作,戶口己不在本村)也會叫你捐款,雖然不會限定金額,但你肯定不會比在村裡種田的還出得少,要不然,丟了面子被人笑話。

農村宗族修建祠堂,似乎有一種風氣,每個村好像都在搞,每個人攤派幾百到幾千的都有,但沒有聽說有什麼硬性的(強迫),實在沒錢的好像也沒其它辦法。但是有錢不出,似乎沒什麼人敢。農村都是同宗同祖,除非你永遠不回去,(就算你永遠不回,老家也有親朋丶宗親,萬一真的就你不出錢,他們都會被人笑話丶奚落),所以在力所能及的基礎上,還是不要搞對抗,畢竟是自己老家,自己的根源所在。

謝謝!


遠方的狼1


這幾年,一些地方農村重修族譜、新建祠堂之風日盛。按說,盛世之下,修祠堂、族譜也是為了後代子孫尋根問祖、追本溯源方便,更能體現一個家族的凝聚力。不過,如果按照每家男丁數量將修祠堂的資金每人分攤3000元,就有些說不過去了。

一般來說,修建祠堂都是本族族人自願捐款修建,根據自己的能力,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修建祠堂看似是一個家族的內部事情,其實也有著其社會價值,對於研究傳統民俗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它能夠以血緣關係凝聚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對於家族團結具有積極地推動作用。

祠堂,在有的地方叫宗廟,也有叫家廟的。想必大家應該在電視劇中都會看到過去祠堂,那是一個族人商議大事的地方,也是處理違背族規的族人的場地,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場合。祠堂裡供奉的是一個家族的先祖,族譜上會詳細記載一代代先人的功德,以及家族的變遷,對於教育後人有著深遠的意義。

大多族人修祠堂,都是本族人中的翹楚者提出倡議,自己以身作則捐出大額款項用於祠堂的修建,這也是一件積德的善事。於是,在他的感召下,有經濟實力的本族人就會踴躍捐款,等到積攢夠修建祠堂的款項,就會由籌委會監督,開始修建祠堂。修建祠堂都是在經濟條件好了以後,才會發起的行為。如果是分攤資金籌建,就會惹得族人怨聲載道,實為不明之舉。

其實,修建祠堂,讓族人有個祭祀聚會場所,未嘗不是一件好事。祠堂是尋根問祖、聯絡宗親感情的重要紐帶;同時,它還是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的講堂和陣地,是族人重要的文化活動場所。越是經濟發達的地區,修建祠堂的風氣就越甚。

盛世修譜建祠,是民族繁榮昌盛的體現,對於傳統的譜牒文化研究及宗族聯誼都具有深遠的意義,但修譜建祠,最好是在自願捐款的原則上進行,如果硬加攤派,那就違背了修建祠堂的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