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象山|在校大學生就能落戶!“人才爭奪戰”硝煙再起,青島求賢若渴真誠“有請”

觀象山|在校大學生就能落戶!“人才爭奪戰”硝煙再起,青島求賢若渴真誠“有請”

雖然疫情仍然肆虐,但不少地區已經未雨綢繆,他們從未來著眼,抓住一切機會獲取資源,為奪回失去的時間,更為在疫情之後新的競爭來臨之前佔得先機。

復工復產,人是關鍵。各地紛紛發起“搶人大戰”——杭州餘杭出臺防疫期間“人才十條” ,對企業引才、大學生實習等給予獎勵補貼;上海虹橋啟動國際人才港項目,打造人才服務樞紐;深圳推出“戰疫人才貸”,單一企業或科研機構可獲得最高3000萬元的免抵押擔保貸款額度……

青島同樣不甘人後,針對企業復工復產面臨的實際問題,2月21日夜間,青島再次出臺21條針對性強、含金量高的管用實招。這是繼此前的“18條”“16條”之後,青島推出的第三波硬核政策。

观象山|在校大学生就能落户!“人才争夺战”硝烟再起,青岛求贤若渴真诚“有请”

相較於此前的兩波政策側重為企業減負降成本,最新發布的“21條”在招才引智爭奪人才上出了招——

新政策將青島“先落戶、後就業”政策的門檻從專科生放寬到畢業學年在校大學生,已落戶的可享受本市購房、申請人才公寓等政策;各區市還可以協調房地產開發商從商品房中劃定一定比例作為人才住房銷售,銷售價格不高於實際銷售價格的80%。

這些政策的導向性很明確——來吧,充滿活力的年輕人,疫情過後,城市的發展需要你們!

1 落戶門檻一降再降

都說年輕人是城市的未來,因為人口結構更年輕的城市在發展競爭中具有更強的“續航力”。

青島,建置不過百餘年,在千年古城扎堆的中國,著實是青春之輩。然而這座年輕城市卻是全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2019年10月,青島市民政局發佈的數據顯示,全市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183.5萬,老齡化率22%。

再看深圳,這座全國最年輕的城市常住人口平均年齡32.5歲,其中,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平均年齡不到30歲,青年成為深圳創新發展的主力。截至2017年底,深圳戶籍老年人28.87萬人,僅佔戶籍總人口的6.6%。

青島怎能不急?

在青島發起的15個攻勢中,“雙招雙引”被視作經濟工作的“第一戰場”,招才引智也被賦予了新的座標,那就是打造“青春之島”,為青島不斷注入青春力量。

提出“青春之島”建設的口號,重視年輕人的力量,無疑是令人興奮的。最直觀的就是落戶政策的變化——

2018年4月,青島出臺人才落戶新政,首次提出45歲以下的本科生可以“先落戶後就業”;

2019年6月,這一落戶門檻放寬到40歲以下的專科生;

21日出臺的21條新政,則將“先落戶、後就業”政策放寬到畢業學年在校大學生,並提出已落戶的可享受本市購房、申請人才公寓等政策。

可以說,將落戶條件放寬到“應屆在校大學生”,青島這一門檻在同類城市中都算低的。畢竟,不少副省級城市目前對人才落戶還要求專科或本科學歷。

現在搶年輕人,就是為城市持續提供競爭力。

去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關於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其中備受關注的戶籍制度改革,提出全面取消城區常住人口300萬以下的城市落戶限制。

這一次全面放開落戶限制,不再只面向所謂的高學歷群體,也不再只是“僧多粥少”的有條件落戶,而是全面放寬乃至全部取消落戶限制。這意味著勞動力可以自由流動,不再受到戶籍門檻的嚴格約束,也不再受到社保、醫保等屬地化福利的掣肘,這無疑將會加劇城市之間的人口流動。

此前,深圳已經放開了大專生落戶限制;國家中心城市鄭州放開了租房落戶;二線省會石家莊率先打響了“零門檻落戶”第一槍……

全面降低落戶門檻已經“開閘”,新一輪人才爭奪戰已經開啟,晚一步就只能看著人家“吃肉”,自己“喝湯”了。

青島此番再次降低落戶門檻,可謂是在吸引年輕人才上下了一步先手棋。

2 打好人才住房這張牌

對於創新創業的青年人才而言,房子是剛需,也是他們安居樂業的保障。

還記得去年,深圳放了一個大招:發佈公租房、人才住房和安居型商品房三個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人才住房市場價六折可購。而且,相關征求意見稿中對於“人才”的判定比較寬泛。在深圳就業或者自主創業,且符合所列條件之一的企事業經營管理、專業技術、高技能、社會工作、黨政等方面人才。其中,具有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學歷也符合“人才”的認定標準。

人才住房享受市場價六折,這對人才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在寸土寸金的深圳,這一政策的高明之處是傳遞了一個重要的信號:人比房重要,對人才的渴求與關愛不言自明。

观象山|在校大学生就能落户!“人才争夺战”硝烟再起,青岛求贤若渴真诚“有请”

應該說,深圳的魄力著實讓人佩服。青島,最近也跨出了大膽的一步——

2月15日,青島市住房城鄉建設局發佈《關於加強人才住房建設和管理的實施意見(試行)》的徵求意見稿,其中提到,2020年,全市要建設和籌集人才住房不少於10萬套。

10萬套是個什麼概念?要知道,2019年青島定下的目標是“全年計劃新建人才公寓2萬套。”也就是說,今年青島建設和籌集人才住房的數量,是去年的5倍。當然這10萬套既包括租賃型人才住房也包括產權型人才住房,房源既包括新建的也包括盤活存量住房。

人才住房的分配條件也放寬了,從此前的面向符合“青島英才211計劃”中確定的人才、經認定符合規定條件的來青創新人才、投資創業人員和創客等群體;變為面向在青島全職工作且在青島市無住房的具有全日制專科及以上學歷或具有中級專業技術資格、高級技工及以上職業資格的,以及在我市創新創業並做出貢獻的各類人才。

近日發佈的21條政策,也提出,疫情期間,各區、市政府可結合人才住房需求,協調房地產開發企業在取得預售許可的商品住房項目中,劃定一定比例的房源作為人才住房配售,銷售價格按照不高於項目預售備案價格或實際銷售價格的80%確定,具體房源和價格由區(市)政府與企業協商確定。

為發揮住房在吸引集聚人才方面的作用,2012年以來,青島先後印發實施了一系列文件,明確和規範了人才公寓建設和分配中的規劃佈局、建籌方式、優惠政策、分配管理、部門職責等內容。青島是全省第一個出臺專項人才公寓政策的城市,也是全國人才安居工作政策體系完整、運作實施規範的先進城市之一。

但是提到人才公寓,這些年來卻始終不是青島招賢納才的“加分項”。首先是信息的不對稱使得青年人才不瞭解這一政策,也不知道去哪申請、如何申請;其次是人才公寓數量少、要求多、申請難。目前各個區市的人才公寓都僅面向本區域內工作的人才,寸土寸金的市南區、市北區、嶗山區配租配售的人才公寓寥寥無幾,工作在此的年輕剛需族申請到的可能性小之又小。

此番提出一年建籌10萬套人才住房,看得出這次,青島下了血本,也希望過去人才公寓配租配售中存在的問題能夠得以解決,打好人才住房這張牌。人才住房特別是租賃型住房應該具有普惠性,不僅滿足高端人才的需要,還要滿足新市民的需求。在投資建設上,不過度依賴政府投資,還需創新體制機制,積極引進投資者,更多地採取市場化的手段來規劃建設和管理。

3 “青春之島”渴求青年人才

過去在網絡上,我們經常看到年輕人吐槽青島工資不高、機會不多、上升空間有限等問題,青島並非視而不見、避而不談,而是一直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2019年4月25日晚,15個攻勢的第三場答辯——“雙招雙引”攻勢作戰方案答辯現場,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現場問了一個引人思考的問題:“像青島這麼一個宜居的、大家都說好的地方,我們的大學生在本地就業的比例為什麼不高?”

青島不斷審視“大家都說好”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並通過不斷改變,努力回應每一個有志年輕人的期待。一直被外界形容為“端著架子”的青島,放下了身段,向年輕人敞開懷抱——

如今在機場、火車站、地鐵等人流密集場所的廣告大屏上,經常可以看到滾動播放的“唯才唯青島”的宣傳短片和“人才成就青島,青島成就人才”的海報,青島希望呼喚更多外地青島人回鄉創業就業,“盼人才回家!為人才打CALL”成了這座城市的主旋律。

畢業生落戶青島的“秒批”,住房補貼政策擴大到本科生,落實青年人才一次性安家費等等,政策與環境最終影響了“用腳投票”的大學生,2019年在青高校畢業生留青5.24萬人,留青率達到48.6%,同比提高8.6個百分點。

观象山|在校大学生就能落户!“人才争夺战”硝烟再起,青岛求贤若渴真诚“有请”

去年年底,青島市統計局對駐青10所高校應屆畢業生開展了就業意向調查。調查結果顯示,59.84%的畢業大學生願意留青工作,比上年提升4.44個百分點。分地域看,89.2%的本市學生、59.56%的省內學生、40.87%的外省學生選擇願意留青工作,其中外省學生選擇願意留青工作上升6.78個百分點,有較大幅度上升。

智聯招聘近日發佈的《2020青島市高校畢業生就業環境分析報告》顯示,近40%的2020年應屆畢業生選擇在青工作,超70%的應屆畢業生看重青島的城市綜合實力。

將青島解讀為“青春之島”,蘊含著這座城市對青年才俊的渴求。

不過就目前的青島來說,如何吸引年輕人仍是一個需要放到很重要層面來思考的問題,在全國城市中,先不提產業結構和工資水平,從電影院票房、星巴克數量、夜生活指數等方面來看,青島有很多指標都落後於一些經濟不如自己的城市。

一個有吸引力的城市,要有發達的經濟和產業機構,要有大量合適的就業機會,更要有利於留住人才的軟環境。

目前全國許多城市都在競相放寬落戶條件,但當一個剛剛畢業、或者初入職場幾年的人,選擇落腳城市的時候,考慮的還是收入消費的“性價比”。落戶條件再寬,也沒人願意去當地方樓市的“接盤俠”;一線城市落戶再難,也擋不住前赴後繼的“北漂”“南漂”。

受到高等教育的年輕人最終是否願意留下來,成為一個地區的“造血幹細胞”,需要的可能不僅僅是砸錢補貼、落戶優惠這些表層性關懷,更需要給他們提供一個展示自我,實現人生價值的平臺,一個溫馨宜居、關懷備至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打贏一場人才爭奪戰,可能只需要短期的政策;打造城市與年輕人長期可持續的粘性關係,是更值得探討得社會發展命題。

作者 | 佳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