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為什麼會“失去”越南


美國為什麼會“失去”越南


越南為何如此重要?

從1950年2月決定援助法國鎮壓越南獨立聯盟領導的革命開始,到1975年4月西貢政權倒臺為止,美國捲入越戰長達25年。美國逐漸陷入戰爭泥潭:從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給予法國經濟和軍事援助,到1954年日內瓦會議後支持南越獨立,再到1965年美國在越南投入戰鬥部隊。可見,美國發動戰爭不是源於一次單獨的重大決定,而是由15年裡一系列看似較小的決定所致。

從大的方面來看,美國介入越戰是由於二戰後兩大勢力相互作用的結果:殖民帝國的解體和冷戰的開始。在南亞和東南亞,英國和荷蘭勉強允許他們的殖民地獨立。但法國試圖重新控制印度支那,並且用軍隊鎮壓越南革命,於是1946年爆發了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


美國為什麼會“失去”越南


在美國看來,在越南發生的戰爭最具獨特意義的是戰爭的一方越南獨立聯盟是由共產黨人領導的。在對法戰爭中,越南獨立聯盟團結在越南民族主義旗幟之下。在冷戰的背景之下,美國認為越南的戰爭很大程度上關係到它與蘇聯的衝突。從一開始,美國政府就把胡志明和越南獨立聯盟看作蘇聯統治世界的工具,認為他們由克里姆林宮指導和控制。


美國為什麼會“失去”越南


援越抗美宣傳畫

但現實情況遠比理所當然的推測複雜。胡志明和他的同志們是共產主義者,他們致力於把越南建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教條之上。1949年之後,新中國和蘇聯確實在許多方面給越南獨立聯盟以及之後的北越政府以重要援助。但同樣清楚的是,胡志明發動革命沒有受到莫斯科的指導,並且在沒有外來援助的情況下堅持到了1949年。革命力量成長是因為它能夠與越南人的民族主義情緒產生共鳴,它有國際共產主義之外的推動力。況且,社會主義陣營從來都不是鐵板一塊。蘇聯和中國提供的援助既不確定也不是無條件的,大量證據顯示,在有關戰爭的眾多關鍵問題上蘇、中、北越存在著重大分歧。


美國為什麼會“失去”越南


美國的決策者把越南發生的戰爭當作他們在世界範圍內與共產主義進行鬥爭的一部分。從這裡推出另一個關鍵的假設,即“失去”越南會威脅到所謂的至關重要的利益。諷刺的是,至少直到1940年,越南對美國來說都沒有什麼重大的戰略意義,而且在越戰結束後越南重新回到了無足輕重的戰略地位。越南突然變得重要,是因為1949年毛澤東領導的共產黨奪取了中國政權,且朝鮮戰爭隨之爆發。美國意識到必須在東亞遏制共產主義進一步擴張的步伐,1950年杜魯門政府將最初應用於歐洲的遏制政策推廣到東亞。

美國在1950年後重視越南,還有其他方面的特殊原因。


美國為什麼會“失去”越南


首先,美國認為在越南的失敗會導致多米諾骨牌效應,印度支那甚至整個東南亞都可能變成共產黨的勢力範圍,到那時美國就無法利用東南亞的自然資源和戰略水道。

其次,東南亞是日本重要的原料來源地和商品市場,為了使日本的經濟迅速恢復以抵禦共產主義的威脅,美國需要保證東南亞國家對日本的開放。

再次,在肯尼迪—約翰遜時代,多米諾理論被威信概念所取代,所謂威信是指美國必須在越南站穩腳跟以顯示它保衛在世界範圍內重大利益的決心。美國決策者確信,如果他們在一個地方顯示強硬,就能在其他地方產生威懾;如果他們顯得軟弱,對手就會受誘惑而採取冒險行動,最終可能導致核戰。即使在上世紀60年代中蘇關係破滅,急劇地改變冷戰的面貌之後,威信的概念似乎仍然有效。

反越戰遊行:以鮮花對抗槍炮


美國為什麼會“失去”越南


探究美國介入越南衝突,還有一個因素值得注意:從杜魯門到約翰遜的歷屆美國總統都認為越南淪為共產主義國家會在國內造成災難性的政治後果。1949年中共奪取中國政權引發了美國國內的廣泛爭論,1952年共和黨在選舉中對這一問題加以利用。很顯然,沒有哪個政黨能夠承受再“失去”越南的政治後果,約翰遜反覆聲稱他不會眼看著越南走上中國道路。

美國戰敗是自己的失誤所致?

美國人通常認為越戰失敗是美國自己造成的。有人認為持強烈反對態度的媒體和近乎叛國的反戰運動,迫使美國總統約翰遜和尼克松在勝利唾手可得的時候減小戰爭規模。這種關於戰爭的修正主義觀念從根本上來說是錯誤的。

有一種毫無根據的推測認為,如果美國加強對越南的空襲並增派地面部隊,最終越南人會屈服。實際上,空軍削弱前工業社會的能力是相當有限的。即使美國摧毀了北越的城市和工業,有大量證據表明他們準備好了繼續抵抗,如果必要他們甚至會在地下戰鬥。增派地面部隊會大幅增加戰爭費用和人員傷亡,而當時的美國已經窮於應付。

約翰遜拒絕擴大戰爭,肯定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他害怕如果美國把北越推向失敗的邊緣,蘇聯、中國,或者他們聯合進行干預,這樣很有可能擴大戰爭甚至引發核衝突。約翰遜認為如果能在更小的風險下達到目的,就沒有理由把戰爭推向核衝突的邊緣。此外,即使美國能夠通過軍事征服北越而沒有引起外來干涉,它也必須面對危險並花費巨資去佔領一個靠著中國南部邊疆的國家,同時還要鎮壓南越此起彼伏的起義。


美國為什麼會“失去”越南


反越戰遊行

有人認為反戰運動和媒體對民意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從而使美國的軍事行動束手束腳。但仔細研究民意調查後發現,直到戰爭後期,大多數美國人認為反戰運動比戰爭更令人厭惡。因此,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反戰遊行可能反過來強化了人們對戰爭的支持。沒有令人信服的證據顯示正是媒體使民意轉向反戰,一些社會學家認為媒體報道強化而不是改變了人們的觀念。無論如何,與由戰爭造成的不斷增加的死亡和稅收開支相比,反戰運動和媒體對民意的影響更小。

以上對於美國戰敗的解釋都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太種族中心主義,幻想美國人無所不能。因此,戰爭肯定是我們的錯誤所導致,而且我們在自己人中間尋找替罪羊:領導人的判斷力低下,媒體,反戰運動。在尋找原因的過程當中往往忽視事情的另一面,美國受挫並且最終失敗的原因也能在當地的戰爭環境中找到:衝突的本質,美國盟友的軟弱以及對手實力強大。

收起美國人的優越感,換個角度看敗因

來自高度工業化和城市化環境的美國人難以適應作戰地區的氣候和地形:茂密的森林,具有不祥之兆的沼澤和稻田,崎嶇的山脈,難以忍受的溼熱。

美國人無論是作為個人還是一個國家,都永遠無法真正抹平他們與越南之間的文化鴻溝。由於不懂越南的語言和文化,美國人有時候無法分清敵友。

更重要的是,越戰是沒有固定形式、明確戰線和固定目標的戰爭,傳統意義上的勝利和失敗概念也是模糊的。這種類型的戰爭對於受到像二戰和朝鮮戰爭這種傳統戰爭訓練的美國人來說是十分艱難的。

美國所扶持的南越政權力量虛弱也是美國失敗的重要原因。越南的經濟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中已經被摧毀。法國破壞了傳統的政治秩序,他們的離開留下了巨大的權力真空——南越政權沒有建立起穩固的政治組織,沒有地方精英願意與美國合作,而且缺乏實際有效的領導人。南越政府面臨著大量種族、宗教和政治力量衝突的困擾。

極具諷刺意味的是,美國做得越多,南越的依賴也越重。一直到1975年西貢政權倒臺,南越領導人還在期望美國把他們從失敗中拯救出來。考慮到南越的歷史和它在1954年的處境,由外部力量建立一個能獨立存在的國家是不可能的。

最後,美國從始至終都完全低估了對手的實力、決心和耐力。美國政策制定者想當然地認為:越南人像他們一樣理性,應該知道與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對著幹沒什麼好處。就像約翰遜在國會所推測的:最初會進行激烈的抵抗,然後抵抗逐漸削弱,胡志明最終會草草收尾。

美國為什麼會“失去”越南

然而,胡志明曾說:“你殺了我們十個人,但我們只要殺你們一個人,最終筋疲力盡的會是你們。”這話是在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前夕說的,但同樣適用於第二次。他們十分擅長運用經過對法戰爭檢驗過的戰略,他們認為美國人跟法國人一樣沒有耐心,只要流血犧牲過多,就會產生厭戰情緒。

多年以後,基辛格承認,他對北越對手的狂熱感到吃驚。因為美國人的目標是有限的,所以他們很難理解敵軍從不屈服的精神和為了達到目的甘冒一切風險的意志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