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德國軍事家們認為1905年是擊敗法國的千載難逢的時機?

虛涵


因為這一年的沙俄還沒有恢復?


四川達州


法國與德國是1890年到1905年間歐洲最強大的國家,正如一位軍事家所評論的,“法國和德國的軍隊是最令人矚目的軍隊。”而德軍有時其中更可怕的軍事力量,“在一個軍國主義盛行的統一國家內,存在著一支自腓特烈大帝始,歷經戰火考驗的軍隊,它幾乎與歐洲所有的國家交過戰,並取得了許多光輝的戰績。”在常備軍以及其可以全部動員的軍隊方面,德國力爭與法國大致處於相等的規模,以1905年為例,德國的常備軍與法國是61萬:58萬,(此時英國僅為28萬)然而關鍵的差別是各方如何使用其後備軍,德國的後備軍的大部分是為應對戰爭而訓練的,且被編成戰鬥單元,可以隨時準備參加一場主要歐洲戰爭的初期戰鬥。相反,法國並不認為訓練後備軍是為了與常備軍作戰,因此其後備軍戰鬥力與常備軍相差甚遠。這樣儘管法德兩軍全部動員起來的規模相差不大,即250萬對300萬,但德國能產生規模更大的戰鬥力。如果戰爭在1905年爆發,德國將擁有150萬的士兵的戰鬥力,而法國只有約84萬,德國擁有1.8:1的優勢,(事實上,在1905年可能發生的戰爭中,德國的優勢就早已超過1.8:1的優勢,因為一些德國將領相信德國能夠動員一直195萬的野戰軍,而法國軍方卻斷定德國只能動員133萬人參加戰鬥)。此外,德國還在軍隊質量方面相對於對手法國有一定的優勢,這主要是因為其優異的參謀系統及重炮的優勢。這一點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便早已有所體現。因此,德國軍隊在強大工業實力的支撐下,已經成為歐洲的支配性軍隊。


越哥講歷史


1870年,路易·拿破崙皇帝(拿破崙三世)的法國政府,基於阻止“德意志統一造成的失衡”而對普魯士宣戰卻折戟色當。普魯士人在他們共同邊境的戰鬥中摧毀了法軍,然後長驅直入,包圍和攻陷了巴黎。為了消除未來的法國任何的軍事威脅,統一的德國吞併了法國工業重地阿爾薩斯和包括要塞城市梅斯在內的洛林的一部分,從而很大程度的從軍事與經濟上削弱法國。

作為回應,法國於是以沿著一百五十英里法德邊界的四個城市為中心,構築了一系列堡壘。東南從瑞士的堅不可摧的屏障阿爾卑斯山開始,堅固的混凝土堡壘從貝耳福、厄比納爾、土爾和凡爾登伸展開來。在厄比納爾和土爾之間設計了一個寬闊的缺口,作為迎接敵人進入的巨大陷阱,然後用從掩護得很好的混凝土箱形掩體中發射的交叉火力加以殲滅。凡爾登以北約二十英里,就是盧森堡、比利時和崎嶇的阿登森林。

然後,為了破解法國堡壘德國的施裡芬制定了施裡芬計劃:將德國全部作戰兵力分為對俄國的東線和對法國的西線。其中,西線部隊79個師,東線部隊則僅設 10個師夾雜一些地方部隊。東西線兵力分配比例大致為1:8。西線又分為左右兩翼,右翼部隊為68個師,左翼部隊11個師,比例又是1:8,左翼部隊中一部分配在凡爾登中央地段,這裡是巴黎的西北入口,(距巴黎僅僅135英里)也是法國對德防禦體系的重心所在。其餘則部署在長達240公里的的法德邊境線上。西線中的右翼,是德國主力中的主力,也是德國贏得戰爭勝利的關鍵。

但是事與願違,德軍低估了俄軍與法軍的軍事實力。最終計劃失敗告終。戰爭計劃推遲到1914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