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熱燻蒸引起的黃疸發作,不妨用這個配方,張仲景、黃元御都愛用

當我們身體某處出現了不舒服的時候,我們往往想要儘快對其做出一個明確的診斷。但這個可不能單靠猜想,若沒有專業的醫學背景,普通感冒和流感其實我們也難以區分,更別說其他需要各項檢查檢驗的複雜疾病了。但其實也有一些疾病,單憑它的臨床表現,即使是普通人也能夠做出大致的診斷,比如黃疸。

何為黃疸,追溯到幾千年前,早在《黃帝內經》中便對其進行了闡述:“身痛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以目黃、身黃、小便黃為主要表現的疾病,我們便稱其為黃疸。而在現代醫學的研究下,黃疸逐漸成為了一種體徵,並且可以在許多消化系統疾病中見到。但在中醫理論中,黃疸仍然是一種獨立疾病。

溼熱燻蒸引起的黃疸發作,不妨用這個配方,張仲景、黃元御都愛用

醫聖張仲景在其著作《金匱要略》中設立了黃疸病脈證並治以專門闡明黃疸的病因病機及其具體方藥論治。“脾色必黃,瘀熱以行”,“黃家所得,從溼得之”,張仲景認為黃疸之病因可有溼熱或寒溼,但其基本則不離溼。而對此,清代御醫黃元御也有他自己的理解:“黃疸者,土溼而感風邪也。”


人之腠理疏通,皮毛通暢,則體內之溼氣可得以外排。但若是感受風邪,衛氣閉鬱,腠理緊閉,則溼邪不能外達。而脾喜燥惡溼,溼易犯脾,脾土被溼所遏阻,脾氣鬱閉,反犯之於肝。肝脾同病,水谷不化,淤積成熱,燻於皮膚則發於周身泛黃。

溼熱燻蒸引起的黃疸發作,不妨用這個配方,張仲景、黃元御都愛用

因此,中醫認為黃疸之關鍵病機在於溼邪,而病位則在肝膽和脾胃。當然,根據具體病機的不同,可分為溼熱之陽黃或寒溼之陰黃等。陽黃和陰黃兩種常見的黃疸病症在辨證施治方面是各不相同的,我們先來說說陽黃的辨治方藥吧。醫聖張仲景有一方,名喚茵陳五苓散。

茵陳五苓散原出自於《金匱要略》,但黃元御也對其進行了劑量調整:白朮、澤瀉、豬苓、茯苓、澤瀉等分為散,每用五錢。方中茵陳可利膽退黃,歷來即為治療黃疸之要藥。澤瀉即可瀉熱,又能利水滲溼;茯苓、豬苓則功善利水滲溼;白朮燥溼,合茯苓還可健脾以安脾土。諸藥配伍,構成清熱利溼退黃之功。

溼熱燻蒸引起的黃疸發作,不妨用這個配方,張仲景、黃元御都愛用

茵陳五苓散作為治療黃疸之常用方,適用於陽黃之溼重於熱證。症見身目俱黃但未十分鮮明,同時伴隨胸脘痞悶、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大便稀溏等溼犯脾胃之症。雖然現在在西醫看來,黃疸只是作為一種體徵的出現,關鍵還需要尋找原發疾病。但實際上在處理黃疸這一症狀或是疾病時,我們的中藥仍有著很大優勢,茵陳五苓散也不失為一個優秀的方子,醫聖張仲景、乾隆御醫黃元御都愛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