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我們還剩下什麼?

昨天有個小朋友,拿了一句話來問我: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這句話啥意思。其實很好理解,但引我深思的,卻是我們當下中華傳統文化,還傳承著什麼。最近幾年,老是在說,復興傳統文化教育,傳承中華文明優良品德。甚至於中小學生的文言文學習佔比,高考語文的重視程度,都有所增加,這些都是國學抬頭的表現。可我深思的,是我們還剩下什麼。

儒學於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興起,在那個禮崩樂壞的年代,思想文化卻是前所未有的碰撞,夫子帶來的思想學說,其實就是像明燈一樣,讓讀書人有了信仰。但彼時,儒學不是唯一的,同樣信仰也不是唯一的。一言蔽之:百家爭鳴,儒學萌芽。

國學,我們還剩下什麼?

到秦一統六合,以法家治天下,過猶不及,二世而亡,直至漢代,董仲舒一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扭曲了儒學真意,把儒學變成了統治者管理國家的工具,其實說白了,就是在某種思想上加入條條框框,立下規矩,大夥在這個規矩裡面活吧。但漢代的儒,是真儒,蘇武是儒,陳湯是儒,班超是儒,不為大漢恥的耿恭也是儒。一言蔽之:犯我強漢天威者,雖遠必誅即是儒。

國學,我們還剩下什麼?

乃至魏晉,空談玄學興起,黃老之學氾濫,士大夫也講究垂拱而治,五石散成風的社會,門閥高懸的廟堂,儒是謝安的東山養望,安石不出,奈蒼生何,是淝水前的風聲鶴唳,談笑間滅此朝食,是流民帥祖逖的聞雞起舞,擊楫中流,當然,也是惠帝衣襟前嵇侍中的血。一言蔽之:儒道一體,門第難禁,衣冠南渡仍北望。

國學,我們還剩下什麼?

爾後隋唐,科舉大興,門閥凋零,更多讀書人由此出頭。科舉取士帶來的,是儒學盛世。房杜是儒,魏徵是儒,無忌是儒,藥師亦是儒。天下英傑盡入囊中,更有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的太白。天朝氣象,海納百川,萬國來朝,煌煌盛世。隋唐讓儒光耀九州,影響世界,一言蔽之:以大唐為圓心,以儒學為半徑,畫個圓,便是世界的中心!

國學,我們還剩下什麼?

五代以降,兩宋偏安一隅,無隋唐大國氣象,卻成就儒家巔峰。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再是一句夢想。"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連皇帝都來給儒學做廣告。而儒者也發出了思想境界的最強音---"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聖人門徒,從此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但宋末,儒學卻走向另一個極端。程朱理學的發展,讓統治者看到了一個更好的工具出現。直至崖山季世,秀夫蹈海,文山楚囚。一曲正氣歌,衣冠盡腥羶。一言蔽之:儒學從包容,走向極端,偉大的,仍舊是傳承儒學的人。

國學,我們還剩下什麼?

蒙元不滿百,淮右布衣以奇蹟般的姿態恢復漢家山河。這個從骨子裡就不信儒的皇帝,卻賦予儒學一件全新的外衣。讓儒學在中華大地,走上一個新的巔峰。程朱理學成了儒學的核心,《孟子》君為輕思想被刪減,為了更好地統治,三綱五常,男女授受不親,女子死節等更方便統治者愚民的思想得到發揚光大,這些也是儒學被後人詬病的糟粕。然而這些都不是重點,最重要的,是以理學為核心,八股為框架,科舉為工具的統治方式,開始生根發芽。君子六藝沒了,投筆從戎是低賤舉動,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一大群肩不能提手不能挑的科舉廢物由此產生。但真正的聖人門徒,不會只被條框制約。所以有《永樂大典》總編纂的解縉,大明第一內閣的三楊,更有國祚將傾,力挽狂瀾的於閣部!"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真正的儒者,當如是也!爾後科舉這條不歸路,還是有更多的真正儒者,脫穎而出。"李公謀,劉公斷,謝公尤侃侃",仁宣盛世後的弘治中興,堪稱千古盛世之一。仁宗早亡,武宗頑劣,內宦專權。當是時,卻有一微末小官直言上奏,貶謫貴州龍場驛,悟道三年,成就了半個聖人。"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儒學從一個形而上學的學說,真正開始落地,成為格物致知的方法論。陽明先生,光耀千古。及至正德末年,宗子入繼大統,大學士楊廷和之子楊慎於大禮議事件中,一句"國家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正在今日!"聖人門徒的倔強,明代士大夫的操守,利益階級的私心,都淋漓盡致。爾後明中葉,第一名臣張太嶽橫空出世,繼承心學理念,真正格物致知,讓大明中興。至明季,陷入黨爭,雖有東林思想"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但不過是利益驅使的階級鬥爭。崇禎年間,熊廷弼,孫承宗,袁崇煥英傑輩出。直至滿清入關,揚州史閣部,會稽夏完淳,滇中李定國,福建鄭成功,當為脊樑!一言蔽之:承春秋之思想,傳漢魏之風骨,展大唐之聖象,繼兩宋之絕學,方為大明至儒!

國學,我們還剩下什麼?

又至清世,儒學之封建,被統治者進一步加強。文字獄,瓜蔓抄,一刀刀,一鞭鞭,砍斷抽打的,是儒學的風骨。人前稱臣,人後為奴,家國天下,成了滿清的放牧場。雖有容若的風花雪月,雖有紀昀的四庫全書,但從思想的角度,是倒退與禁錮。大沽口的一聲炮響,轟碎了八旗子弟的天朝夢。所以才有"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才有"湖湘子弟滿天山"的左宗棠,才有扼殺分裂半個中國的曾國藩!彼時的儒學,是力挽狂瀾,是經世致用!是死戰不退的左寶貴,是目標吉野的鄧世昌,是抬棺上陣的馮子材,是風雨入臺的劉永福。這些儒者,用自己的熱血與精神,在史冊上寫下了一個大大的"人"字!一言蔽之:固步自封的儒學,撞上西方文明的思潮,激盪出的浪花,每一滴,都是儒者憂國憂民的熱血!

國學,我們還剩下什麼?

武昌的一聲槍響,民國到了。彼時的儒者,不應該稱之為儒者,用學者會更準確。傳承千年的儒家文化,開始被人批判審慎,甚至摒棄。因為它造成了國家的落後捱打。學者們開始學習西方,想找到一條救國救民的道路。於是堪比春秋時期思想浪潮的文化解放運動開始了,學貫中西的大師輩出,復興中華的思想層出不窮,上承千年,下接近代,中華大地迎來文化發展最黃金的年代。儒學歷經明清的封建糟泊,被不斷放大,不斷貶低,同時也被人不斷忽視,在這片土壤上,一種新的紅色思想開始發展壯大,隨著舊政府的腐朽不堪,儒學漂洋過海,去了海峽的另一端。一言蔽之:面對新的思想浪潮的競爭,走向極端的儒學,失去了活下去的土壤。

國學,我們還剩下什麼?

時光輪轉千年,紅色思想確實讓中國騰飛起來,我們漸漸重回世界的中心,這些年我們在努力的,都是讓這盛世,如先烈所願。但不可否認的,是因為社會的發展,我們的思想文化出現了斷層。10年浩劫,國學凋零,時至今日,我們一直在叫喊,復興國學,而國學是什麼?我們還有什麼?言之鑿鑿地說我們還擁有很多,但回過頭才發現,我們失去的更多。

國學,我們還剩下什麼?

所謂國學,穿越千年的沉澱,我更加把它看做是一種信仰,這種信仰根植於我們的血脈當中,即使它遭受了諸多挫折與磨難,可它傳承的這種信仰,是所有中國人共同擁有的祖先留下的偉大遺產。我不想再聽所謂的盛唐煙雲看日本,大明風華看朝鮮,民國風流看港臺的這種論調,我們該有的傳承,應當由祖國大陸來發揚廣大,這也是收到韓流日流影響的年輕一輩人所應當承載的責任。

國學,我們還剩下什麼?

只希望,我們這代人,能真正的去思想塑其神,文化塑其骨,文明顯現精神,品德顯現底蘊,這是我們共同對未來的期許與展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