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還沒結束,母子“反目成仇”:警惕孩子將來不孝順的3個信號

她說,這個“史上最長寒假”,和兒子的關係降到冰點。

孩子在家裡每天打遊戲、看電視,飯來張口衣來伸手。

前幾天媽媽生病了,實在沒力氣起來做飯,孩子又不會做,就讓他自己到小區門口便利店買點東西吃。

孩子一邊抱怨“疫情這麼厲害還讓我出去”,一邊拖拖拉拉出了門。

回家之後兩手空空,根本問問媽媽的病情,自顧自地又回房間打遊戲去了。

這位媽媽說,我真的特別寒心,辛辛苦苦把他養大,連他的一句關心都換不來,以後該怎麼辦?

我簡單問了她平時和孩子相處的情況,原來,家裡爸爸常年在外工作,兒子成績還不錯,為了讓他“一心撲在學習上”,媽媽從來不讓他幹家務,什麼事情都打點得妥妥當當。

時間長了,孩子習慣了這樣理所當然索取的環境,對家人的關心和同理心逐漸鈍化,把媽媽當作了一個照顧衣食起居的保姆,而不是幫助扶持自己成長的長輩。

俗話說“三歲定八十”,很多孩子成長之後的陋習,是能從小時候的言行中看出端倪的。

日本教育心理學家加藤諦三先生說:“‘只要你幸福,我怎樣都可以’這句話,本質上是希望孩子能讓‘我’幸福,希望孩子覺得能有‘我’這樣的父母何其幸運。表面上看並沒有對孩子要求什麼,實際上卻給孩子的心扣上了一把大鎖。”

因此,如果發現孩子有下面這3種行為,請家長朋友們一定要重視起來,及時幫助、匡扶孩子糾正,千萬不能放任!

1、自私自利,不考慮他人

有句話說得很精闢:父母越無私,孩子越自私。

3-6歲,對孩子來說是立規矩的黃金時期。

這個時間段,他們開始學習探索周邊世界的規則,同時,自我意識也在逐漸增強,所以我們會常常看到他們想要獨佔東西、標榜自我。

因此,父母一定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們的同理心,讓他們設身處地地體會其他人的感受。

如果過分順著孩子的要求,他們的精神世界中就會只有“自我”這個不斷擴張的形象,完全不會為其他人考慮,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是很可怕的。

疫情還沒結束,母子“反目成仇”:警惕孩子將來不孝順的3個信號

之前讀尹建莉老師的文章,其中有一篇《給小板凳揉揉疼》讓我印象極為深刻:

孩子被小板凳絆倒了,家長不要去作勢打小板凳,而是要帶著孩子給凳子“揉揉疼”,這樣,把小板凳從“故意絆人”的反面形象變成一個同樣遭受痛苦的朋友,讓孩子在一點一滴的小事中明白什麼是理解和善良。

請別小看“同理心”這種珍貴的品質,擁有它的孩子,長大之後不一定是人群中最聰明的,但卻能成為一個溫柔而堅定、善良又正義的人。

所以,請大家一定要矯正孩子的自我意識,避免以後出現自私自利、不為身邊人考慮的狀況。當然,我們不提倡過分的“無私”,但請一定讓孩子對世界保有一顆善良豁達的心。

2、被極度寵溺,有求必應

這種情況,尤其在爺爺奶奶帶的家庭裡,表現得格外明顯。

米藍有個朋友的孩子波波,小時候生過一場大病,是全家人的心肝寶貝肉,真是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嘴裡怕摔了。

波波大晚上說想吃烤鴨,爺爺就能立馬跑出去很遠給大孫子買;

波波看到幼兒園小朋友有最新款的玩具,回家只要哭一哭,奶奶立刻去銀行取錢去買;

波波在幼兒園打了別的小朋友,爺爺奶奶親自趕到學校去給被打孩子的家長賠禮道歉......

爸爸媽媽上班都很忙,雖然不太贊成過度溺愛孩子的做法,但想想老人帶孩子辛苦,也不好多說什麼。

疫情還沒結束,母子“反目成仇”:警惕孩子將來不孝順的3個信號

在這樣的環境下,波波被養得越發刁蠻任性。

有一次爺爺答應晚上給他做紅燒魚吃,但那天去菜市場晚了,沒有買到新鮮的魚。

波波回家一看,桌上沒有自己心心念唸的魚,當下大哭大鬧,把老兩口辛苦做了一下午的一桌菜都推到地上,開始哇哇大哭。

為什麼你對孩子的“愛”,卻根本無法換來孩子的回報?

因為他在你這裡要風得風,要雨得雨,說白了,你在孩子的心中,只是滿足他需求和物質慾望的工具。

一旦這種“供需關係”的平衡被打破,孩子自然而然就會生出怨恨之情。

怪不得有人曾說過,如果你想毀掉一個孩子,就盡情地寵溺他吧。

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根本不會理解父母的辛勤付出,也不會體諒他人的不易和辛苦。

進入社會之後,也終將會為他的任性付出代價。

3、沒有安全感,缺少關愛

有一點必須要明白:要讓孩子懂得孝順體諒父母,並不是要把這些話時時刻刻掛在嘴邊。

“我們這麼辛苦,還不是為了你?”

“你這個白眼狼,我們真是白白對你這麼好!”

這樣的話,千萬千萬不要對孩子說。

記得我讀大學的時候,有個舍友,平時很少聽她談論自己的父母,也很少往家裡打電話。

我們有時候跟她開玩笑,說她是個”小白眼狼“。

後來才知道,她的父母大學時候就不再給她任何錢了:”我們養了你18年,你應該知道感恩,還好意思伸手問我們要錢?

疫情還沒結束,母子“反目成仇”:警惕孩子將來不孝順的3個信號

不僅如此,父母還把她從小到大的花銷一筆筆詳細記錄在筆記本上,要她長大之後全部"還給他們”。

這樣要求孩子強行“回報"的做法,恰恰是對親情的殘酷抹殺。

想讓孩子學會孝敬父母,應該從生活細節、點點滴滴來著手,而不是用這些粗暴的話語來時刻”提醒“,讓孩子心裡自然而然對父母產生隔膜和代溝。

我們不是要讓他們言聽計從、感恩戴德,而是要讓他們學會對別人的付出表示尊重和感激,明白家人的辛苦和不易,懂得”滴水之恩,湧泉相報。“將這種美德的烙印,永遠刻在他們的心中。

4、

有一次到一個朋友家吃飯,席上,媽媽把兩隻雞腿一隻給了我,一隻夾到自己碗裡。

我覺得很不好意思,準備把雞腿夾給孩子,朋友制止了我,然後對孩子說:“青青,米藍阿姨是客人,雞腿要夾給她吃,媽媽為了做這桌飯,辛苦了一天,所以需要吃個雞腿,補充下體力。”

青青也很懂事,沒有大哭大鬧,反而又往媽媽碗裡添了好幾塊肉:“媽媽辛苦了,你多吃點。”

疫情還沒結束,母子“反目成仇”:警惕孩子將來不孝順的3個信號

這頓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育孩子不僅僅要給他們輸入愛,也要鼓勵他們把愛反向輸出給父母啊。

這是個曠日持久的”工程“,需要我們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去一點點地耐心引導,需要家長在平日裡就潛移默化,做好孩子的榜樣。

孩子們就像是一張張白紙,家長的行為,會在他們身上留下難以磨滅的烙印和投影。

與大家共勉,希望大家都能養育出懂感恩、知進退、愛父母的孩子。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