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上了樓”還怎麼種地,是全機械化嗎?

天行健2786


現在農村,很多農民已經“上了樓”,但是還是跟以前一樣在種地。


他們通常會另找一個地方存放工具。有的村裡建一個集中存放點,有的在地頭建個儲物間。


只要土地條件允許的情況,現在基本是採用機械化耕作、播種、收穫等;但對於山嶺地,還是需要靠人工的比較多。


生態種植技術


我來說我的看法,我反對農民上樓,雖然說上了樓比在四盒院乾淨,但是,不適合農民,因為農民要種地,只要種地,就有農機具,就有農用車,就需要地方放,樓房的車庫太小根本放不下,以我為例吧,我有農用柴油三輪車一輛,汽油三輪車一輛,麵包車一輛,摩托車一輛,電動二輪車一輛,自行車兩輛,手扶一輛,開溝機一臺,耘地機一臺,刨地機一臺,上化肥用小推車一輛,播種機一部,還有裝土豆的筐子40個,裝土豆種的桶30只,別的不說光這些東西車庫裝得下嗎,肯定裝不下,還有化肥,種子,糧食往那放,再說,我們農民都喜歡在院裡種點菜,自己吃,養點雞,鴨,鵝下蛋吃,來客人時殺一隻,招待客人,,所以說農民只要種地就不適合住樓房,

再說農民不種地,把土地全流轉給大戶種,那農民幹什麼去,年青的都去打工,老人怎麼辦,他們都老了,打工幹不了了,只能種點地,掙的雖然少,但是比不幹強啊,他們不象城裡的老人,都有工資,雖然他們一個月也領100多塊錢,就這100多塊錢連他們的藥錢都不夠,俺父親光藥錢一天就10幾塊錢,俺母親也吃藥,又不願意向年青人伸手要錢,所以說農村老人很難,他們為什麼不願意向兒子伸手要錢啊,因為兒也不容易,以我為例子吧,我兩個孩子,老大上大學,老二上高中,光這兩個孩子,一年得4萬塊錢,再加上俺兩個的養老保險1萬,還有我的日常消費,一年下來得接近10萬元的消費,乾的慢了就不夠花的,所以說老人不願意向年青人要錢,再說種植大戶搞機械化,有幾種植大戶掙錢的,我知道的俺這裡這些大戶,沒一個掙錢的,全部賠錢,種上幾年,把貸款賠淨,都不種了,農戶種地不算工錢,大戶種地,要僱人開工資,機械也需要人操控,再說並不是每一個環節都是機械化,總是要用人,以上只是我個人的看法,不代表全部,





山東農民


農民“上了樓”照樣種地,農民種地不等於不能享受有質量的生活,農民幹農活雖然衣服會沾上泥土、雨水,但不等於農民不愛乾淨。現在的農村,家家戶戶都蓋了兩三層的樓房,有的甚至在城裡買了房,這意味著農民靠著勤勞的雙手,不僅“上了樓”,還進了城。



1、題主在描述中反問“不需要種地嗎”,必須要種地,社會不管如何發展,農業是必須發展的。“民以食為天”,農業是立國之本,中央一號文件多次強調保護耕地面積,確保糧食安全。《中國農業真相》一書中介紹了外資對國內農業的滲透,玉米、大豆我們依賴進口,也就小麥、水稻的總產量很充裕。



2、誰來種地?不僅是我國要面臨的問題,在日本、歐美髮達國家一樣要面對,農村普遍存在老齡化嚴重,出現“後繼無人”的現象。隨著社會發展,日本水稻種植戶中專職農民逐年減少,兼職農民增加,國內也有類似的趨勢,農民將變為“職業農民”。



3、未來如何種地?全程機械化將成為可能,日本種植水稻過程中機械化已經超過90%了,而且日本的稻田也並不是美國、澳大利亞等的連片農場。我們國家強調適度規模經營,日本的一些經驗值得學習!當然,一些種植面積小的農作物可能不容易實現機械化,有一部分做有機農業的可能會堅持傳統耕作,部分環節採取機械。在2020年發佈的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表明推進全程全面農業機械化,完善對畜禽水產養殖、設施農業、農產品初加工等機械的補貼措施。

雲眾地服務宗旨:科普種植技術知識,解決農民種植的難題。更多種植技術知識,歡迎關注【雲眾地】


雲眾地


農民“上了樓”還怎麼種地,是全機械化嗎?

個人認為:農民上樓不太現實。

一是職業本身約束。農民的職業主體是種地、養殖,兩者都需要有一個獨立的庭院進行加工。如養殖業本身就是庭院經濟,是農村家庭婦女致富途徑,一經切斷,損失很大。種植業秋糧的晾曬貯藏,農機具的停放,也都需要有獨立的庭院空間。而樓房沒有庭院空間。如果國家能夠將農民從大農業中脫離出來,讓他們進入企業廠礦上班,那麼新民居無疑可以節省土地,為土地機械化創造條件,可現實並沒有那麼多的企業廠礦。

二是經濟收入約束。底層農民收入很低,住火炕燒柴可以節省開支,但柴草堆需庭要庭院空間。一旦住上高樓,就會增加水、電、取暖等多項開支,會增加農民的經濟負擔。

三是生活本身約束。農民習慣了簡單淳樸的生活,農忙的時候,辛勤耕作,汗水淋漓;休閒的時候,可以找人聊聊天說說話,直抒胸懷,那種毫無保留的暢談可以消除一天的疲勞。而若蝸居在樓裡,說話聊天就不方便了。待到春暖花開時,還要在自家小院裡種上菠菜、小蔥、豆角、小油菜……來豐富自家的餐桌,既綠色又有營養,這也是農民不願離開自家小宅的一種原因。


健康常識和果樹管理


大家好,我是來自陝西的60後趙大姐,很高興回答〈農民都上了樓,還怎麼種地,是全自動化嗎?〉的問題, 首先我認為是職業本身約束。農民的職業主體是種地、養殖,兩者都需要有一個獨立的庭院進行加工。如養殖業本身就是庭院經濟,是農村家庭婦女致富途徑,一經切斷,損失很大。種植業秋糧的晾曬貯藏,農機具的停放,也都需要有獨立的庭院空間。而樓房沒有庭院空間。如果國家能夠將農民從大農業中脫離出來,讓他們進入企業廠礦上班,那麼新民居無疑可以節省土地,為土地機械化創造條件,可現實並沒有那麼多的企業廠礦。

二是經濟收入約束。底層農民收入很低,住火炕燒柴可以節省開支,但柴草堆需庭要庭院空間。一旦住上高樓,就會增加水、電、取暖等多項開支,會增加農民的經濟負擔。

三是生活本身約束。農民習慣了簡單淳樸的生活,農忙的時候,辛勤耕作,汗水淋漓;休閒的時候,可以找人聊聊天說說話,直抒胸懷,那種毫無保留的暢談可以消除一天的疲勞。而若蝸居在樓裡,說話聊天就不方便了。待到春暖花開時,還要在自家小院裡種上菠菜、小蔥、豆角、小油菜……來豐富自家的餐桌,既綠色又有營養,這也是農民不願離開自家小宅的一種原因。謝謝大家,請點關注,互相學習!








60後趙大姐


農業是國家的第一生產力,種地是農村農民的第一選擇。很多美麗鄉村建議讓農民群眾告別了平房,住“上了樓”。還怎麼種地全機械化嗎?不可能全機械化,因為現在的農村大部分年輕人都到附近工廠打工去了,剩下種地的大多數都是中年人和老年人,現在的農村農民種地就缺勞動力。有的雖然不種地了,但種地的面積不會減少,受地理條件和其它方面限制,全機械化很難實現,現在隨著農業的改革已經達到了半機械化,但總的說農村農業農民向好的方向發展,越來越好!





果果奶奶7069


隨著農業機械化、專業化的持續推進,以及就業機會的增多,農民已不再僅僅依附於“一畝三分地”,“上了樓”也能日子過得很好。

第一,“把土地流轉出去”,自己選擇其他行業就業。

這一種土地流轉的情況比較多,而且也是發展的趨勢之一,將土地流轉給農業企業或種植大戶,按時收取租金即可,自己不受制於土地的束縛,選擇其他行業就業,打工、經營、自由職業者都可選擇,當然目前仍以是打工為主。

第二,“把土地交給專業人員打理”,自己同樣有種地收成還可另行就業。

這其實說的就是土地的代耕代種模式,交自己的土地交給代耕代種的專業合作社、企業或大戶,按時獲得相應的收成,自己同樣不受制於土地的束縛,選擇其他行業就業。目前在四川、江浙一些地方,代耕代種發展得較好,農民把土地交給代耕代種的單位或個人,自己不直接參與種地,種植的收成還相對不錯,群眾認可度也很高。

第三,“自己成為新型農民”,不但種做好自己的地,還要種好別人的地。

大力發展新型農民,既是農業發展的需要,也是農民轉型的實際需要。自己成為新型農民,懂現代農業生產,會操作農業機械,有種植技術,成為農業致富的帶頭人。這兩年無人機在農業生產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也催生了一批操作無人機的新型農民,他們的工具體積不大,但功能強大,也創造了較好的效益。

(本文田圖片來自於網絡)


鄉村微視界之鄉村漫記


農民“上了樓"還怎麼種地?是全機械化嗎?
這個問題不是千篇一律,情況各不相同。現在農村大部分農民吃飯生活來源,還是依靠土地。種地就得需用農具、車輛、肥料、種子等等一套東西。如果“上了樓",這些農具車輛放在那裡?有的農民養有家禽家畜,能在樓上飼養嗎?秋收時節,有很農作物、糧食需要翻曬,在樓裡能曬嗎?農民的很多實際生活,並不適合在樓上。農民適合的是農家院。
現在農村耕地機械化程度高了,有的人光靠在家種二畝地也佔不住,就選擇外出打工,把土地全部流轉承包給別人種。自已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在城裡上學,在城裡買了樓。這些不再種地“上了樓"的農民,現在還是少數。各種情況都有,拫據各自的實際情況,自由選擇。不能強迫一刀切。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0542c4a94c344cb1a59f5e999c098aa9\

代代書香


對於你的此問題,我也很不理解。我就是上了樓的那種。各種不方便:

第一:農具無處堆放。

第二:本來我們農民都有自己的一個小倉庫。用來堆積糧食,臨時安放,沒有曬乾的糧食,天晴了可以隨時拉到院子裡曬。現在院子沒了,曬糧存糧的地方也沒了。只能安放在沒有上樓的親戚朋友家裡。雖說現在我們不指望地養家餬口了,但是有土地在手裡,我們總會心裡有依靠。做事有力量。每年到豐收的季節,內心裡也是十分開心的。

農村規劃我們都支持,但是上樓真的好嗎?

一:一旦發生災情,損失將比沒上樓的時候大的多。

二:一旦發生殘酷的戰爭,本來需要100顆炮彈崔毀的地方,現在1顆就夠了。

三:建了這麼多高樓,空樓佔大部分。說明並不需要這麼多高樓。只是提升當地GDP的一種手段。這種手段真的能長治久安嗎?還是有待考量。



阿毛農家樂


這問題,我來回答!

農民上樓,地怎麼種,分兩種情況!

1、對於那些大面積,平原地區,還是適合大規模,集中化管理,可以使用大型機械。農民都上樓後,宅基地翻耕改為耕地,可以有利於土地優化配置。為將來土地的大型機械化種植提供有利的條件!農民可以選擇給公司打工,也可以代替土地承包者幫著管理土地!因為我國地少人多,人均耕地錢,個人種地收益低,不如給老闆打工穩定,還掙得多!

2.對於那些丘陵,山區的土地,不適合大規模種植的地方,可以小規模的自願退出,讓那些有意願種地的人來種。農民上樓,人就可以集中到一起,願意打工的打工,也可以做些生意,相比在山區人少的地方,還是掙錢的路子比較多!

現在國家提倡農民上樓,但不是強迫你上樓,是自願的。國家的每一項政策不一定適合每一個地方和每一個人,作為一個農民,我們只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做決定!有的時候可能會出現,少數服從多數,不然就可能造成自己被孤立的被動局面,碰到這種事,我們只能自己早做打算!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