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人老了,千萬別和子女住一起,那樣誰都不開心”,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我不認同這個說法,中國有句古話“養兒為防老”。父母老了,就需要照顧,不和子女住一塊,老人若有突發狀況,怎麼知道?不和老人住一塊,老人如何享受天倫之樂?不和老人住一塊,再孝順的兒女也無法全身心的照顧老人,是讓“子欲養而親不在”的傷痛發生。兒女們換位思考一下,你小的時候,父母不和你住一塊行嗎?


幸福有約216350210


我認同這句話。

鄰居三老頭和我們家是對門鄰居,今年80歲了,是市水利局退休職工。子承父業,兒子在市水利局下屬單位當辦公室主任。前幾年,兒子在縣城買了一套四室一廳的住房,要把他和老伴接過去,照顧方便。可任憑兒子兒媳怎麼勸說,老兩口就是不去。一次閒聊,老頭向我講起了原因。1.說話不隨便。人老愛嘮叨,看到自己看不慣不順眼的事就想說,青年人就不喜歡多言多語。老年人看待事情的思想和觀點不同。言多必失,久而久之,兩代人之間難免出現代溝,產生摩察。老人有委屈,小的有怨言。2,行動不隨便。在老家,說到那去,拔腿就走,有時連門都不要關,跟親戚朋友拉拉呱敘敘舊一坐一天都行,到城裡住,就象鳥關進了籠子,出進都是電梯不方便,別說找人說說話,就連對門的鄰後都互不答理。3,生活不隨便。在老家,兩個人想吃什麼弄點什麼,想什麼時間吃就什麼時候吃,沒人管沒人問。到城裡,你得照顧他們一家人,和他們一起吃。更讓人為難的是上廁所和夏天洗澡。


三友話三農


父母年紀大了,身體不好,身邊有個事不能及時知道,或者說享受不了三(四世)同堂的歡樂,或者要照顧孫輩們等等的理由與兒女住在了一起。不過,只要有過與兒女在一個屋簷下生活經歷的老人,多少都會有“千萬別和子女住在一起,那樣誰都不開心”的感慨。我是比較都認同這句話的。

之所以認同,主要的原因應該在這幾個方面:

飲食起居等生活習慣有差異。老年人大都患有“三高”,飯菜多以清淡為主。年輕人就不同了,喜歡吃油膩的、辣的。他們高興的時候,還在家吃上幾口;不樂意了,乾脆去下館子,啥有“營養”就吃啥。父母氣得說不出,只能私下嘀咕。


老年人普遍養成了早睡早起的習慣。即使休息了,也時不時咳嗽、還要上廁所,睡眠時間並不多。而大多的年青人都是在外面逛好了很晚才回家。回來又是看電視、又洗又玩手機,嘈聲不斷。老人也甭想睡個安穩覺。老人最怕的是自己熬夜,其實這跟熬夜也沒啥區別。老人很憋屈,長此以往,可自己的身體吃不消。

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區別。人常說“隔輩親,分外親”。孫輩小的時候,亂哭亂鬧,甚至叫起自己的名字,都覺得孫輩還是可愛、“聰明”,還在那笑呵呵的;即使孫輩們犯錯了,還替他們遮掩,總是會說“還小呢!”其實已經是溺愛了,還在嬌慣著,更別說打罵他們了。年輕人就不了,他們才不管自己當年的淘氣,現在還有點任性。對他們的子女說打就打,說罵就罵,老人才看不慣呢,一念叨,還不遭到兒子兒媳的責怪。時間長了,摩擦不斷,也容易引發家庭矛盾。


消費觀念和水平不一樣。現在有的年輕人能掙能花,還把這叫“享受”。本就不想做飯,又懶得動彈,一個電話,外賣“噌噌”地送來了。抽菸20元左右一盒的,衣服都是“牌”子的還要成“套”,化妝品塞得滿滿的,就是那口紅還要“五彩”都備著。有的衣服標籤還沒有摘,又買來了一件。更讓人氣的是兒女及兒媳都上班去了,讓在老人送快遞讓那取貨那一天沒有一兩件。原來又吃的,又是穿的。冰箱裡說是過期的食品,一些也沒穿過幾回的衣服被打包送進了垃圾桶。


老人們就不同了,剛給他個上街買菜的“權力”,就淨弄些大眾化又不新鮮的菜品回來。吃剩的飯菜,總是捨不得倒掉,熱了自己吃,有時還端在了飯桌上。兒子多少也礙於面子,不肯說出來。有些兒媳婦卻直接把話擱在桌面上說。有些做父母的,也有應對的理由:“我兒子小時候還不是就這麼吃的,現在都進城了”。真讓人哭笑不得。

家庭關係潛伏著危機。人與人之間相處久了,才能夠看清人的本質。家庭成員之間也是一理。吃了、穿了、用了,想想也說得過去,都是自家人。而懶惰的性格,還真的看不慣,也無法容忍。年輕人晚上“夜貓子”,如果不上班就一定是條“懶蟲”,非睡個自然醒不可。起床了,先玩會手機。涼了又熱好的飯菜端上來還說是“剩”的。還是手機不離手,擱罷筷子,碗碟不收拾,又去了他們的房間。大多做婆婆自認是“保姆”,有些強勢的婆婆卻不行,婆媳關係僵持不定。



婆婆這樣,公公也難為。抽個煙只能爬在陽臺的窗口,咳嗽吐痰沒地去,廁所的馬桶不習慣用,看見能買錢的破爛就想拾,沒少遭兒女的勸說,兒媳或女婿的白眼。

本來“家醜”不可外揚,有些老人卻管不住他們的嘴。即使說了那麼一兩句,在別人口中可是千言萬語,一旦傳給兒媳、女婿,最受氣的是兒女。夫妻常常拌嘴,做為父母你該勸誰?本來人家小夫妻興許鬧個情緒,兒子哄哄就可以了。父母在,兒子落不下臉。再有你們的摻合,矛盾不升級才怪呢?




做為父母,隨著年齡的不斷增大會更加依戀依賴自己的子女,總認為他們還沒有長大,沒有主見,甚至沒有貼心說話的人。而兒女呢,對自己父母的關心並沒有對自己孩子那麼有信心。不是嘛,他們的孩子病了,得趕緊去趟醫院。父母說這痛那癢的,聽見了也一聲不吭。過三兩天才會問你:“好點了嗎?”與父母住在一起,打亂了他們的“兩人世界”,不鬧心才怪呢!


為生活而提神


這是我分析以下原因:

一: 子女能幹的,走得天這遠地遠,想天天住在一起也不可能。子女節假日偶爾回家,老人成天買菜做飯弄好吃的 ,忙得老人天旋地轉;孩子走後,收拾屋裡,打掃衛生,弄得腰痠背疼。

二:帶孫子或孫女,自己的骨血,就是天涯海角都得去,倒貼錢也要去!早晨送孫子或者孫女去上學後到菜市,魚肉果蔬買一點,做飯去。孫子或者孫女放學接回家,好吃好喝一年兩年三五年,任勞任怨的幹。

三:同城兒女欠能力,子孫一家都肯老,有甚法?自家娃有困難,該幫襯則幫襯,吃點喝點應該的。三代同堂住一起 兒孫繞膝無歡樂 ,為什麼?房價太高買不起。

四:當今的年輕人,與老年人生活價值觀,生活習慣,與老人相去甚遠,住在一起矛盾很多。於此,有實力的老人 ,大多心幹情願拿出錢去首付,給子女“一碗湯”距離買套房,分開住。個人隱私個人隱,天天見面樂盈盈。

五:“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中國的家庭億萬個 ,幸福的家庭,與子女怎麼住都可以;不幸的家庭,與子女怎麼住選擇得了嗎?

人老了,千萬別和子女住在一起,那樣誰都不開心。”說的是,但開心是有條件的,能開心的,隨便怎樣都開心;沒法開心的,想開心也開心不了,這是 當今現實也是社會現象。

六:有人說:“人老了,千萬別和子女住一起,那樣會誰都不開心。”首先,這句話要看是誰說的,為什麼呢?如果是老人提出來的,多數是為子女考慮,但凡能自立,不願給子女添麻煩。極個別的也可能是小心眼,恐怕處理不好與子女的關係。如果是為人子女的提出的這個問題,那就太無情無義了,人誰沒有老的時候?待父母年紀大了自己的孩子都討厭用不上,多傷心哪?雖說國家提供了諸多養老機構,但仍然是供不應求,還需要多種多樣形式的補充,家庭養老就是一個傳統的方式之一,家庭養老靠的是子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家有父母如有一寶,人在做天在看,人都有老的那一天,子女能有機會侍奉也是修福積德的好時機。究竟怎麼過,這事可沒有一定之規,常言道;人生皆是命,萬般不由人。最根本的要看父母與子女的“因果因緣。”無論“因果因緣”是善是惡,皆是事物的本來,可遇不可求的。有的是善因緣,子女都在上班,又要帶孩子,送接幼兒園或上學放學,真的忙不過來,這時如果家裡有父母能邦邦忙還真是他們的福。還真能邦子女減輕負擔。真的誰也離不開誰,互相邦襯,取長補短,其樂融融,何樂而不為

七:這也是一個億萬家庭都會遇到的,無法避違的,非常現實的問題。尊老愛幼是中國幾千年遺傳下來的祖傳。父母致上孝敬為先。因此,給老人養老送終已成了中國人的美德,傳統的優良習俗。

要不要和子女住在一起?這個問題首先得問問倆位老人,聽聽老人什麼意見。才能最後定奪。我個人認為,現實生活中,我所見到的雙親老人,80%甚至95%喜歡過倆個老人世界的生活。不希望子女去打擾他們。他們還從來就沒有過過無擾無慮,自由自在,想幹什麼就去幹什麼,想吃什麼就買什麼,想旅遊就去旅遊,想跳廣場舞就去跳,無牽無掛,一身輕鬆,這時候的老人,一個個都沉醉在快樂幸福之中。享受著從來沒有過的人生美滿生活。這些個老人一切都能自理,不願同子女生活在一起。

八:過去常聽老人講,“人老是一寶”,“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那時是千年不變的世道,人越老經的事越多,悟出的世間道理越多;而現代社會在急變,略一慢就落在火車站上,就出現了代溝,據年輕人講80後和90後也有代溝了,“代溝”說明什麼?三觀不同步,八觀不對錶了,言行上的不同步就會出現不和諧,靠理解包容能持續多久,時間長了,矛盾積累多了,就是麻煩。

九:“久病床前無孝子”。你鬧病孩子可以短時間陪伴你,時間長了他要掙錢養家呀,兩代人在一起,時間短有新鮮感,父慈子孝,其樂融融,時間長了,各種問題都來了,是非出來了,父嫌子不孝,子嫌父煩惱,婆媳多是非,有幾個長久能處好,還是距離產生美。長時間分離,那份思念,催生的是濃濃的真情,偶爾見次面,親都親不夠,滿身都是濃濃的真情。

十:“老人嫌”是名言。“老人嫌,老人嫌,子女莫把老人嫌”,那都是勸人的,往往時間長了,老人嫌就變成老人煩,煩多了就變成大麻煩。

十一:夫妻生活都需要獨立的空間。“金窩、銀窩都不如自已的老窩”,老年人需要屬於自已的空間,年輕人更需要屬於自已的二人世界,摻和在一起多有不便,不便多了就生煩。

眼不見心不煩。父母輩看兒女有些看不慣,愛嘮叨,子女沒有你以前的經歷,看父母更是看不慣,時不時帶點心煩,分開後各過各的,看不見了,心也不煩了。

我覺得還是尊重父母的意見,什麼是孝,只要父母高興就好。



山本達叔


基本認同這句話,這是來自於生活的切身體會。


兩代人生活在一起糾紛不斷,不生活在一起則各自生安

我一個同事,夫妻兩人退休後到南京與兒子住在一起,本意是考慮兒子、兒媳工作忙,在那裡照看孫子、做做家務,但到那裡不到半年,就生氣回來了。一是公公婆婆與兒媳婦住在一起,公公和兒媳婦都感覺很不方便,很彆扭。二是兒子兒媳教育孩子比較嚴厲,公公婆婆看不慣,就護著孩子,嬌慣孩子,由此產生矛盾。三是看到兒子、兒媳婦成天網購東西,大把花錢,過度消費,老兩口很不理解,經常嘟囔。最後矛盾爆發,是因為婆婆的孃家弟弟一家三口去南京醫院看病,兒子為舅舅、舅母安排好了住宿酒店,老兩口非得讓他們住在兒子家客廳裡,第二天一早,十個人用一個衛生間成為大問題。最後,兒子出面勸說他們回家來了。


現在,老兩口單獨生活,每天散步鍛鍊,在家寫字作畫,經常參加合唱團排練、演出,每逢春秋季出去旅遊一次,日子過得逍遙自在。

兩代人都有屬於各自的生活,老年人要適應時代的變化

我國國家,經歷了漫長的農業社會,形成了聚族而居、幾代同堂的傳統家庭模式,老有所養,幼有所教,父慈子孝。成年子女如果要求與父母分家單過,被視為不孝,要面臨很大的社會壓力。

在邁入工業化的時代,人們的生活形態發生了急劇變化,舊有的家庭形態解體,一般子女成婚後都是各奔東西、各自謀生、單獨生活,再難看到幾代人同居的大家庭。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父母與成家的子女之間,特別是與沒有血緣關係的兒媳和女婿之間,由於受生活習慣、生活理念、生活空間、親情關係融合程度的限制,朝夕生活在一起,對雙方都不是很自在、很開心的事情。因此,許多生活尚能自理的老年人,除非子女真誠需要他們去幫忙,做免費保姆,否則大都不願意與子女住在一起。


出生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的人,由於生活經歷、受教育程度、思想觀念、道德觀念等差異,與子女往往相互看不慣,話不投機半句多,在此情境下長期相處,勢必會產生感情離隙和生活矛盾。兩代人之間與其小心翼翼、各自壓抑的生活在一起,不如各有自己的生活空間。硬性的湊合在一起,往往是落得內心鬱悶痛苦。


太陽昇Sun


人老了千萬別和子女住在一起,這樣誰都不開心。這句話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目前社會的現實存在,俺贊同這種說法,我姑媽就是個很好的例子。

俺姑媽年輕的時候,聰明能幹,識大局明事理,在生活很艱苦的年代,把三個兒子一個個的都培養成了大學生。三個兒子畢業後又都留在了省城工作,都娶了省城的姑娘,在省城安了家。俺姑媽五十多歲的時候,就開始到兒子家看孫子。大概到七十多歲的時候,把三個兒子家的孩子都看大了。年齡大了的人都難免有點小毛病,比如咳嗽痰多,愛流鼻涕啥的。這時候有兩個愛乾淨的兒媳婦就受不了了,不吃我姑媽做的飯菜。俺姑媽是個能看出眉眼高低的人,就主動回農村了,和我姑父兩個人,單獨在農村老家住了七八年。後來我姑父去世了,剩下俺姑媽一個人,我三個表哥、表弟們,又把她接到省城。本來說好的,三家輪流住,這回俺姑媽不願意了,說你們誰家我也不去住,你們弟兄仨給我兌錢💰租個房子,一人一星期輪流照顧我。俺姑媽不虧是個明白人,這辦法還挺好,姑媽和她的三個兒子家都過的其樂融融。今年我姑媽已經八十八歲了,身體還很健康,沒事還能自己到街上遛彎呢。

人說人到五六十歲像藍球,到了七八十歲就成排球了,這話有一定道理。不管是五六十歲,還是七八十歲,除非有特殊情況不和兒女住在一起不行,就儘量不要和兒女住在一起。現在的年輕人大部分都很懶,五六十歲的時候和兒女住在一起,跟給兒女當保姆差不多。七八十歲和兒女住一起,他們雖然嘴上不說,心裡面難免嫌棄。真不能動了,讓兒女們受點累,到自己家來伺候,也比住到他們家強。



大山160420529


這個提法很有道理,是經過多少代人和無數個家庭總結出來的經典,放到新時代更是至理忠言。

一,代溝。過去常聽老人講,“人老是一寶”,“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那時是千年不變的世道,人越老經的事越多,悟出的世間道理越多;而現代社會在急變,略一慢就落在火車站上,就出現了代溝,據年輕人講80後和90後也有代溝了,“代溝”說明什麼?三觀不同步,八觀不對錶了,言行上的不同步就會出現不和諧,靠理解包容能持續多久,時間長了,矛盾積累多了,就是麻煩。

二,“久病床前無孝子”。你鬧病孩子可以短時間陪伴你,時間長了他要掙錢養家呀,兩代人在一起,時間短有新鮮感,父慈子孝,其樂融融,時間長了,各種問題都來了,是非出來了,父嫌子不孝,子嫌父煩惱,婆媳多是非,有幾個長久能處好,還是距離產生美。長時間分離,那份思念,催生的是濃濃的真情,偶爾見次面,親都親不夠,滿身都是濃濃的真情。

三,“老人嫌”是名言。“老人嫌,老人嫌,子女莫把老人嫌”,那都是勸人的,往往時間長了,老人嫌就變成老人煩,煩多了就變成大麻煩。

四,夫妻生活都需要獨立的空間。“金窩、銀窩都不如自已的老窩”,老年人需要屬於自已的空間,年輕人更需要屬於自已的二人世界,摻和在一起多有不便,不便多了就生煩。

五,眼不見心不煩。父母輩看兒女有些看不慣,愛嘮叨,子女沒有你以前的經歷,看父母更是看不慣,時不時帶點心煩,分開後各過各的,看不見了,心也不煩了。

儘管有些重孝道有條件的子女,買房時給父母準備下居位的房間,但與子女分開住是老年人的共識。


天道新農



認同。說一說我的親身經歷與感悟。

一、為盡孝,把老人接來同住,結果不歡而散

我是家中的獨子,入住新房的第一件事——把父母從農村接到身邊,想盡一盡孝道,讓老人享受一下天倫之樂與城市生活。新房120平米,三個臥室。五口人輕鬆住得下。結果僅僅團聚半年左右,父母執意要回老家,我沒有阻攔,順水推舟地把二老送上了返鄉的火車。幾件小事兒讓當兒子的左右為難,深深地認識到儘量不要與老人住一起。

小事兒之一:

我妻子是個大咧咧的直性人,想啥說啥。談戀愛時我就適應了,婚後從來沒為此鬧過彆扭。有一天,妻子對我說,下班買二十斤米回來,別買五斤了,現在米吃得快。母親聽到這話,心裡犯了嘀咕:什麼意思?是不是嫌我們吃多了?背後和我父親叨咕了好幾次,父親悄悄地告訴我,讓我提醒媳婦說話稍微注意些,人老了易多心。

小事兒之二:

有一個週末,岳母到家裡來做客。兒子從小在岳母家長大,見到姥姥高興地跑了過去,一把摟住姥姥的脖子,跳到懷裡撒起嬌來。這種親密的動作,我見過多次,早習以為常了。但是我的親生父母——孩子的爺爺奶奶站在客廳臉色很不自然。我能讀懂二老的心聲:孫子叛變了!把自己姓啥忘了!

小事兒之三:

我老家在農村,是室外廁所。父母對室內廁所很不適應!妻子平時把廁所擦得非常乾淨,年輕的城裡媳婦普遍重視廁所衛生。在這樣的廁所裡,母親感到精神緊張,解不出大手。還好,離小區不遠,有一個公共室外廁所,與老家的樣式相似。母親每天都要下樓解大手,我和妻子做了多次工作就是做不通。老人家堅定地認為,無論如何不能在自己住的房子裡解大手。

小事兒之四:

老人沒來時,一家三口生活,妻子在家裡穿衣服很隨便。特別是天熱時,每天洗澡前洗澡後,穿得肯定少而單薄。與公婆一起住,性格外向的妻子每天在自己家都穿得規規矩矩,她雖然從無怨言,但心裡一定很累!

……很多很多,這樣矛盾的小事兒很多很多!讓人失去意志的是鞋裡的沙,不是遠方的路!

二、換一種方式,皆大歡喜

  • 轉眼幾年過去了,我第二次把老人接到了身邊,吸取第一次的教訓,我在旁邊的小區,給父母買了套二手房,50多平米,二樓。我和妻子每週過去看望一次,遇有頭痛腦熱,隨叫隨到。

  • 此次,二老非常開心,適應得很快,母親也可以在室內廁所解大手了。神情與前一次大相徑庭,臉上總洋溢著滿足的憨笑。

  • 妻子也開心,一家三口的生活方式一如既往,不受絲毫影響。


三、想盡孝,必須講究方式方法,與老人同住的方式弊端多,是萬般無奈之舉

時代前進了一大步,但不變的情感規律依然我行我素——子女最好不要與老人同住。理由:


(一)情感深淺不一,用一把尺子量不行,用多把尺子量也不行。

  1. 兒子女兒是親生骨肉,媳婦女婿是後補的親情。用一把尺子,同一標準,都一樣地親近,都一樣地打罵。行得通嗎?
  2. 用兩把尺子,對親生的近,對後來的遠。這樣的日子能過下去嗎?
  3. 或者反其道而行,對媳婦女婿近,對兒子女兒遠。您自己信嗎?太虛偽了吧!

對於這一切,質樸的老人不好把握。


(二) 生活習慣格格不入,代溝現象無處不在。


1、作息習慣。

老年人早睡早起,通常晚九、十點鐘上床休息。早晨五、六點鐘起床,要麼晨練,要麼去早市買菜。年輕人加班、看電影、吃燒烤、玩電腦……半夜十一點上床司空見慣。有時半夜進家的年輕人,開門、脫衣、洗漱等動作一不小心聲音過大,容易驚醒入睡的老人,老人一旦醒來可能兩三個小時難以再次入睡。

2、飲食習慣。

老人們身體漸衰,消化功能退化,偏愛清淡飲食。諸如白菜豆腐、青菜素炒、熱湯、熱饅頭、小米粥……要軟,要熱。吃飯不講究花樣,不求數量。兩個菜行,一個菜也行。吃七八分飽,便欣然離開飯桌。

年輕人火力正旺,注重色香味,注重大魚大肉,注重無酒不成席,注重燒烤火鍋麻辣燙等等。

兩代人吃不到一塊兒。


3、茶餘飯後的習慣。

在家裡老人們喜歡嘮閒嗑,說說兒女們小時候的事兒,說說過去他們在生產隊的事兒,說說鄉里鄉親婚喪嫁娶的事兒,等等。都是你聽過的,而且都是聽過十遍以上的。有的甚至聽過幾十遍。

年輕人是百分百的低頭族,一邊心不在焉地聽,一邊不停地刷手機。他們滿腦子股票、明星、體育賽事……

想不到一塊兒,說不到一塊兒,更玩不到一塊兒。


(三) 老夫妻與小夫妻表達愛情的方式既互相規避又互相干擾。

  1. 年輕夫妻,情趣正濃。喜怒笑罵中都不離滿園春色,如果隔牆有耳,便大煞風景!進門的擁抱,早起的香吻都要避開老人的視線,正常的夫妻生活也彷彿在監視中進行。

  2. 老年夫妻相扶相依,年輕時的濃情化成了無微不至的日常關心:今天貼膏藥,明天拔火罐,後天又相互攙扶著去看中醫。老夫妻的日常生活非常有規律,需要慢條斯理地進行。但同居一個屋簷,不可避免地受到風風火火年輕人的干擾。

四、想盡孝,不一定同住,但一定要盡心!盡全力找到適合父母的養老方式

不願意與父母住一起,是多數年輕人的共識,無可厚非。但它有個前提條件,就是必須找出一個切實可行的為父母養老送終的方式。確保父母老有所依,幸福地走完最後一段生命歷程。

在老人病臥在床、生活不能自理階段,需要有人服侍。要麼親自動手,要麼花錢僱人。常見的三種方式:


1、 送養老院

未來二十年面臨養老的老人,多是獨生子女家庭。他們唯一的孩子沒有能力照顧多個老人。養老院方式是60年代出生老人的主要養老方式之一。優質養老院服務質量高,但需要具備相當的經濟實力。


2、 老人單獨居住,子女上門服侍。

老人生活能自理時矛盾不突出,不能自理時需要二十四小時全程陪護。子女多,可輪流上門服侍;子女少,人手不夠,需要花錢僱護工。


3、 條件受限,只能同住。

同住的弊端很多,但此時必須一切服從老人的養老需求,千般苦水都要往肚裡咽,咬緊牙關,一日復一日地孝順好老人。學習我們的祖先,在他們的年代裡別無選擇,幾代人同居一院,後輩人孝順前輩人,後輩人送走前輩人。

讓父母頤養天年是兒女必盡的孝道,應早準備、早籌劃,盡全力保障老人的有生之年健康幸福。


止語編故事


我老公的親姐就是跟她公婆住一起的,據說經常跟婆婆吵架,情商極其低。

這種情形說來也是有原因的,她結婚以後買房男方的父母把自己老家的房子賣了出錢幫他們的,她自己想住大房子,買了個超大的複式,錢不夠只能找男方的父母湊,然後自己孃家這邊也是儘可能的找我婆婆拿錢,整的我們買房還差點錢都沒地方去借。

而且她也不做家務,不做飯,都是她老公做,公婆做,一家人服侍她一個人,因為她工作好,是私立初中的班主任,油水多,但是天下哪有那麼好的事情,她婆婆真的超級不待見她,經常吵架,所以吃得鹹魚抵得渴吧。

如果是我,我是絕對不會因為想住大房子就跟公婆一起住的。

但其實年輕人跟老年人還是有代溝的,最好不要一起住,公婆走不動了,需要人服侍可以一起住,但是還沒到那份上就不需要,給老人和自己都留點空間。


喲貓咪


父母和子女都有足夠的經濟獨立性,住一起完全沒有問題。

我就一直與媽媽住一起。

媽媽的年收入不低於15萬,就是我幫她理財的,當然錢都在她自己的帳上。錢在自己手上,老人家才會有安全感。

媽媽每天和閨蜜去飲早茶,隔三差五和朋友去旅遊,我也經常帶上媽媽及一家子出去自駕遊或者自由行。

一起住,只是吃飯和看電視在一起,媽媽心情好就逗弄一下孫子。老婆大人是全職媽媽,所以從來沒有要求我媽媽帶小孩。我是特別喜歡喝媽媽靚湯,她也喜歡看著我喝湯。

她住樓下(年紀大了不走樓梯),客廳飯廳在樓下,我四口住樓上。從來沒有爭執,非常和諧呀。假如出現任何矛盾,以媽媽的意見為準。

因為我對媽媽的態度,所以老婆大人也從來不會和我媽媽鬧矛盾,一家人挺和諧哦。

年紀大了,沒有子女在身邊關心和照顧,是一件很悲哀的事。

覺得一家人相處,除了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經濟各自獨立才是關鍵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