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晴川第一樓:與黃鶴樓隔江相望的姊妹樓,武漢三大古建築之一


在湖北省武漢市漢陽龜山東麓禹功磯上,有一座與隔江相望的武昌黃鶴樓有不解之緣的樓閣——晴川閣。晴川閣又名晴川樓,晴川閣得名於唐朝詩人崔顥《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詩句。文化人到了武漢,少不了要到這裡打卡,親身體味幾百年前大詩人營造的美好意境。

遙想1000年前一個晴朗的秋日,唐朝大詩人崔顥登臨黃鶴樓,面對祖國的大好河山,遙望對面的龜山漢陽,晴空萬里的漢陽江畔樹木鬱鬱蔥蔥,好像近在眼前歷歷在目,鸚鵡洲的綠草生長茂密,於是寫下了“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千百年流傳的佳句。“有文無行”的崔顥,無論如何不會想到幾百年以後,漢江畔會因為他的詩句建造一座黃鶴樓的姊妹樓“晴川閣”。

始建於嘉靖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是當時漢陽知府範之箴在修葺禹稷行宮時為勒記大禹治水之功德而倡議興建。自始建以來,與禹稷行宮幾經興廢,400多年中先後進行過五次大的維修增建,兩次重建。上一次為清同治三年漢陽郡守鍾謙主持重建。1935年晴川閣被風吹倒,禹稷行宮倖存。1983年武漢市人民政府組織修葺禹稷行宮後,重建晴川閣。閣名由前中國佛協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趙樸初所書。


復建後的晴川閣佔地386平方米,高17.5米,麻石臺基,紅牆朱柱,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閣樓為重簷歇山頂式,屋頂前方仍設一水騎樓。整個樓閣分上下兩層,沿簷迴廊。其底層面闊五間,通長20.8米;進深四間,通寬16米。臺明從簷柱中心外擴0.7米,臺地面積為386.28平方米。

晴川閣原汁原味地再現了楚人依山就勢築臺,臺上建樓閣的雄奇風貌,並富有濃郁的楚文化氣息。兩層飛簷四角銅鈴,臨風作響;大脊兩端龍形飾件,凌空捲曲,神采飛動;素潔粉牆,灰色筒瓦;兩層迴廊,圓柱朱漆;斗拱樑架,通體彩繪;對聯匾額,字字貼金。

禹稷行宮,本名大禹廟,是武漢地區現存不多的具有代表性的清代木構建築。由司農少卿張體仁於南宋紹興年間創建,後成為武漢歷代祭祀大禹之地。元大德八年重修;明天啟年間改大禹廟為“禹稷行宮”,在原祭祀大禹的基礎上,又加祀后稷、伯益、八元、八愷等先賢。現存建築為清同治二年重建,1984年按“保持現狀,恢復原狀”的原則進行修繕。


晴川閣北臨漢水,東瀕長江,與武昌蛇山黃鶴樓隔江相望,是武漢地區唯一一處臨江而立的名勝古蹟,有“楚天第一名樓”之稱。這通“荊楚雄風”碑,刻於清乾隆三十五年,為荊南觀察使李拔所書,碑文意為讚揚荊楚民眾與洪災水患頑強拼搏的精神。

晴川閣景區與武昌黃鶴樓夾江相望,江南江北,樓閣對峙,互為襯托,蔚為壯觀,有“三楚勝境”之稱。晴川閣與名冠天下的黃鶴樓隔岸相對,在萬里長江上唯此一處,為武漢市三大古建築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旅遊景區,與黃鶴樓、古琴臺並稱武漢三大名勝。

晴川閣景區整個佔地約一萬平方米,平面呈三角形,由晴川閣、禹稷行宮、鐵門關三大主體建築和禹碑亭、朝宗亭、楚波亭、荊楚雄風碑、敦本堂碑以及牌樓、臨江駁岸、曲徑迴廊等十幾處附屬建築組成。晴川閣自2008年3月20日起向社會免費開放,參觀者須在票務處窗口排隊領票免費參觀。圖為地圖上晴川閣與黃鶴樓的地理位置關係。【《瑞視覺》原創文圖,歡迎收藏、轉發、分享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