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分析:公共衛生體系要有“硬核”隊伍

(文/興越 長遠 張墨成) 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全球衛生問題高級研究員黃嚴忠日前接受《參考消息》記者專訪時表示,為抗擊新冠肺炎和預防疫情出現全球性大流行,國際社會應充分加強在信息溝通、疫苗研發、藥品開發等領域合作。

黃嚴忠也是全球公共衛生治理圓桌會議召集人、美國塞頓霍爾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院全球衛生研究項目主任。對於如何健全國家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他也提出一些建設性意見。

多管齊下完善疾控機制

《參考消息》:您如何評價面對此次疫情國際社會之間的溝通與合作?

黃嚴忠:這是一個比較現實也比較重要的問題,世界衛生組織在國際合作中可以起到重要的協調作用,他們也開會強調各國要在疫苗和藥品研發方面進行合作。目前,我們對新型冠狀病毒還有很多不瞭解的地方,包括傳染源現在還沒有找到。希望世衛組織專家協助中國專家找出感染源,瞭解病毒本身的特性,例如易感人群、潛伏期、死亡人員特徵等。中國跟國際社會合作的空間仍然很大。

中國實際上已經做了為國際社會稱道的事情,例如及時分析出病毒的基因序列並跟國際社會分享。目前更重要的是,反思現有的疾控體系在應對疫情方面是否存在不足,特別是遇到新型病毒暴發,目前的公共衛生體系是否需要改進。

《參考消息》:在美國,疫情發生後人們的關注點似乎並不集中在地方政府的反應。

黃嚴忠:在美國,民眾想要知道相關信息,首先想到的是疾控中心網站,它們在反應速度和信息公開方面都比較迅速,與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的溝通比較暢通,不依賴於地方政府,但同時保持有緊密合作。

另外,在隊伍建設方面,美國疾控中心有一支公共衛生部隊,隸屬於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是美國武裝部隊的一個兵種,約有6000人。他們有點像我們所說的預備役,平時跟正常醫務人員一起工作,抽出一定時間進行訓練,一旦需要可以立即調遣這支部隊,不僅在美國國內防疫,在國外抗擊疾病暴發時也可以隨時出發。這一點中國可以考慮借鑑,如果有些人有志於此,可以報名參加,相當於預備役軍人,這本身也是一種榮譽感,能夠鼓勵人們加入。

《參考消息》:疫情暴發後出現口罩脫銷、防護服緊缺的情況。遇到疫情,在物資儲備方面我們能吸取哪些經驗和教訓呢?

黃嚴忠:一般的國家都要有應急儲存,不光是抗病毒藥品,還要有與此相關的醫用口罩、防護服等等。但物資儲備實際上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每過一段時間必須更新,就像抗病毒藥,過兩三年就過期了,因此這種儲存並不容易,成本比較高,而且發生疫情才能體現出價值。各國需要有能夠在緊急情況下大規模生產醫療物資的能力,否則緊急應對能力會受到很大制約。

對“大流行”應提前做預案

《參考消息》:您之前談到公眾對未知疾病的恐慌會影響公共政策,您如何看待美國及其他國家採取旅行限制、暫停商業航班等措施?是否存在反應過度的情況?

黃嚴忠:目前來看,整個國際社會的反應實際上是無序的,而且在很多地方是過度反應。由於人們對來勢洶洶的未知病毒的恐懼,這種過度反應也屬情理之中,特別是在沒有一個超國家的組織來協調的情況之下。其實各國基本上都簽署了2005年修改生效的《國際衛生條例》,其中明確規定各國可以根據本國的法律採取應對措施,但是不能過度反應,否則就是違背了《國際衛生條例》精神。一般來說,世衛組織可以要求這些國家作出科學說明,或是點名批評。

《參考消息》:您認為本次新冠病毒疫情會發展成大流行嗎?

黃嚴忠:世衛組織對所謂的大流行是有嚴格定義的,基本上是說這個病毒已經傳開了,圍堵措施已經沒什麼用了。但是有一點我們要清楚,就是即使發展為“大流行”,也不代表病毒的毒性就很強。一般來說,病毒第一代毒性比較強,第二代第三代會減弱,大流行並不一定意味著病毒更加可怕,而是在地理範圍上擴展開來了。

目前來看,如果中國採取的這些強力措施有效,是可以把病毒圍堵住的,也就是不會大規模蔓延到其他國家,造成進一步的流行或者暴發性的流行。如果發展為大流行,對經濟社會的影響比非典更嚴重,因為非典的影響主要是短期的,是對消費者的影響,但新冠病毒疫情的影響不僅在消費端,而且發生在供給端,工人復工困難,勞動力的供應受到影響,一旦變成一個大流行,對經濟的影響會非常大。

所以現在應該開始著手準備應對,要有預案,並且更多強調國際合作,在開發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等方面需要加快進度。如果更多的抗病毒藥物能夠臨床試驗證明有效,進行大規模生產分配不僅可以有效救治病人,也能夠緩解公眾的恐慌情緒。

如果出現大流行,我們的應對策略要做出調整,目前的圍堵措施可能就不適應實際情況了,需要審時度勢及時調整成為止損策略,更多地側重於救治重症患者和有慢性病的高危群體,而不是花費精力和物力去圍堵病人及密切接觸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