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重新思考企業的邊界

新冠疫情期間,很多企業遲遲不能恢復運營,有壓力,營運資本需求越大的企業,壓力越大。尤其是固定成本,房租、人員工資,不管是否運營,都得發生。


企業需要思考如何重構企業的邊界,在未來能大幅降低營運資本需求,而不只是減減社保、利息、讓房東減減房租。


不撞衫的網站

2015年我在一個創業大賽做評委,聽到這樣一個創業項目。一個學服裝設計的大學生,業務是提供不撞衫的服裝。

對於愛美的人,痛苦的事是穿了一身新衣,興高采烈地出門,卻和別人同款撞衫,尤其是和同事、同學和朋友(異性除外)。

為了解決這個痛點,小夥子搭建了一個網站與APP,用戶實名加實際工作生活地址註冊。在網站與APP上,發佈多款不同穿搭的原創服裝設計。如果你喜歡其中一款,點擊確認,在你所工作生活的地區,比如深圳南山區的其他人就沒法再點了。

任何一款服裝只要有50個人選,就下單委託服裝廠生產。50件可以打板做一次小型的柔性定製。中國有2000多個縣,加上市轄區,只要其中50個地方有人選某款服裝,一筆生意就形成了。

委託生產,送貨用順豐,結賬支付寶,交流有微信。用戶得到服裝以及一個承諾:在你工作生活的地區,你是唯一的一款。這種情況下,再撞衫就成是百里來相會的緣。

這個項目我把它稱為不撞衫的網站。小夥子原來起的名字更好,我忘記了。小夥子在宿舍裡創業,不僅有了用戶,還真的有人下單,產生了收入。


沒有營運資本需求的公司


他的優勢

一、在全國有很多學服裝設計的同學或間接的朋友,他和這群學生設計師簽約,要求她們提供免費的設計圖與穿搭效果圖,如果設計無人問津,不需付費,如果有超過50人選,形成業務後,收入分賬。對學生設計師來說,有平臺展示自己的作品,有人喜歡還可以產生收入,何樂不為。於是,小夥子一紙加盟協議,沒有代價的獲得設計師資源。


二,小夥子人在廣東,虎門有數千計的服裝廠,做代工出身的,很容易找到代工企業,這些廠家也普遍接受先貨後款,對於廠家來說,50件服裝反正也沒有多少成本。於是,小夥子一紙委託加工協議,幾乎沒有代價的獲得生產資源。


順豐,微信,小夥子不需要先付費。特定渠道推廣,也沒什麼花費,如此有趣的事,他的同學已經朋友圈宣傳,那些全國各地的學生設計師也是義務宣傳員,為了自己設計的服裝被點選,會不遺餘力的推廣。朋友圈病毒營銷,小夥子很快有了線上用戶和第一單收入。


來參加大賽的時候,據說已經有創業投資機構接觸過他,並開始探討估值。


這個公司的研發設計、生產加工、物流配送、資金結轉、營銷推廣、會計記賬都是外包的。小夥子一個人,沒有營運資本需求。


企業的本質是一組合同

我並不想分析不撞衫網站的優劣,它也有很多問題。

我想說是:疫情下,企業用怎樣的思維來控制成本,調整企業的邊界。

科斯(Coase)認為企業是一種契約關係的聯結,根據科斯的企業理論,企業的本質是一組合同,用合同整合資源。

小夥子用一組合同實現設計、生產、配送、交易、推廣。

誰說皮包公司不是好公司。衡量一家企業的價值不在於它是不是皮包公司,而在於它是否保持盈利。

在開曼、維爾京等離岸群島註冊的特殊目的機構(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都是皮包公司,照樣在美國資本市場上市,因為利潤很多,投資者才會買其股票。

紐交所上市的阿里巴巴,股票代碼BABA,就是註冊在開曼群島的皮包公司,什麼也沒有,只有一系列中間的空殼公司的協約就控制了境內實體的業務、資產、人員。


是做大做強?還是做小做好?


做企業,很多人說做大做強,做大的很多沒有做強,反而作死。

企業的目的是盈利,營運過程只是手段。所以,耐克公司不生產耐克鞋,蘋果公司不生產手機。因為外包成本更低。

25年前,我大學將畢業的時候,不撞衫的網站這類企業很難存在。互聯網技術、產能、科技金融手段、信用、物流體系等條件都不具備。

現在,外部資源的富餘,可以讓一個企業更不需要辦公室、全職的工作人員。

企業需要的資源很多,但不必自己佔有,可以通過協議的利益分配機制交換資源。共享的時代,鏈接優於佔有。

尤其是疫情期間,更有助於我們反思,我們的企業有哪些是必須自己做的?

讓企業變得更小,小企業鏈接更多的資源,可能比看起來更大的企業更強,更賺錢。

古典經濟學家,無論是亞當·斯密、還是馬歇爾都認為企業是追求效率的經濟組織。

新古典經濟學認為企業的本質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專業化生產組織。

利潤最大化,不是規模最大化,做你最專業的就好。

換句話說,一件事是企業自己做,還是外包?一個資源是企業自己擁有,還是外部鏈接?選擇的準則是效率,是利潤最大化。


企業的邊界可大可小,可漂移


新制度經濟學的科斯認為:如果市場交易成本低,就用市場交易。如果企業內部成本低,就內部管理。

不撞衫的網站,一開始不需要員工。但是,隨著業務的發展,很快會需要一個對服裝生產與質量有經驗的工程師,只是把學生設計師的設計圖傳給廠家代加工,沒有人去把關設計與生產之間的銜接,產品質量難以保證。想發展,就必須把這個外部資源納入到企業內部來,僱傭01號員工。

他委託外部的會計公司代記賬報稅。這個階段,這樣效率更高,但下一步,如果創業投資真投了他,會有複雜得多的會計科目要處理要和會計商量,繼續靠外部的會計公司,小夥子恐怕得每天去會計公司上班了。

合理的選擇是僱一個會計到小夥子這來上班,因為此時內部管理效率更高。

一個企業內部資源交換的管理協調成本低於外部的市場交易成本時,就有了存在與擴張的必要。

企業邊界(企業與市場之間的界限)與交易成本有關,也與管理協調生產成本有關,反映企業的能力。

越來越多的企業更專注核心能力,企業的邊界在縮小,邊界的調整是企業家基於環境變化的適應性行為,隨著信息經濟與共享經濟的發展,對企業邊界的束縛越來越少。

我們可以重新思考。需要全職員工嗎?需要固定場所嗎?需要做哪些事?不用做哪些?


疫情下,重新思考企業的邊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