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線小家別樣紅———記新縣抗疫鬥爭中的譚驥、王瓊夫婦


本報記者王明傑 通訊員吳向東 謝東玲

因為志同道合,譚驥和王瓊走到了一起。

譚驥和王瓊在新縣衛健系統共同走過了近十個春秋,並喜結連理,有了愛的結晶。兩個孩子嗷嗷待哺,也是他們的希望和歡樂所在。

一場疫情,把他倆送上了戰場,他們義不容辭地成為抗疫一線的尖兵。

剛剛30歲的王瓊,已擔任新縣人民醫院院感辦副主任這個十分重要的職務。一旦發生疫情,如何有效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是感控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到病區選址、佈局流程改造、小到口罩怎麼戴,標示線怎麼貼等都屬於感控工作的範疇,任何一個環節考慮不周、任何一個細節執行不到位都可能會產生嚴重的交叉感染後果。

自1月22日開始,作為感控技術指導的她,每日頻繁奔波於縣醫院、縣婦幼保健院、縣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縣新冠肺炎密切接觸者集中隔離醫學留觀點等處,深入一線、分析現狀、規劃佈局流程、指導工人施工,從收治患者前佈局流程的規劃、院內感染防控與個人防護培訓、病區物品的準備、起草各種注意事項、病人轉運流程的安排到病人入住後監督醫務人員做好防護、指導、病區環境表面消毒、醫療廢物及汙水的處理等各個環節都需要精心的安排指導。特別是近期對縣內收到的各種捐贈物品,比如口罩、防護服和各種消毒劑、消毒液都需要及時進行判別是否符合標準,使用是否安全等都需要她的一雙慧眼。

新縣防控用品緊張,那裡急需培訓指導,她都是呼之即來,爭分奪秒,時時刻刻都在與疫情賽跑。從疫情開始到現在,她不敢有一絲鬆懈。已經記不清培訓了多少次,熬了多少個夜。

1月31日19:00,接到緊急通知,縣裡原有的留觀病床數已經不能滿足疑似病人的增長速度,需要立即從縣城周邊選址,改建留觀病房。她立即對城鄉結合部的醫療機構、民兵訓練營等處進行現場查看、逐一排查。與上級專家商議後,連夜向提出將縣內還未啟用的新中醫院進行簡單改造為新縣版“小湯山”,定點救治醫院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感染病例的建議,在得到領導的同意後,立即趕往定點救治醫院。在水電不通、路沒修好情況下,她克服種種困難,拿手電筒照明,用腳步丈量了整個大樓的每一個角落,經過反覆現場查看,終於規劃佈局流程。這時才發現天已經亮了。她顧不上休息,又繼續指導工人施工、籌備各種物資,經過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的不懈努力,終於順利將一批批的患者轉入定點救治醫院。

王瓊的丈夫譚驥是新縣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自疫情開始,便被抽調到縣疫情防控指揮部,數據統計、搬運物資、接聽熱線電話碰到什麼就幹什麼,特殊時期除了要及時報告協調解決突發事件外,交通管制、強制隔離在保護健康的同時,也為群眾帶來生活不便和心理不適。辦公室的電話聲全天24小時此起彼伏,耐心傾聽、細心解釋、詳細記錄、及時彙報、合理建議,週而復始,從不厭煩。他常說“好多人都是憋得太久了,耐心聽他們說一說、哭一哭、發洩一下就好了。”經常一坐就是幾個小時,連上廁所都顧不上。

為了緩解群眾的緊張情緒、避免恐慌,給群眾科學的指導及引導,他又多次加班在山水紅城健康新縣微信公眾號上推送新型冠狀病毒防控基本信息、抗疫期間營養膳食指導(漫畫版)、常見消毒用品中毒表現及處理原則等健康科普知識。

不同的戰場,相同的使命,近一個月來,夫妻兩人見面的次數屈指可數,遠在南陽的岳父突發腦梗塞住院,也只是匆匆打個電話問候一句,便又再次投身工作。家中的孩子經常唸叨著“我六天沒有見到媽媽了、我四天沒有見到爸爸了”、“我不想媽媽了,我想她也不會回來抱我,等這個病毒過去了再想”。受疫情影響,孩子們都在家裡停課不停學,參加線上教學。年邁的奶奶在家照看兩個年幼的孩子。因不會使用釘釘軟件上傳視頻作業,為了不影響孩子的學習進度,王瓊只好抽空借用同事的手機通過錄制視頻通話的方式趕在18:00之前匆匆完成孩子當天的作業任務。

“你們救死扶傷,我倆保駕護航!”為了讓大家沒有後顧之憂,王瓊、譚驥在各自崗位做好每一位醫務人員的堅強後盾!雖然不是花前月下,但這一對小夫妻在火熱的抗疫鬥爭中不斷成長,在“疫”線並肩作戰,這個家庭就像映日荷花,是那麼火紅,那麼嬌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