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一部《傷寒雜病論》辯證論治中醫臨床醫著如何成醫聖

特殊時期,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上了熱搜?為何,因為根據這本中醫典籍的方子的清肺排毒湯成為國家衛健委推薦用藥。

不如就趁這個時間,好好了解一下張仲景如何憑藉一部《傷寒雜病論》成為醫聖,他書中的方子直到1800年後的今天依然對我們治病防病有很大的作用。

張仲景,東漢末年著名醫學家,被後人尊稱為醫聖。傳世鉅著《傷寒雜病論》是中國第一部從理論到實踐、確立辨證論治法則的醫學專著,是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最大的著作之一。我們就來看看,這部傷寒雜病論如何成為中醫臨床必修經典?張仲景又是如何成為流芳百世的醫聖?

張仲景,一部《傷寒雜病論》辯證論治中醫臨床醫著如何成醫聖

1 東漢末年戰亂瘟疫橫行,張仲景立志學醫

先來看看張仲景生活的朝代正是東漢末年建安時期,熟悉歷史的朋友知道,那正是一個戰亂不斷瘟疫橫行的時代,文壇上有建安七子都有五人死於疫病中的。無論官宦人家還是百姓,都難以逃脫瘟疫。怎麼辦?

張仲景的家族也有三分之二死於疫病。正是在這種環境下,張仲景痛定思痛,立志從醫潛心研究。他跟隨同族名醫學習,三十歲就已經成為一個不錯的醫生。

在那個時代,為官建功立業才是正道,張仲景也不例外,在三十歲進入官場,到了建安年間,更是官升一級,成為長沙太守。

然而這個原本可以按照當時常態一路仕途的張仲景,卻在這裡開始走上另一條路,那就是從醫。

張仲景,一部《傷寒雜病論》辯證論治中醫臨床醫著如何成醫聖

2 打破規矩一邊為官一邊坐堂行醫,濟世救人更積累經驗

張仲景的選擇一直都跟隨自己的為國為民的內心,眼看著大家都被疾病困擾,他心如刀絞。他升任長沙太守之時正是建安時期,就是席捲建安七子中的五子時期,他看看空空的鄉鎮,乾脆打破規矩。堂堂正正在朝堂之上,每月初一十五為百姓診療疾病。

作為醫生張仲景是很有信心的,他在治療過程中,積累了很多病案經驗臨床知識,但是他依然在為得不到醫藥支持和上層幫助憂心不已。眼看著病患一個個離開人世,心中越發沉痛。

同時在行醫過程中,張仲景發現醫家中,不乏有庸醫和名家之後因循守舊,他心急如焚。

僅僅依靠坐堂行醫是實現不了真正救百姓於水火之中的,怎麼辦?

張仲景,一部《傷寒雜病論》辯證論治中醫臨床醫著如何成醫聖


張仲景,一部《傷寒雜病論》辯證論治中醫臨床醫著如何成醫聖

3 張仲景刻苦研讀,隱居寫就《傷寒雜病論》中醫臨床著作

東漢動盪不安,張仲景必亂乾脆辭官隱居,專心研究醫學。

張仲景一邊研讀《素問》、《靈樞》、《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古代醫書,研究繼承《內經》等古典醫籍的基本理論,又廣泛採納其他醫家的治療方法,結合個人多年的臨床診治經驗,專門研究治療傷寒雜病的方法,開始撰寫《傷寒雜病論》。

他參照《湯液經法》等前經方典籍,在陰陽學說的背景下整理方證辨證診治方法。他把當時最有力的思想工具——陰陽學說結合實踐中的方證辨證。終於他花了很長時間,寫成了臨床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後人整理成為後人整理成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本書。

《傷寒雜病論》的最大貢獻是什麼,就是系統概括“辨證施治”的理論,從中醫病因學說到方劑學說都做出巨大貢獻。這本書被奉為“方書之祖”,張仲景稱為“經方大師”。

張仲景,一部《傷寒雜病論》辯證論治中醫臨床醫著如何成醫聖

4 辨證施治說經方,從理論到實踐奠定後世中醫基礎的奇人

張仲景是中醫界的奇人,《傷寒雜病論》更是一部奇書,因為這部書不僅有理論更結合實踐,成為臨床中醫的基礎和原則。

他之所以讓人敬仰,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部著作中的辨證施治醫學思想,透過現象看本質。應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就是要辯證,不僅是表面症狀還有望聞問切都和醫生的辯證分析。

在精神的醫理專研和嚴密的辯證分析基礎上,徹底否定了僅僅依靠症狀還有主觀診斷,確立辯證論治原則。比如同樣的熱性疾病,可以用寒涼藥物進行中醫的正治法,也可以用溫熱的藥物反治。

這部傷寒雜病論從醫學上可說是針對醫生不能具體分析具體病人病症的糾正治療。同時書中還提到了治療外感病的分類,病邪由淺入深分為6個階段,後人稱為六經辨證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厥陰,八綱(陰陽、表裡、寒熱、虛實)辯證準確,方子應用就會很到位。

通過望聞問切,因人,因病,因證來選方用藥,符合變化的病情和不同體質的病人,才能藥到病除。對於治則和方藥,《傷寒雜病論》的貢獻也十分突出。據統計,《傷寒論》載方113個,《金匱要略》載方262個,除去重複,兩書實收方劑269個。這些方劑均有嚴密而精妙的配伍

直到今天,辯證施治依然是中醫的臨床治療原則,同一病症,根據不同體質和望聞問切醫生辯證來診斷治療,實踐出真知,回到醫學理論,又回到實踐中去。遵循辯證施治實實在在治病救人,用臨床實踐和療效說話,這也是後世中醫值得病家信服的地方。清代醫家張志聰說過:“不明四書者不可以為儒,不明本論(《傷寒論》)者不可以為醫。”後該書流傳海外,亦頗受國外醫學界推崇,成為研讀的重要典籍。

張仲景,一部《傷寒雜病論》辯證論治中醫臨床醫著如何成醫聖

5 心繫百姓蒼生診病著書,是為醫聖

一部傷寒雜病論,成為中醫臨床必修經典,後世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更是經方大師,方書之祖。

張仲景在中醫學史上的貢獻不可謂不大。但他更讓人敬仰,並因此稱為醫聖,還因為他真正的心繫百姓蒼生。

年少學醫只因看到百姓被傷寒困擾,為官坐堂行醫,也因不忍百姓疾苦。後隱居著書還是為了更徹底改變醫療現狀,他一心為了百姓蒼生,濟世救人。

在一些流傳下來的治病經歷中,可以看到張仲景如何不計較人的身份地位一心助人救人。

他為虛心向同行學習,為一位姓沈的郎中,開了五穀雜糧面各一斤服下去可治療憂慮,沈郎中覺好笑指著面向他人嘲笑,不知不覺憂慮好了。他才道出原由,只想讓他開心釋懷。這是對症下藥治療情緒病。

再說他曾在長沙為官看到很多人面黃肌瘦,於是開了禦寒的食療方子,就是祛寒嬌耳湯,羊肉和驅寒藥物放在一起煮熟然後麵皮包好下過,防止耳朵凍爛。這是今天餃子的由來,原來和他為百姓著想也有關。這也是冬至吃餃子的由來。

東漢末年,行醫中也不乏巫術,有病人家屬聽信巫婆驅邪,張仲景診斷為熱血入室因為受很大刺激造成。於是扎針治療,很快痊癒。還有次遇見病人大便乾結,他診斷病人身體虛弱再用瀉藥經受不住,於是用蜂蜜結合藥物做成藥錠塞入倡導化解,大便暢通。這是中國醫學史最早的肛門栓劑。

還有一次他遇見有窮人上吊自殺,幫忙保暖,按摩胸部,抵住腰部和腹部,手臂起落,最後病人有了微弱呼吸。這正是急救中廣泛使用的胸外按摩人工呼吸。他總結出來的辨證施治也正是自己在臨床中總結經驗反思得到,有病人同樣頭痛發燒咳嗽比賽,他開了同樣劑量麻黃湯,一個說並好一大半,另一個說頭痛更厲害。總結原由,張仲景發現,好一半的是沒有出汗的患者,手腕有汗的患者再發汗,則病情加重。

這些都是張仲景治病救人過程的一些經歷,從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張仲景滿心都在病患身上,並且重視實踐總結出真知,一次次總結經驗教訓,加上高深的醫學理論知識,才能有後面沿用千年的著作。

他一心為了百姓蒼生,又有醫學名作傳世,這才讓百姓尊稱他為醫聖,甚至為他百年之後葬在哪裡而爭論不休。如今在河南南陽有一座醫聖祠,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仲景,一部《傷寒雜病論》辯證論治中醫臨床醫著如何成醫聖

寫在後面

在東漢末年,戰亂瘟疫橫行的時代,張仲景不僅心中有百姓蒼生濟世救人,有醫德,更有醫學史上的重大貢獻,辨證施治,把理論和實踐很好結合,還成為經方大師,讓後世中醫有了辨證施治的原則,並且之間沿用經典方劑。甚至在國外流傳。

他在醫德和醫學貢獻上,都絕對配得上醫聖這個稱號。如今這個特殊時期,張仲景的經典方劑又有了用處,並且上了熱搜。

今天,我們無論是否從醫,都應該有這種理論和實踐相結合,辯證的精神,而不要把更多精神花在討論理論是非上面。實踐中自然會出真知,理論又可以指引實踐中,而非僅僅是空談。與此同時,我們更要學習張仲景那一心為濟世救人的心神,當我們真正為了有了一顆真正為天下的心,自然也就不會困在小小的自我世界裡煩憂恐懼,還有利身心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