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農村“冷宴”愈來愈盛行,以前人不到禮到,為何現在禮也不到了?

用戶5547780004


過去講祖訓,講親情,逢年過節給親戚長輩拜年,給鄰里長輩拜年親情比較濃厚,左右鄰居紅白喜事相互往來,而現在就不同了,有的在外務工,每年就春節回去就幾天又出去務工了,平時別人有事也不知道,這樣有個幾年外出人多了就習慣了互不往來,既是有紅白喜事大多都是留守在家的人在操辦往來,這樣下去以後農村一個村的人碰見說話的人就少了,因為年輕人打交道越來越少,就是一個村的人也會不認識,哪麼往來的機會就更少,親情在農村會越來越淡,冷席會越來越多但也很正常。


紅託竹蓀種植


以前,我去老家走親戚,住了3天,碰了4次這樣的事兒,都是老表結婚和出嫁,都把全家帶去吃宴,我也成了一員,不讓我出錢就讓去就可以,說是就這風俗,都這樣,我不好意思,但是客隨主便的去了。大院流水席延伸到院外的路上擺滿了桌凳,婦女孩子比較多。排隊上桌,輪番開席,從中午吃到下午4點多才算靜下來,快吃快走,一批接一批的吃,不知有多少人……都是白色的大碗,全是蒸菜,辣味的多,有的還打包,說是家裡人沒時間來,帶回去吃,孩子們每人小紙盒飲料、幾塊糖,大人們也都有份,不吃的也帶走。我見識了那裡習俗的流水席,挺熱鬧的。現在農村都把酒席變成一種形式了,沒有了以前樂趣,還有現在農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如此愛邇27264979


看到你的問題,想起我識字表哥結婚的事情。

那天是深秋,日期是農曆的十月十八,這個日子還是專門找人看了的,結婚是人生的一大喜事,要喜慶要莊重,不是隨便挑個日子就行的。

結婚那天我還在學校讀書,自然無法前往。表哥比我大十歲,二十六歲結婚,這在農村來說已是大齡青年了。他醫大畢業在醫院工作找了一個漂亮的護士為妻,據說兩人感情極好,在一塊有一年多了,“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兩人結婚年齡也到了,就找人挑了日子。

那天是母親去參加的,據她所講場面過於冷清,好多人都是禮到人不到,鞭炮響過之後,新人要“掛紅”圖一吉利。

何謂“掛紅”,就是用親戚朋友送的布匹,在鎖吶聲聲,鞭炮陣陣中,表哥表弟用布斜掛於兩位新人身上,他們也要借喜慶之日鬧上一鬧,用布匹把兩人緊緊綁成一塊,新娘子扭扭捏捏羞紅了臉,然後他們向賀喜的親朋行禮,我們這個地方那是要向長輩磕頭致謝的,當然那頭也不是白磕的,都是有紅包的,以前是幾十塊錢,現在一般都是一百起價,跟計程車一樣有起步價,至親如姐、舅、姑、姨那都是五百一千甚至幾千的給。

這當然要看二位新人的表現了,多勞多得,掙錢那可是小時工中最高的,日進斗金呀!

可是那天,去的人太少,大家好多都是忙工作的多,在外務工的多,以至於場面過於冷清,表哥表弟們都沒有去,自然沒人鬧騰。不得已最後讓我那表姐給二位新人“掛紅”。

這場面與我小時見過的結婚場面可真是不能比。

相當年,爺爺帶我去參加族兄的婚禮那是我才六歲,隨了兩塊錢的份子錢。別的不說就是人多,大人帶著小孩,有時帶兩三個。坐席的時候吵吵嚷嚷,那場面像一鍋剛開的水,人聲鼎沸。真可謂一人結婚,全村坐席。

“掛紅”時,表哥表弟那是一擁而上,有一二十人,新郎新娘被五花大綁,綁得結結實實,基本上都會提前給他們打招呼,讓其手下留情,不要綁得太多太緊,不讓自己和新娘子難堪,儘量少鬧騰。

但結果卻是兩人往往被綁成了粽子,他們連連告饒,周圍的大人小孩,那是看得眼都不眨,笑聲在村子裡飄出去幾里遠。

宴席場面大,桌子是一張接著一張,幾十張上百張的,隨處可見。

宴席上的菜餚與當下那時無法相比,剛剛在溫飽線上掙扎的人們,不能那麼奢侈,有魚、肉、雞就非常不錯了,用的也不是大盤子,用的是黃泥燒的小黑碗上鍋蒸,量雖小味卻香,大家往往是“光盤行動”最好的踐行者,吃的是一點不剩,盤子能照出人影!

看看現在的婚宴,菜品豐盛了,浪費卻多了起來好多盤子幾乎都沒怎麼動,就撤下去了!

為啥現在農村婚宴冷場的多了呢?

我覺得有以下原因:

一,農村外出務工的多了,一年回家一趟。大家的生活壓力大,都在為美好的幸福生活而打拼,房子要置車子要買,家電更是不可缺少,沒有鈔票那怎麼成?

二是結婚壓力大。現在農村結個婚可不簡單,彩禮錢就要十多萬,城裡要有房,出行要有車,這得花多少錢?光靠這一畝三分地能行麼?那不中,得岀去掙錢,這兒媳婦可真不好娶!一走就是一年半載。

朋友們,你說這中間要是有親友結婚你會回去嗎?

我想大部分人都會選擇不回。因為你一來一回這個時間也能掙個隨禮錢,甚至遠高於它。回去不經濟不划算!大家在心中都會算這個賬,用微信轉賬隨個禮或是打個電話祝賀一番是最為常見的。

另外一方面是自己有自卑之心作怪,不願去參加婚禮,大家聚在一塊,難免七嘴八舌問問各自情況,你要是混得牛氣哄哄,辦個小廠開著公司那自然有宣講的資本,可是你沒有混岀來,這麼多年混得悽悽慘慘,要房沒房要車沒車,要事業沒事業,要媳婦沒媳婦,灰頭土臉,你說你好意思參加婚禮麼?不如用微信隨一禮然後踏踏實實幹活來得實在,心情也可能好一些。

為了擺脫農村婚宴冷場的情況,現在人們把結婚大都把日子挑到年末歲初,那時候大家都回來過年了,人多了湊在一起,結婚有人氣更有喜氣。我覺得結婚是人生大事,咱該去捧一捧場,撐一撐席面,熱鬧一下。至於混得好壞暫且放在一邊,日子長著哩!現在努力還不晚,擺正好心態,熱熱鬧鬧吃酒,樂樂呵呵慶祝,不亦美哉?

以上就是本人的看法,歡迎評論,當然關注一下會更好喲!


大江東流


我給父母親打了招呼,結婚酒,老人死了這兩種酒去,其它酒不參加,現在農村聰明人就在日日夜夜想辦法辦酒晏,笨腦殼,蠢貨就愛去送禮,特別是愛送禮蠢貨,不管什麼小事都請他,你不愛送禮他也不請你了,要麼送了禮去3-4個人去吃席,你有7算我有8算,你煮稀飯我把褲腰帶都脹斷


用戶8093119359360


現在擺酒最主要就是收禮,我們這裡出院手機,孩子滿月生日收禮,大人整歲半生日宴,孩子考高中上大學,這些七七八八加起來根本隨不起,就算一次隨禮遠點親戚300,近親戚過千,一年下來掙得還不夠隨禮的,所以有的感覺不親的就不去了,拿我們家來說,今年姐姐孩子考大學,隨3000,弟媳婦生孩子1000,親戚家結婚880,這是一個月隨出去的,下半年還有幾家結婚的親戚,都是過千的,老公一個人上班根本不夠用,所以有些親戚遠點能不走就不走了


家鄉小魏


每年回來過年前後也就半個月時間,半個月的時間裡,親朋好友婚喪嫁娶、滿月、週歲、十歲都得請客,所有的都在這半個月之內完成。

像這樣子造成的結果是隻送紅包,人根本就不來,不能分身,有時候一天好幾家。

像這樣的,搞個兩年親情、友情也就淡了.所以後來慢慢連禮金也不送了。

還一個就是現在交通發達了,就算是走親戚,也都是當天可以來回,不像原來小時候還在親戚家裡住個好幾天。

現在感覺親情都淡了,也就那麼回事了。


豫家小張


在農村一些地方辦宴席遇冷,"冷宴"越來越多,有人因之感嘆: 以前人到人情到,而後禮到人不到,而今人禮兩不到了。這是為什麼呢?


其一,農村酒宴變味,人情味淡銅臭味濃了。以前不管有錢無錢人到即情到,一家有事眾親援手,辦酒席幫忙的人很多,圖得是熱鬧喜慶。而今一般外包專職的辦席師傅,成本上升人也變勢利了,攀比之風盛行。

從送禮收禮不張揚,到擺開桌子亮底亮面登記報數,甚至將禮金張貼懸掛,手緊的臉上無光,更別說主家擺出一副嫌貧愛富的樣子,何必自取其辱,多借口不去算了。客走旺家門,貧不走親也。


其二,農村空心化,人變少了。務工的務工,買房的買房,年青人越來越少。臨到開席不能趕到場的很多。有些條件差的村子不到過年過節,幾乎少有青壯年在家。有不地方連出殯都湊不齊八個精幹點抬棺的人。

於是紛紛擇日湊堆辦席,來客分身乏術。多由於平日各忙各的,遇到好日子辦事人多,只好舍遠求近,省疏就親,擇要緊的酒宴參加了。

又現在農村家庭人也少了,請客一般邀全家,實在不好估算到場人數,三口之家來一人還是全來的情況難以恰當,一些好大喜功者,為湊整顯擺,原本只有八桌人非弄個十桌被冷場。


而主家本著寧多勿少原則,怕有些客不請被說瞧不起人,請了又交情不夠不來,準備不周就難免多有空桌,看上去就成"冷宴”了。

其三,人情累,不太愛走人戶吃酒席了。記得有個網上有個新聞,有個鄉村醫生因人緣太好,全村人辦事都來請客,又累又費禮,無奈之下在門口貼了張謝請客通知才脫離苦海。辦席成本上升,禮錢少了過意不去,乾脆藉口不有家兩免。

再者由於生活水平提高,吃雞鴨魚肉不稀奇,何處湊熱鬧。加上物價上漲,宴席質量下降,原來的農家味變凍品超市味,口刁的人提不起興趣,懶得參加。


其四,社交方式的轉變,以血緣為紐帶的家族規模縮小,原本有家族朋友聚會之便的相親,談工作,等等都由電話手機代替了,不必勞師動眾喝得爛醉而歸。手機轉賬方便,不必假於人手,看上去連為帶禮去吃飯的也少了。

雖說自古人情社會講究迎來送往,年輕一代務實,宅男宅女不願參加這種聚會。元元有個侄兒結婚,他就有兩個表哥雖面上沒法拒絕參加,結果就硬是不見蹤跡。

其五,村民響應號召,受管理層面宣傳規定不大擺宴席,借請客收受禮,減輕村民負擔勵行節約。



對本來無大事,借席攬錢的酒席,眾人心知肚明懶得參加。馬泰效應,你不來,我不來,彼此交情淺的,也懶得敷洐,得罪了"求不騰"心態者眾。

老話說做生請客討得磨,原本喜事該辦就辦請的人就請,不該辦的就別辦,不該請的人別請,客走主人安,新人新事新風尚,量力而行順應潮流辦宴席還是應該的。


元元的天下


現在農村擺酒,前兩年被整治了一段時間,現在有開始盛行。原來的週歲、三歲、六歲、九歲、十五歲、三十六歲、五十歲、六十歲、七十歲、結婚酒、升學酒、喬遷酒、上樑酒等等,就這樣說最少要說十幾分鍾。在常德,可以說認識的朋友越多,吃酒的次數就越多,圈子越大,付出就越大,自己不辦幾次酒,本錢怎麼才能夠收回來呢?


現在的酒席,隨便桌子上都是十幾個菜,天上飛的,泥裡鑽的,想方設法的變著花樣吃。甚至有些人家裡人口多的,每年都有事,都要擺酒。原來的人都是珍惜那份友誼,哪怕是人不去,禮都會帶到。現在呢!年年辦酒,辦酒成了斂財的方式,使得現在人對擺酒的人失去信心,次數多了也煩,人的心裡都有一本賬,欠誰的和不欠誰的心裡都清楚得很?

前兩年對擺酒有過制止,可是也只壓了兩年,現在有悄然盛行。原來擺酒待客就是自己家養的雞、鴨、養的豬拿出來,和大家一起分享。現在呢,生活水平好了,自養的沒有了,全部都是冷凍食品,價格比自己家養的要便宜很多。



原來辦酒,幾年才辦一次。現在很多人家年年都有,甚至一家裡一年過兩趟的都有(當然也有預計不到的事情發生)。現在只要聽到請客,頭有點大,去也不好,不去更不好,到最後都是礙於情面去了。你們是不是也是這樣。


常德農村小趙


這也有個過程的。

農村辦酒席之前收禮是一種窮人辦大事,眾人相互幫忙的舉措,有它的合理性,說實話我就是農村長大的,以前吃酒席那叫一個歡天喜地啊,其實也沒啥吃,但總比在家啃蘿蔔鹹菜好,大家都很窮,也沒啥文化娛樂,辦事算是大型娛樂活動,所以也算是鄉里鄉親共同的節日,大夥在一起就圖個窮開心!隨份子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樸實,重情和貧苦狀況下通過眾籌來做成事的智慧。

後來,農村地區生活比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善,居民手裡頭比之前也多少有些活絡的錢,所以辦酒席就成了顯示家底實力,並一定程度上帶有炫耀個人或家庭事業成就的意味。原本這也還純粹,但一個村一個鄉居民眼見貧富差距越來越大,於是辦事的動力動機越來越複雜。由於隨份子這個做法沒變,於是辦事最終最表面的就是隨份子的次數越來越多。這樣,送了的人總想著要收回來,收回來了又很快送出去,辦事變成相互間的隨份子總數的計算,加強現在商業化運作,本身東家不花太多心思,於是辦事也就變成低成本高收益的賺錢買賣。

不過,隨著大家收入的增加,越來越多人會計算依靠辦事賺的錢與之所要付出的道德成本的關係,當體面成為需求是,辦事就回歸了它真正的本來目的,這時候也許現在這樣的情況就會根本好轉。事實上,在上海,辦事不收禮已經越來越成為趨勢,大家相互間就圖個喜慶和熱鬧。並且都不收也就都不虧!

所以,就這個問題其實還是印證了老祖宗的那句話,倉稟實而知禮儀!


搞不太懂


眾所周知,在農村每年都會有很多的酒席要辦,婚宴、壽宴、升學宴等,為了防止不良風氣的盛行,國家已經正式出臺政策了,農村酒席不能大操大辦,除了婚嫁喪娶外,其他的酒席完全可以不用辦了。但是還是有很多的農民朋友沒有這個概念,酒席照常辦,但是有些農民朋友參加酒席的熱情已經沒有了,以前可能還會想著去熱鬧熱鬧,後面索性就叫人帶點禮金過去就完事了,可是近幾年,農村開始出現一些“怪象”了,那就是“冷宴”的風氣盛行,不僅沒有人來了,禮金也不隨了,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人情味淡了

以前辦酒席,很久沒見過老友可以藉機好好聚聚,聊聊家常,但是近幾年來,見面寒暄的話題已經成為了“在哪工作”“工資多少”“有車嗎有房嗎”,三句話不離錢,雖然是用關心的口吻說出來的,但是聽多了之後,還是會讓人產生反感的情緒,而且在攀比之風的鼓吹之下,賺得少的人可能還會被村裡的人說閒話。

第二,沒有必要聯繫

近些年來,農民人口流失嚴重,很多人在城市裡發展之後,就直接留在了城裡,導致現在的很多村子就是成為了“空心村”,以前有聯繫的鄰居,現在也沒有好交集的必要了,即使是收到了參加酒席的邀請,也不想去參加了,以後也不會見面了,也就沒必要用錢來維繫不必要的關係了。

第三,請假難,禮金重,宴席多

很多人辦酒席的時候,為了保證有人來參加,故意找節假日辦,然後就出現了扎堆的情況,假期就幾天,都沒有辦法好好休息,就要到處跑參加酒席,而且有些地方,禮金隨得少還會被嫌棄,而且很多在外務工的農民朋友,時間並沒有上班的人自由,不會因為一個酒席就去請假,最後只會得不償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