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CoV-2能通過結膜傳播?

編審專家:

2019冠狀病毒病(Corona Virus Disease-19,COVID-19)暴發以來,公眾又重新認識了很多傳播途徑:飛沫傳播、接觸傳播、氣溶膠傳播、結膜傳播等。各個科研團隊也對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這一新病毒的傳播途徑格外關注。

最早關於結膜傳播的新聞出現在2020年1月22日,國家衛健委專家組成員、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呼吸和危重症醫學科主任王廣發發佈微博,稱自己已被確診感染SARS-CoV-2(當時稱“新型冠狀病毒”),並高度懷疑病毒是經眼結膜感染。微博中還說明:“一個重要的線索是,我回京後出現最早的症狀是左下眼瞼的結膜炎,很輕。2-3小時後出現了卡他症狀和發熱。”

微博引起了許多網友的高度關注,有網友戲稱新病毒可以“眼神傳播”,其實這並不準確。結膜傳播是指病毒接觸並感染結膜導致的傳播。實際上也是要通過飛沫等載體,使病毒能接觸到結膜才可能造成傳播。


SARS-CoV-2能通過結膜傳播?

針對可能存在的結膜傳播途徑,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陳長征團隊對該院2020年1月17日至2020年1月28日收治的67例確診或疑似病例進行了回顧性分析,並於2020年2月11日,在預印本網站medRxiv發表論文(未經同行評議),結論稱臨床數據並不支持SARS-CoV-2可通過結膜途徑傳播,良好的臨床保護能有效切斷傳播途徑。

一、研究是如何開展的?

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倫理委員會的許可下,研究團隊從2020年1月17日至1月28日,於武漢大學人民醫院以67名確診或疑似患者為研究對象,採集患者鼻咽拭子和結膜拭子樣本。這67名患者中,63名最終確診,4名為疑似。實驗室確診患者的標準為:通過病毒分離、下一代測序或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分析,發現呼吸道樣本中至少一項陽性結果。疑似患者的標準為:有發熱或其他下呼吸道疾病的症狀(如咳嗽或氣促),白細胞計數低或正常或淋巴細胞計數低,經過3天抗菌治療症狀未減輕,還考慮並納入了流行病學暴露史。

研究團隊通過回顧病例或問卷式訪談,收集了年齡、性別、慢性病史等常規信息,臨床表現及眼部症狀等信息;並在患者住院期間收集了鼻咽拭子和結膜拭子樣本,之後使用實時RT-PCR對樣品進行分析檢測。

二、研究結果是什麼?

研究發現,僅有1名患者的結膜拭子樣本PCR結果為陽性,2名患者的PCR結果為可疑陽性,而3名患者都沒有眼部症狀。唯一以結膜炎為首發症狀的患者,結膜拭子檢查結果為陰性。

也就是說,結膜拭子中檢出陽性的患者並不多,這些患者都沒有眼部症狀;而以眼部症狀為首發症狀的患者,結膜拭子檢查結果卻是陰性。

文章還對這4名患者的病史等進行了介紹,其中有2名患者的情況值得注意。

30號患者,職業是醫生。鼻咽拭子檢查結果為陽性,結膜拭子檢查結果為可疑陽性,沒有眼部症狀,曾經和確診患者接觸。她和她的3名同事(28號、46號、65號患者)都被同一確診患者感染。30號患者之外的,其他6名被患者感染的醫生,結膜拭子測試都是陰性,因此,數據並不支持氣溶膠和結膜短時接觸導致傳播這一可能性。

41號患者,職業是麻醉師,因發熱,咳嗽,眼睛發紅、發癢及有分泌物入院。她是唯一一名以眼部症狀為首發症狀的患者,最初的症狀是結膜炎,但症狀輕微,不使用藥物也可自行緩解。 她曾與確診患者接觸,當時戴了醫用外科口罩,而沒有戴防護鏡。她在為患者進行麻醉插管後出現眼部症狀,之後出現發熱、咳嗽。麻醉期間她只戴了普通外科口罩,沒有其他防護設備。為該患者進行手術的2名外科醫生隨後也被確診,沒有眼部症狀。

三、研究結論是什麼?

文章討論部分指出,在已有的關於結膜囊和冠狀病毒的研究中,研究人員從一名7個月大的結膜炎和支氣管炎患兒樣本中分離出冠狀病毒。

此外,儘管在結膜囊中冠狀病毒的檢出率較低,但也有研究人員在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徵(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SARS)患者的眼淚中檢出了SARS冠狀病毒。

目前看來,COVID-19患者結膜炎的發生率不高,結膜炎也沒有特異性表現,可以出現在一隻眼睛或兩隻眼睛中。早期表現為常見的結膜充血,分泌物較少。分泌物一般是水樣,類似於稀黏液。偶爾會出現少量結膜出血,患者的眼部症狀較輕,有自愈傾向。患者之間的症狀差異很大。

文章也說明,這是一個小樣本量(67名)的回顧性研究,由於病毒性結膜炎有自愈傾向,結膜拭子陰性結果受時間、樣本量等影響。

文章還指出,臨床觀察和分析提醒所有的醫生都必須做好防護措施,包括戴口罩、護目鏡、手套,穿防護服等;與患者接觸後,必須密切注意手部、相關檢查儀器以及環境消毒。這些措施可以切斷傳播途徑,防止交叉感染,維護公共衛生和安全。

在文章最後,研究團隊表示,雖然在患者的結膜囊能中檢測到病毒,但通過臨床分析,不支持病毒通過結膜傳播。COVID-19的預防和治療,需要更多關注和行動。眼部感染的可能性和眼部途徑作為潛在感染源的可能性,也應該進一步考慮和研究,並繼續針對這一途徑進行科學防護。

四、我們從研究中可以知道什麼?

以前的研究從SARS患者眼淚中檢出過SARS冠狀病毒。

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此前在分類學上被命名為SARS-CoV-2,與SARS冠狀病毒有同源性。

本次研究不支持SARS-CoV-2可通過結膜途徑傳播,但同時也說明,研究本身有樣本量較小等侷限性。因此也呼籲更多關於此方面的研究,並且也要進行全方位的防護。

作為普通群眾,可能會感覺這是自相矛盾的結論,而實際上並不是。文章的結論是通過對數據分析得到的,具有科學依據。但是數據量比較小,一般來說,數據量越大,結論的準確性也就越高。

從文章中也可以知道,4例與眼部感染有關的病例,大多與醫院相關:1名救護車司機,2名醫生。醫院環境和其他環境相比,也具有一些特殊性。

對於大眾而言,沒有特殊的情況,無需對眼部進行過度防護,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風、少聚集等仍然是主要的防護措施。

https://doi.org/10.1101/2020.02.11.2002195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