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所見的那位黃石老人

張良:

張良所見的那位黃石老人


張良(約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漢族,傳為漢初城父人,今亳州市城父鎮(一說河南寶豐)。漢高祖劉邦的謀臣,秦末漢初時期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漢王朝的開國元勳之一,“漢初三傑”(張良、韓信、蕭何)之一。以出色的智謀,協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之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待大功告成之後,張良及時功成身退,避免了韓信、彭越等鳥盡弓藏的下場。張良在去世後,諡為文成侯(也稱諡號文成),此後世人也尊稱他為謀聖。《史記》中有專門的一篇《留侯世家》,用以記錄張良的生平。
張良祖籍河南,是秦末漢初謀士、大臣,祖遇黃石先五代相韓。秦滅韓後,他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時,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秦末農民戰爭中,聚眾歸劉邦,為其主要“智囊”。楚漢戰爭中,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結英布、彭越、韓信,封韓信為齊王,彭越為代王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為劉邦完成統一大業奠定堅實基礎,劉邦稱他“運籌策於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這一名句,也隨著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而流傳百世。漢朝建立時封留侯,後功成身退,千古流芳。張良在惠帝六年病卒,諡號文成侯。

張良所見的那位黃石老人


  張良向劉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與霸王一戰”的計策,成功幫助劉邦擊敗了楚漢戰爭中最強勁的對手西楚霸王項羽,足智多謀的張良為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關於張良的籍貫,史學界說法不一。《史記》只稱“其先韓人也”,韓《後漢書》則說:“張良出於城父”,因而,留下了後遺症。目前,安徽亳州,河南新鄭、禹州、郟縣等都認為張良是當地人,造成很大的混亂。
  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都詳細記載了他的業績,並說他的先祖是戰國時的韓國人,然而卻未明確書寫他的家鄉故里。歷代文人學者因他曾經遊歷下邳而認為他是下邳人;有人以為他曾經封為留侯認為是陳留人;有人還以歷代傳說他出於城父認為 他是今安徽亳州或今河南寶豐人,以至眾說繪紜,莫衷一是。
  張良的故里究竟在哪裡,筆者經過詳細考證和實地考察後確認:張良是漢初襄陵龜山張相,即今山西省襄汾縣陶寺鄉張相村人。
  張良先祖原為韓國穎川郡貴族其祖三代為韓丞相本姓韓。秦滅韓後,他圖謀恢復韓國,結交刺客,在古博浪沙(在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蘇徐州市睢寧縣古邳鎮)。秦末農民起義中,率部投奔劉邦,不久遊說項梁立韓貴族成為韓王,為韓申徒。以韓申徒之職率軍協助平定關中,劉邦西入武關後,在嶢下用計破敵;鴻門宴上幫助劉邦脫離險境;灞上分封時“為漢王請漢中地”。後韓王成被項羽殺害,復歸劉邦,為其重要謀士。楚漢戰爭期間,“長計謀平天下”,都為劉邦所採納,提出不立六國後代,聯合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漢朝建立,封留侯。見劉邦封故舊親近,誅舊日私怨,力諫劉邦封夙怨雍齒,釋疑群臣。劉邦曾贊其“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外,子房功也”。傳見《史記·留侯世家》、《漢書·張良傳》。


  史書中出生地的記載索隱:良既歷代相韓,故知其先韓人。顧氏按:《後漢書》雲“張良出於城父”,正義:括地誌雲:“城父在亳州東三十里,韓也。” 史書對他的身世交代很不清晰,只知他是韓國人,祖父和父親都是韓國的相國。而其生年不詳,只說韓被秦滅時(公元前230年)他尚在年少,未曾在韓國做官。而他的父親死在韓悼惠王(桓惠王)23年,也就是公元前250年。也就是說最遲在這一年他已出生了。古人以未“而立”為年少,所以可以想見韓國被滅之時張良應是二十幾歲而不到三十歲的青年。而張良卒於高帝崩後八年,所以應當為公元前187年,享年64至70歲左右。
  春秋時楚太子建始建城父,而後楚國在此被晉國擊敗,重新為鄭國屬地,楚國後來就將陳地的夷改為城父。戰國時期兩個城父並存,西城父(漢時更名為父城)屬韓國,即今河南平頂山寶豐縣東部及郟縣東南部一帶,東城父(此名沿用)屬楚國,在今安徽阜陽潁上縣一帶。所以張良的故鄉應為潁川郡城父,而非泗水郡城父。潁川城父,即漢之父城縣,城在今寶豐縣李莊鄉古城村。然而,當時父城制下地域廣闊,張良故里如不在當時的縣城,則具體位置已不可考。
  張良離開家時僅二十餘歲,後長期輾轉各地。漢建立後,被封為留侯,而留位於今江蘇省沛縣東南的微山湖湖區內,這裡是張良初遇漢高祖之地。死後,他的兒子張不疑繼任留侯。《史記》雲:“留侯不疑,孝文帝五年(公元前176年)坐不敬,國除。”此時,失去爵位的張不疑會不會帶領家族回到故里,即使他要回去,能不能找到故里,已成為歷史疑案。

黃石老人:

張良所見的那位黃石老人


《史記.留侯世家》所載張良生平中說:秦末,韓國貴族少年張良,為報滅國之仇,悉以家財訪求刺客,在博浪沙謀刺始皇。不料誤中副車,刺客被擒,觸柱而死。秦王大怒,下令通緝刺客之主使。良在生死緊急關頭,更姓易名,遂逃匿下邳(今江蘇省邳縣南瞧寧北),有意結識各方豪傑,以待復仇之機。後來張良行遊沂水大橋(今江蘇省邳縣南),偶遇一位身著粗布褐色衣服的古怪老人。待良至前,老人故意將自己的鞋墜落橋下,並傲慢地對張良說:“孺子(即小孩子)下去將鞋給我拾上來!”張良對老人的這樣舉動很氣憤,並欲痛斥。但又想到此位老人年邁,不必如此,於是勉強下橋將鞋撿上來。老人說:“給我穿上。”張良想:既已給他把鞋拾上來,給老人穿上有何不可(注:難得之舉!)。於是又跪下將鞋給老人穿上。老人看張良不但能忍辱下橋拾鞋,還能謙恭地跪下為其穿鞋,便贊其胸志。老人含笑而去。張良自感驚奇,望著老人遠去。一會兒老人又返回來道:“孺子可教也!”“五日後清晨到此與我相會。”良覺得此老人舉止不凡,便跪拜曰:“是。”在五天後的清早,天剛發亮,良急忙趕到橋上,誰知那老人已站立橋上多時。對良氣憤地說:“與老年人相會,為什麼遲到?”於是不悅而去(注:師道尊嚴!)。臨走時又囑咐說“五天後在此復會。”五天後,良雞鳴時即趕到橋上,可是又來遲落在老人的後邊。老人又不悅地囑咐說:“後五日清晨再會。”過了五天,良在半夜之前就趕到橋上。待了一會那老人方到,高興地說:“應當如此。”接著從袖中掏出一部書授給張良,說道:“你讀了此書,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了。再過十年,將會興兵起事,過十三年之後,你與我在濟北重遇,谷城山下有塊黃石就是我。”說完飄然而去,遁然無蹤。天亮後,良看其所授之書,原是一部《太公兵法》(注:宋張商英考證為《黃石公素書》)。張良認真研讀此書,後來果真做了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軍師,輔劉邦滅了楚項,統一了天下。恰在老人交待的後十三年,張良隨劉邦經濟北,果在谷城山下見一黃石,隨之搬請回府,如同珍寶似地供奉起來。良逝後,與黃石合葬一處。後人尊稱這位授書老人為黃石公。 這位黃石公本為秦漢時人,是一位隱士,後得道成仙,被道教納入神譜。民間神話傳說中多有出現。後世流傳有《黃石公素書》和《黃石公三略》二書,疑為後人託名所作。

張良所見的那位黃石老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