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關東軍的由來——日俄戰爭

日俄戰爭(俄語: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日語:日露戦爭;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是大日本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為爭奪在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地區的影響力的戰爭。日俄戰爭促成日本在東北亞取得軍事優勢,並取得在朝鮮、東北駐軍的權利,令俄羅斯於此的拓展受阻撓。日俄戰爭的陸上戰場是清朝本土的東北地區。


日語稱為日露戰爭,因為日本人稱俄國(Russia)為魯(Ru),日俄戰爭時為輕視俄國像露水見到朝日會消失而改稱為露。[

日本關東軍的由來——日俄戰爭



19世紀末,日本經歷明治維新之後國力增長,試圖將國家勢力拓展至東北亞,而俄羅斯帝國(俄國/沙俄)在緩和了與歐洲諸國之間的衝突後,轉而擴張勢力範圍至遠東,在雙方都想獲得中國東北地區與朝鮮控制權的情況下,終於發生了利益衝突。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中國清朝政府戰敗。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日本獲得遼東半島。此事嚴重威脅到俄國為取得遠東不凍港的戰略意圖,於是聯合德國和法國出面要求日本放棄佔領遼東半島,即三國干涉。日本戰後元氣未復,不得已只能答允,與中國簽訂《遼南條約》歸還遼東半島,但怨氣立生。俄國以還遼有功為藉口,與清政府簽訂《中俄密約》獲得軍艦任意出入中國港口的權利,並佔據旅順港,此舉解決了俄羅斯海軍需要不凍港的需求,並在當地修築防禦工事。
1900年,中國發生義和團運動,引起了八國聯軍,俄國以20萬大軍侵入東北。[5]沙俄一面參加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山海關內,一面策劃單獨進攻中國東北。6月,沙皇尼古拉二世任俄軍總司令,以國防部長兼陸軍大臣亞歷克塞·庫羅帕特金為總參謀長,以保護俄國修築的“中東鐵路”為名,出動了18萬軍隊,從璦琿、滿洲里、琿春、三江口、旅順等地,分六路侵入中國東北地區。10月1日,俄軍攻佔省城奉天。從旅順乘4艘軍艦出發北進的俄軍亦在當天于山海關登陸,4日佔領錦州,切斷關內外聯繫。6日,各路俄軍在鐵嶺會師。至此,東北三省全境落入俄軍控制。


俄軍入侵東北後燒殺搶掠,在通化、海龍一帶遭到抵抗。1901年,英日訂立攻守同盟,以對付俄國。[5]英﹑美﹑日等國也因利害衝突出面干涉,德國、法國也表示反對,要求俄國從東北撤兵。沙俄因懾於當地反抗激烈及各國干涉,於1902年4月,中俄訂立撤兵條約(《交收東三省條約》)。條約中明定俄國以六個月為一期分三階段最終全部撤兵東北,俄國第一期如約撤兵。[5]然而,1903年4月沙俄第二階段撤兵卻違約不撤,反而於1903年4月18日告知清廷外務部另提所謂“七項撤軍新條件”(其中有“列強勢力不得進入滿洲”、“俄國參與北滿行政管理”等變相獨霸中國東北的條款)並重新佔領瀋陽。俄國沙皇設置“亞東大都督”[5],任命阿列克塞耶夫為遠東總督,以圖佔領東北並進行統治。
在接到沙俄“七項撤軍新條件”的第二天,清廷外務部官員將俄國“七項撤軍新條件”透露給了日本駐華外交官。日本在英﹑美等支持下,與俄國進行交涉,要求俄軍撤退。俄國拒絕撤軍,引發當地人民的拒俄事件,加劇俄日矛盾,1903年日俄談判破裂,1904年2月6日日本向俄國發出最後通牒,並宣佈斷絕日俄外交關係。2月8日日軍偷襲旅順口(亞瑟港),2月9日俄國對日宣戰,2月10日日本正式對俄宣戰。日俄戰爭全面爆發。
日俄戰爭於1904年2月8日,以日本海軍驅逐艦對駐紮在旅順港的俄羅斯旅順艦隊奇襲(旅順口攻擊)掀開序幕。這次的攻擊只損傷了幾隻艦艇,並沒有為俄羅斯艦隊帶來重大的損失。在同一天,由第二艦隊瓜生戰隊護衛的陸軍先遣部隊第12師團在朝鮮的仁川登陸。瓜生戰隊於翌日(2月9日),在仁川港外遭遇兩艘俄羅斯巡洋艦,成功擊退對方並讓對方自沉(仁川海戰)。於2月10日,日本政府正式對俄羅斯政府宣戰。然後於2月23日,日本政府再與大韓帝國簽訂協議書,以確保日軍在朝鮮的補給線不會受到干擾。

戰爭打響之後,日俄雙方進行了好幾場大會戰,諸如:旅順要塞包圍戰、黃海海戰、遼陽會戰、旅順會戰、奉天會戰、日本海海戰、樺太會戰等。在這些會戰中,日本勝多敗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日本海海戰。在這次海戰中,日本聯合艦隊便以壓倒性的優勢擊敗了俄軍艦隊,在俘虜對方司令並讓對方几乎全軍覆沒的情況下,日本聯合艦隊僅損失了3只水雷艇,也是近代海戰史上少有的勝利。此戰前,歐美各國都認為,在波羅的海艦隊抵達遠東後形勢便會變得對俄軍有利,而最後幾乎全軍覆沒的結果卻使諸國震驚。包括土耳其、波蘭與芬蘭等長期受俄國海軍威脅的國家,在得知日軍勝利的消息後感到非常振奮,波蘭甚至爆發了反俄的民族主義運動。在此戰後,日本完全掌握了制海權,而海軍幾乎全毀的俄羅斯政府也開始面對現實,準備開始與日本進行停戰談判。
俄國在對日本的戰鬥中接連失敗後,國內民眾對沙皇管治的不滿情緒日益高漲,再加上經濟發展停滯和蔓延在國民間的厭戰氣氛,群眾的不滿情緒終於在1905年1月9日的血腥星期日爆發。在不穩定的局勢下,日本乘機派遣間諜到俄國國內煽動布爾什維克人進行革命活動,使俄國要繼續進行戰爭變得非常困難。
同時,日本雖然在這次戰爭中取得了大部分戰鬥的勝利,但由於在這場長達19個月的戰爭中已經支出了17億円的軍費(幾乎所有軍費都是透過戰時國債獲得),使國家財政陷入危機。在日本國內總共109萬的可動員兵力中,常備兵力便接近20萬,使得國內的各種產業嚴重缺乏生產人手,同時也使經濟陷入低迷的狀態。所以在講和的提議被提出後,日方也沒有拒絕並同意與俄方開始展開談判。

透過美國作為中間人協調交渉後,日俄雙方於1905年8月10日開始在美國的樸次茅斯附近開始停戰談判,並在9月5日達成和平協議,是為樸次茅斯和約。
日俄戰爭最直接的後果是日本取得對南滿(中國東北南部)的控制及穩固對朝鮮的統治。關東州租借地(旅順、大連)以及東清鐵路長春以南段(後來的南滿鐵路)均由日本控制,“關東軍”在內滿洲開始駐紮。
日本成為近代第一個通過大規模戰爭打敗歐洲白種人殖民者的黃種人國家,達成修改幕末以來不平等條約的目標。然而,《朴資茅斯條約》承認俄國在庫頁島北部的權利,內容遠低於一些日本民眾期望,爆發了日比谷縱火事件。
俄國的失敗,導致發生了1905年俄國革命,使其停止在遠東的擴張計劃,集中精力在歐洲發展,與法、英等國結盟,最終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以至1917年經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被推翻,成立了蘇俄。
英國在1902年與日本結盟,企圖遏制俄國在中國東北的擴張企圖。但是英國並不願捲入日俄戰爭之中,以免引發全球性的連鎖效應。若英國幫助日本,則法國很有可能在同盟的要求下支持俄國。而英俄如果發生衝突,其範圍不可能只限於遠東,必然會擴及全世界。英國在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又再次慫恿日本趕走佔據中國膠州灣的德國人。1920-1930年代,英國在遠東的霸主地位急劇衰落。英國本來想要讓日本接替英國在遠東的責任,本來應樂見日本在遠東的勢力瘋狂膨脹,但二戰戰前的情勢起了大變化,使得英國與日本關係急轉直下,英國駐東亞的軍隊最終在二戰期間被日本軍隊徹底擊敗,退出遠東。

雖然當時已經發生甲午戰爭致使1895年割臺及朝鮮歸日本勢力範圍,但由於俄羅斯在義和團事件中乘機佔領滿洲,又想要讓日本的戰略緩衝區——朝鮮成為俄國的附屬國,因而促成了中日和解,因此日俄戰爭時中國與日本同仇敵愾,戰爭時中國官民對日軍提供情報及資金上的重大幫助,戰勝後中國各報章紛紛稱頌日本戰勝俄國,開黃種人戰勝白種人先例,中國也是事實上的戰勝國,而後北洋政府的許多重要人物,也是因為在日俄戰爭中與日軍合作立功而竄起;除此之外,日本向中國索討的戰利品,是少於俄羅斯本來會在中國東北強佔的權利。但居住於中國東北的本地人亦有辯證觀點。夏清貽亦提出“日勝何喜,俄敗何欣( 《何日醒》/《快猛醒》)”之觀點。清政府對於這場在自己本土上的戰爭表示中立,而戰爭中大量東北地區平民遇難,這使得中國的有識之士徹底看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決心進行變法或革命。清政府並和日本簽訂《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主要內容為﹕清政府同意按日俄《朴資茅斯條約》第五款及第六款,讓日本繼承俄國在此一切權利,同意將俄國在旅順﹑大連的租借權、長春至旅順的鐵路及附屬財產和煤礦轉讓給日本。而清政府受到刺激後建立東三省。日俄戰爭6年之後,辛亥革命爆發,清朝政權結束,中華民國成立。關東軍仍駐紮在東清鐵路南段的鐵路地內,而後中國翻轉態度轉向仇日,成為1928年炸死軍閥張作霖的原因,並使其子張學良於1928年易幟於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李氏朝鮮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1897年獨立為大韓帝國。1904年日俄戰爭期間,與韓國簽定第一次日韓協約,韓國任用日本政府推薦財政及外交顧問。1905年日本與俄國議和後,俄國承認日本政府對韓國的指導及監督權,日本隨即與韓國簽定第2次日韓協約,將韓國的外交權移轉給日本,使韓國成為日本的保護國,並設立統監府。1909年簽定第三次日韓協約,取得韓國內政權並解散韓國軍隊,並於1910年被日本併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