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遲開學期間,家長怎樣才能避開兩種極端情緒?

2015年時,我有個57歲的朋友想考一級註冊消防工程師。這個考試2015年的通過率只有0.92%

,很不好考。他夜夜挑燈苦讀,奮戰10個月一舉拿下了考試,在朋友圈傳為佳話。

我問他哪裡來的毅力?他說:

“每當我想放棄的時候,腦海裡就會浮現出媽媽當年在煤油燈下讀書的背影。現在想想,那時候媽媽也有40多歲了啊……不論多累,只要一想起她慢條斯理卻又堅韌不拔的樣子,我就充滿了鬥志!”

這就是教育,我們想要孩子腳踏實地,自己就要心平氣和。

教育家陶行知有句名言,“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這句話學校老師要奉行,家長也要奉行。目前因為疫情孩子們都在家裡,家長想要孩子好好讀書,首先就要把控好自己的情緒,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家庭教育不同於學校教育,我們不要太刻意,我們應該把教育滲透到生活當中去,如春雨潤物般地去浸潤。家庭教育不要臉紅脖子粗,不要歇斯底里,而要“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家庭教育怎樣才能達到這樣和諧的境界?這就要求我們這些做家長的必須保持良好的心態。我們的情緒要穩定,不能陷入焦慮等情緒誤區。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自覺學習,保持良好的習慣,成績穩步提高,但是,孩子不可能忽然長大。他們一直都是在老師的引導和教育下學習的,我們不可能要求他們突然就完全會自己學習了。這需要一個不算短暫的過程,更需要家長的引導。

今天我們就來談談延遲開學期間,作為家長,我們有可能會陷入哪兩種極端情緒,原因是什麼,以及要怎樣才能避開這兩種極端情緒?

延遲開學期間,家長怎樣才能避開兩種極端情緒?

夜讀

1、延遲開學,部分家長可能陷入了兩種極端情緒中。

延遲開學期間,要說孩子們有多麼焦慮難安我看倒未必,大部分孩子還是可以在老師網課的指導下完成學習任務的。這期間更覺煎熬的恐怕是家長。這段時間不光孩子的學習效果各不相同,家長的表現也是千差萬別。有些家長自信十足,安排得有條不紊,有些家長則手足無措方寸大亂……我們首先來看看延遲開學期間家長們容易陷入哪兩種極端情緒當中?

①焦慮型。

這部分家長用熱鍋上的螞蟻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他們又如同考試臨近,平時不聽課臨時又沒有機會抱佛腳的學生一樣,急得團團轉卻又想不出解決的辦法。

他們焦慮什麼呢?

  • 首先,他們擔心網絡教學的效果比不上常規教學。
  • 其次,他們擔心孩子長時間對著電子產品眼睛受不了。
  • 第三,他們還擔心孩子不夠自覺,學習效果不好。

這類家長目前處於“無路可走”的狀態。老師開網課,他們擔心孩子的眼睛;如果老師不上網課,他們又擔心孩子的學習。

何以解憂?唯有開學嗎?也不行,開學他們擔心病毒……他們很重視孩子的教育,竭盡全力想把孩子教育好,甚至自己還吃了不少苦頭。可是效果卻不好,甚至與孩子有了隔閡。家長的願望很美好卻力不從心,時常為了孩子的教育心力交瘁。

延遲開學期間,家長怎樣才能避開兩種極端情緒?

焦慮的家長

②無所謂型。

如果說焦慮型的家長過得心力交瘁,那麼這類家長可謂“瀟灑自由”,他們對孩子的教育基本上就是無所謂的狀態。

我們正月16開始線上教學,老師佈置的作業少數學生總是不做。班主任打電話過去才知道孩子根本沒聽課也不知道有作業。細問原因才知道,他家裡沒有電腦,爸媽的手機他也要不到,因為他爸媽要用手機玩遊戲……

這父母心夠大吧?不過這種父母還真不少見,玩遊戲、逛街、聚會、打牌都是他們沒有時間陪孩子學習的理由。

這就奇怪了,世上還有這種沒心沒肺的家長嗎?其實不然,他們的無所謂源於希望之後的絕望!這是另一種情緒極端。

沒有父母不對子女寄予厚望,他們之所以放棄孩子,是在極度的失望之後的。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那些曾想盡辦法想讓孩子提高成績,孩子卻不配合,成績依然一塌糊塗的家長身上。失望之後,他們放棄了。他們認為孩子反正不是讀書的料,學不學的也無所謂了。

一種家長為了孩子的學習焦慮不安,另一種家長對孩子的學習無所謂,這就是兩個情緒極端。他們看上去截然不同,其實根源都是相同的:對孩子的成績和表現不滿。只不過他們採取的應對方式不一樣。焦慮型家長屬於孩子越達不到自己的要求越想督促孩子奮進的類型。無所謂型的家長,屬於孩子達不到自己的要求就放棄孩子的類型。

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考上大學,我們何必強求?

並不是考不上大學的孩子就沒有出路,我們何必放棄?

延遲開學期間,家長怎樣才能避開兩種極端情緒?

好好讀書,無關分數

2、同樣是延遲開學,為什麼部分家長們會陷入這兩種極端情緒當中?

全國都在延遲開學,從孩子接受的教育這個角度來說,並沒有什麼不公平,可是為什麼有些家長陷入了焦慮當中或者無所謂當中呢?其實,焦慮和無所謂有一些共同的原因,那就是不懂教育的真正意義、不願意接受孩子的表現。

①不懂教育的真正意義,因為認知的原因,家長們走向了兩個極端。

什麼是教育?教育科學出版社的《教育學基礎》中對教育的定義是這樣的:

教育是在一定社會背景下發生的促使個體的社會化和社會的個性化的實踐活動。

可見教育是一種實踐性活動,教育的內涵之一就是促使個人的社會化。

那什麼是社會化呢?社會化是指經過個體與社會環境的交互作用而實現的發展自我、改變自我的過程。

所以很顯然我們的孩子並不是必須要關在象牙塔裡接受理論教育的。或者說,我們的孩子除了在學校接受老師的教學還必須接受來自社會來自生活的教育。因而,疫情時期延遲一段時間開學我們有什麼好焦慮的呢?

我們希望孩子們的眼睛只看得到美好和幸福,我們希望孩子們的腳下只有綠草地和鮮花……不過,我們也必須讓孩子有直面困難的勇氣,踏平坎坷的能力。

我們從不歡迎病毒和疫情,但是我們也從來不畏懼它們。我們從不希望遭遇痛苦和不幸,但是我們也從不害怕它們。

疫情本身就是對孩子們的一場教育,它讓孩子們看到了什麼叫做奉獻精神,什麼叫做擔當和責任;它讓孩子們知道了科學技術的強大力量;它讓孩子們感受到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國家的強大。這場疫情本身就是對中國少年的一次意義深刻的教育。

如果家長們眼裡的教育只關於分數和考大學就難免陷入焦慮或者無所謂兩種情緒當中。一心希望孩子考上大學的家長,可能會焦慮不安;對孩子考學不抱希望的家長,可能會表現得非常無所謂。因為認知的原因,家長們會走向這兩個極端。


延遲開學期間,家長怎樣才能避開兩種極端情緒?

期望

②期望值過高,因為迷惘和失望,家長們陷入了這兩種極端情緒。

陳果老師在家庭教育高峰論壇演講裡有一段話讓我印象深刻,她說:

我看到一個四歲的孩子跟奶奶說:奶奶,我長大後賺錢給你用。是因為他覺得奶奶對他太好了。可是等到十幾歲他就搞清楚了,他報不了這個恩,為什麼?因為這些大人又不會要他的錢來回報,他們要的是孩子去讀名牌大學。

2019年高考分數下來後,我有個學生考了597分(理科)。這是個很高的分數了,我們省2019年的理科一本線是496分。但是她的媽媽不滿意這個分數,把孩子罵得想跳樓,媽媽覺得孩子考差了,她覺得孩子應該考清華……

美國教育家斯賓塞曾經說過:“身為父母,不能用考試分數去判斷一個孩子的優劣,更不能讓孩子有以此為榮辱的意識。”

可是我們有些家長似乎不知道除了用分數還能用什麼去衡量自己的孩子。更可怕的是孩子無論考多好的分數他們都覺得還不夠,覺得孩子還可以考得更好。

有一種特別可怕的、經常被套用的勵志雞湯句式叫做:每年都有那麼多考上名牌大學的,為什麼不能是你?

不懂教育的時候我們杞人憂天,這會讓我們發瘋;家長盲目要求,期望永遠無法滿足,則會讓孩子發瘋。

家長的高要求孩子達不到,家長的情緒也就出現了兩極分化。性格強硬的家長則希望孩子能克服困難迎難而上,他們的風格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可是孩子不一定認同他們的觀點,於是親子之間達不成共識。而家長偏又放不下執念,因而焦慮不安。而另一部分比較悲觀的家長則認為反正孩子沒有天賦,沒讀書考大學的命,於是他們放棄了孩子,陷入了無所謂的狀態當中。

這才是延遲開學期間部分家長陷入極端情緒的根本原因。

延遲開學期間,家長怎樣才能避開兩種極端情緒?

瞭解自己,瞭解孩子

3、延遲開學,家長怎樣才能避開這兩種消極情緒,給予孩子良好的教育?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家長想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論孩子是什麼狀態,我們自己都不能焦躁,更不能放棄孩子。家長要剋制情緒,做到心平氣和。

那麼問題來了:面對家裡“叱吒風雲”的神獸,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和顏悅色呢?

①正確認識教育。

部分家長判斷孩子有沒有出息的標準就是能考上什麼樣的大學。這個觀念需要轉變,孩子需要讀書,但不是必須要考大學。或者說,孩子考大學的目的還是為了讀書求學。如果能從內心接受這個觀點,我想家長們會坦然很多。

2009年,我上大學時,同學中有位大姐姐39歲了,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是一家童車廠的老闆,資產千萬。我們問她為什麼要在兒女雙全、事業有成的時候來考大學。她說:“就是想要好好地讀讀書。”

所謂教育其實很簡單,就是讀書求學。教育的最終目標不是讓孩子成為有錢人,而是讓孩子成為一個品行端正、內心堅強並且有學習能力的人。

家長們不必因為孩子的分數而焦慮,更不能因為孩子學習成績不好而放棄。我們要引導孩子自強不息,這才是我們能給孩子的最好的教育。

②充分了解孩子。

我們在面對孩子時所有的焦躁與失望都源於我們對孩子的不滿意。我們總覺得孩子做的不好,我們又希望孩子變得更好,可孩子卻偏偏又不聽話,於是家長們就陷入了極端情緒中了。

在此我想套用一句流行語:教育孩子,不要我們覺得,而要孩子覺得。

我和我女兒曾經也產生過隔閡,我覺得她性子慢做事拖拖踏踏,學習又沒有規劃……我甚至一度給她定性為一事無成型的孩子。我跟她爸說:“這孩子長大後能有一口飯吃就不錯了,你別指望她有什麼大出息。”

可是後來我慢慢發現她在舞蹈班裡的表現跟在家裡不一樣。在舞蹈班她靈活輕盈的像只小燕子,還是領舞的小組長。我進行了自我反思,我覺得我可能不太瞭解自己的女兒。我開始刻意留意孩子的生活,跟孩子發生矛盾時我努力壓制怒火,心平氣和地跟她溝通。最終我才明白她的“慢性子”是有原因的,她喜歡觀察,看東西看得很細緻。她喜歡做手工,收納箱裡塞滿了小玩意。我主動給她買了架子,讓她擺放她的作品。她很開心,嘰嘰喳喳地跟我說了很多心裡話……

孩子是我們生養長大的,但是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他們不需要在我們的指揮下亦步亦趨。如果我們想給孩子合理的指導,就要先去了解孩子。我們給自己接近孩子的機會,孩子才會敞開心扉讓我們走進他們的世界。


延遲開學期間,家長怎樣才能避開兩種極端情緒?

我們是一家人

③需要一點自我犧牲精神

人們常說三歲就是一個代溝,我們跟孩子之間肯定是有代溝的。我們的喜好、習慣、思維方式等等都不相同,就連生活方式也有很大不同。現在的孩子都很有個性,他們願意聽家長的話,不是因為我們是家長,而是因為他們覺得我們值得信賴。家長想讓孩子“聽自己的話”,不作出一點犧牲是不行的。

比如延遲開學期間,我們忙完了家務本來可以刷刷手機看看視頻的,是可以追劇看電影的,是可以和好朋友聊聊天的……可是孩子要聽網課、要寫作業、要檢查作業……甚至有的學校還舉行了段考,需要家長監考。

陪伴孩子,就需要家長犧牲掉很多娛樂時間、休息時間。陪伴孩子真的有多難嗎?其實不然,我們的煩躁多半來源於內心的不願與不甘。家長心急火燎地想讓孩子迅速完成作業,自己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孩子卻做得很慢。於是一股無名火就躥上了心頭……

世上沒有坐享其成的事情,想要孩子優秀,我們總得花點心思去培養吧?世上也沒有兩全其美的事情,想陪伴好孩子,我們就得作出一點犧牲。

④找到適合自己的緩解壓力的方法。

說到家長要犧牲自己的娛樂和休息時間,家長們有時候也覺得很委屈:我們既要掙錢養家又要陪伴孩子,我們的苦和累誰理解啊?

這沒有辦法,誰讓我們是家長呢?我們是中年人,正是需要負重前行的時候,這是我們該擔負起來的責任。曾經我們的父輩也是這樣默默付出,現在該我們砥礪前行了,總有一天這個重擔也會交到孩子們的肩膀上。

不過不是現在。現在我們既要與孩子一路同行又要為孩子指引方向,那麼家長的壓力如何排解?我們要找到適合自己的緩解壓力的方式。人的性格各不相同,緩解壓力的方法也不同。正如王羲之在《蘭亭集序》裡所言:

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

趣舍萬殊,就會靜躁不同,有人壓力大時喜歡一個靜靜地待一會,有人則喜歡去呼朋引伴高談闊論……方法沒有優劣之分,只要合情合理合法就好。

延遲開學期間,家長怎樣才能避開兩種極端情緒?

攜手一起走

結束語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是人之常情。只是,我們的規劃是否適合孩子呢?這真的有待時間檢驗。我們的當務之急不是要掌控孩子,而是要穩住自己。

如果孩子很努力了,但是離我們的期望值還很遙遠,不要焦慮,請告訴孩子,我們會和他一起努力。

如果孩子一點也不努力,讓我們很失望,甚至束手無策,也不要放棄孩子。請告訴孩子,我們相信他會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也許是學習也許是其它……

最後以臺應龍的一段話做結,送給孩子,也送給做了家長的我們:

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