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復工工資與房租承壓 期待更多細化政策

企業復工工資與房租承壓 期待更多細化政策

經濟觀察報 記者 杜濤2月20日是廣東一家制造業中小企業主高帆(化名)給員工發工資的日子,他給所有的員工資都足額髮放了工資,令他擔心的是下個月的工資,應該怎麼發?工資是成本的主要構成部分,而一部分員工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無法返回廣東,即便回來了也需要隔離14天,這部分人的工資是否還要足額髮放?

2月1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階段性減免企業養老、失業、工傷保險單位繳費,以減輕疫情對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影響,使企業擁有恢復生產後的緩衝期。除湖北外各省份,從2月到6月可對中小微企業免徵上述三項費用,從2月到4月可對大型企業減半徵收;湖北省從2月到6月可對各類參保企業實行免徵。同時,6月底前,企業可申請緩繳住房公積金,在此期間對職工因受疫情影響未能正常還款的公積金貸款,不作逾期處理。

而這一切的背後是疫情之下不少中小企業面臨的實際困難,中央和地方政府主動出手,出臺了一系列從財稅到金融領域政策來支撐企業渡過難關。

當然,這一切的效果還不可知,高帆告訴記者:“這些政策會有一些小幫助,但幫助不大,現在更大的成本是企業無法生產、無現金流,而員工工資要照發,這個成本太高了!”

智方圓稅務師事務所主管合夥人王冬生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困難時期,適當減免社保等成本很有必要。他在不久前粗略計算過:儘管每個月不完全一樣,社保等支出佔單位全部人工成本的比例約為25%,社保支出與工資支出的比例,大約佔成本的三分之一。社保是為了員工的將來,但員工是毛,企業是皮,皮之不存,毛將焉附,企業如果現在都過不去,也就沒了員工的將來。有句話,叫活在當下,現在許多企業,面臨則是“活在當下,還是死在當下”的難題。

王冬生曾經供職於中國財政部稅政司、畢馬威等,一直專注於研究稅收領域問題。

企業的難

高帆在2月18日看到國務院常務會議的決定之後,對記者表示,免徵或者緩徵社保對於現在資金緊張的企業有一定的影響。但是他更擔心的是工人遲遲難以到位的問題,他的企業一直為新能源汽車公司做供應商,而他的後面也有很多供應商配套商在為他服務。

2月19日上午,剛剛從車間回到辦公室的高帆在電話裡向記者形容,現在的車間裡冷冷清清,原來400多人的車間,只有六七十個人在生產。他的工廠回來二百來人,其中五十來個人在隔離,行政研發有六十個人在崗。

“去年年底還車水馬龍的,年後冷冷清清,更嚴重的是沒有回來的都是從事生產的員工:現在的一線生產員工要麼在隔離,要麼在家裡出不來。”

相比現在訂單缺乏的工廠,高帆的工廠訂單倒是一直都有,但是現在面臨的情況是沒有人生產,他的供應商現在和他的情況一樣。

“生產上不來的問題,現在沒辦法解決,地方工人出不來,很多地方公共交通都停了,只有那些有私家車的能出來。出來後再隔離十四天。”

但是,對於高帆來說,他更關注的是這部分員工要不要繼續發工資,即年假之外到上班之前的這個月,工資是否還要照發?

高帆現在稱自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供應商物料跟不上,公司內能上崗的員工不多,訂單根本交不了貨,而房租工資費用又高且必須支付。“房租還有待和房東談,因為我們的房東是集體的,不是國有資產,如果房租能政府強制規定不交的話壓力會小很多。所以,政府出臺的那些政策都是小有幫助。”

他告訴記者,現在企業真正的成本是工資和房租,一個月房租50萬元左右,在隔離中的二百多人,發基本工資也要幾十萬元。還有一部分在當地隔離的員工的工資也要發。還有行政人員之類的,雖然生產沒全部啟動,沒有那麼多的事情,但這些輔助人員工資照發,也是幾十萬。“這樣一個月下來,接近二百多萬出去了。我現在手裡的現金支撐只能支撐一個半月,畢竟未來 供應商的錢要付,現在銀行貸款也有一部分,大約1000來萬。”

從地方政府出臺的政策來看,地方政府並不鼓勵這個時候企業進行裁員,多個地方政府出臺的政策都有穩就業的目的,比如2月蘇州出臺十條政策支持中小企業共渡難關,其中就有實施援企穩崗政策。對不裁員或少裁員的參保企業,可返還其上年度實際繳納失業保險費的50%。對面臨暫時性生產經營困難且恢復有望、堅持不裁員或少裁員的參保企業,返還標準可按6個月的當地月人均失業保險金和參保職工人數確定,政策執行期限按照國家規定執行。

當被問及萬一現金流撐不住了該怎麼辦?高帆短暫思索後告訴記者,萬一撐不住了,只能繼續找銀行貸款,或者讓供應商支持,原來一個月付貨款,可能時間壓長。

更讓高帆擔憂的是客戶催單: “供應商的問題和我們的問題是一樣的,支撐產業的發展是客戶和供應商的一起的,客戶和我們都只能等著了,幸運的是逼著我們完成訂單的都還是少數。”

還想要什麼?

另一家企業的負責人宋進(化名)就沒有高帆這麼幸運,宋進和高帆的工廠都是在廣東,只不過宋進的訂單主要是面向國外,也有一部分給國內大的電子廠供貨。

“現在訂單比去年同期少了很多,我問了幾家同行,銷售額這個月下降了30%-40%,我們下降了20%左右。這也就意味著利潤沒了。”宋進對政策的期望是能夠減稅降費,他希望國家能夠繼續降低增值稅和所得稅稅率,在疫情期間最好免除部分的所得稅。

其實,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中國多個省份和城市密集出臺應對措施,支持企業共同“戰疫”。北京、上海、重慶、廣東、山東、山西和四川等等二十多個省市相繼出臺政策為中小企業紓困、減負,支持企業渡過難關。記者發現,地方政府出臺的很多政策相似,從社保到減免部分稅收,到企業貸款支持等。

“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沒有想象那麼大,能夠救助企業的,除了減稅降費還有給予企業補貼,不過補貼這塊有很多的政策性門檻,效果會大打折扣,不如直接普惠性的減稅降費。”高帆的看法與宋進幾乎一致,他認為,即使當地政府有一些政策,也是國家的政策,有些政府說的貸款、貼息,現在看不到。而社保免交或者緩交對於現在資金緊張的企業來說,是一個非常及時的政策。

一位參與了地方支持政策制定的財政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表示,制定這些支持政策,主要是政府和各個相關們部門拿意見,具體的補貼政策都是行業主管部門來提。因為地方財稅政策在稅費方面突破很難,稅費是中央管轄,只能是給予一部分財政補貼以及一些操作方式、流程的便利和簡化。比如擴大補貼的範圍,將疫情中受到影響的行業納入補貼,在補貼有利於疫情下發展的行業,比如農業電商之類的。

“我覺得很多政策並沒有徵求企業的意見。都是中央和省裡的政策,地方就套上面的框架,有針對性的並不多。”上述地方財政人士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